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刘晓娜, 吴能简, 吴崧霖, 陈景阳, 谢美莲, 王德全
- LIU Xiao-na, WU Neng-jian, WU Song-lin, CHEN Jing-yang, XIE Mei-lian, WANG De-quan
- 深圳市坪山新区2016年登革热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for dengue vector in Pingsh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2016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83-285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3): 283-285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2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2-21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4-11 19:01
2 深圳市坪山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00
2 Pingshan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V)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1],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据WHO报告,登革热是目前热带、亚热带地区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率最高的虫媒病毒性疾病[2]。登革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医疗负担,影响经济发展,若控制不当还会引起环境污染,使媒介生物产生抗药性。深圳市自2001年首次报道登革热病例以来[3],陆续有病例报道,以散发的输入性病例为主。2014年我国南方暴发大规模登革热疫情,深圳市共报告病例452例,达历年高峰[4]。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作为深圳市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其分布、密度及带病毒率与登革热的暴发流行有密切联系。因此,加强白纹伊蚊监测,对防控登革热有重要意义。为评估深圳市坪山新区登革热的流行风险,于2016年4-8月对该区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并对其二代成蚊体内的登革热病毒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白纹伊蚊监测 1.1.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每月选择居民区、公园和医院各1处作为监测点,每处布放100个诱蚊诱卵器(由深圳市贝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每25 m布放1个,连续放置4 d,第4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蚊及蚊卵,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I),MOI=阳性诱蚊诱卵器数/回收诱蚊诱卵器数×100。每月中旬监测1次。
1.1.2 蚊幼虫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每月按不同地理方位选择4个社区的居民区、医院、公园和工地,每月上下旬共调查2次,每次调查≥100户居民住户室内、门前屋后、阳台、天台等积水容器蚊虫孳生情况;外环境(医院、公园、工地)按每30 m2折算为1户,分别调查≥100户各处的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BI,BI=伊蚊幼虫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同时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
1.2 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 1.2.1 试虫将采集的白纹伊蚊幼虫和蚊卵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羽化后的成蚊按种属、时间、地点和雌雄分装到冻存管(10~30只/管),于液氮罐中保存备用。
1.2.2 成蚊标本处理及病毒RNA的提取参照文献[5]方法,将蚊虫研磨均匀后取上清液进行核酸提取。按High Pure Viral RNA Kit(Roche公司)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登革热病毒RNA。
1.2.3 实时荧光RT-PCR(real-time RT-PCR)利用登革热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试剂盒(由硕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进行检测,在ABI Prism 7500荧光定量PCR仪上进行扩增,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 2007和SAS 9.4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2016年4-8月共布放诱蚊诱卵器1 500个,回收1 390个,诱蚊诱卵器阳性数86个,平均MOI为6.19。
2.1.1 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2016年坪山新区不同生境MOI为5.16~7.91,以公园白纹伊蚊MOI最高,医院最低,见表 1。居民区、公园和医院间M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30,P>0.05)。
2.1.2 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2016年4-8月白纹伊蚊MOI为1.37~10.28,8月最高,4月最低,见表 1。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97,P<0.01)。
2.2 蚊幼虫监测结果2016年坪山新区不同生境伊蚊幼虫BI为5.50~10.68,以公园最高,医院最低,见表 2。4-8月BI为1.88~15.42,以8月最高,4月最低,见表 3。
2.3 病原学检测2016年4-8月共检测白纹伊蚊成蚊标本53批1 190只,平均每批22只,未检出登革热病毒。
3 讨论本次采用BI法每月调查户数达到800户,以往研究一般为400户[6]。调查户数多可全面地反映一个区域的蚊虫孳生地数量和伊蚊密度,为登革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及时的预警信息。
坪山新区平均MOI和BI分别为6.19和7.73,高于广东省登革热防控技术指南(2015年版)的安全防控数值(MOI和BI均<5),可能因新区正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卫生设施配套不全,导致大量蚊虫孳生。有资料表明,广东省清远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因蚊媒孳生地及成蚊栖息场所的相应改变,白纹伊蚊数量逐渐增加[7],提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完善配套的基础卫生设施。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居民喜在室内外种植水生花草盆景,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温暖、湿润的环境,应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
不同生境以公园的白纹伊蚊密度最高,与段良松等[8]研究一致,提示应加大对公园的卫生整治力度。居民区蚊密度也较高,可能与生活垃圾处理、街道卫生打扫不及时等因素密切相关。医院的蚊密度低,与段良松等[8]和王桂安等[9]研究一致,可能因医院严格执行蚊虫消杀工作,消杀监管比较到位,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蚊密度。
以往研究表明,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受气温和降雨量影响,温度在伊蚊的生命周期中起重要作用,降雨量则为蚊虫提供产卵和发育场所[10-11]。坪山新区4-8月降雨量较多,温度也适合伊蚊孳生繁殖。4月开始伊蚊密度逐月上升,8月达到最高,与段金花等[5]报道相符。由此可见,温度升高和长时间的雨水充沛,会导致大量白纹伊蚊产卵繁殖。6-8月MOI和BI均大于预警值,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提示在春夏之交的雨季4月开始,特别是6-8月,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除伊蚊孳生场所,定期清洗水缸、养花容器和水生植物根部[12-13]。
本次捕获的二代白纹伊蚊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可能原因有:① 样本均为经卵或幼虫孵化后的成蚊,可能存在登革热病毒在蚊体内传代的递减效应,导致未检出[14];② 白纹伊蚊幼虫或卵的采集地点均不是登革热疫点;③ 坪山新区登革热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概率很低。坪山新区自建区以来仅在2014年发现5例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由于疫情发现早,对患者及时进行住院隔离治疗和开展疫点周围孳生地的灭蚊处理,有效地切断了“蚊-人-蚊”的传播途径,较快地控制了伊蚊种群密度,故未造成登革热本地暴发流行。但因该区出口贸易频繁、人口流动大,易在外地感染而产生输入病例,且该区伊蚊广泛分布、密度高,存在因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疫情暴发的风险[15]。因此,应持续对登革热的传播媒介进行监测与防控,防患于未然。
[1] | 熊建英. 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登革1型病毒[D].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12. |
[2]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rategy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R]. Geneva:WHO, 2012:1-34. |
[3] | 丰素娟, 何建凡, 邓平建, 等. 深圳地区首例登革热个案调查分析[J]. 疾病监测, 2002, 17(9): 343–344. |
[4] | 黄亚兰, 阳帆, 黄达娜, 等. 2014年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 2016, 16(2): 131–135. |
[5] | 段金花, 林立丰, 蔡松武, 等. Taq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病毒[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 17(2): 86–89. |
[6] | 马晓, 范飞能, 吕辉, 等. 宁波市201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6): 567–568. |
[7] | 刘文华, 林立丰, 蔡松武, 等. 广东省清远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蚊虫群落动态变化规律[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6): 561–563. |
[8] | 段良松, 刘卫, 吴红卫, 等. 湖南省郴州市2008-2013年登革热监测与媒介调查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 292–295. |
[9] | 王桂安, 徐荣, 马晓, 等. 宁波市2011-2014年媒介蚊虫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71–74. |
[10] | Polwiang S. The seasonal reproduction number of dengue fever:impacts of climate on transmission[J]. Peer J, 2015: e1069.DOI:10.7717/peerj.1069. |
[11] | 严子锵, 胡志刚, 江毅民, 等.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医学杂志, 2010, 10(5): 606–608. |
[12] | 孟凤霞, 王义冠, 冯磊, 等.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4–10. |
[13] | 郭玉红, 王君, 刘起勇, 等. 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综合治理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8, 19(6): 588–590. |
[14] | 李成玲, 江毅民, 胡志刚, 等.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病毒的检测[J]. 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11): 1128–1129. DOI: 10.3969/j.issn.1672-3619.2008.11.007 |
[15] | 赵中飞, 何均. 浙江省诸暨市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调查报告[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14): 2624–2625,2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