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Vol. 28 Issue (3): 283-285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刘晓娜, 吴能简, 吴崧霖, 陈景阳, 谢美莲, 王德全
LIU Xiao-na, WU Neng-jian, WU Song-lin, CHEN Jing-yang, XIE Mei-lian, WANG De-quan
深圳市坪山新区2016年登革热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for dengue vector in Pingsh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2016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83-285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3): 283-285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2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2-21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4-11 19:01
深圳市坪山新区2016年登革热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刘晓娜1, 吴能简2, 吴崧霖2, 陈景阳2, 谢美莲2, 王德全1     
1 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广州 510310;
2 深圳市坪山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 目的 了解深圳市坪山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及二代成蚊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为登革热的防控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 方法 2016年4-8月对坪山新区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白纹伊蚊专项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蚊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将采集的蚊幼虫和蚊卵饲养至成蚊,提取其核酸,利用实时荧光RT PCR检测登革热病毒。 结果 2016年4-8月白纹伊蚊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为6.19;公园MOI(7.91)和BI(10.68)最高;8月MOI(10.28)和BI(15.42)最高;共检测白纹伊蚊1 190只,未检出登革热病毒。 结论 深圳市坪山新区白纹伊蚊未检出登革热病毒,但该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存在因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疫情暴发的风险,应加强监测与防控。
关键词: 白纹伊蚊     监测     登革热     登革热病毒     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for dengue vector in Pingsh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2016
LIU Xiao-na1, WU Neng-jian2, WU Song-lin2, CHEN Jing-yang2, XIE Mei-lian2, WANG De-quan1     
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31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 Pingshan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Shenzhen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 201302230) and Medical Health Development Incubation Funding Project of Shenzhen Pingshan District(No. 201308)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De⁃quan, Email: yxywdq@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or the prediction and control of dengue fever by investigating vector species density and dengue virus infection in the second generation Aedes albopictus in Pingsh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Methods Surveillance on the density of adult Ae. albopictus and larvae in different habitats were conducted by utilizing the methods of mosquito oviposition trap and Breteau index methods from April to August in 2016. Both larvae and eggs were collected and reared to adults in our laboratory. Nucleic acid was extracted and dengue virus was identified with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Results The average mosquito and oviposition positive index(MOI)was 6.19; the park had the highest MOI and Breteau index(BI) with 7.91 and 10.68 respectively among different habitats; while among different months, the highest MOI and BI were in August with 10.28 and 15.42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1 190 Ae. albopictus tected negative for dengue virus. Conclusion Dengue virus in Ae. albopictus in Pingshan district was not detected, however, transmitting vector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the density was high. A risk of local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can be immediate by imported cases. Surveilla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ngue fever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Aedes albopictus     Surveillance     Dengue fever     Dengue virus     Real-time RT-PCR    

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V)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1],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据WHO报告,登革热是目前热带、亚热带地区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率最高的虫媒病毒性疾病[2]。登革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医疗负担,影响经济发展,若控制不当还会引起环境污染,使媒介生物产生抗药性。深圳市自2001年首次报道登革热病例以来[3],陆续有病例报道,以散发的输入性病例为主。2014年我国南方暴发大规模登革热疫情,深圳市共报告病例452例,达历年高峰[4]。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作为深圳市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其分布、密度及带病毒率与登革热的暴发流行有密切联系。因此,加强白纹伊蚊监测,对防控登革热有重要意义。为评估深圳市坪山新区登革热的流行风险,于2016年4-8月对该区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并对其二代成蚊体内的登革热病毒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白纹伊蚊监测 1.1.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

采用诱蚊诱卵器法。每月选择居民区、公园和医院各1处作为监测点,每处布放100个诱蚊诱卵器(由深圳市贝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每25 m布放1个,连续放置4 d,第4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蚊及蚊卵,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I),MOI=阳性诱蚊诱卵器数/回收诱蚊诱卵器数×100。每月中旬监测1次。

1.1.2 蚊幼虫监测

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每月按不同地理方位选择4个社区的居民区、医院、公园和工地,每月上下旬共调查2次,每次调查≥100户居民住户室内、门前屋后、阳台、天台等积水容器蚊虫孳生情况;外环境(医院、公园、工地)按每30 m2折算为1户,分别调查≥100户各处的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BI,BI=伊蚊幼虫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同时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

1.2 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 1.2.1 试虫

将采集的白纹伊蚊幼虫和蚊卵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羽化后的成蚊按种属、时间、地点和雌雄分装到冻存管(10~30只/管),于液氮罐中保存备用。

1.2.2 成蚊标本处理及病毒

RNA的提取参照文献[5]方法,将蚊虫研磨均匀后取上清液进行核酸提取。按High Pure Viral RNA Kit(Roche公司)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登革热病毒RNA。

1.2.3 实时荧光RT-PCR(real-time RT-PCR)

利用登革热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试剂盒(由硕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进行检测,在ABI Prism 7500荧光定量PCR仪上进行扩增,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 2007和SAS 9.4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

2016年4-8月共布放诱蚊诱卵器1 500个,回收1 390个,诱蚊诱卵器阳性数86个,平均MOI为6.19。

2.1.1 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

2016年坪山新区不同生境MOI为5.16~7.91,以公园白纹伊蚊MOI最高,医院最低,见表 1。居民区、公园和医院间M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30,P>0.05)。

表 1 2016年坪山新区不同生境、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2.1.2 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

2016年4-8月白纹伊蚊MOI为1.37~10.28,8月最高,4月最低,见表 1。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97,P<0.01)。

2.2 蚊幼虫监测结果

2016年坪山新区不同生境伊蚊幼虫BI为5.50~10.68,以公园最高,医院最低,见表 2。4-8月BI为1.88~15.42,以8月最高,4月最低,见表 3

表 2 2016年坪山新区不同生境伊蚊幼虫密度监测结果
表 3 2016年坪山新区不同月份伊蚊幼虫密度监测结果
2.3 病原学检测

2016年4-8月共检测白纹伊蚊成蚊标本53批1 190只,平均每批22只,未检出登革热病毒。

3 讨论

本次采用BI法每月调查户数达到800户,以往研究一般为400户[6]。调查户数多可全面地反映一个区域的蚊虫孳生地数量和伊蚊密度,为登革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及时的预警信息。

坪山新区平均MOI和BI分别为6.19和7.73,高于广东省登革热防控技术指南(2015年版)的安全防控数值(MOI和BI均<5),可能因新区正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卫生设施配套不全,导致大量蚊虫孳生。有资料表明,广东省清远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因蚊媒孳生地及成蚊栖息场所的相应改变,白纹伊蚊数量逐渐增加[7],提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完善配套的基础卫生设施。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居民喜在室内外种植水生花草盆景,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温暖、湿润的环境,应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

不同生境以公园的白纹伊蚊密度最高,与段良松等[8]研究一致,提示应加大对公园的卫生整治力度。居民区蚊密度也较高,可能与生活垃圾处理、街道卫生打扫不及时等因素密切相关。医院的蚊密度低,与段良松等[8]和王桂安等[9]研究一致,可能因医院严格执行蚊虫消杀工作,消杀监管比较到位,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蚊密度。

以往研究表明,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受气温和降雨量影响,温度在伊蚊的生命周期中起重要作用,降雨量则为蚊虫提供产卵和发育场所[10-11]。坪山新区4-8月降雨量较多,温度也适合伊蚊孳生繁殖。4月开始伊蚊密度逐月上升,8月达到最高,与段金花等[5]报道相符。由此可见,温度升高和长时间的雨水充沛,会导致大量白纹伊蚊产卵繁殖。6-8月MOI和BI均大于预警值,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提示在春夏之交的雨季4月开始,特别是6-8月,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除伊蚊孳生场所,定期清洗水缸、养花容器和水生植物根部[12-13]

本次捕获的二代白纹伊蚊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可能原因有:① 样本均为经卵或幼虫孵化后的成蚊,可能存在登革热病毒在蚊体内传代的递减效应,导致未检出[14];② 白纹伊蚊幼虫或卵的采集地点均不是登革热疫点;③ 坪山新区登革热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概率很低。坪山新区自建区以来仅在2014年发现5例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由于疫情发现早,对患者及时进行住院隔离治疗和开展疫点周围孳生地的灭蚊处理,有效地切断了“蚊-人-蚊”的传播途径,较快地控制了伊蚊种群密度,故未造成登革热本地暴发流行。但因该区出口贸易频繁、人口流动大,易在外地感染而产生输入病例,且该区伊蚊广泛分布、密度高,存在因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疫情暴发的风险[15]。因此,应持续对登革热的传播媒介进行监测与防控,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熊建英. 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登革1型病毒[D].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12.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rategy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R]. Geneva:WHO, 2012:1-34.
[3] 丰素娟, 何建凡, 邓平建, 等. 深圳地区首例登革热个案调查分析[J]. 疾病监测, 2002, 17(9): 343–344.
[4] 黄亚兰, 阳帆, 黄达娜, 等. 2014年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 2016, 16(2): 131–135.
[5] 段金花, 林立丰, 蔡松武, 等. Taq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病毒[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 17(2): 86–89.
[6] 马晓, 范飞能, 吕辉, 等. 宁波市201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6): 567–568.
[7] 刘文华, 林立丰, 蔡松武, 等. 广东省清远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蚊虫群落动态变化规律[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6): 561–563.
[8] 段良松, 刘卫, 吴红卫, 等. 湖南省郴州市2008-2013年登革热监测与媒介调查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 292–295.
[9] 王桂安, 徐荣, 马晓, 等. 宁波市2011-2014年媒介蚊虫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71–74.
[10] Polwiang S. The seasonal reproduction number of dengue fever:impacts of climate on transmission[J]. Peer J, 2015: e1069.DOI:10.7717/peerj.1069.
[11] 严子锵, 胡志刚, 江毅民, 等.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医学杂志, 2010, 10(5): 606–608.
[12] 孟凤霞, 王义冠, 冯磊, 等.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4–10.
[13] 郭玉红, 王君, 刘起勇, 等. 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综合治理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8, 19(6): 588–590.
[14] 李成玲, 江毅民, 胡志刚, 等.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病毒的检测[J]. 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11): 1128–1129. DOI: 10.3969/j.issn.1672-3619.2008.11.007
[15] 赵中飞, 何均. 浙江省诸暨市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调查报告[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14): 2624–2625,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