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Vol. 28 Issue (3): 280-282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龙江, 牛晓珊, 文军, 冒文娟, 仲婷, 李红燕, 包国庆, 谭毓绘, 余亮, 孙荷
LONG Jiang, NIU Xiao-shan, WEN Jun, MAO Wen-juan, ZHONG Ting, LI Hong-yan, BAO Guo-qing, TAN Yu-hui, YU Liang, SUN He
乌鲁木齐地区献血者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调查
The survey of Borrelia burgdorferi infection among blood donors in Urumqi area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80-282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3): 280-282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2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1-23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4-11 17:06
乌鲁木齐地区献血者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调查
龙江, 牛晓珊, 文军, 冒文娟, 仲婷, 李红燕, 包国庆, 谭毓绘, 余亮, 孙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输血科/儿科, 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地区献血者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情况。 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随机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义务献血者637人,利用IFA检测血清样本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检测献血者血清637份,伯氏疏螺旋体IgG阳性36份,感染率为5.65%(36/637);IgM阳性2份,近期感染率为0.31%(2/637);未感染601份,占94.35%(601/637)。不同性别、年龄和民族间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0.111、0.044,P=0.814、0.990、0.998)。 结论 乌鲁木齐地区献血者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建议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献血者进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筛查,防止因输血造成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传播。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献血者     乌鲁木齐    
The survey of Borrelia burgdorferi infection among blood donors in Urumqi area
LONG Jiang, NIU Xiao-shan, WEN Jun, MAO Wen-juan, ZHONG Ting, LI Hong-yan, BAO Guo-qing, TAN Yu-hui, YU Liang, SUN 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01,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Funds of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No. 2013022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ection of Borrelia burgdorferi among blood donors in Urumqi area. Methods We randomly selected 637 serum samples from blood donors in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4. All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IFA to detect the IgM and IgG antibody to B. burgdorferi. Excel 2003 and SPSS 13.0 software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637 blood donors were tested, 36 cases tested B. burgdorferi IgG positive, infection rate was 5.65%(36/637), 2 cases tested B. burgdorferi IgM positive, recent infection rate was 0.31%(2/637); 601 samples tested negative, percentage was 94.35%(601/637), there was no differences between sexes, ages, nations in B. burgdorferi infection(χ2=0.055, 0.111, 0.044, P=0.814, 0.990, 0.998). Conclusion There were B. burgdorferi infections among blood donors in Urumqi area, suggesting the need to detect the Lyme disease infection in natural epidemic focus of B. burgdorferi, for preventing the infection from spread by blood transfusion.
Key words: Lyme disease     Borrelia burgdorferi     Blood donors     Urumqi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以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报道发现该病,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2]。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新疆地区有适宜蜱类生长繁衍的大面积林区和牧区,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成为伯氏疏螺旋体的宿主。通过了解乌鲁木齐地区献血者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情况,为输血的安全性提供初步依据,本研究在乌鲁木齐地区部分献血者中进行了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随机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获得并用于临床的义务献血者血清样本637份,其中男性431份,女性206份;18~、29~、39~和>48岁年龄组分别有208、217、156和56份;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和其他民族分别为392、147、55、35和8份。所有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梅毒螺旋体IgG经检测均为阴性。

1.2 试剂

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M和IgG检测试剂盒(货号F2132-1005M、F2132-1005G),购自欧盟医学诊断(北京)有限公司,试剂盒包含伯氏疏螺旋体抗原片、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人IgM或IgG、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磷酸盐缓冲液(PBS)、吐温20、封片介质及盖玻片。

1.3 方法 1.3.1 样本采集

采集献血者全血2 ml,800×g离心2 min,分离血清,-20 ℃保存备用。

1.3.2 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检测

采用IFA检测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实验步骤如下:① 稀释血清:IgM:将待测血清用吸附剂按1:10稀释,充分混匀,室温放置15 min;IgG:将待测血清用含吐温的PBS缓冲液按1:100稀释,充分混匀;② 按顺序分别滴加30 μl稀释后的血清至加样板的各反应区,避免产生气泡;③ 温育:将载玻片有生物薄片的一面朝下,盖在加样板的凹槽中,确保每一样品均与生物薄片接触但样品间互不接触,室温(18~25 ℃)温育30 min;④ 冲洗:用烧杯盛PBS吐温缓冲液流水冲洗载玻片,后立即将其浸入装有吐温的PBS缓冲液的烧杯中浸泡至少5 min;⑤ 加样:滴加25 μl FITC标记的抗人球蛋白至洁净加样板的反应区,加完所有的荧光二抗方可进行下一步;⑥ 温育:从洗杯中取出一张载玻片,5 s内用吸水纸擦去背面和边缘的水分后,立即盖在加样板的凹槽中;室温(18~25 ℃)温育30 min,注意避免阳光直射载玻片;⑦ 冲洗、封片: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泡沫板的凹槽中。滴加封片介质至盖玻片,各反应区最多加10 μl,从含吐温的PBS缓冲液中取出1张载玻片,将载玻片覆有生物薄片的一面朝下放在已准备好的盖玻片上;⑧ 观察结果:风干后封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用20倍物镜观察感染的细胞,40倍物镜观察细胞基质,样本出现类似于阳性对照的颗粒状荧光即判为阳性,试剂盒提供阳性及阴性对照做质控。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两个样本间的阳性率比较采用四格表的χ2检验,多个样本间的阳性率比较采用R×C表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献血者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情况

共检测献血者血清637份,伯氏疏螺旋体IgG和IgM抗体阳性分别为36和2份,感染率分别为5.65%(36/637)和0.31%(2/637);未感染者601份,占总样本数的94.35%(601/637)。

2.2 不同人群伯氏疏螺旋体IgG阳性率

男性献血者伯氏疏螺旋体IgG阳性率(5.80%)高于女性(5.34%);其中29~38岁年龄组献血者的伯氏疏螺旋体IgG阳性率最高,为5.99%;汉族的伯氏疏螺旋体IgG阳性率最高,为5.87%,其他民族仅检测8份,数量太少,未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民族间伯氏疏螺旋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0.111、0.044,P=0.814、0.990、0.998),见表 1

表 1 不同人群献血者伯氏疏螺旋体IgG阳性率
3 讨论

莱姆病的传播依赖于蜱及其宿主动物,其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较多省份出现了莱姆病病例,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林区[3-7]。南方的云南、福建省等地也有莱姆病的相关报道[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其自然地理条件较利于伯氏疏螺旋体的传播,已有研究报道新疆存在莱姆病患者,其感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 9-11]。因此,对新疆地区献血者进行伯氏疏螺旋体检测,对于防止因输血造成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传播有一定意义。

本研究发现,乌鲁木齐地区献血者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5.65%,近期感染率为0.31%,提示新疆地区献血者中的确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者。通过IgM抗体阳性对献血者的伯氏疏螺旋体近期感染进行确认,虽感染率低,但传播莱姆病的可能性大。本调查的感染率低于谭毓绘等[9]2000-2004年对新疆自然疫源地的6个县(市)自然人群进行的伯氏疏螺旋体检测结果(35.49%,769/2 167)。新疆石油探区人群伯氏疏螺旋体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3.03%(1 037/7 956),野外勘探人员的阳性率(16.36%)高于后勤人员(7.58%)[10]。赵民[11]调查显示,新疆地区羊、牛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7.10%和13.80%,高于人群感染率(9.39%)。上述报道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均高于本调查结果(5.65%),可能因本调查的献血者大多为城镇居民,而以上研究对象主要生活在林牧区和野外。可见,伯氏疏螺旋体的传播受自然地理和人为因素影响。媒介蜱类和宿主动物与人类接触机会越多,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率越高。不同性别、民族、年龄间献血者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浙江[12]、湖南[13]、山西[14]、山东[15]和陕西省[16]报道结果相似。

目前,对于伯氏疏螺旋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荧光法、ELISA、免疫印迹法等。ELISA特异性低,易出现假阳性;免疫印迹法特异性高,是目前公认的确诊方法,但由于其操作复杂,不适用献血者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筛查,而IFA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对献血者进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筛查意义重大,建议相关机构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因输血造成伯氏疏螺旋体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Forrester JD, Vakkalanka JP, Holstege CP, et al. Lyme disease:what the wilderness provider needs to know[J].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15, 26(4) : 555–564 .DOI:10.1016/j.wem.2015.05.001.
[2] Piesman J.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Lyme borreliosis in North America[J]. Int J Med Microbiol, 2006, 296(Suppl 1) : S17–22 .
[3] 张小香, 牛俊国, 张晓燕. 晋城市山林地区莱姆病感染状况调查[J].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11, 38(1): 17–18.
[4] 王春生, 万康林, 杨修军, 等. 延边、吉林地区莱姆病分布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4): 1074–1075.
[5] 耿震, 霍秋波, 侯学霞, 等. 牡丹江林区342例莱姆病疑似患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34): 182–184. DOI: 10.3969/j.issn.1671-8194.2010.34.134
[6] 董景红, 朱建华, 尹凤茹, 等.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脑炎、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7, 8(6): 718–719.
[7] 张继军, 刘增加, 张芳, 等. 阿勒泰地区莱姆病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1, 18(1): 34–37.
[8] 侯学霞, 耿震, 郝琴, 等. 中国6省莱姆病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的初步调查[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0, 26(11): 1034–1036. DOI: 10.3969/j.issn.1002-2694.2010.11.012
[9] 谭毓绘, 刘勇, 孙荷, 等. 2000-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莱姆病的监测[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7, 15(2): 158–161.
[10] 孙恒松, 田桢, 耿震, 等. 河南油田新疆石油探区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5, 16(3): 209–211.
[11] 赵民. 新疆地区蚊类携带西尼罗病毒、甲病毒调查及莱姆病血清学初步调查[D].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2008.
[12] 崔威武, 邓晶, 施世锋, 等. 杭州市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7, 8(4): 382–386.
[13] 刘富强, 郝琴, 高立冬, 等. 湖南省2个山区乡莱姆病流行状况初步调查研究[J]. 疾病监测, 2008, 23(6): 337–340.
[14] 张杰敏, 杨慧军, 李效民, 等. 山西省某县莱姆病感染情况调查[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6, 6(7): 490–491.
[15] 王丽娟, 侯学霞, 陈志林, 等. 山东省莱姆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18(4): 306–308.
[16] 李志清, 刘增加, 宫占威, 等. 陕西省蜱莱姆病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0, 17(3): 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