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侯娟, 孟凤霞, 吴瑜燕, 王金娜, 郭颂, 龚震宇
- HOU Juan, MENG Feng-xia, WU Yu-yan, WANG Jin-na, GUO Song, GONG Zhen-yu
- 浙江省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研究
- Resistance of adult Aedes albopictus to commonly used insecticides in Zhejiang provinc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30-232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3): 230-232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0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2-21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4-11 19:39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北京 102206
2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在我国广泛分布[1],是浙江省登革热的唯一传播媒介[2],可传播26种与人类相关的病毒[3],引起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多种传染病。浙江省曾多次暴发登革热疫情[4-6]。在国外蚊传疾病疫情不断的背景下,浙江省白纹伊蚊相关传染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目前,白纹伊蚊传播的疾病多无相关疫苗及特效治疗药物,控制其传播媒介是最有效的手段。全球范围内白纹伊蚊的防治仍依赖于卫生杀虫剂,但杀虫剂的使用过度或不当可导致媒介生物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现通过调查白纹伊蚊对3类5种卫生杀虫剂的抗性,以了解浙江省白纹伊蚊成蚊的抗药性现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蚊虫2016年4-6月采集浙江省12个市的野外白纹伊蚊幼虫,带回实验室用小鼠饲料饲养。羽化后饲以8%葡萄糖水。选择羽化后3~5 d、未吸血的雌蚊作为实验对象。
1.2 试药诊断剂量药纸和实验对照用纸均由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统一制作提供。药纸的诊断剂量分别为3%高效氯氰菊酯、0.1%溴氰菊酯、3%氯菊酯、0.44%马拉硫磷和0.06%残杀威。
1.3 实验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蚊的抗药性。在温度(25±1)℃、湿度60%~80%、L:D=14 h:10 h的条件下进行。将恢复筒与隔板连接,用吸蚊管取羽化后3~5 d的未吸血雌蚊(>20只)放入恢复筒中,关闭隔板,平行放置15 min,剔除不健康蚊虫。在恢复筒隔板另一面的接触筒装上药纸,将完整装置竖立放置,使恢复筒在下面,轻轻拍打蚊虫使其聚集于恢复筒底部,然后瞬间将隔板抽开,调换接触筒和恢复筒的位置,将恢复筒内的蚊虫轻轻吹入接触筒,迅速关上隔板。将接触筒平放,开始计算接触时间。每种药物的接触时间均为1 h,接触完毕后,抽开隔板,将蚊虫吹入恢复筒内,取下接触筒,将恢复筒直立放置,将浸有8%葡萄糖水的棉花团置于纱网上。实验重复3次,设对照组。24 h后记录试虫的死亡数。
1.4 结果判定试虫死亡判断标准:试虫完全不动或仅躯体、足、翅或触角等震颤而无存活的可能性,视为死亡。对照组死亡率<5%则无需校正,对照组死亡率在5%~20%之间,用Abbott公式进行校正。若对照死亡率>20%,实验无效,重新测定。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
抗性水平判断标准:98%≤死亡率≤100%为敏感种群;80%≤死亡率<98%为可疑抗性种群;死亡率<80%为抗性种群。
2 结果12个白纹伊蚊野外种群中,台州种群对5种卫生杀虫剂最为敏感,死亡率均为100%;湖州、宁波和丽水种群对5种卫生杀虫剂基本处于敏感水平,死亡率为97.70%~100%,见表 1。对高效氯氰菊酯,杭州、宁波、温州、丽水、金华、台州、湖州、嘉兴和义乌种群属于敏感种群;衢州、舟山和绍兴种群为可疑抗性种群。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杭州、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湖州、舟山、嘉兴、义乌和绍兴种群属于敏感种群;宁波种群属于可疑抗性种群。对马拉硫磷,宁波和台州种群属于敏感种群;杭州、温州、丽水、衢州、金华、湖州、嘉兴和义乌种群属于可疑抗性种群;舟山和绍兴种群属于抗性种群。对残杀威,杭州、宁波、温州、丽水、金华、台州、湖州、舟山和绍兴种群属于敏感种群;衢州、嘉兴和义乌种群属于可疑抗性种群。
12个野外种群中,杭州、温州和金华种群抗性水平相当,均对3种菊酯类杀虫剂和残杀威敏感,对马拉硫磷为可疑抗性;衢州、义乌和嘉兴种群对3种菊酯类杀虫剂基本处于敏感水平,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则为可疑抗性;舟山和绍兴种群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敏感,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为可疑抗性,对马拉硫磷已产生抗性。
3 讨论在20世纪40年代化学杀虫剂已用于媒介生物的控制。长期、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杀虫剂导致媒介生物产生抗药性。众多研究表明,白纹伊蚊幼虫已对化学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7-12]。本研究发现,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白纹伊蚊成蚊对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敏感,多数种群对有机磷类为可疑抗性,与2012年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调查结果比较发现[13],同一种群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虫对同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不同。因此,不建议根据蚊幼虫的抗性结果控制成蚊。
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白纹伊蚊对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尚敏感,可能与白纹伊蚊的孳生和栖息习性有关。白纹伊蚊孳生于野外竹林、树林及山脚周围的积水容器中,城市中多孳生在居民区周围的容器(如缸、罐、盆、碗等)。其通常栖息在孳生地周围,野外种群多栖息在附近的草丛和植物叶片下(如灌木、草丛和杂物堆积场等潮湿阴暗处),居民区附近的缸、罐、坛、瓮和轮胎等容器内壁或堆积处,房屋附近的竹林、树林、草丛、葡萄架和空房内等地的阴凉处。与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和埃及伊蚊(Ae. aegypti)比较,白纹伊蚊的孳生、栖息习性使其接触化学杀虫剂的机会减少,抗性发展相对缓慢。
通过研究发现,浙江省白纹伊蚊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较高,特别是绍兴种群死亡率仅为50.67%,可能与2015年浙江省暴发登革热期间大量使用杀虫剂有关[5]。建议在以后的化学杀虫剂储备及使用过程中,对已产生抗性或产生可疑抗性的地区停用或少用有机磷类化学杀虫剂。否则,会加剧白纹伊蚊的抗药性进展,降低杀虫剂的防治效果。
白纹伊蚊的防治包括预防性灭蚊和疾病流行时的应急灭蚊。预防性灭蚊应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管理措施。要做好环境治理,有效减少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及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提倡使用物理防治,如纱门、纱窗、蚊帐、电蚊拍和灭蚊灯等阻挡、捕杀或诱杀成蚊。根据需要可采用生物防治,如使用鱼类或微生物制剂灭蚊。应急灭蚊应采取快速杀灭成蚊和幼虫,并结合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管理措施。使用化学杀虫剂时,应结合本地白纹伊蚊的抗药性情况,选择敏感杀虫剂,采用绿色新技术,合理使用以减缓抗药性的发展,实现媒介生物控制的良性循环。
蚊虫抗药性的检测方法很多,如生物测定法、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等[14]。接触筒法是生物测定法的一种,其简化了抗性实验操作,具有易操作、易推广的优点。但该方法所得的仅是一个定性结果。同时,因时间有限本研究未检测白纹伊蚊幼虫的抗性,随后将进一步调查白纹伊蚊幼虫的抗药性情况,同时使用生化、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白纹伊蚊成蚊的抗性,以全面反映浙江省白纹伊蚊的抗性情况。
[1] | 吴海霞, 刘起勇, 刘小波, 等. 2006-2013年中国19省白纹伊蚊监测数据分析[J]. 疾病监测, 2015, 30(4): 310–315. |
[2] | 郭颂, 凌锋, 王金娜, 等. 浙江省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mtDNA-COⅠ基因多态性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 32(2): 133–136,147. |
[3] | Kampango A, Abílio AP. The Asian tiger hunts in Maputo city-the first confirmed report of Aedes (Stegomyia) albopictus (Skuse, 1895) in Mozambique[J]. Parasit Vectors, 2016, 9(1) : 76.DOI:10.1186/s13071-016-1361-4. |
[4] | 许国章, 施南峰, 董红军, 等. 浙江慈溪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特征与防制对策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7): 1129–1131. |
[5] | 凌锋, 范伟忠, 林君芬, 等. 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 疾病监测, 2010, 25(9): 757–759. |
[6] | 徐来潮, 于伟, 何茶清, 等. 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 2016, 28(6): 557–560,564. |
[7] | 陈华, 刘平, 周云, 等. 绵阳市城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5): 508–509. |
[8] | 王飞, 蒋璐, 陆珏磊, 等. 上海市虹口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6, 22(5): 513–514. |
[9] | 刘阳, 刘强, 梁焯南, 等. 深圳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6, 22(3): 234–236. |
[10] | 王义冠, 师灿南, 林国松, 等. 广东省潮州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 228–231. |
[11] | 孙养信, 吕文, 霍丽霞, 等. 陕西省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和防制策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1): 47–49. |
[12] | 张伟, 邓良利, 刘竹, 等. 成都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调查[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6, 22(3): 237–241. |
[13] | 龚震宇, 侯娟, 任樟尧, 等. 浙江省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5): 458–460. |
[14] | 侯娟, 龚震宇. 蚊虫杀虫剂抗性检测方法概述[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4): 404–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