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王剑, 姜进勇, 郭晓芳, 曾旭灿, 孙晓东, 杨中华, 李春富, 林祖锐, 董利民, SOMPHATHSorchampa, 董学书, 周红宁
- WANG Jian, JIANG Jin-yong, GUO Xiao-fang, ZENG Xu-can, SUN Xiao-dong, YANG Zhong-hua, LI Chun-fu, LIN Zu-rui, DONG Li-min, SOMPHATH Sorchampa, DONG Xue-shu, ZHOU Hong-ning
- 中国-老挝边境地区蚊虫群落结构和地理生态位特征分析
- Analysis of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geographical niche of mosquitoes in China-Laos border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 28(3): 209-215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7, 28(3): 209-215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0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7-02-28
- 网络出版时间: 2017-04-11 16:05
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及特定的功能生物集合体[1]。蚊类调查和群落学特征分析是研究各地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方法,也是蚊媒疾病监测的内容之一。本次调查主要对中国-老挝(中老)边境地区蚊媒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的α多样性指数称为生境内的多样性,主要指标为优势集中指数(C)、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与γ多样性指数称为区域多样性,主要指标为对物种数进行分析和测量,同时对地理生态位宽度(Bi)指标进行初步探讨。中国自2010年开始实施《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2]和在中国、老挝、缅甸和越南边境建立疟疾/登革热联防联控项目,边境地区蚊媒生态的调查研究也不断加强和深入。既往对中老边境地区的中国地区进行过较多的有关调查[3-9],但对老挝地区的调查和了解较少。2012-2015年通过对中老边境地区的12个县(市、区)开展现场调查并分析以往生物调查数据,以了解中老边境地区的蚊媒种群组成、群落多样性和Bi特征,为中老边境地区蚊媒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概况在中老边境双边调查12个县(市、区),中国边境包括5个县(市、区),分别为思茅区、景洪市、江城、勐腊和勐海县;老挝边境包括7个县,分别为波乔省会晒县、风沙里省风沙里和奔泰县、南塔省南塔和勐醒县、乌多姆赛省乌赛县和琅勃拉邦省琅勃拉邦县。每个县2个乡镇调查点均包括县城周边和远离县城的村寨;农村居民区要求各户均有独立庭院,村寨内大多养殖牛、猪等家畜或鸡、鸭等家禽;村寨边缘需有森林、小溪等适宜蚊虫孳生和活动的生态环境,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记录调查点经纬度、海拔及人口等基本情况。
1.2 蚊虫调查及处理方法于蚊虫活动高峰期在以上各县(市、区)建立调查点并收集分析当地同时期同种方法的调查数据。利用诱蚊灯在各调查点居民区选择人房和畜房进行通宵诱捕蚊虫,于每晚20:00布灯至次日08:00收灯,每点连续监测≥2晚。诱蚊灯采用功夫小帅UV光催化捕蚊器(220 V,50 Hz,24 W,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回收的集蚊装置放置于-20 ℃冰箱,待蚊虫冻死后,采用解剖镜通过形态学鉴定蚊虫种类和计数[6-11]。
1.3 蚊虫群落结构特征和Bi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利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数据,对蚊种群落结构特征和Bi指数等相关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SS 17.0软件对中老边境地区优势种的构成比进行χ2检验,蚊虫密度和群落结构等差异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捕获蚊虫情况共捕获蚊虫3亚科13属58种(亚种)26 061只,其中中国边境地区捕获3亚科11属46种(亚种)20 410只,老挝边境地区捕获2亚科10属36种5 651只。包括按蚊属(Anopheles)24种,库蚊属(Culex)17种,骚扰蚊属(Ochlerotatus)、伊蚊属(Aedes)和阿蚊属(Armigeres)各3种,小蚊属(Mimomyia)、柯蚊属(Coquillettidia)、蓝带蚊属(Uranotaenia)、杵蚊属(Tripteroides)、曼蚊属(Mansonia)、费蚊属(Ficalbia)、直脚蚊属(Orthopodomyia)和巨蚊属(Toxorhynchites)各1种。中国边境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2.05%(10 624/20 410)和23.58%(4 813/20 410),老挝边境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4.24%(3 065/5 651)和12.42%(702/5 651),两蚊种均为中老边境地区的优势种。中老边境三带喙库蚊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05),中华按蚊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332,P<0.05)。中国边境的中华按蚊构成比高于老挝边境;中国边境的总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平均密度分别为204.10、106.24和48.13只/(灯·夜),老挝边境分别为134.55、72.98和16.71只/(灯·夜),见表 1;中老边境地区的总蚊、优势种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平均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0、1.103、1.385,均P>0.05)。
2.2 优势蚊种的分布中老边境地区各县(市、区)的优势种有6种,其中调查的12个县(市、区)均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大多数县(市、区)以中华按蚊为优势种,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中老边境地区优势蚊种的分布及优势度指数见表 2。
2.3 蚊虫群落结构中国边境蚊虫的优势集中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35 8、1.620 6和0.423 3,老挝边境3个指标依次分别为0.323 0、1.835 8和0.512 3,见表 3。中老边境地区的蚊虫优势集中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82、-1.736、-1.788,均P>0.05);中老边境地区各县(市、区)蚊虫多样性指数变化依次为风沙里>琅勃拉邦>南塔>会晒>乌赛>景洪>江城>勐腊>勐醒>思茅>勐海>奔泰,见表 3。
2.4 蚊虫地理生态位宽度中老边境地区的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和可赫按蚊的Bi值较大,分别为0.810 9、0.746 1和0.742 6;中国边境的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Bi值较大,分别为0.880 2、0.875 1和0.809 5;老挝边境的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和须喙按蚊Bi值较大,分别为0.944 7、0.895 1和0.880 8,见表 4。
3 讨论蚊虫是疟疾、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中国云南省边境一直是蚊虫传播疾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区域[6-7, 14],与流行较重的东南亚国家接壤[15]。目前,云南省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集中在边境一线且绝大多数来自境外输入,输入性病例逐年上升[16-19]。中老边境地区中国边境位于云南省南部边缘,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属于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向南倾斜的延伸地带。该地区在中老边境包括西双版纳州、思茅地区等州(市),山地海拔>1 600 m,河谷和盆地海拔为500~1 400 m。夏季多雨,冬季暖而干燥,海拔<1 000 m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1 ℃,年降雨量为1 200~1 800 mm。而中老边境地区老挝边境包括老挝北部的波乔、风沙里、南塔、乌多姆赛和琅勃拉邦等省,多山地高原,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约26 ℃,全境雨量充沛。中老边境植被均具有浓厚的东南亚和印缅热带雨林季雨林特点,以热带常绿植物为主。溪沟、缓流纵横,水塘、水坑、树穴和竹筒积水甚多,基本地理气候环境相似,极利于蚊类的孳生繁殖,以往在该区域中国边境发现蚊类3亚科19属30亚属260种(亚种)[3]。本次调查在中老边境地区共捕获蚊类3亚科13属58种(亚种)26 061只,蚊种数量未超出以往调查,属种类接近已知蚊属,蚊种数量远少于该区域已知蚊种,可能与本次调查采用的调查方法及调查区域的代表性不足有关,应增加对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取样方法和时间的调查,如调查点应尽量包括不同海拔和纬度、各种孳生地的蚊幼虫捞捕、增加对白天活动的蚊虫调查等,且对温湿度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进行分类分析[20]。
本次调查中老边境地区的蚊虫丰富度均较高,与云南省边境该区域调查结果基本一致[4-7, 21]。而中国边境捕获的46种多于老挝边境捕获的36种,可能因物种调查过程中,除与以上地理气候条件有关外,还与取样量、为数较少的稀有种类的获得情况有较大的偶然性有关[20, 22]。中老边境地区优势蚊种的构成比、平均密度和蚊虫总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因中老边境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相近,再次证实地理环境和地理气候是蚊虫孳生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6-7]。
对群落结构的调查发现,优势集中指数反映了各物种数量变化状况,该指数越大,说明群落内物种数量的分布越不均匀。中老边境地区各调查县(市、区)的蚊虫群落优势集中指数变化范围不大,均在0.1~0.5之间,说明种群内物种数量分布较为均匀,且优势集中指数较大的地区,多样性指数反而较低。本次调查均匀度指数变化与多样性指数变化基本一致;蚊虫多样性指数较高,大多在1.5~1.9之间,说明中老边境地区蚊虫多样性均较高且差异不大,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12-13, 23-24]。
中老边境地区Bi较大的蚊种数量多,种类丰富。Bi是物种的地理分布单元,反映了物种分布范围及在分布区域的数量变动状况,Bi值越大,其分布范围越宽或在一定范围内分布越均匀。本次采用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基础的Bi,反映了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变化。本次调查中老边境各县(市、区)6个优势种的Bi>0.5,说明该区域的优势种数量多、分布广,提示该区域的优势种对人畜的吸血、骚扰和传播疾病的意义也最大。
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等为疟疾的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白纹伊蚊、常型曼蚊、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等为乙脑的传播媒介;二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为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此外,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菲律宾按蚊为环状病毒及Colti病毒带病毒蚊种,媒介蚊种共6属25种。在中老边境地区均发现上述蚊种,说明中老边境地区已知蚊媒种群丰富度均较高[4],蚊媒传染病的防制任务艰巨。
云南省与老挝接壤,边境线长达710 km,目前,与老挝有空中(昆明-万象)、陆路(磨憨-磨丁)两个国家级一类口岸相通,水路有澜沧江-湄公河上的中国思茅港、景洪港、勐罕港、关累港与老挝的班寒、班相果、孟莫和琅勃拉邦等港口相通。蚊媒传染病极大地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和健康。随着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和中老边境疟疾/登革热联防联控项目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中老边境的蚊虫种群组成、分布和生态学特征有了初步了解,为中老边境蚊媒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1] | 李博. 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12-196.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的通知[EB/OL]. (2010-05)[2017-01-06]. http://www.moh.gov.cn/mohbgt/s10788/201005/47529.shtml. |
[3] | 董学书, 周红宁, 龚正达, 等. 云南省蚊类的地理区划[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5, 16(1): 34–36. |
[4] | 董学书, 蔡福昌, 周红宁, 等. 云南省边境口岸蚊类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2): 142–145. |
[5] | 王丕玉, 周红宁, 吴超, 等. 澜沧江下游地区蚊虫种类、分布及其孳生习性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 2011, 11(6): 657–659. |
[6] | 董学书. 云南蚊类志:上卷(按蚊亚科)[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110-227. |
[7] | 董学书, 周红宁, 龚正达. 云南蚊类志:下卷[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30-485. |
[8] | Huang YM. A redescription of Aedes (Stegomyia) scutellaris malayensis colles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larva from that of Aedes (S.) albopictus (Skuse)(Diptera:Culicidae)[J]. Proc Entomol Soc Wash, 1971, 73(6) : 1–8 . |
[9] | Reinert JF. Restoration of Ayurakitia to generic rank in tribe aedini and a revised definition of the genus[J].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2000, 16(2) : 57–65 . |
[10] | Sirivanakarn S. Contribution to the mosquito fauna of Southeast Asia. ⅩⅢ. The genus Culex subgenus Eumelanomyia Theobald in southeast Asia and adjacent areas[J]. Contrib Am Entomol Inst, 1972, 8(6) : 1–86 . |
[11] | Reinert JF. Revised list of abbreviations for genera and subgenera of Culicidae (Diptera) and notes on generic and subgeneric changes[J].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2001, 17(1) : 51–55 . |
[12] | 龚正达, 付小凤, 郭玉红. 云南省蚊类区系与多样性研究近况[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1): 77–81. |
[13] | 张云智, 张海林, 龚正达, 等. 云南边境地区蚊虫群落及地理生态位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1, 12(1): 28–31. |
[14] | 董学书, 周红宁, 龚正达. 云南省蚊类的生物多样性特征[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2): 141–149. |
[15] | 蒙日朗, 黄亚铭. 东南亚国家疟疾流行及防治概况[J]. 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2): 244–246. |
[16] | 魏春, 杜龙飞, 赵晓涛, 等. 2011-2013年云南省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6, 28(1): 26–29. |
[17] | 姜进勇, 郭晓芳, 唐烨榕, 等. 云南省2004-2014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监测与防控对策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5–8. |
[18] | 高莉. 云南省2001-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3): 376–377,375. |
[19] | 王剑, 郭晓芳, 鲍建忠, 等. 云南楚雄2014年蚊媒及其病毒感染调查[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 32(6): 581–588. |
[20] | 龚正达, 吴厚永, 段兴德, 等. 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趋势[J]. 生物多样性, 2001, 9(1): 73–79. |
[21] | 王剑, 董学书, 郭晓芳, 等. 老挝北部蚊虫种群组成及孳生习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6): 549–554. |
[22] | 岳仁苹, 龚正达, 王海波, 等. 云南省澜沧江流域居民区蚊类γ-多样性空间梯度格局与环境因素关系[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 220–227. |
[23] | 周红宁, 杜尊伟, 肖育江, 等. 云南省勐腊县人房蚊虫群落特征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2, 13(3): 181–182. |
[24] | 王学忠, 杜尊伟, 卢勇荣, 等. 云南南部野外与村内蚊虫群落特征的比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 14(5): 348–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