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吕洁毅, 何振毅, 刘谢
- LYU Jie-yi, HE Zhen-yi, LIU Xie
- 佛山口岸截获一种外来蜱
- A new record species of imported ticks intercepted at Foshan frontier port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6): 577-579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6): 577-579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6.01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7-12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9-30 13:42
2013年佛山口岸对来自南非装载盐湿牛皮的集装箱进行入柜查验,截获蜱3只,经鉴定确认均为希伯来花蜱(Amblyomma hebraeum Koch,1844,♂),为全国口岸首次截获,国内未见分布,为蜱种新纪录[1-3]。目前世界上已知蜱类896种,中国已知蜱117种[4],为丰富国内蜱种,指导口岸检疫人员对输入性蜱的查验和鉴定工作,该文对希伯来花蜱的分布、宿主、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与疾病关系等进行描述,以供参考。
1 分类及分布 1.1 分类地位世界上已知蜱类有896种,包括硬蜱科(Ixodidae)702种、软蜱科(Argasidae)193种和纳蜱科(Nuttalliellidae)1种[5]。希伯来花蜱隶属于硬蜱科花蜱属,又称南非斑点蜱(“斑”主要是指盾板上的彩色珐琅斑点)[6]。
1.2 习性和分布希伯来花蜱需恒温恒湿条件,在灌木和低矮树丛中较多见[7],在开阔的草原上无法生存。其主要分布于非洲东南部,在南非的沿海地带亦有发现。斯威士兰东部、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津巴布韦南部和东部及部分高原地区较常见[6, 8]。
2 宿主希伯来花蜱成蜱主要吸食长颈鹿、水牛、犀牛和大羚羊等大型野生反刍动物血液,也侵袭绵羊和山羊;主要寄生于宿主尾部下无毛区域,如牛生殖器周围、乳房和腋下,绵羊和山羊足部[6]。幼蜱和若蜱以吸食小型哺乳动物、陆食鸟类、爬行动物和反刍类动物血液为生,如小羚羊、小野兔、珍珠鸡和乌龟;幼蜱主要吸食宿主的口鼻、腿和脚部血液;若蜱吸食宿主颈部、胸部、腹股沟、腿和脚部血液,对于飞禽鸟类,幼蜱和若蜱主要附着其头部和颈部[6]。
3 形态特征希伯来花蜱与白裙花蜱(Amblyomma cohaerens)和胞芽花蜱(A. gemma)类似[6],口器长,须肢第2节长约为宽的2倍;眼在盾板边缘无凸起;足基节Ⅰ有2个大小不等的外距和内距;背面有几丁质盾板,盾板上有珐琅斑、有黑色或棕色条纹或斑点,中小型斑点均匀分布于盾板上;缘垛11个,清晰可见[9],见图 1。
雌蜱未吸血前体长约5 mm,吸饱血后达20 mm,须肢第2节长度为第3节的2.5倍,齿式3.5/3.5,足较雄蜱更细长。背面观见图 2;盾板、足基节Ⅰ和生殖孔见图 3。
雄蜱体长4.2~5.7 mm,椭圆形,须肢第2节长度为第3节的3倍,齿式3.5/3.5,足基节Ⅱ和足基节Ⅲ具有凸脊,足基节Ⅳ具有短而壮的距。背面观和足基节Ⅰ见图 4。
4 生活史与季节性希伯来花蜱是三宿主蜱。该蜱生活史包括卵、幼蜱、若蜱和成蜱4个阶段。该蜱可通过口器或第1对足上的感受器识别宿主特异气味或其他化学信号,寻找特异性宿主[4]。成蜱和若蜱主要寻找合适的宿主并“开挖”进入宿主的通道。雌蜱产卵约2万个,卵孵化为幼蜱后等待合适的宿主;一旦附上合适的宿主,便吸食7~14 d,然后脱落、蜕变成若蜱;若蜱吸食7~14 d后脱落、蜕变为成蜱;雄蜱附上宿主吸食至饱血,至性成熟时(即已寄生约6 d),与雌蜱交配。成熟雄蜱分泌的激素不仅吸引雌蜱也吸引其他雄蜱和若蜱。雄雌蜱交配后,雌蜱吸食7~9 d后分离脱落,而雄蜱在宿主体表 2个月或更久。该蜱的生命周期通常需要1年或更长时间[6, 10]。
幼蜱在仲夏和秋季特别活跃,若蜱活跃于冬季和早春,成蜱则活跃于夏季[11];而在南非的夸祖卢东北部低矮草原地区、普马兰加省和津巴布韦南部,希伯来花蜱生命周期贯穿全年。
5 与疾病关系 5.1 传播疾病希伯来花蜱为反刍动物埃立克体(Ehrlichia ruminantium)的主要传播媒介[12],在非洲南部受到关注,可对宿主组织造成直接伤害。该病原体可引起牛、羊心水病(胸水病),野生羚羊易感染。该病靶细胞通常为大脑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对牛、羊的致死率>80%[13]。反刍动物埃立克体也可能威胁人类健康,2005年南非报告3例由反刍动物埃立克体引起的人类死亡病例,其中2例出现电子大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回声密集病变,并伴随严重的血管炎和肺气肿,均为典型的心水病特征[14]。
希伯来花蜱可携带非洲立克次体(Rickettsia africae)和康氏立克次体(R. conorii),同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5-16]。非洲立克次体可引起非洲蜱咬热(African tick?bite fever),即一种在非洲当地人群及旅行者中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15],按发生感染的地域性区分,也称钮扣热、马赛热、肯尼亚蜱传斑疹伤寒、印度斑疹伤寒和南非蜱咬热等。康氏立克次体可引起蜱伤寒和地中海斑疹热(MSF)[17]。两种立克次体所引起人发病临床症状极为相似,且存在免疫学交叉反应[15]。Raoult等[18]对非洲蜱咬热的病原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感染非洲蜱咬热的120例患者中,有119例被证实为非洲立克次体感染,仅1例为康氏立克次体感染。
蜱的口器刺伤部位可致溃疡,细菌感染后可致脓肿,山羊和绵羊可发展为足脓肿。同时,所致伤口可吸引蛆症金蝇(Chrysomya bezziana)及其幼虫,可引起严重的蝇蛆病[19]。
5.2 传播途径蜱类传播病原体的方式多样,既可经卵垂直传播、又可经期水平传播,通过共同吸血的水平传播、雌雄交配的性传播及感染粪便传播[16],而蜱叮咬是宿主动物和人感染病原体的主要传播途径。首先受感染的哺乳动物被幼蜱或若蜱叮咬后,病原体进入蜱体内,并伴随蜱的变态发育过程,当若蜱或成蜱再次嗜血时,病原体便有可能进入宿主动物体内,如此循环于自然界。宿主感染病原体后,便可形成持续性感染,对病原体的繁殖和贮存起关键作用[20-21]。
6 讨论希伯来花蜱在我国首次截获,主要随各种货物传入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疫区的交通工具、集装箱和货物等检验检疫,防止外来蜱及蜱传疾病的传入。具体措施如下:
6.1 做好本底调查工作做好本口岸蜱的本底调查,掌握其种类、分布、活动规律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6.2 实行风险管理开展风险评估,收集国内外病媒疫情,对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行李、邮寄物品的来源地、携带医学媒介生物等公共卫生风险因素的可能性及危害性进行识别、评估并划分风险等级。
6.3 设定重点检疫内容根据风险等级设定重点检验检疫对象、重点监管国家(地区)、重点监管企业以及查验频次。入境货物中的废旧物品、纺织品原料、原木及其制品、纸类产品、动物及其制品、食品类、水海产品类、蔬菜瓜果类、饮料类、垃圾及人、畜和禽类粪便等易携带医学媒介生物、啮齿动物和病原微生物,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上货物的查验工作。
6.4 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开展病媒生物种类鉴定及携带病原体分析,为检疫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输入性病媒生物有效、对人体低毒的消杀灭技术的研究,遏制外来媒介生物和虫媒传染病的传入。
6.5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通过宣传资料、病媒生物标本展示和培训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使公众对媒介生物种类、危害性及其传播疾病等有深入认识,从而得到社会对检验检疫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志谢: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许荣满教授对该蜱进行鉴定,特此志谢[1] | 宋明昌. 中国口岸常见医学媒介生物鉴定图谱[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95-432. |
[2] | 苑德才. 中国国境口岸医学动物与病媒昆虫图志[M]. 大连: 大连出版社, 1999: 535-552. |
[3] | 陆宝麟, 吴厚永. 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652-679. |
[4] | 于志军, 董娜, 刘书广, 等. 蜱类生态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211–213. |
[5] | Guglielmone AA, Robbins RG, Apanaskevich DA, et al. The Argasidae, Ixodidae and Nuttalliellidae (Acari:Ixodida) of the world:a list of valid species names[J]. Zootaxa, 2010: 1–28 . |
[6] | Walker AR, Bouattour A, Camicas JL, et al. Ticks of domestic animals in Africa:a guide to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M]. Edinburgh Scotland: Bioscience Reports, 2003: 51-54. |
[7] | 张渝疆, 曹汉礼, 戴翔, 等. 塔里木盆地蜱类群落的分型和多样性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6): 404–409. |
[8] | Horak IG, Jordaan AJ, Nel PJ, et al. Distribution of endemic and introduced tick species in Free State province, South Africa[J]. J South Afr Vet Assn, 2015, 83(1) : 1255. |
[9] | 陈泽, 李思思, 刘敬泽. 蜱总科新分类系统的科、属检索表[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4): 302–304, 309. |
[10] | 杨晓军, 陈泽, 刘敬泽. 蜱类系统学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 2007, 50(9): 941–949. |
[11] | 于志军, 杨小龙, 陈洁, 等. 蜱类越冬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概述[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 32(5): 385–387, 392. |
[12] | 赵高余, 陈小萍, 张永振, 等. 埃立克体和埃立克体病[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34(6): 642–646. |
[13] | Allsopp BA. Natural history of Ehrlichia ruminantium[J]. Vet Parasitol, 2010, 167(2/4) : 123–135 . |
[14] | Esemu SN, Ndip LM, Ndip RN, et al. Ehrlichia species, probable emerging human pathogens in sub-Saharan Africa:environmental exacerbation[J]. Rev Environ Health, 2011, 26(4) : 269–279 . |
[15] | Kelly PJ. Rickettsia africae in the West Indies[J]. Emerg Infect Dis, 2006, 12(2) : 224–226 .DOI:10.3201/eid1202.050903. |
[16] | 冯书章, ShotR. 旅游者非洲立克次体病[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4, 20(5): 450–451. |
[17] | Socolovschi C, Gaudart J, Bitam I, et al. Why are there so few Rickettsia conorii conorii-infected Rhipicephalus sanguineus ticks in the wild?[J]. PLoS Negl Trop Dis, 2012, 6(6) : e1697.DOI:10.1371/journal.pntd.0001697. |
[18] | Raoult D, Fournier PE, Fenollar F, et al. Rickettsia africae, a tick-borne pathogen in travellers to sub-saharan Afica[J]. N Engl J Med, 2001, 344(20) : 1504–1510 .DOI:10.1056/NEJM200105173442003. |
[19] | Ndhlovu DN, Masika PJ.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dermatophilosis in smallholder sector cattle herds of Zimbabwe at the Amblyomma variegatum and Amblyomma hebraeum interface[J]. Trop Anim Health Prod, 2015, 47(2) : 353–360 .DOI:10.1007/s11250-014-0727-x. |
[20] | 刘吉起, 赵奇, 许汴利, 等. 蜱类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2): 186–188. |
[21] | 赵俊伟, 王环宇, 王英. 中国蜱传病原体分布研究概况[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5): 445–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