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何静, 刘增加, 徐宏江
- HE Jing, LIU Zeng-jia, XU Hong-jiang
- 青海省双翅目虻科昆虫研究
- Study on the gadfly in Qinghai province (Diptera: Tabanida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6): 573-57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6): 573-576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6.01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8-1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9-30 13:42
2 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兰州 730020
2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Lanzhou Military Command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东北邻甘肃省,东南接四川省,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毗连,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平均海拔3 000 m,地势西高东低,属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干燥、多风、寒冷、缺氧,冬寒夏凉,日照长,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辽阔,畜牧业历史悠久,主要牲畜有绵羊、牦牛、犏牛、山羊、马、驴和骆驼等。虻是一种重要的吸血昆虫,其刺叮骚扰家畜,传播多种疾病,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畜牧业的发展。青海省虻类的系统研究报道较少,虽有相关研究[1-5],但仍缺乏较系统全面的资料。因此,2014-2015年对青海省吸血虻分布及其活动规律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采集青海省各虻科地理分布区的虻类,标本由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标本室提供。
1.2 调查方法2014-2015年采用网捕法、畜诱法、诱虻器诱捕法和人帐诱捕法采集虻类。
1.2.1 网捕法选择虻成虫活动生境,手持网柄末端,用臂作“X”形挥动,挥网频率约55次/min,每10 min为一个计量单位[6]。将虻分类,制成针插标本,分类鉴定、计数和保存。
1.2.2 畜诱法在虻科成虫活动生境中固定1头黄牛,诱虻刺叮,自07: 30开始观察,至21: 30结束,每小时观察1次,1次/15 min,在观察的15 min内凡觅血刺叮的虻通过挥网全部采集,对捕获虻熏杀后计数,分类鉴定,制成标本,妥善保存[6]。同时详细记录温度、湿度和照度。
1.2.3 诱虻器诱捕法在调查样地放置诱虻器,自日落后1 h开灯开始诱捕至日落后2 h结束,将捕获虻分类计数编号,制成标本[6],利用显微镜分类鉴定。
1.2.4 人帐诱捕法在生态观测点设置3顶蚊帐,每帐间距约50 m,略呈三角形排列,分别在日出前1 h、日出后4 h、日落前4 h和日落后1 h各诱虻1次,1次/15 min,网捕5 min;在虻活动频繁的月份,选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观察虻1 d的活动规律,1次/h,每次人帐诱捕15 min,网捕5 min[6],均定时、定点、定人。
2 结果 2.1 种类及分布在调查中获得大量标本,经分类鉴定[7-9],虻科有5属31种,其中瘤虻属种类最多,占捕获总数的54.84%(17/31),斑虻属和虻属次之,各占12.90%(4/31),麻虻属和黄虻属最少,各占9.68%(3/31),名录如下。
(1)斑虻属Genus Chrysops Meigen,1830
①娌氏斑虻Chrysops ricardoae Pleske,1910
分布:湟源。
②宽条斑虻Chrysops semiignitus Krober,1930
分布:玉树。
③合瘤斑虻Chrysops suavis Loew,1858
分布:湟源、兴海。
④中华斑虻Chrysops sinensis Walker,1856
分布:湟源、乐都。
(2)黄虻属Genus Atylotus Osten-Sacken,1876
⑤骚扰黄虻Atylotus miser Szilady,1915
分布:格尔木、海晏、德令哈。
⑥四列黄虻Atylotus quadrifarius Loew,1874
分布:格尔木、德令哈。
⑦黑胫黄虻Atylotus rusticus Linnaeus,1767
分布:格尔木、德令哈。
(3)麻虻属Genus Haematopota Meigen,1803
⑧甘肃麻虻Haematopota kansuensis Krober,1933
分布:湟源、互助。
⑨土耳其麻虻Haematopota turkestanica Krober,1922
分布:湟中、互助、民和、湟源、循化、民和。
⑩低额麻虻Haematopota ustulata Krober,1933
分布:门源、互助、民和、循化、海晏。
(4)瘤虻属Genus Hybomitra Enderlein,1922
⑪无带瘤虻Hybomitra afasciata Wang,1989
分布:祁连。
⑫马氏瘤虻Hybomitra mai Liu,1959
分布:门源、泽库、称多、祁连、循化、河南、贵南、玛沁、湟源、玉树。
⑬白缘瘤虻Hybomitra marginialba Liu et Yao,1981
分布:湟中、祁连、玉树。
⑭拉东瘤虻Hybomitra ladongensis Liu et Yao,1981
分布:祁连。
⑮宽额瘤虻Hybomitra brachybregma Xu et Jin,1990
分布:互助、门源、祁连、海东、平安、乐都、民和、化隆、循化。
⑯甘肃瘤虻Hybomitra kansui Philip,1979
分布:湟中、祁连。
⑰膨条瘤虻Hybomitra expollicata Pandelle,1883
分布:平安、乐都、湟中、湟源、互助、祁连。
⑱东瘤虻Hybomitra haidongensis Xu et Jin,1990
分布:湟源、祁连、平安。
⑲蜂形瘤虻Hybomitra mimapis Wang,1981
分布:西宁。
⑳摩氏瘤虻Hybomitra morgani Surcouf,1912
分布:湟源、乐都、平安。
㉑祁连瘤虻Hybomitra qiliangensis Liu et Yao,1981
分布:祁连、玉树。
㉒青海瘤虻Hybomitra qinghaiensis Liu et Yao,1981
分布:祁连。
㉓黄茸瘤虻Hybomitra robiginosa Wang,1982
分布:玉树。
㉔玉树瘤虻Hybomitra yushuensis Chen,1985
分布:玉树。
㉕草生瘤虻Hybomitra gramina Xu,1983
分布:杂多。
㉖寨氏瘤虻Hybomitra zaitzevi Olsufjev,1970
分布:格尔木、纳赤台。
㉗尔氏瘤虻Hybomitra erberi Brauer,1880
分布:格尔木。
(5)虻属Genus Tabanus Linne,1758
㉘戈氏虻Tabanus golovi Olsufjev,1936
分布:格尔木。
㉙里氏虻Tabanus leleani Austen,1920
分布:湟中。
㉚亚柯虻Tabanus subcordiger Liu,1960
分布:民和。
㉛副菌虻Tabanus parabactrianus Liu,1960
分布:民和、湟源、乐都。
2.2 地理分布特征青海省依据地形可分为北部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3个地理区域[10]。北部山地西起茫崖镇东至享堂地区,东西距离约1 200 km,其间阿尔金山与祁连山相接,海拔2 787~5 800 m。柴达木盆地位于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之间,周围环山,中部平坦,盆地海拔2 600~2 800 m。青南高原包括昆仑山、青海湖、拉脊山以南的全部地区,海拔1 870~4 500 m。青南高原虻种类最多,占已知种类的70.97%(22/31),有斑虻、麻虻、瘤虻和虻属,黄虻属在该区无分布;北部山地虻种数量次之,占已知种类的45.16%(14/31),以瘤虻和黄虻为主;柴达木盆地虻种较少,占已知种类的19.35%(6/31),黄虻属分布较多。各虻种自然地理分布见表 1。
2.3 生态习性 2.3.1 虻的季节消长规律采用诱虻器诱捕法捕获虻,观察格尔木地区虻类全年的种群数量动态规律。6月开始捕获,以7月捕获数量最多,10、11月未捕获,其他月份捕获情况见表 2。
2.3.2 格尔木市寨氏瘤虻日捕获情况格尔木地区的虻类在7月活动最频繁,每日10: 00-20: 00均见虻飞舞活动。清晨温度较低,07: 00-09: 00未见成虻飞舞活动,随着温度升高至约19 ℃(09: 00左右),虻开始飞舞,全天活动高峰期在15: 00-18: 00,17: 00达最高峰,此时温度为27.5 ℃。寨氏瘤虻日捕获情况见表 3。
2.3.3 纳赤台地区寨氏瘤虻日捕获情况该地区以7月捕获虻数量最多,虻类自11: 00开始活动,13: 00-17: 00捕获一定数量的寨氏瘤虻,14: 00-16: 00虻类日活动频繁,14: 00达日活动最高峰,其他时间未捕获,见表 4。
3 讨论 3.1 虻种及地理分布本次捕获瘤虻属种类最多,说明瘤虻属是青海地区虻害的主体。3个区域种类分布特征明显,有64.52%(20/31)的种仅分布在一个区域,如斑虻属的所有种仅分布在青南高原,而未发现同时分布于3个地区的种类,说明青海地区虻类区系特征极为明显。
3.2 虻种群日捕获数量动态两地的虻种群活动与温度、照度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温度升高、照度加强,虻数量增加,全天气温最高、照度最强、湿度较低时虻活动最频繁。
3.3 虻种群季节消长规律虻类在6月(温度15.15 ℃、湿度46.75%)开始进行觅食吸血等危害活动,10月(温度8.15 ℃、湿度42.53%)停止危害活动,7月(温度18.70 ℃、湿度56.75%)达全年活动的最高峰,说明虻的季节消长同样受温度、湿度和照度变化影响。
3.4 虻害防治青海地区每年6-9月虻进行刺叮骚扰活动及传播疾病,7月每日15: 00-18: 00虻数量多且活动频繁,可在虻害较严重的地区,集中引诱杀灭,如放置诱虻器、粘虻板捕杀或喷洒杀虫剂。在虻种群集中活跃的林区、农业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防护帽、涂抹驱避剂等。牧区可选择在清晨或夜间放牧,以避开虻种群活动高峰期。在虻害严重的居民生活区周围,注意疏通渠道、填平沟洼及清除杂草,以减少虻孳生和产卵场所[11]。在畜舍周围的树木、草丛和栅栏等虻种群栖息地,适时适量地喷施杀螟松、溴氰菊酯和三氯杀虫酯等药物进行防治。
[1] | 刘维德. 西北虻科初记[J]. 动物学报, 1959, 11(2): 158–170. |
[2] | 靳云麒. 青海虻科(Tanbanidae)新纪录[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1, (8): 24. |
[3] | 王遵明. 青海省虻科一新种及二种雄虻记述(双翅目:虻科)[J]. 昆虫学报, 1989, 32(1): 101–104. |
[4] | 施新泉, 靳云麒. 青海省湟源县虻的初步调查[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83, (4): 22–24. |
[5] | 刘增加, 石淑珍, 杨银书, 等. 西北高原重要吸血昆虫的物候学研究及防治对策[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4, 10(2): 83–87. |
[6] | 刘增加, 宫占威, 石淑珍, 等.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的重要吸血双翅目昆虫的分布与活动规律[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7, 14(4): 218–224. |
[7] | 陆宝麟, 吴厚永. 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30-374. |
[8] | 陆宝麟. 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237-241. |
[9] | 刘增加. 中国西北地区病媒生物物种名录[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1: 34-44. |
[10] | 石淑珍, 刘增加, 张继军, 等. 青海省重要医学昆虫区系分布[J]. 四川动物, 2005, 24(4): 546–548. |
[11] | 刘增加, 李邦川. 甘肃虻科昆虫危害与防治[J]. 医学动物防制, 2001, 17(5): 238–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