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朱方丽, 王顺庚, 陈建, 吉伟
- ZHU Fang-li, WANG Shun-geng, CHEN Jian, JI Wei
- 松花粉和玉米蜂花粉对黑胸散白蚁诱食作用研究
- Attraction and feeding response of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to baits supplemented with Masson pine pollen and Zea pollinium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6): 566-569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6): 566-569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6.01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6-24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9-30 13:42
2 常州市金坛区白蚁防治所, 江苏 常州 213200;
3 溧阳市白蚁防治站, 江苏 常州 213300
2 Termite Control Station of Jintan Area Changzhou City;
3 Termite Control Station of Liyang
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广泛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是我国白蚁中分布最广的一个属,在华东及长江流域数量较多,已成为危害建筑物及树木的主要种类[1-2]。散白蚁为土木两栖性白蚁,其通过迁巢活动和群体分裂活动进行危害和栖居,不构筑复杂的大型蚁巢集中生活[3],因此,防治比较困难。白蚁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物理屏障法、化学药物处理法、毒饵诱杀法和生物防治法等[4-5]。其中白蚁毒饵诱杀法以高效、环保及杀灭全巢的优点已成为防治白蚁的主要手段[6]。白蚁的引诱方法主要有食饵引诱法和信息素引诱法。目前对白蚁踪迹信息素[7-8]和促食信息素[9-10]的研究较多,但由于其专一性强、作用范围小、持效期短及诱食活性不稳定等缺点,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非常有限。因此,食饵引诱法较适用于大面积白蚁的防治[11]。
饵料是药物进入白蚁体内的载体,其理想程度直接影响诱杀剂的杀灭效果,因此,引诱白蚁优先取食毒饵是发挥其防治作用的关键[9, 12]。添加剂的使用可提高饵料对白蚁的引诱力,如糖类[13-14]、氨基酸[14-15]、信息素[7-8]及花粉[16-17]等,亦可提高白蚁对饵料的取食量。花粉作为饵料添加剂常用于白蚁的监控和灭杀[5, 16],但有关花粉对散白蚁的引诱力及散白蚁对添加花粉饵料的取食量并无详细研究和报道。本研究以黑胸散白蚁为对象,松木粉为基饵,松花粉和玉米蜂花粉为添加剂,研究不同处理饵料对黑胸散白蚁(R. chinensis)的引诱力及黑胸散白蚁对各饵料的偏好性,为研制高效的散白蚁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白蚁2015年5月采自江苏省常州市西上园小区,经形态鉴定为黑胸散白蚁,室内饲养7 d后使用。试虫均为成熟健壮工蚁。
1.2 饵料和花粉添加剂基础饵料为松木粉,利用粉碎机(浙江屹立工贸有限公司,型号:QE-300)将自然风干的松木块进行粉碎处理,过100目筛备用。添加剂选用松花粉(破壁马尾松花粉,云南德科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玉米蜂花粉(忻州市五台山蜂业有限公司)。
1.3 仪器YMM4-300型四壁嗅觉仪由静音无油真空泵、活动室(ϕ300 mm)、味源瓶(50 ml)、玻璃转子流量计、干燥塔(500 ml)和洗气瓶组成,采用医用硅胶管进行连接。Mettler Toledo电子天平。
1.4 实验方法 1.4.1 饵料浓度设松木粉为对照组,每种花粉设6个浓度处理(5%、10%、15%、20%、25%和30%)。
1.4.2 嗅觉反应将装置的各元件清洗干净,烘干,并在磨口处涂少许凡士林,按顺序装配。另外,分别称取各测试饵料1 g,4个一组随机放入味源瓶内,并设其中一个味源瓶为对照组。整个实验共分4组(分别为对照组、5%、10%和15%松花粉;对照组、20%、25%和30%松花粉;对照组、5%、10%和15%玉米蜂花粉;对照组、20%、25%和30%玉米蜂花粉),每组设15次重复。每组测试结束后,利用超声波清洗味源瓶和连接管并烘干备用。以20只工蚁为一组放入活动室内,开启真空泵对四壁嗅觉仪进行通风,玻璃转子流量计设定为1.5 ml/s。10 min后待选择反应基本稳定,记录每个味源瓶内的工蚁数量。1次重复结束后,清除味源瓶和活动室内的工蚁,并用75%乙醇擦拭活动室和管道3次。待干燥后,将各味源瓶位置随机调换,进行下次重复实验。
1.4.3 取食量的测定将各测试饵料4个1组(各组合如嗅觉反应)分别放于玻璃瓶(长32 mm,外径11 mm,口径9 mm)内,并烘干称重,每组设3次重复。将100只健康工蚁放入垫有蛭石(厚约1 cm,加入5 ml水)的培养皿(ϕ11 cm)内,后放入1组饵料供其选择取食。持续取食10 d后,将玻璃瓶取出,烘干并称重。取食前后的重量差异即工蚁的取食量。
1.5 计算公式嗅觉反应测定按以下公式[18]计算其反应率和选择系数:
反应率(%)=各诱集瓶中测试昆虫数/测试昆虫总数×100
诱集率(%)=处理组或对照组诱集瓶中测试昆虫数/测试昆虫总数×100
选择系数=(处理组诱集瓶中昆虫数量-对照组诱集瓶中昆虫数量)/反应昆虫总数
选择系数>0,表示试虫对味源物质有正趋向性,数值越大,趋向性越强,最大值为1;选择系数<0,表示试虫对味源物质有负趋向性(即驱避性)。
1.6 统计学处理利用Excel和SPSS 13.0软件,组间的反应率、组内诱集率及组内取食量差异采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黑胸散白蚁对含松花粉和玉米蜂花粉饵料的嗅觉测试在松木粉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松花粉和玉米蜂花粉,黑胸散白蚁对其反应率为65.00%~79.00%,其中玉米蜂花粉两组处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8,P=0.003),而松花粉两组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1)。
2.2 含松花粉和玉米蜂花粉饵料对黑胸散白蚁的诱集率含不同浓度松花粉的饵料对黑胸散白蚁的诱集率为13.33%~19.67%,各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7、0.715,P=0.846、0.547)。黑胸散白蚁除对含15%和25%松花粉的饵料表现出负趋向性外,对其他浓度饵料组均为正趋向性。含不同浓度玉米蜂花粉的饵料对黑胸散白蚁的诱集率有差异,含5%、10%和15%玉米蜂花粉饵料的诱集率均高于本处理组中的对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16,P=0.439);含20%、25%和30%玉米蜂花粉饵料的诱集率均低于本处理组中的对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1,P=0.024),并随玉米蜂花粉浓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黑胸散白蚁对添加5%~15%玉米蜂花粉的饵料具有正趋向性,而对添加浓度>15%的饵料具有负趋向性(表 1)。
2.3 黑胸散白蚁对含松花粉和玉米蜂花粉饵料的取食量黑胸散白蚁对对照组和含松花粉饵料的取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7、16.241,P=0.030、0.001)。黑胸散白蚁对对照组的取食量均>50 mg,对含不同浓度松花粉的饵料取食量为6~24 mg,且不同浓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 1A、1B)。
黑胸散白蚁对对照组和含5%、10%、15%玉米蜂花粉饵料的取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77,P=0.229,见图 1C),但对对照组和含30%玉米蜂花粉饵料的取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92,P=0.002),后者是前者的9倍,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取食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图 1D)。
3 讨论白蚁对食物的选择主要依靠其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知来自食物及周围环境的挥发性物质。利用昆虫嗅觉仪和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白蚁对不同饵料的嗅觉反应简单易行,可为引诱和防治白蚁提供一定依据[13]。但EAG存在局限性,如气味分子浓度的不确定性、给昆虫提供的线索单一及所得结果与行为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等,故本研究中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黑胸散白蚁对各饵料的嗅觉反应。但反应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白蚁活动无规则性、测定时间内反应率低及实验可重复性差等。因此,研究者进行了大量重复实验,并将测定时间内反应率<50%的数据予以剔除,以减小实验误差。
四臂嗅觉仪为单通道模式,即选择进入后无法再次选择,保证了各饵料对白蚁引诱力的测定。从选择系数可知,黑胸散白蚁对含松花粉的饵料具有正趋向性,且与浓度相关。这与松花粉丙酮提取液对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和大家白蚁(C. curvignathus)均表现出嗅觉和EAG反应保持一致[17]。含10%松花粉的饵料,能提高对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mus)的诱食效果[16],但本研究结果显示,黑胸散白蚁并不喜食含松花粉的饵料。因此认为,松花粉作为饵料添加剂,对不同白蚁的诱食效果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本地的白蚁种类选择饵料。
黑胸散白蚁对含低浓度(5%、10%和15%)玉米蜂花粉的饵料具有正趋向性,但却喜食含高浓度(20%、25%和30%)玉米蜂花粉的饵料,说明饵料对白蚁的引诱力与白蚁对饵料的喜食性间并无一致性关联。分析原因可能为饵料对白蚁的引诱力主要依靠其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影响因素较为单一。而白蚁对饵料的喜食性不仅与嗅觉感受器有关,而且受白蚁的咀嚼和消化能力、群体的选择性及饵料的适口性等因素影响。因此,仅依据嗅觉反应并不能说明饵料对白蚁的引诱效果,需结合白蚁对饵料的选择取食量综合评估。
毒饵技术发挥防治作用的关键是白蚁优先取食饵料,因此,在实际应用花粉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如对室内散白蚁进行防治时,原有食物充足,宜采用散白蚁喜食的饵料(如含30%玉米蜂花粉),对室外或绿地散白蚁进行监测和防治时,因食料不充足,不易获得或取食距离较远等因素,宜采用含低浓度松花粉和玉米蜂花粉等对散白蚁具有高引诱力的饵料。
[1] | 李桂祥. 中国白蚁及其防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65-166. |
[2] | 黄蔚蓉. 房屋散白蚁防治技术的研究[J]. 安徽建筑, 2004, 11(5): 114, 116. |
[3] | 林雁, 张睿, 何利文. 6种白蚁防治药物对散白蚁的室内毒力比较[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0, 16(1): 30–34. |
[4] | 刘晓燕, 苗静, 安玉兴, 等. 植物质防白蚁剂开发与应用前景[J]. 甘蔗糖业, 2012, (4): 50–53. |
[5] | 韩彤彤, 葛琴雅, 成倩. 白蚁对古代建筑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研究现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4, 26(3): 110–116. |
[6] | 邓志坚. 白蚁毒饵诱杀技术研究进展[J]. 华东昆虫学报, 2006, 15(4): 315–320. |
[7] | Saran RK, Millar JG, Rust MK. Role of (3Z, 6Z, 8E)-dodecatrien-1-ol in trail following, feeding, and mating behavior of Reticulitermes hesperus[J]. J Chem Ecol, 2007, 33(2) : 369–389 .DOI:10.1007/s10886-006-9229-2. |
[8] | 程冬保. 白蚁信息素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 2013, 56(4): 419–426. |
[9] | 黄求应, 薛东, 雷朝亮. 白蚁诱食信息素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 2005, 48(4): 616–621. |
[10] | Raina AK, Bland JM, Osbrink W. Hydroquinone is not a phagostimulant for the Formosan subterranean termite[J]. J Chem Ecol, 2005, 31(3) : 509–517 .DOI:10.1007/s10886-005-2026-5. |
[11] | 刘吉敏, 韦戈, 黄其椿, 等. 白蚁诱饵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4): 14666–14667. |
[12] | 丁芳, 嵇保中, 刘曙雯, 等. 白蚁的食物选择[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 166–173. |
[13] | 林爱寿, 冯亮和, 胡允岳, 等. 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对不同糖的趋性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 2011, 30(3): 10–12. |
[14] | Castillo VP, Sajap AS, Sahri MH. Feeding response of subterranean termites Coptotermes curvignathus and Coptotermes gestroi (Blattodea:Rhinotermitidae) to baits supplemented with sugars, amino acids, and cassava[J]. J Econ Entomol, 2013, 106(4) : 1794–1801 .DOI:10.1603/EC12301. |
[15] | Gautam BK, Henderson G. Effects of m-tyrosine on feeding and survival of Formosan subterranean termites (Isoptera:Rhinotermitidae)[J]. Ann Entomol Soc Am, 2008, 101(6) : 1088–1093 .DOI:10.1603/0013-8746-101.6.1088. |
[16] | 黄求应, 雷朝亮, 薛东. 黑翅土白蚁的食物选择性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 41(5): 91–95. |
[17] | 梁小松, 刘勇, 张绍红, 等. 两种乳白蚁对几种物质的嗅觉反应及触角电位测定[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1(2): 55–58. |
[18] | 丁红建, 郭予元, 吴才宏. 用于昆虫嗅觉行为研究的四臂嗅觉仪的设计、制作和应用[J]. 昆虫知识, 1996, 33(4): 241–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