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王飞, 陆珏磊, 蒋璐, 冷培恩
- WANG Fei, LU Jue-lei, JIANG Lu, LENG Pei-en
- 绿篱施药技术现场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研究
- Field evaluation of insecticidal barrier spray on veget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Aedes albopictus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6): 555-55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6): 555-557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6.0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6-27
- 网络出版时间: 2019-06-09 13:42
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0336
2 Shangha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和基孔肯雅热至今已成为全球重点防控的蚊媒传染病,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蚊媒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1-2]。该蚊介导传播的蚊媒传染病也是国内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3],对于白纹伊蚊的防控正引起各方高度重视。现行白纹伊蚊的主要防控策略为清除“容器型”积水和空间喷洒降低成蚊密度。前者减少幼虫孳生,短时间内成蚊控制效果不理想;后者可短时间内快速降低成蚊密度,但持效性不长。在伊蚊媒介可持续性的控制和管理中,持久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滞留性喷洒技术值得关注。绿篱施药技术是根据白纹伊蚊喜爱栖息于室外植被阴凉环境的特点,将长效杀虫药剂滞留喷洒在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灌木篱笆或植被叶片表面和背面,以达到对蚊虫长期和有效的杀灭效果[4]。采用诱蚊诱卵器指数和人诱停落指数指标,评估在外环境中采用绿篱施药技术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大灭,Demand CS),剂型为微囊悬浮剂,有效浓度为25 g/L,农药登记号:WP 62-99,购自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
1.2 现场选择选择虹口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的某学校校园作为本次试验现场,在校园内选择1处绿化区域作为绿篱施药试验区,1个绿化区域作为对照区。
1.3 器械及材料 1.3.1 B-ULV-616A背负式蓄电池超低容量喷雾器,深圳市隆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性能参数为雾粒ϕ100 mm,流速315 ml/min,喷幅8~10 m。
1.3.2 诱蚊诱卵器黑色三孔盖透明杯体,监测时内置10~15 ml脱氯水和白色滤纸,购自南汇天敌有限公司。
1.4 试验方法实施喷洒作业前检查喷洒器材的完好性。喷洒人员根据风向、喷雾器流量、喷距,确定喷雾作业的移动速度。
绿篱技术试验区共有0.4 hm2,高效氯氟氰菊酯有效成分含量为25 g/L,按照标签推荐配比,稀释至0.625 g/L(1:40),实际使用药量200 ml,植被实际施药量0.05 ml/m2(有效成分含量1.25 mg)。在绿篱技术试验区对灌木、草坪、树干和观赏花木等植被表面进行喷洒,处理部位为植被3 m以下区域,重点是叶子背面;另关注树木根干处,向上1 m,从下往上喷雾。
1.5 评估方法 1.5.1 诱蚊诱卵器法每周监测1次,试验区放置诱蚊诱卵器20个,将其置于绿化带中,一般每20 m距离布放1个,在诱蚊诱卵器中加入10~15 ml的脱氯水,放入圆形滤纸,连续布放4 d,第4天检查诱蚊诱卵器中伊蚊幼虫阳性情况。计算诱蚊诱卵器指数。
1.5.2 人诱停落法分别在8月第3、4周采用人诱停落法监测施药前蚊虫密度,施药后即9月的第1、2、3和4周采用人诱停落法监测施药后密度。每日16:30 -17:00采用人诱停落法进行成蚊监测,具体方法参照国标GB/T23797-2009[5]:选择遮阴处为监测点,监测者暴露一侧小腿,静止不动,记录30 min内停落在小腿上并用电动吸蚊器捕捉到的蚊虫数量。
1.6 统计学处理数据录入采用Excel软件,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公式如下:
诱蚊诱卵器指数=阳性诱蚊诱卵器数/有效诱蚊诱卵器数×100
诱蚊诱卵器指数下降率(%)=(处理后诱蚊诱卵器指数-处理前诱蚊诱卵器指数)/处理前诱蚊诱卵器指数×100
相对密度下降率按照公式(1)和公式(2)进行计算。
(1) |
(2) |
式中,RPI为相关密度指数,Ta为试验区处理后平均密度值,Tb为试验区处理前平均密度值,Ca为对照区处理后平均密度值,Cb为对照区处理前平均密度值,Rd为相对密度下降率。
2 结果 2.1 人诱停落法监测结果现场试验结果显示,连续监测6周,在施药前2周,试验区与对照蚊虫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施药后的4周内,白纹伊蚊相对密度下降率为61.4%~92.7%,见表 1。在施药后1周白纹伊蚊相对密度下降率达到92.7%,在施药后的第3周,白纹伊蚊相对密度下降率依然达到89.1%。施药后试验区与对照区蚊虫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1)。
2.2 诱蚊诱卵器监测结果现场试验结果显示,连续监测6周,施药前2周监测结果显示试验区和对照区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施药后连续监测4周,诱蚊诱卵器指数下降率为76.6%~91.4%,以施药后第1周诱蚊诱卵器指数下降率最高,为91.4%,在第4周下降率依然达85.7%。施药后,试验区与对照区诱蚊诱卵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3 讨论目前引起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寨卡病毒病是一种蚊媒传染病,白纹伊蚊是传播媒介之一[6]。白纹伊蚊的防控措施主要是以清除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为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白纹伊蚊的孳生环境类型也在发生变化,在伊蚊孳生地的管理和控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遗漏,达到全面清除困难很大,短时间内不能降低成蚊密度。超低容量喷洒和热烟雾技术是控制伊蚊密度常用的空间喷雾技术,在应急状态下,短时间内可快速降低成蚊密度[7]。但受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持效性不长。同时空间喷洒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频繁用药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蚊虫抗药性。对于白纹伊蚊的综合防控技术需要考虑可持续性的技术体系。白纹伊蚊是半野栖型蚊种[8],成蚊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户外绿植枝叶背面,如何长效控制停落在绿植上栖息的白纹伊蚊,降低成蚊密度,是解决伊蚊可持续性控制的关键问题。
滞留喷洒技术称表面喷洒,通过将杀虫剂直接喷洒在蚊类停栖物体表面,蚊虫停落接触杀虫药剂致死,是长效灭蚊的技术方法[9]。根据白纹伊蚊喜爱栖息于室外植被阴凉环境的特点,采用低容量的喷雾器将长效杀虫药剂喷洒在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灌木篱笆或植被叶片表面和背面,对蚊虫可达到长期、有效的杀灭效果,该施药技术方法称为绿篱施药技术[10]。绿篱施药技术对于药物、剂型、喷雾器、施药部位及施药方式有着特定要求。药物主要选择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型的拟除虫菊酯类药物[11-12];推荐杀虫剂型为微胶囊剂,该剂型具有双膜结构,可将杀虫剂有效成分包裹在囊内,通过微囊内膜缓慢释放,微囊外膜可以减少紫外线、雨水、酸碱等对杀虫剂有效成分的影响,同时与植物叶面有良好的结合性,蚊虫停栖时,微囊会粘在其表皮,释放有效成分。喷雾器选择低容量喷雾器,研究发现100~200 μm粒径的雾粒在绿植中的穿透性和沉降性最好[13]。施药部位重点喷洒建筑物背阴部位或保护区域植被,包括灌木绿化篱笆和灌木丛、茂盛的草坪、内街小巷绿化带、马路两侧绿篱等。施药方式是喷雾器喷头应从下往上斜30°~45°均匀喷洒,尽量将药物施于植被枝叶向下的背面。由下风向开始喷洒,施药者行进方向与风向垂直,顺次同向移动至喷洒绿色植被完成,所喷剂量以绿色植被双面喷洒至湿润而不滴落为宜。
本次现场研究采用背负式蓄电池喷雾器,具有机动性好,雾粒直径均匀等特点,主要选择参数为雾粒ϕ100 μm,流速315 ml/min;药物选择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剂,晁斌等[14]研究发现该药物在绿化带控制白纹伊蚊效果明显。现场人诱停落指数结果显示,施药后的第1周蚊虫相对密度下降率达到92.7%,控制效果明显;在第2周和第3周控制效果依然达到83.7%以上,第4周蚊虫密度下降率为61.4%,控制效果下降较快,但与对照组相比,仍然有效果。诱蚊诱卵器监测伊蚊密度变化[15],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在施药后第1周诱蚊诱卵器指数下降率为91.4%,在第4周下降率依然达到85.7%。现场试验表明,采用绿篱施药技术,药物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剂,完成1次喷洒,持续控制效果可达3周左右,大约登革热1个疫点控制周期(25 d)喷洒处理1次,一方面减少施药的人力消耗,另一方面降低了成蚊密度,降低蚊虫迁移扩散的可能性。绿篱施药技术可以作为可持续性控制和管理伊蚊媒介的一项技术储备。
目前国外关于绿篱施药技术控制伊蚊的研究较多,但国内的研究和应用较少,绿篱施药技术研究的难点主要为杀虫剂有效剂量的计算,不同类型绿篱植物滞留药物的量化,药物剂型选择,抗药性产生的压力等。在本次现场研究中,仅选择了一处区域,植物类型较为单一,监测时间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关于绿篱施药技术对于白纹伊蚊的控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Dengue outbreak-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2012-2013[J].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3, 62(28) : 570–573 . |
[2] | Duffy MR, Chen TH, Hancock WT, et al. Zika virus outbreak on Yap Island,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J]. New Engl J Med, 2009, 360(24) : 2536–2543 .DOI:10.1056/NEJMoa0805715. |
[3] | 孟凤霞, 王义冠, 冯磊, 等.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4–10. |
[4] | Royal A. A new tool for the control of mosquitoes, biting midges, and flies[J]. Wing Beats, 2004, 15(1) : 18–22 .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3797-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
[6] | Fauci AS, Morens DM. Zika virus in the Americas-yet another Arbovirus threat[J]. New Engl J Med, 2016, 374(7) : 601–604 .DOI:10.1056/NEJMp1600297. |
[7] |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M]. 2nd ed. Geneva: WHO, 1997: 55-56. |
[8] | 陆宝麟. 昆虫纲.第8卷.双翅目:蚊科(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38-55, 433. |
[9] | 冷培恩. 滞留性喷洒技术[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3): 236–237. |
[10] | Doyle MA, Kline DL, Allan SA, et al. Efficacy of residual bifenthrin applied to landscape vegetation against Aedes albopictus[J].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2009, 25(2) : 179–183 .DOI:10.2987/08-5804.1. |
[11] | Cilek JE, Hallmon CF. Residual effectiveness of three pyrethroids on vegetation against adult Aedes albopictus and Culex quinquefasciatus in screened field cages[J].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2008, 24(2) : 263–269 .DOI:10.2987/5653.1. |
[12] | Li CX, Wang ZM, Dong YD, et al. Evaluation of lambda-cyhalothrin barrier spray on vegetation for control of Aedes albopictus in China[J].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2010, 26(3) : 346–348 .DOI:10.2987/10-6007.1. |
[13] | Farooq M, Walker TW, Heintschel BP, et al. Impact of electrostatic and conventional sprayers characteristics on dispersion of barrier spray[J].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2015, 26(4) : 422–429 . |
[14] | 晁斌, 阮峰, 崔利伟, 等. 绿篱技术在社区蚊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19(6): 494–497. |
[15] | 于德宪, 任旭琦, 周文, 等. 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应用效果的现场研究[J]. 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4): 309–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