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刘维, 彭渤, 郭建华, 赵岩
- LIU Wei, PENG Bo, GUO Jian-hua, ZHAO Yan
- 吉林省城区2015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f mosquito surveillance in the urban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China in 2015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5): 513-514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5): 513-514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2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6-24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8-11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日照时数为2 499.8 h[1]。年降雨量为400~600 mm,80%降雨量集中在夏季,以东部最为丰沛。夏季环境条件适宜蚊虫的孳生及蚊媒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为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做好蚊媒防控工作,在吉林省9个市(州)城区开展了蚊虫密度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诱蚊灯为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功夫小帅”光催化捕杀蚊蝇器。
1.2 方法 1.2.1 监测地点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2]进行监测。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四平市、通化市、白城市、辽源市、松原市和白山市9个市(州)在其城区选择医院、公园、居民区、农户和牲畜棚各3处,若无牲畜棚,则选择民房补齐。牲畜棚在内环境监测,医院、公园、居民区和农户在外环境中进行监测。
1.2.2 监测时间于2015年5-10月开展监测,每月上下旬监测2次,时间间隔为15 d,遇风雨天气顺延。
1.2.3 监测方法使用诱蚊灯,从日落20 min后开始连续监测12 h。监测完成后对蚊虫计数并鉴定种类[3]。
1.2.4 密度计算密度〔只/(灯·h)〕=捕获蚊虫数/(灯数×捕蚊时间)。
2 结果 2.1 总体蚊种构成9个市(州)共布放诱蚊灯1 116灯次,捕获成蚊13 397只,隶属2 亚科3属4种。其中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46.33%;其次是刺扰伊蚊(Aedes vexans),占39.11%;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占14.42%;朝鲜伊蚊(Ae. koreicus)占0.14%,见表 1。
2.2 不同生境蚊种构成居民区、公园、医院和农户均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81.68%、86.09%、80.10%和76.78%,牲畜棚以刺扰伊蚊为优势种(61.42%),各生境其他蚊种构成比见表 1。
2.3 不同生境蚊虫密度5-10月各生境平均蚊密度为牲畜棚>公园>农户>居民区>医院,蚊密度依次为3.12、0.68、0.49、0.42和0.29只/(灯·h),各生境其他蚊种密度见表 1。
2.4 蚊密度季节消长吉林省 9个市(州)城区蚊密度为0.03~5.99只/(灯·h),平均为1.00只/(灯·h)。全省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呈单峰曲线,8月达最高,为1.97只/(灯·h)。不同生境中居民区、医院和农户在7月蚊虫密度达最高峰,分别为0.97、0.59和1.07只/(灯·h);公园和牲畜棚在8月达最高峰,分别为1.75和5.99只/(灯·h)。所有生境中以牲畜棚的蚊虫密度最高,医院的蚊虫密度最低,见表 2。
3 讨论监测结果显示,吉林省捕获蚊种有淡色库蚊、刺扰伊蚊、中华按蚊和朝鲜伊蚊,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与孙进忠等[4]在辽宁省的监测结果一致。但本次调查7、8月为蚊虫活动的高峰期,而孙进忠等[4]在辽宁省的监测结果显示8、9月为蚊虫活动高峰期,可能与两省的地理位置有关。吉林省与辽宁省相毗邻,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但辽宁省在吉林省南面且靠海,海岸线全长2 292.4 km,可能使蚊虫活动高峰期较吉林省有所推迟。
牲畜棚和农户2种生境的蚊密度要高于其他3种生境,与何昌华等[5]在海南省的监测结果一致,可能是两种生境处于农村或城郊结合部,环境设施、卫生条件及孳生地治理和卫生宣传,与城市的居民区、公园和医院相差较大。在牲畜棚中,刺扰伊蚊数量超过淡色库蚊成为优势种,可能与刺扰伊蚊的生活习性有关。刺扰伊蚊雌蚊吸畜血,兼吸人血[6],幼虫孳生于池塘、洼地积水、沼泽、稻田等,牲畜棚的自然环境与此十分接近,使得刺扰伊蚊大量孳生。本次调查并未监测到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和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其中三带喙库蚊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传播媒介,且在辽宁省监测到大量三带喙库蚊[4],从地理和气候条件来看,吉林省可能存在三带喙库蚊孳生的风险。
通过对蚊虫密度监测,初步掌握了吉林省蚊虫的种群密度、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应加强蚊虫对各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减缓抗性的发展[7]。同时加强防蚊灭蚊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动员社区居民及农户广泛参与,以清除不同生境蚊类孳生地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策略,达到标本兼治的综合防制目的。
[1] | 刘玉英, 韦小丽, 李宇凡. 1961-2012年吉林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 (8) :1367–1377.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 |
[3] | 陆宝麟. 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 43 -96. |
[4] | 孙进忠, 白玉银, 王纯玉. 辽宁省2010-2012年蚊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24 (5) :457–458. |
[5] | 何昌华, 赵伟, 王善青, 等. 海南省城区2012年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 (1) :15–17. |
[6] | 张桂林, 刘斌, 党荣理, 等. 新疆北湾地区刺扰伊蚊吸血习性观察[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9,16 (2) :97–99. |
[7] | 韩坤, 詹军, 张术斌, 等. 淡色库蚊幼虫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调查[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5,21 (4) :345–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