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郭玉红, 陈传伟, 朱丽, 刘祥, 罗运动, 沈阳, 刘京利, 刘起勇
- GUO Yu-hong, CHEN Chuan-wei, ZHU Li, LIU Xiang, LUO Yun-dong, SHEN Yang, LIU Jing-li, LIU Qi-yong
- 河南省永城市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初步研究
- Study on daily activity rhythm of Aedes albopictus in Yongcheng city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5): 484-48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5): 484-486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6-24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8-11
2 永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南 永城 476600
2 Yongche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登革热为全球最为严重的蚊媒传染病之一[1]。中国近年来多地暴发登革热疫情,2013年河南省许昌市登革热疫情为我国登革热本地暴发流行的最北界[2]。永城市地处河南省东部,沿黄淮流域,南、北、东三面与安徽省涡阳、睢溪县相邻,为典型的农耕平原带,属于我国亚热带与北暖温带的过渡区,人群居住集中。永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成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基地,具备较好的条件开展媒介生物监测。为了解永城市农村和城市的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的构成及其日活动节律,于2015年开展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选择城市2个小区(永阳花园、神火雅苑)和农村2个(侯岭乡柏山村、苗桥乡水寨村)居民区附近的遮阴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
1.2 调查工具伞状双层叠帐,内帐$\phi $ 1.5 m,外帐与内帐之间间距35~40 cm,外帐距离地面35~40 cm。电动吸蚊器为南京康辉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使用两节1号电池。
1.3 调查方法于2015年9月11-12日和10月13-14日的06:00-19:00采用双层叠帐法进行监测,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蚊虫,以小时为单位分时段捕获蚊虫,并分类、鉴定和计数。收集者可涂抹蚊虫驱避剂,诱集者可于监测结束时涂抹。
1.4 统计学处理对06:00-19:00期间捕获的蚊虫依据地点不同按小时分别计数蚊虫种类,蚊虫分类依据检索表进行形态学鉴定[3]。利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2 结果 2.1 蚊虫捕获情况本研究捕获成蚊36只,分别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优势蚊种为白纹伊蚊,占捕获总数的94.44%(34/36);淡色库蚊占5.56%(2/36),均于9月捕获。1只淡色库蚊于18:00-19:00在神火雅苑小区捕获,另1只于06:00-07:00在侯岭乡柏山村捕获。由于淡色库蚊捕获数量太少,不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只对白纹伊蚊进行分析。
2.2 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白纹伊蚊日活动高峰主要在15:00-19:00。9月于城市神火雅苑小区和10月于城市永阳花园小区分别捕获1只,07:00-12:00未捕获,13:00-14:00仅在城市神火雅苑小区捕获1只,15:00开始捕获数量增加,16:00-19:00达蚊虫活动高峰,见图 1。
2.3 城市及农村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在城市4日次监测中共捕获白纹伊蚊20只,早活动高峰在06:00-07:00,捕获2只;在农村共捕获白纹伊蚊14只,未出现早高峰。城市及农村的白纹伊蚊活动高峰均集中在15:00-19:00(共捕获31只,占捕获总数的91.18%),且城市捕获数量(17只)高于农村(14只),见图 2。
2.4 不同月份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9月共监测4次,捕获白纹伊蚊22只;10月共监测4次,捕获白纹伊蚊12只。9、10月分别于06:00-07:00捕获1只,07:00-12:00未捕到,15:00-19:00为活动高峰,9月捕获数量高于10月,见图 3。
3 讨论 3.1 永城市白天活动的蚊虫以白纹伊蚊为主通过8日次的监测,白纹伊蚊捕获数量占捕获总数的94.44%,淡色库蚊占5.56%,本研究中捕获的淡色库蚊未占明显优势[4]。Liu等[5]夜间以宿主为诱饵获得的优势蚊种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和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在本研究中均未捕获,说明在日间活动蚊虫中以白纹伊蚊为主。白纹伊蚊成蚊数量在雨季中或雨季稍后(7-9月)最多,刺叮活动在白昼和黄昏进行,并以黄昏为主,与蚊虫志的结论相吻合[3],在城市中表现为早高峰(06:00-07:00)和晚高峰(15:00-19:00),农村表现为晚高峰(15:00-19:00)。提示白纹伊蚊监测和成蚊消杀工作最好在其活动高峰时间(15:00-19:00)进行;告知居民在白纹伊蚊活动高峰时间内减少户外活动,防止成蚊叮咬。
3.2 白纹伊蚊日活动高峰为清晨和傍晚,傍晚高峰占主导优势白纹伊蚊活动早高峰集中在日出前后的1 h内,晚高峰集中在日落前后,且晚高峰向后延迟时间长短可能与当季最低气温有关。永城市2015年9月11日06:05日出,18:39日落;10月12日06:28日出,17:55日落。白纹伊蚊早活动高峰在日出前后1 h内,与其早活动高峰集中在日出后1 h内的说法略有不同;9月日落时间比10月晚44 min,而10月的白纹伊蚊活动晚高峰则向后延迟1 h,与其活动高峰为日落前1 h略有不同。9月10-11日的温度分别为20~25 ℃和17~24 ℃;10月12-13日温度分别为10~25 ℃和12~26 ℃,推测10月的晚高峰向后延迟可能与气温相对较高有关。
3.3 双层叠帐法适用于白纹伊蚊监测随着蚊媒传染病的增多,蚊虫监测工具不断完善。但白纹伊蚊喜刺吸人血,目前对白纹伊蚊成蚊的监测仍以人诱停落法最为有效,但操作过程中,白纹伊蚊可能对工作人员暴露的皮肤造成骚扰或侵害。随着我国登革热疫情控制中媒介伊蚊监测的开展,伊蚊监测方法较多,如搜捕法和目测法等,这些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受监测人员的经验、搜捕或目测范围等影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影响对蚊虫实际密度的测算,进而不能对疫情进行准确地预测。郭玉红等[6]通过比较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两种蚊虫监测方法,发现诱蚊灯法操作简便,结果客观,但两种方法均未捕获相应的白纹伊蚊。BG捕蚊器(BG Sentinel traps)是通过模拟宿主产生的气味制成引诱剂对白纹伊蚊进行引诱而获得相应的监测结果的新型工具。但刘小波等[7]的研究认为该方法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现场的伊蚊成蚊监测中效果不理想,需现场和实验室对媒介伊蚊成蚊监测进一步评价效果。双层叠帐法是以人诱停落法为基础,利用人引诱白纹伊蚊的同时增加一层蚊帐来有效地保护监测人员,白纹伊蚊的活动空间限制在两层蚊帐间,提高了捕获率,结果相对客观。伞状双层叠帐与需支撑四角的双层叠帐和需安装支撑杆的双层叠帐比较,具备便利性和灵活性,适用于白纹伊蚊的监测。
3.4 白纹伊蚊的活跃程度与微环境内的气温具有相关性监测结果显示白纹伊蚊在城市活动高峰时间较农村早,且在城市晚活动高峰时间白纹伊蚊的数量高于农村,提示城市白纹伊蚊较农村更为活跃,或城市白纹伊蚊密度高于农村,可能与城市微环境中的气温相对偏高有关。
3.5 工作的局限性永城市白纹伊蚊监测结果无法反映全国白纹伊蚊日活动节律。永城市与许昌市经纬度相近,该地的白纹伊蚊活动规律对我国具有该蚊分布大范围的代表性不足。Diarrassouba和Dossou-Yovo[8]指出东非的埃及伊蚊(Ae. aegypti)有昼夜刺叮活动,而在西非主要集中在日落时段,说明不同地区的蚊虫活动规律性不同,活动时间随季节而有差异。我国白纹伊蚊分布地域辽阔,需各地开展相应工作,以了解当地白纹伊蚊的活动规律,用于指导媒介生物监测和防控。李国太等[9]在对甘肃省长江流域白纹伊蚊刺叮活动研究中发现白纹伊蚊1 d内有3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9:00、13:00和18: 00,18:00达到最高峰;韩雪玲等[10]对陕西省宝鸡市白纹伊蚊的日活动研究发现其捕获时间集中在20:00-22:00。高强等[11]通过人诱停落法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两个时段(16:00-17:00、19:30-20:00)监测发现白纹伊蚊的活动在傍晚时占绝对优势,占捕蚊总数的94.30%。本研究受工作时间限制仅监测到19:00,根据10月的监测结果,白纹伊蚊在18:00-19:00活动达最高峰,推测其活动在19:00以后会持续一段时间。另外,监测人员涂抹驱避剂可能影响监测结果。
志谢: 永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参与了大量的现场工作,同时得到各调查点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和居民的支持与配合,在此一并志谢[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le strategy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2012-2020[R]. Geneva: WHO,2012. |
[2] | 王永亮, 李新民, 郝宗宇, 等. 河南首次输入性登革热暴发流行控制的思考[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27 (5) :321–324. |
[3] | 陆宝麟, 许锦江, 俞渊, 等.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双翅目:蚊科. 第9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 88 -106. |
[4] | 刘京利, 郭玉红, 刘小波, 等. 河南省永城市准备越冬蚊虫停落高度调查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 (1) :61–63. |
[5] | Liu XB, Liu QY, Guo YH, et al. The abundance and host-seeking behavior of culicine species (Diptera: Culicidae) and Anopheles sinensis in Yongcheng city,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Parasite Vector, 2011 : 221.DOI:10.1186/1756-3305-4-221. |
[6] | 郭玉红, 刘京利, 鲁亮, 等. 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 (6) :525–528. |
[7] | 刘小波, 郭玉红, 李金海, 等. 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现场BGS-trap 媒介蚊虫监测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 (2) :97–100. |
[8] | Diarrassouba S, Dossou-Yovo J. Atypical activity rhythm in Aedes aegypti in a sub-sudanian savannah zone of Cote d'Ivoire[J]. B Soc Pathol Exot, 1997, 90 (5) : 361–363 . |
[9] | 李国太, 李海林, 任小明, 等. 长江流域白纹伊蚊刺叮活动节律及孳生情况调查[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0,16 (6) :441–442. |
[10] | 韩雪玲, 史锋庆, 付清海, 等. 宝鸡市常见蚊虫一日活动节律的初步观察[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18 (5) :416–417. |
[11] | 高强, 周毅彬, 冷培恩, 等. 人诱停落法不同环境与昼夜时段成蚊种群构成的差异性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 (5) :4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