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燕榕, 何春荣, 谢汉国, 陈宝建, 张榕燕
- LI Yan-rong, HE Chun-rong, XIE Han-guo, CHEN Bao-jian, ZHANG Rong-yan
- 闽西斯氏并殖吸虫新疫区的调查
- The investigation of a new epidemic area of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in Minxi region, Fujian provinc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5): 478-48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5): 478-480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1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4-22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8-11
2 龙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 龙岩 364000
2 Longy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5年9月,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收治龙岩市并殖吸虫病患者1例,为了解患者的感染地、疫区的地形地貌及斯氏并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的第1、2中间宿主螺蟹和终末宿主等信息,对患者食生蟹地点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和检查2015年10月在溪沟采集淡水螺类,鉴定种类,用压碎法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小型螺个体细小,多附着在山坑水沟和树叶树枝上,故至上游收集枯枝树叶,水洗沉淀。捕捉溪坑内淡水溪蟹,逐个鉴定、称重、研碎、沉淀,用双筛法,取沉渣镜检囊蚴。根据囊蚴大小、形态和特征判断虫种。以蟹感染指数判断疫源地流行强度,樊培方公式:
感染指数=感染率×每只蟹平均囊蚴数×每克蟹重平均囊蚴数
1.2 终末宿主调查 1.2.1 患者2015年9月,接诊自龙岩市,经检查确诊为并殖吸虫病,遂为本调查线索。
1.2.2 动物粪便调查收集溪边居民放养及野外猫、犬的粪便,利用改良加藤片法和沉淀法检测并殖吸虫虫卵。
1.3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情况男,37岁,福建省福清市人,在龙岩市经商。于2015年9月初出现胸痛、夜间胸闷,无法平卧休息,就诊于龙岩市医院,治疗7 d无效,转至福建省肺科医院。于2015年9月15日至福建省CDC就诊。检查结果为双下肺呼吸音低,叩诊浊音,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常规结果为白细胞17.61×109/L,嗜酸性粒细胞32.1%,C反应蛋白5.34 mg/L,血气分析pH 值7.4,氧分压 66.1 mmHg,CO2分压 21.5 mmol/L,血氧饱和度 92.6%。胸部彩超示双侧中量胸腔积液。双侧抽胸水,左侧600 ml,右侧800 ml,积液色淡黄。患者于发病前2个月至新罗区五星村山上溪边捕捉并生食1只溪蟹。实验室检测并殖吸虫血清抗体,ELISA检查强阳性。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和抗体阳性,初步诊断为肺吸虫病感染,捕溪蟹检查,发现斯氏并殖吸虫囊蚴,确诊为斯氏并殖吸虫感染。予以吡喹酮(75 mg/kg,分3 d 饭后服用)两个疗程,痊愈。
2.2 螺类检查患者所食溪蟹地点位于瀑布群下游小溪,小溪开阔,水流湍急,海拔783 m,溪两侧遍布竹林。溪坑中采集大型螺类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e)98 只,未发现阳性。小型螺类2种,经分类鉴定隶属于盖螺科(Pomatiopsidae) 拟小豆螺属 (Pesudobythinela) 和拟钉螺属(Tricula),拟小豆螺为尚未报道种类,待定,拟钉螺属为建瓯拟钉螺(T. jianouensis)。拟小豆螺32只,建瓯拟钉螺5只,数量较少,未查及尾蚴,见图 1。
2.3 溪蟹检查捕捉溪蟹1 种,经分类鉴定为溪蟹科(Potamidae)华溪蟹属(Sinopotamon)的福建华溪蟹(S. fujianensis)[1-5]。共75只,大部分重量<6.0 g,无论个体大小,均检出斯氏并殖吸虫囊蚴,阳性蟹最小为0.6 g,最大达50.2 g。囊蚴在蟹体组织中多呈单个散在分布。蟹总阳性率为31.43%(22/70),检出囊蚴36个,蟹平均囊蚴数1.64个/只,囊蚴数为0.21个/g,见表 1。根据樊培方公式计算囊蚴感染指数为0.108,>0.01为中度流行区。该地点相邻另一溪流捕捉溪蟹5只,全部为福建华溪蟹,未检出囊蚴。
2.3.1 蟹体感染情况在相同环境中,不同大小蟹的感染率与感染度差别明显,感染度均低。大型蟹虽感染率高但感染度很低,中型蟹未发现阳性可能因捕获数量较少,该患者所生食的溪蟹约20.0 g,最小阳性蟹为0.6 g,说明生食或半生食任何大小的蟹被感染的危险性相同。
2.3.2 雌雄蟹体的感染情况雌雄蟹感染率相近(χ2=0.017,P>0.05)。每克囊蚴数的差别可能因个别蟹重量差别所致,见表 2。
2.3.3 病原体检查经检测,发现的囊蚴均为圆形,大小370~440 μm,壁双层,厚8~12 μm。蚴体形态特征符合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图 2a)。脱囊的后尾蚴更清晰:排泄囊呈囊状,起于腹吸盘前方咽后肠叉杈处之后,终于体末端的排泄孔。口吸盘较小,腹吸盘较大(图 2b)。
2.4 动物粪便携带并殖吸虫虫卵情况疫区现场未找到野生猫科动物粪便,3份放养家犬粪便未检出并殖吸虫虫卵。
3 讨论斯氏并殖吸虫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林区、山区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之一。人体非其适宜宿主,故虫体长期以童虫的状态呈游走性,导致皮下结节、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增多等肺外型(或称皮下结节型)。在福建省闽北、闽东、闽南、福州市周围等地分布,但在闽西未见报道[6]。
龙岩市为福建省西部首次发现的斯氏并殖吸虫病疫源地,其所辖的新罗区位于福建省西部,自然环境为并殖吸虫病各阶段宿主的孳生繁衍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李立等[7]调查发现龙岩市岩山为卫氏并殖吸虫(P. westermani)疫源地;在龙岩市所辖漳平、永定、武平、上杭、连城县(市)进行并殖吸虫病调查,发现卫氏并殖吸虫疫源地,蟹种以福建华溪蟹为主;李立等[7]、李永煌等[8]发现漳平市为三平正并殖吸虫(Euparagoimus cenocopiosus)疫源地。闽西地区首次发现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由于斯氏并殖吸虫多分布于小型山坑,疫源地多为海拔约1 000 m的林区或山区,新罗区疫源地海拔1 170 m,为典型的高海拔林区。
本次调查现场水流湍急,小型螺类难以承受,发现的2种小型螺类数量均较少,但发现新种拟小豆螺[9-12],对医学贝类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疫区溪蟹感染指数低,属于中度感染流行区,但是本病例症状严重,胸腔积液达到1 400 ml。该病多为游走性皮下结节型,引起严重的肺部症状较为少见,推测所生食的那只蟹感染度可能较重。
肺吸虫病主要是流行于农村山区以兽类为主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但本病例为典型的“城市肺吸虫病”。“城市肺吸虫病”指城市居民因在疫区旅游生食或半生食,或进食来自疫区的蟹而感染。龙岩市新罗区五星村是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地处25°4′32″N,116°52′53″E,虽海拔较高,但距市区约20 km,系城市边缘。盛产毛竹,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周围为海拔800 m的崇山峻岭,境内散布高低错落的瀑布群和大片竹林而成为生态旅游景区。但该村居民较少,仅少数老年人,中青年和儿童大多生活在市区。因当地人口较少,故未开展人群抗体调查。该地为著名红色旅游景区,旅游者易因生食蟹或饮生水被感染,有潜在的卫生安全隐患[13-14]。应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避免病从口入。可在景区设置肺吸虫病宣传广告或警示牌,禁生食溪蟹,避免感染。控制肺吸虫病对于预防控制疾病有重要意义。
[1] | 汤林华, 许隆祺, 陈颖丹.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357 -374. |
[2] | 林国华, 程由注, 陈韶红. 南海溪蟹属一新种记述(十足目:溪蟹科)[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 (6) :434–437. |
[3] | 程由注, 林国华, 李友松. 并殖吸虫宿主淡水蟹类两新种记述(十足目:溪蟹科)[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0,28 (4) :241–245. |
[4] | 林国华, 郑瑞丹, 吴宝财, 等. 福建省华安县斯氏并殖吸虫病疫源地淡水蟹类调查[J].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3,40 (5) :251–256. |
[5] | 张世阳, 许龙善, 李友松, 等. 福建省淡水溪蟹种类、地理分布及其携带并殖吸虫囊蚴[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 (4) :340–344. |
[6] | 张世阳, 赖永彬, 李友松, 等. 福建省并殖吸虫虫种及其地理分布[J]. 动物医学进展,2004,25 (6) :105–107. |
[7] | 李立, 温卫珊, 何春荣, 等. 闽西三平正肺吸虫病原学及流行病学调研初报[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0,16 (5) :294–296. |
[8] | 李永煌, 林陈鑫, 李友松, 等. 三平正并殖为主要病原的福建省漳平市肺吸虫病调查:纪念陈心陶教授百年诞辰暨三平正并殖命名40周年[J]. 热带医学杂志,2005,5 (2) :158–162. |
[9] | 李友松, 张世阳, 许龙善, 等. 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及其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J].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4,4 (3) :153–156. |
[10] | 李友松, 曾森平, 张世阳, 等. 福建省并殖吸虫第1中间宿主种类、分布及感染率的调查[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 (6) :1–3. |
[11] | 程由注, 吴小平, 李莉莎. 中国拟钉螺属两新种记述(中腹足目:盖口螺科)[J]. 动物分类学报,2010,35 (4) :871–875. |
[12] | 程由注, 李莉莎, 林国华, 等. 福建省尤溪、永泰与平和县并殖吸虫病疫源地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0,28 (6) :406–410. |
[13] | 旋惠娟, 翁静, 陆予云, 等. 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并殖吸虫流行现状[J]. 热带医学杂志,2015,15 (6) :824–827. |
[14] | 张伟琴, 郭艳梅, 李翠英, 等. 云南省景洪市四地溪蟹并殖吸虫感染情况调查[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10 (5) :439–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