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希尚, 李胜国, 王加志, 丰俊, 王学忠, 吴金伟, 尹授钦, 康显虎
- LI Xi-shang, LI Sheng-guo, WANG Jia-zhi, FENG Jun, WANG Xue-zhong, WU Jin-wei, YIN Shou-qin, KANG Xian-hu
- 云南省腾冲市2012-2013年蚊媒调查分析
- Analysis on mosquito survey in Tengchong of Yunnan from 2012 to 2013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4): 398-401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4): 398-401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2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4-2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6-03 12:09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合作中心, 国家级热带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上海 200025;
3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云南 普洱 665000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ey Laboratory of Parasite and Vector Biology, MOH, 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Tropical Diseases;
3 Yunnan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24°38′~25°52′N,98°05′~98°45′E,辖18个乡镇,海拔930~3 780 m,年平均气温14.9℃,最高气温30.5℃,最低气温-4.2℃,年平均降雨量为1 531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腾冲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适宜蚊虫的孳生繁殖。以往在腾冲市开展昆明按蚊(Anopheles kunmingensis)、腾冲领蚊(Heizmannia tengchongensis)、传疟媒介和部分病毒媒介等研究[1-6],但未对腾冲市蚊虫组成及分布进行系统报道。随着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变,蚊虫孳生环境和传染性疾病分布范围发生了改变[7]。为了解腾冲市蚊媒本底情况,根据蚊虫活动高峰[8-9]和腾冲市气候情况,于2012年7月和2013年8月对腾冲市北、中、南部地区的蚊媒分布进行了调查,为科学指导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本次调查点包括新华乡(龙洒、土官寨、大坡)、蒲川乡(曼朵)、中和镇(高田、闫家冲)、清水乡(驼峰)、滇滩镇(西营)、固东镇(罗平),覆盖腾冲市山区、半山区、坝子区,最高海拔1 893 m(驼峰),最低海拔1 276 m(曼朵)。
1.2 调查方法2012年7月对新华乡、中和镇、滇滩镇各连续监测3 d,2013年8月对蒲川乡、清水乡、固东镇各连续监测5 d。采用美国CDC诱蚊灯(John W. Hock Ltd New Standard Miniature Light Traps512),于人房和牛房布放,19:00放置,次晨07:00收回。将捕获蚊虫带回实验室,用75%氯仿麻醉后,按照《云南蚊类志》检索表进行鉴定,选取新鲜完整中华按蚊(An. sinensis)和昆明按蚊解剖卵巢,观察经产蚊比率。
2 结果 2.1 蚊虫种类构成捕获蚊虫14 266只,隶属2亚科8属11亚属31种,其中人房捕获蚊虫4 821只,占捕获总数的33.79%;牛房捕获蚊虫9 445只,占66.21%。人房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占37.07%(1 787/4 821),牛房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为优势蚊种,占49.80%(4 704/9 445)。
2.2 不同调查地点人房蚊密度及分布各调查点人房蚊媒优势种群和密度不同。西营村和高田村以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密度分别为69.17和59.00只/(灯·夜),闫家冲、土官寨、龙洒和大坡村以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为优势蚊种,密度分别为13.33、234.00、94.25和22.75只/(灯·夜),见表 1。
2.3 不同调查点牛房蚊密度各调查点牛房蚊媒优势种群和密度不同。驼峰村和闫家冲村以昆明按蚊为优势种,密度分别为57.29和5.25只/(灯·夜);曼朵、罗平、高田、龙洒和大坡村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密度分别为295.70、24.22、144.00、77.75和9.00只/(灯·夜),西营和土官寨村以中华按蚊为优势种,密度分别为44.55和38.50只/(灯·夜),见表 2。
2.4 不同地区蚊类分布北部地区蚊类共18种,中部和南部地区各21种,优势蚊种北部地区为中华按蚊(1 729/3 440,50.26%),中部地区为昆明按蚊(990/2 888,34.28%),南部地区为三带喙库蚊(3 626/7 928,45.74%),见表 3。
2.5 调查点经产蚊比例共解剖403只,其中中华按蚊326只,昆明按蚊77只。中华按蚊经产蚊比例为0.736(240/326),昆明按蚊经产蚊比例为0.610(47/77)。中华按蚊经产蚊比例,滇滩镇为0.991(106/107),中和镇为0.861(31/36),新华乡为0.647(33/51),固东镇为0.544(37/68),蒲川乡为0.514(33/64);中和镇昆明按蚊经产蚊比例为0.500(1/2),清水乡为0.613(46/75)。
3 讨论腾冲市蚊类优势种为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与云南省及怒江地区蚊类优势种一致[8-10]。近年来腾冲市部分地区蚊类优势种发生变化,固东镇昆明按蚊数量分布与董学书等[1]调查结果比较大幅度减少,该镇以中华按蚊为主,与未种植烤烟的驼峰和闫家冲村比较,可能固东镇因种植烤烟而大量使用农药、村庄道路变为水泥路破坏了昆明按蚊的生存环境。微小按蚊(An. minimus)在腾冲市南部分布密度较低,与王学忠等[11-12]调查结果相符。北部和中部海拔较低的龙江和槟榔江流域可能存在微小按蚊分布,其他地域是否分布有待研究。部分地区有伪威氏按蚊和多斑按蚊分布,可能是腾冲市传疟媒介[13]。
曾有报道从腾冲市捕获的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中华按蚊、骚扰阿蚊中分离出乙脑病毒,伪杂鳞库蚊中分离出盖塔病毒[5-6],而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伪杂鳞库蚊在腾冲市广泛分布,且数量较多,应注意乙脑、盖塔病毒的传播风险。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的新华乡等是输入性丝虫病高风险地区,是否存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病毒等,有待研究。
不同调查环境中,牛房蚊虫密度应该高于人房,但在土官寨、龙洒、大坡、罗平、闫家冲村出现人房蚊密度高于牛房,可能因调查点人房和牛房连在一起,中间未设置保护屏障,蚊虫嗜血习性和趋光性所致。在蚊虫防控中,应对不同居住环境设计不同蚊媒防治方案。中华按蚊和昆明按蚊经产蚊比例与张井巍等[14]调查结果相似。
该调查初步掌握了腾冲市蚊媒传染病传播媒介的组成和分布,为腾冲市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本次调查地点和时间的局限性,主要是针对居民区通宵捕蚊,应增加对野外及日间成蚊和幼虫的调查,进一步了解腾冲市的蚊类分布。
[1] | 董学书, 王学忠, 张国才, 等. 昆明按蚊(Anopheles kunmingensis)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传疟作用及防治研究[J]. 动物学研究,1990,11 (4) :317–323. |
[2] | 董学书, 王学忠, 周红宁. 领蚊属一新种(双翅目:蚊科)[J]. 昆虫分类学报,2002,24 (2) :131–133. |
[3] | 邓永元. 云南腾冲高海拔区疟疾流行因素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03,3 (2) :158–159. |
[4] | 尹授钦, 李希尚, 康显虎, 等. 云南省腾冲县传疟媒介构成初步调查[J].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3,40 (1) :37–39. |
[5] | 冯云, 李胜国, 张海林, 等. 云南腾冲县新分离乙型脑炎和盖塔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30 (4) :353–357. |
[6] | 查冰, 周红宁, 张海林, 等. 云南省蚊虫媒介与蚊传虫媒病毒研究现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 (5) :439–444. |
[7] | 张仪. 新发媒传疾病及其防控[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 (5) :501–504. |
[8] | 董学书. 云南蚊类志(上卷)按蚊亚科[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 2 -85. |
[9] | 董学书, 周红宁, 龚正达. 云南蚊类志(下卷)按蚊亚科[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 2 -25. |
[10] | 李四全, 张菊仙, 龚正达, 等. 云南省怒江州居民区蚊类的组成及分布[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 (3) :184–188. |
[11] | 王学忠, 杜尊伟, 卢勇荣, 等. 云南南部微小按蚊生态学及传疟作用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9,10 (5) :343–346. |
[12] | 王学忠, 杜尊伟, 李菊昇, 等. 不同生境蚊类生态学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5,16 (2) :98–100. |
[13] | 董学书, 周红宁, 宁毕艳, 等. 云南多斑按蚊种团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与疟疾的关系[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1996,3 (2) :38–43. |
[14] | 张井巍, 姜进勇, 曾旭灿, 等. 云南省部分疟疾疫情不稳定地区重要媒介按蚊生态习性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 (1) :4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