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Vol. 27 Issue (4): 395-397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李华昌, 王剑, 杨平, 施靖, 史爱军, 李毅, 武晓勇
LI Hua-chang, WANG Jian, YANG Ping, SHI Jing, SHI Ai-jun, LI Yi, WU Xiao-yong
云南省临沧城区2015年蚊类调查分析
Mosquito fauna by lamp trapping method in Lincang city, Yunnan province in 2015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4): 395-397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4): 395-397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2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5-10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6-03 12:09
云南省临沧城区2015年蚊类调查分析
李华昌1, 王剑2, 杨平1, 施靖1, 史爱军1, 李毅1, 武晓勇3     
1 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 临沧 677000;
2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云南 普洱 665000;
3 临沧市临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 临沧 677000
摘要: 目的 掌握云南省临沧城区蚊类种群组成及特征,为预防虫媒传染性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 2015年8月,采用诱蚊灯法,在临沧城区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布放4盏诱蚊灯连续7夜诱捕蚊虫。 结果 捕获蚊类共5属22种1 327只,其中库蚊属11种1 210只,占捕获总数的91.18%;阿蚊属4种83只,占6.26%;按蚊属5种30只,占2.26%;伊蚊属和轲蚊属各1种2只,各占0.15%。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57.72%和32.40%,其他蚊种均 < 3.69%。 结论 临沧市城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蚊虫生长,致倦库蚊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数量多且分布广泛,主要影响临沧城区蚊密度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蚊类     调查     分析    
Mosquito fauna by lamp trapping method in Lincang city, Yunnan province in 2015
LI Hua-chang1, WANG Jian2, YANG Ping1, SHI Jing1, SHI Ai-jun1, LI Yi1, WU Xiao-yong3     
1 Linc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incang 677000, Yunnan Province, China;
2 Yunnan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3 Linxia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squitoes in Lincang cit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of vector-borne diseases. Methods The surveillance sites were located in the north, south, east, west and center of the city. Four light traps were set up in each house to trap mosquitoes. Results A total of 1 327 mosquitoes belonging to 5 genera and 22 species, were collected. Eleven species of 1 210 mosquitoes belonged to Culex and the proportion was 91.18%; Four species of 83 mosquitoes belonged to Armigeres as 6.26%; Five species of 30 mosquitoes belonged to Anopheles as 2.26%; one species of 2 mosquitoes belonged to Aedes and Coquillettidia as 0.15%, respectively. The abundance of 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 and Cx. tritaeniorhynchus were 57.72% and 32.40%, respectively. Others were less than 3.69%. Conclusion There are abundant species or genera of mosquitoes in Lincang city. 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 and Cx. tritaeniorhynchus are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n Lincang city and they have an influence on other mosquitoes'trends of density.
Key words: Mosquitoes     Investigation     Analysis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接壤,边境线290.7 km。临沧城区是临沧市行政服务中心,交通便利,境内外人员往来频繁。2015年2月后受缅北果敢地区武装冲突等影响,大量难民涌入临沧边境地区,7月以来边境地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近年来临沧城区内的各级医疗机构接收的输入性传染病病例逐年增多,疫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为了解临沧城区蚊类构成及分布,为虫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年8月开展了蚊类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在临沧城区环城路以内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选择2处人房、2处畜圈,如畜圈不足则在人房开展调查。定时、定点开展成蚊密度和种类调查,除畜圈外其他调查点均在室外。

1.2 调查时间及方法

选取蚊类活动高峰期的8月,采用诱蚊灯法(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在选取的人房院内或畜圈内通宵诱捕成蚊(20:00至次日07:00),每个调查点连续调查7个夜晚,所捕蚊虫带回实验室用三氯甲烷熏死后分类、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公式:

密度〔只/(灯·夜)〕=捕获蚊种数量/(布灯数量×7夜)

构成比(%)=捕获蚊种数量/总捕获数量×100

2 结果 2.1 蚊类种群构成及栖息生境

在临沧城区5个方位布放20盏诱蚊灯,连续调查7夜,捕获蚊类经初步分类后送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进行分类鉴定。共捕获蚊类5属22种1 327只。其中库蚊属捕获数量最多,共11种1 210只,占捕获总数的91.18%;阿蚊属4种83只,占6.26%;按蚊属5种30只,占2.26%;伊蚊属和轲蚊属各1种2只,各占0.15%。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766只,占捕获总数的57.72%,密度为5.47只/(灯·夜),为优势种;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捕获430只,占32.40%,密度为3.07只/(灯·夜);其他蚊类共20种131只,占9.88%。在7个畜圈布诱蚊灯49灯次,捕获蚊虫600只,密度为12.24只/(灯·夜);在13个人房布诱蚊灯91盏,捕获蚊类727只,密度为7.99只/(灯·夜),各蚊种构成及其栖息生境见表 1

表 1 临沧城区蚊类种群组成及其栖息生境
2.2 城区不同方位蚊类构成

城区5个调查方位中城西密度较高,占捕获总数的26.38%,平均密度为12.50只/(灯·夜);城南最低,占4.52%,平均密度为2.14只/(灯·夜)。城北捕获蚊种最多,共5属14种;城中捕获最低为2属7种。城中捕获的致倦库蚊密度最高,城南最低,分别为10.82和1.68只/(灯·夜)。城西捕获三带喙库蚊最多,城南最低,密度分别为5.82和0.14只/(灯·夜)。城北捕获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最多,密度为0.43只/(灯·夜);城南和城中未捕获该蚊种,见表 2

表 2 临沧城区不同方位蚊种构成、密度及分布特征
3 讨论

本调查为临沧城区首次全面系统的蚊类种群特征及分布调查,累计捕获蚊类5属22种1 327只。蚊种主要有致倦库蚊(57.72%)、三带喙库蚊(32.40%)、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3.69%)、达勒姆阿蚊(Ar. durhami,2.34%)和中华按蚊(1.81%);其中,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临沧城区优势蚊种,两者构成比高达90.12%。李华昌等[1]于2010年调查临沧市居民区蚊类多样性,其中优势种为三带喙库蚊(69.17%)和中华按蚊(19.47%),致倦库蚊仅占0.49%,本调查与其存在一定差异,分析认为2010年调查取样区域为5个县13个乡镇的自然村居民点,该区域自然环境保持较好,而且稻田分布较多,有利于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孳生。而本次调查取样区域为临沧城区环城路以内的居民区,城区面积为18.44 km2,近10万人口,而且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不断增高,水体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致倦库蚊孳生地污染的水体较多见[2]。致倦库蚊数量较多,可能与原生自然环境不断改变和水体污染等因素有关。

本次选取的城区东、南、西、北4个调查点均为城郊结合部,城中调查点为居民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调查点周边较少饲养禽畜,在城西及城北调查点还可选择环境适宜畜圈布放诱蚊灯,城东及城南调查点仅个别畜圈可布放诱蚊灯,城中无畜圈。在城西及城北调查点周围仍有部分耕作地,其他调查点周围已基本无耕地。由于调查点周围蚊类孳生环境和人房与畜房布放诱蚊灯的数量不同,城区不同方位蚊类种群结构与密度存在一定差异。

疟疾曾是临沧地区的主要虫媒传染病,2015年该区域已消除疟疾。董学书等[3]经过长期的病原学、生态生物学调查,确认微小按蚊(An. minimus)等8种按蚊为云南省的疟疾媒介。赵玲玲等[4]对缅甸部分地区蚊虫调查发现也存在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2012-2013年云南省盈江县和缅甸克钦疟疾年发病率分别为2.90/万和322.50/万[5]。本次捕获的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均为疟疾传播媒介,提示当地应加强媒介生物调查及管理,防止发生二代病例或疟疾传播[5]。临沧市与缅甸山水相连,边境线长,文化、经贸往来活动频繁,是疟疾传播流行的重要因素[6]。1998年,张海林等[7]在双江县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2000年,龚鹤琴等[8]在耿马县阿萨姆伊蚊(Aedes assamensis)中分离出乙脑病毒,在当地人血清中检出乙脑、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体。2000年,张海林等[9]在沧源县棕头库蚊(Cx. fuscocephala)中分离出乙脑病毒,在鼠血清中检出乙脑、基孔肯雅热、辛德毕斯、马雅罗和科萨努尔森林病毒抗体。2009年,边长玲和龚正达[10]在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及骚扰阿蚊中均分离出乙脑等多种病毒。2009年,邓淑珍等[11]报道临沧地区乙脑发病在全省为中度发病区,发病率为1.5/10万~3.0/10万。2012年,查冰等[12]在云县等地采集蚊类分离到乙脑病毒。2012年,郭晓芳等[13]首次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Toti病毒。本次调查显示,捕获的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数量最多,且分布广,可携带病毒种类较多,新的病毒不断被发现,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应重视和加强病媒生物种群和密度的调查,对当地重要病媒进行持续的生态研究和调查,建立持久的爱国卫生运动长效机制,在城市建设及新农村改造中加强蚊类孳生地的治理,有效地降低蚊密度,从而控制虫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 李华昌, 杨贵荣, 史爱军, 等. 云南省临沧市居民区蚊类多样性的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 (5) :427–531.
[2] 董学书, 周红宁, 龚正达. 云南蚊类志(下卷)[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 248 .
[3] 董学书, 周红宁, 龚正达, 等. 云南省蚊类的生物多样性特征[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 (2) :141–149.
[4] 赵玲玲, 王学忠, 施文琦, 等. 缅甸北部克钦地区蚊类种群组成初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 (2) :105–108.
[5] 李奔福, 蔺应学, 郭祥瑞, 等. 中缅边境疟疾流行情况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5,33 (4) :261–263.
[6] 李奔福, 沈加员, 陈章伟, 等. 2009年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出境回归人员疟疾发病状况调查[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 (6) :450–451.
[7] 张海林, 施华芳, 龚正达, 等. 云南省双江县蚊虫调查及乙型脑炎病毒分离[J]. 医学动物防制,1998,14 (6) :37–38.
[8] 龚鹤琴, 张海林, 施华芳, 等. 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蚊虫及虫媒病毒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11 (3) :177–179.
[9] 张海林, 施华芳, 龚正达, 等. 云南省沧源县蚊虫及虫媒病毒调查[J]. 医学动物防制,2000,16 (3) :113–115.
[10] 边长玲, 龚正达. 我国蚊类及其与蚊媒病关系的研究概况[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 (7) :545–551.
[11] 邓淑珍, 张海林, 刘晓强. 1976-2007年云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地方病通报,2009,24 (3) :1–4.
[12] 查冰, 周红宁, 张海林, 等. 云南省蚊虫媒介与蚊传虫媒病毒研究现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 (5) :439–444.
[13] 郭晓芳, 卢云兰, 曾旭灿, 等. 云南省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Toti病毒[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 (5) :38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