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罗超, 郑代坤, 陈春蓉, 王军
- LUO Chao, ZHENG Dai-kun, CHEN Chun-rong, WANG Jun
- 重庆市万州区2015年登革热与蚊虫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f the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dengue and mosquito vectors in Wanzhou district of Chongqing in 2015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4): 393-394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4): 393-394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2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4-25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6-03 12:09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为虫媒传染病[1-2]。为准确掌握重庆市万州区登革热发生情况、媒介伊蚊的种类分布及数量、密度季节孳生消长规律,评估登革热流行风险,为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依据,2015年5-10月对万州区登革热及其伊蚊媒介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万州区地处四川盆地东缘,三峡库区腹地,面积3 457 km2。区内山丘起伏,海拔184.5~1 762 m。境内河流、溪涧纵横,呈枝状分布,均属长江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日照1 484.4 h,年平均降雨量1 243 mm。村民院落镶嵌于农耕区,院落房前屋后有林木分布,农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和洋芋等农作物。
1.2 材料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双层叠帐、计数器和电动吸蚊器等。
1.3 调查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调查伊蚊幼虫密度,监测点选择在万州区生态环境有代表性农区白羊镇清潭村(30°49′27″N,108°37′1″E)、天城镇茅谷村(30°52′19″N,108°22′34″E)及城区的高笋塘街道西山社区(30°48′13″N,108°22′55″E)、龙都街道大塘边社区(30°45′39″N,108°17′28″E),代表农区和城镇环境各设2个监测点,5-10月每月中旬对2个镇和2个街道设定的监测点监测1次,每个监测点每月至少调查25户,次月调查户对象不得与上月重复。用吸管采集阳性容器的蚊幼虫并带回实验室羽化,羽化为成蚊后,鉴定蚊种,区分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埃及伊蚊(Ae. aegypti)或其他蚊种,判定是否为伊蚊。伊蚊成蚊叮咬指数采用双层叠帐法于5-10月在1个监测点定点调查,1人在内层蚊帐内,暴露小腿,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双层蚊帐之间蚊帐面上的伊蚊,持续30 min,分类鉴定蚊种并记录诱蚊开始及结束时间。
布雷图指数(BI)=伊蚊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
1.4 病例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和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的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个案资料及应急监测处置资料。
2 结果 2.1 病例概况2015年万州区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例,发病率为0.62/10万。患者李某,汉族,男,37岁,实验室诊断病例,2015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缅甸务工时感染发病,该患者先后在云南省昆明市云桥医院门诊治疗,回重庆市万州区后收治在万州区传染病医院,7月上旬治愈出院。
2.2 应急监测处置情况登革热病例输入后,万州区CDC立即组织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及村社干部,对患者所在的自然村村民居住环境开展为期1个月的疫情应急及伊蚊成蚊媒介监测,对居民宣传灭蚊、防蚊及孳生地治理方法和知识。
2.3 蚊媒密度监测情况2015年5-10月,万州区CDC专业技术人员在4个监测点开展蚊幼虫密度监测。伊蚊BI为3.74~7.54(表 1),5-10月双层叠帐法共监测6轮,捕获成蚊15只,其中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1只、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14只。6轮监测均未捕获到登革热媒介目标蚊种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伊蚊成蚊叮咬指数均为0。
3 讨论万州区登革热蚊媒密度监测结果显示,6月积水容器总孑孓阳性率(30.06%)最高,10月(10.39%)最低,积水容器孑孓阳性率的季节消长呈单峰型。BI显示伊蚊成蚊密度相对高峰在7月,伊蚊成蚊高峰期比积水容器幼虫阳性率即总蚊密度晚1个月,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1-3]。
据文献[4-5]及本次监测结果发现该区有白纹伊蚊分布,未发现埃及伊蚊;在登革热蚊媒监测现场发现白纹伊蚊,对采集的孑孓进行羽化也发现该蚊。双层叠帐法监测未捕获到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本次监测结果与现场监测有一定差距,可能是监测生境、时间设置或双层叠帐法敏感性低等因素所致,值得深入探讨。
万州区尚无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2015年发生输入性病例1例,该起疫情发现早,对患者进行住院隔离治疗,对疫点及时开展孳生地治理和灭蚊处理,BI值较低,未造成因疫情输入而引起的本地疫情。但由于该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人口流动频繁,可能在外地感染引起输入性病例,且该区存在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存在因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疫情暴发的低风险,应加强监测,防患于未然[6-10]。
[1] | 曹一鸥, 钱薇萍, 刘学成. 2008年四川省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 (2) :164–165. |
[2] | 严子锵, 胡志刚, 江毅民, 等. 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的监测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0,16 (1) :42–44. |
[3] | 魏绪强, 李宗麟, 王日明. 2008-2009年北京市东城区越冬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 (4) :373–374. |
[4] | 罗超, 王多全, 冉贞卫, 等. 2008年三峡库区万州段蚊虫的调查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9,15 (5) :407–408. |
[5] | 罗超, 熊瑞阳, 孟言浦, 等. 1997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县段蚊类调查报告[J]. 医学动物防制,1998,14 (2) :49–50. |
[6] | 刘娟, 徐勇, 于雪岚, 等. 2013年内江市蚊密度监测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5,21 (1) :44–50. |
[7] | 高强, 曹晖, 周毅彬, 等. 成蚊密度与蚊幼孳生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 (4) :323–325. |
[8] | 蔡松武, 段金花, 刘文华, 等. 广东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 (4) :357–359. |
[9] | 罗芳, 刘小云, 张军民, 等. 岷县地震灾区积水蚊幼虫杀灭效果观察[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 (4) :355–356. |
[10] | 郭玉红, 刘起勇, 尹遵栋, 等. 西藏林芝地区蚊媒初步调查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 (4) :30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