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湛孝东, 陶宁, 赵金红, 李朝品
- ZHAN Xiao-dong, TAO Ning, ZHAO Jin-hong, LI Chao-pin
- 中药材木耳中粉螨及害嗜鳞螨孳生情况调查
- A survey on acaroid mites breeding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ructificatio Auricularia auricular and Lepidoglyphus destructor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3): 276-279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3): 276-279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3.01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01-26
-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4-14 12:00
植物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隶属于真菌类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其子实体入药,夏秋采收,晒干后即为中药材木耳(Fructificatio Auricularia auricular),具有补气血、润肺和止血作用,是常用的传统中药材[1]。同时木耳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常晒干后贮藏。贮藏时木耳的霉变和虫蛀是木耳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深秋[2]报道木耳的害虫主要为长角谷盗、白蚁、谷蛾等。有关贮藏中药材木耳中孳生粉螨的报道较少,本实验室于2015年7月在调查储藏中药材孳生粉螨时发现有粉螨孳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基于粉螨孳生的季节动态,2015年7月于安徽省芜湖市的中药店和医院药房采集木耳样本,每10天采样1次,每次采集10份,所采集的样本用采样袋密封并记录时间、地点、温度等参数,带回实验室称重备用。
1.2 样本分离与标本制作将每个样本称取10 g,用振筛分离法将其分为实物部分和碎屑部分后,碎屑部分用于分离粉螨。将少量碎屑样本放入平皿内,且平铺成薄薄一层,置于光镜下,用零号毛笔将平皿中的样本从一侧拨至另一侧,当发现粉螨时,取另一支干净撇尖的零号毛笔将此螨挑出。参照文献[3]方法进行玻片标本制作。将粉螨用蒸馏水振荡洗涤后放入70~80 ℃的65%乙醇中杀死,放入奥氏保存液备用。在载玻片中央滴加1滴霍氏封固剂,向封固剂中放入2~3只螨标本,再用毛发针进行搅动整姿,在封固剂边缘放入3块碎盖片后加盖玻片,置于60 ℃烘箱中,烘烤约4 h。玻片制好后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定螨种和计数。采用Hughes[4]的分类系统按其科、属和种特征对分离出的粉螨进行分类。
1.3 数据处理检出率(%)=粉螨标本阳性份数/标本总份数×100
平均孳生密度(只/g)=检出的某种粉螨总数/检测样本重量
2 结果 2.1 中药材木耳中螨类的孳生情况本次调查共采集木耳样本30份(每份10 g,重300 g),检出粉螨23份,检出率为76.67%;共检获粉螨628只,平均孳生密度为2.09只/g。检获的粉螨经鉴定有9种,见表 1,隶属于3科8属。此外,分离出隆头下盾螨(Hypoaspis lubrica)、老羽克螨(Kleemannia piumigera)、滑菌甲螨(Scheloribates laevigatus)、马六甲肉食螨(Cheyletus malaccensis)、鳞翅触足螨(Cheletomorpha lepidopterorum)和网真扇毛螨(Eucheyletia reticulata)等。
2.2 害嗜鳞螨生活史各期形态观察 2.2.1 成螨雄螨躯体长410~430 μm,表皮灰白色,有微小乳突,无头脊。足4对,各足的跗节均被一有栉齿的亚跗鳞片包盖,无跗节吸盘。背毛和腹毛共有24对,背毛较长,呈密集的栉齿状并较硬直。生殖孔位于基节Ⅱ、Ⅲ之间,其前面有一个三角形骨板。肛门孔位于躯体的后缘,无肛门吸盘(图 1a)。雌螨躯体长450~460 μm,较雄螨大,颜色、形态以及刚毛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与雄螨相似。但雌螨的生殖褶大部分连在一起,并且有一新月形的生殖板覆盖在其前端肛毛较雄螨多1对(图 1b)。
2.2.2 第三若螨足4对,足Ⅲ、Ⅳ较长,每一跗节均被有亚跗鳞片,背面刚毛的数目和排列同第一若螨。腹面具有2对生殖感觉器、生殖毛3对,位于足Ⅲ、Ⅳ之间,外生殖器短如,性别未显(图 1c)。
2.2.3 休眠体包裹在第一若螨的表皮内,皮壳呈鳞片状网纹(图 1d)。休眠体(图 1e)卵圆形,足Ⅰ、Ⅱ的表皮内突较发达,足Ⅳ间有生殖孔痕迹,有2对生殖感觉器。背面有1条横缝,足不发达,足Ⅳ的爪很短。
2.2.4 第一若螨足4对,跗节均被有亚跗鳞片,基节杆(CR)消失,背毛、肩腹毛、侧毛(l2)均已长出,全身最长的毛为d3。腹面具有1对生殖感觉器 (GS),1对生殖毛。外生殖器缺如,性别未显(图 1f)。
2.2.5 幼螨足3对,背毛(d4),肩腹毛(hv),侧毛(l3)均缺如,无生殖毛和肛前毛,背毛d3为全身最长的1对刚毛,长于体长,3对足的跗节均被亚跗鳞片所遮盖,外生殖器缺如(图 1g)。
2.2.6 卵椭圆形,乳白色,卵壳为半透明,在胚胎发育后期,可通过卵壳看到幼螨的雏形,在实体显微镜下观察,卵的表面凹凸不平(图 1h、图 1i)。
3 讨论害嗜鳞螨属于蜱螨亚纲(Acarina)真螨总目(Acariformes)疥螨目(Sarcoptiformes)甲螨亚目(Oribatida)甲螨总股(Desmonomatides)无气门股(Astigmatina)粉螨总科(Acaridia)食甜螨科(Glycyphagidae)嗜鳞螨属[5],广泛分布于潮湿、阴暗及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多与普通肉食螨(Cheylteus eruditus)和马六甲肉食螨共同孳生于谷物、干果、饲料、芝麻、干虾、大米、碎米、小麦、面粉、高粱、玉米和中药材中[6-7]。该螨是房舍和储藏物中最常见的害螨之一[8]。有文献报道,牲畜若长期食用被害嗜鳞螨污染的饲料可影响其生长,甚至引起疾病等;人若食用被害嗜鳞螨污染的食物亦引起疾病;害嗜鳞螨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死螨裂解物是重要变应原之一,可引起过敏性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9-11]。中药材一旦被害嗜鳞螨污染,被购买后播散,导致螨害,甚至引发相应的疾病。
Danielsen等[12]研究证明害嗜鳞螨的最佳繁殖条件为温度25 ℃,相对湿度85%,相对湿度>70%、温度>15 ℃的条件下,害嗜鳞螨均可孳生。害嗜鳞螨行动急促而无规律,雌雄交配后2~3 d产卵,卵散产,产卵之处分布广泛,一只雌螨产卵3~10粒,在温度20~29 ℃、相对湿度80%条件下,卵经7~9 d,孵化为幼螨,幼螨经7~9 d,变为第一若螨,再经第三若螨期,即发育为成螨,在环境不适宜时,往往在第一若螨后形成不活动的休眠体(即第二若螨),可耐受-18 ℃的低温,包裹在第一若螨的网状皮壳中[13-14]。芜湖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每年6-7月的梅雨季节,温度和湿度均适宜螨类的生长发育。本次调查发现中药材仓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与害嗜鳞螨的最佳孳生条件非常接近,故导致该螨的孳生。
中医认为木耳性味甘,平,具有补气血,润肺,止血的功效。用于气虚血亏、四肢搐搦、肺虚咳嗽,咯血、吐血、衄血、崩漏、高血压病和便秘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木耳主要含有木耳多糖和植物血凝素(lectin),具有抗血栓形成、提高白细胞、免疫促进、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衰老、降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15]。本次调查发现中药材的螨类孳生较为严重,降低了中药材的品质,影响药效。因此,有必要对中药材中孳生的螨类进行防制,从环境、物理和化学防治等入手,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清除积尘、降低环境温度和湿度,定期药物熏蒸储藏环境等,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6-17]。
本研究首次对中药材木耳中孳生的螨类进行调查,并对孳生的害嗜鳞螨生活史各期的形态进行了系统描述,为仓储中药材中螨害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但本次调查只局限于本地区的几个中药材店(仓库),螨类的分类有限,仅大致反映中药材木耳中螨类的孳生情况。应进一步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中药材库扩大取样范围,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中药材木耳中的螨类。
[1] | 安东, 李新胜, 王朝川, 等. 黑木耳营养保健功能[J]. 中国果菜,2012, (3) :51–55. |
[2] | 深秋. 防治木耳贮藏期害虫[J]. 新农业,2004, (10) :39. |
[3] | 李朝品. 医学节肢动物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 1110 -1138. |
[4] | Hughes AM. The mites of stored food and houses[M].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76 : 150 -156. |
[5] | Krantz GW, Walter DE. A manual of acarology[M].3rd ed. Lubbock: Tech University Press, 2009 : 807 . |
[6] | 裴莉, 武前文. 粉螨的危害及其防治[J]. 医学动物防制,2007,23 (2) :109–111. |
[7] | 陈琪, 赵金红, 湛孝东, 等. 粉螨污染储藏干果的调查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27 (12) :1386–1391. |
[8] | 李朝品, 武前文. 房舍和储藏物粉螨[M]. 合肥: 1996 : 195 -197. |
[9] | 杨李, 王运刚, 崔玉宝. 尘螨变应原免疫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 (2) :150–154,162. |
[10] | 湛孝东, 孙恩涛, 赵金红, 等. 安徽储藏物粉螨孳生调查[J].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 (3) :399–404. |
[11] | 湛孝东, 陈琪, 郭伟, 等. 芜湖地区居室空调粉螨污染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24 (4) :301–303. |
[12] | Danielsen C, Hansen LS, Nachman G,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pidoglyphus destructor (Acari: Glycyphagidae) and its production of allergens: a laboratory experiment[J]. Exp Appl Acarol, 2004, 32 (3) : 151–170 . |
[13] | 赵英杰, 王殿轩, 吴新才, 等. 害嗜鳞螨的生活史研究[J].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3, (2) :15–19. |
[14] | Hubert J, Pekár S, Aulický R, et al. The effect of stored barley cultivar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population increase of Acarus siro, Lepidoglyphus destructor and Tyrophagus putrescentiae[J]. Exp Appl Acarol, 2013, 60 (2) : 241–252 . |
[15] | 王献友, 陈培云, 吴广臣. 黑木耳多糖提取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 (5) :683–687. |
[16] | 王慧勇, 李朝品. 粉螨危害及防制措施[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5,16 (5) :403–405. |
[17] | 蔡玉红, 武巍, 杨建, 等. 北方黑木耳代料高效栽培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 (3) :167–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