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陆润泽, 刘起勇, 吴海霞, 郭玉红
- LU Run-ze, LIU Qi-yong, WU Hai-xia, GUO Yu-hong
- 2014年中国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种群地理分布特征分析
- Zoo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Culex pipiens pallens/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 in China, 2014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2): 107-111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2): 107-111
-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0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6-1-11
2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09
2 Southeast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蚊虫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极易携带和传播病菌,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1]。淡色库蚊/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孳生于人居住地附近污染的积水中。城市里的污水池、水沟、下水道积水及农村的水塘和稻田是该类蚊种的重要孳生场所[2]。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已被证实为我国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的主要媒介[3, 4, 5]。目前关于我国蚊虫密度监测和种群分布的研究大多以省、市等行政区域进行划分[6, 7],以行政区域划分虽易操作和统计,但未充分考虑区域划分所具有的生态学意义。物种的客观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如地形、气候、人类活动、植被和水系等因素影响[8]。中国陆地动物区划隶属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古北界与东洋界。古北界大多由欧亚大陆的温带陆地组成,东洋界几乎全部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境内。两界在我国境内的分界线西起喜马拉雅山系,经川北的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至淮河南岸,直抵长江口以北[9]。本研究根据2014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的数据,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10],对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分布、密度变化、季节消长等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淡色库蚊隶属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库蚊属。体形中等,淡褐色,喙与足深褐色,无白环,中胸背板无白色条纹。腹背各节基部有灰色横带,带的后缘平直。致倦库蚊与淡色库蚊属尖音库蚊(Cx. pipiens)组,两者分布于我国南北不同的地域,长江流域混杂分布[11],故本研究将2种蚊虫归为一类——淡色库蚊/致倦库蚊进行分析。
1.2 成蚊监测方法 1.2.1 监测点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1~3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取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4处,农村选取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4处。
1.2.2 监测方法诱蚊灯法,具体操作参照《全国媒介生物监测方案(试行)》[12]。每处使用诱蚊灯从日落20 min后开始,连续诱集6 h。次日,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1.2.3 监测频次蚊虫活动期内于各点每月监测2次,相邻2次的测定间隔15 d,遇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
1.2.4 监测工具采用光催化捕杀蚊器功夫小帅牌成蚊诱蚊灯(武汉吉星环保有限公司生产)。
1.3 密度指数计算每个市级监测点单独计算。蚊虫密度〔只/(灯·h)〕=捕获蚊虫数/(灯数×捕获时间)
1.4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划分参照张荣祖的《中国动物地理》[13]。地域分布规律是生物地理区划划分的基础,在已有的动物或植被区划中多被作为重要的区划依据[14]。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根据陆栖脊椎动物将中国地理划分成7个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41个市级监测点分属“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6个区,见表 1。
1.5 数据分析将41个市级监测点分别划入相应区划,统计每一区划中的各市级监测点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数量。计算每区、各月份的蚊密度,利用SPSS 19.0软件,采取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生境、不同地理区划和不同月份的蚊虫密度进行分析。同时对各地理区划的蚊虫种类构成进行χ2检验,分析各地理区划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概况2014年41个监测点共捕获淡色库蚊/致倦库蚊138 552只,占捕获总数的50.72%,平均密度为1.20只/(灯·h),雌雄比为1.57∶1。除蒙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分布。7月平均密度达到高峰〔3.45只/(灯·h)〕,1月最低〔0.06只/(灯·h)〕。其中山西省太原市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密度最高,7、8月平均密度分别达36.60和26.48只/(灯·h)。从全国范围看,蚊密度的消长呈单峰曲线,见图 1。5月开始迅速升高,7月达到峰值,随后迅速降低。
2.2 不同生境成蚊密度对5种不同生境条件的蚊虫进行分析(图 2),以牲畜棚内成蚊密度最高,与不同环境中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总体平均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69,P=0.001)。将不同生境类型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进行划分(图 3),各区域之间的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在不同环境类型中的分布有较大差异。东北区医院环境成蚊密度最低,为0.07只/(灯·h),其他环境中的蚊虫密度差异不大;华北区的牲畜棚内成蚊密度最高,为4.14只/(灯·h),其次为公园环境〔2.86只/(灯·h)〕;西南区牲畜棚的成蚊密度也高于其他生境类型;华中区牲畜棚与农户两种环境的成蚊密度接近,均高于其他生境类型;而华南区各个环境类型中的成蚊密度差异不大。
2.3 不同地理区划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构成
对全国41个蚊媒监测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仍为优势蚊种,占捕蚊总数的50.72%,其中华北区、华南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分别占81.97%和64.3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见表 2。6个地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 628.20,P<0.01)。
2.4 不同地理区划的密度消长东北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密度峰值的出现晚于全国水平,在8月出现峰值〔0.76只/(灯·h)〕,且全年平均密度均低于全国水平。华北区成蚊平均密度〔2.31只/(灯·h)〕最高且变化明显,于5月迅速升高,7月达到峰值〔9.86只/(灯·h)〕,随后成蚊密度又迅速降低。西南区和华中区蚊密度均由4月开始升高,于6月达到最高值,但华中区密度峰值〔2.83只/(灯·h)〕低于西南区〔7.81只/(灯·h)〕。华南区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年平均密度为1.58只/(灯·h),4月为密度高峰期〔3.49只/(灯·h)〕,且全年均检测到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活动,密度波动不大,见图 4。
对 “地理区划”和“月份”两因素进行方差分析(表 3),得出不同月份之间、不同地理区域之间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2.950,P=0.001),即可以认为“月份”和“地理区划”两因素对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密度的变化有影响。进一步对“地理区划”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东北区与华北区(P=0.001)、华南区(P=0.0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华北区与西南区(P<0.01)、华中区(P=0.045)的成蚊消长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藏地区无监测点,蒙新区未监测到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3 讨 论 3.1 2014年全国41个蚊媒监测点获得的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总体情况与往年差异不大2014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点通过对全年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监测,从整体上看其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较2012、2013年无大变化。本调查结果与以往数据比较,2014年全国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所占总捕蚊数的百分比(50.72%)较2013年(67.34%)和2012年(65.84%)稍呈下降趋势。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全年平均密度〔1.20只/(灯·h)〕与2013年〔1.20只/(灯·h)〕、2012年〔1.19只/(灯·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80)。可能由于气温、降雨等变化或其他蚊种的数目增加,从而导致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总体所占比例减少而全年平均密度不变。
3.2 2014年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峰值较2013年有所提前从2014年全国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平均密度消长曲线来看,总体呈单峰曲线,6-7月为最高峰,较2013年高峰期(7-8月)较为提前,参考2013-2014年气象温度数据可以发现,2014年夏季(6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平均气温为21.1 ℃,较常年同期(20.9 ℃)偏高0.2 ℃,生成和登陆台风均偏少[15],这些气象条件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可能导致其平均密度高峰期提前。
3.3 不同环境类型蚊虫密度差异较大不同生境的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平均密度比较依次为牲畜棚>公园>农户>居民区>医院,与2013年比较无明显差异。牲畜棚的成蚊密度〔1.92只/(灯·h)〕高于其他生境类型,可能与卫生条件、防蚊设备以及蚊虫的嗜血习性有关[16]。同时牲畜棚内的温度、湿度适合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孳生[17]。因此,牲畜棚作为该蚊的有利孳生场所,应为病媒生物防治的重点。医院和居民区的蚊虫平均密度较低,可能与两种环境采取卫生清理及防蚊、灭蚊措施有关。
3.4 不同地理区划淡色库蚊/致倦库蚊表现出密度、季节消长、环境分布差异将不同生境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划分后,各区域的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生境分布不同,与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东北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年平均密度低于其他地区,且全年仅5-10月有蚊虫活动。蚊种构成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非该区优势蚊种,与华北区、华南区差异显著。可能因东北区域(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山地森林、山麓一带的森林草原及西部的松花江和辽河平原)气候寒冷造成,且大、小兴安岭地区半年以上处于0 ℃以下,为我国最冷的地区[9, 18],该气候环境不利于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生存。
蒙新区境内的监测点全年均未捕获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可能因该区域寒暑变化剧烈,夏季昼夜温差达30~40 ℃,且雨量稀少,为全国最干旱地区[9, 18],恶劣的环境也不适于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孳生。
华北区北临蒙新区与东北区,南抵秦岭、淮河,西起甘肃省,东临黄海和渤海。西部是高原,北部是山地,东部是平原。气候夏热冬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0~16 ℃。该区的动物区系既与东北森林及蒙新草原地带有密切的关系,也混有一些南方产物,故该区动物有若干南北方过渡的特点,且偏重于北方[9, 18]。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在该地区占总捕蚊数的比例全国最高,成蚊密度随降雨和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该区域平均密度消长变化与西南区、华中区差异明显。
西南区的密度消长曲线与华北区相似,均呈单峰分布,但其峰值较为提前,且年平均密度与华北区、华南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另外该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构成比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仅云南省的蚊类就有20属31亚属219种(亚种),且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为优势蚊种[19, 20]。可能因该地区地貌复杂、自然生态多样、地形起伏很大、气候变化明显及植物的垂直分布明显,与此相适应,该区动物的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9, 18]。
华南区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在4-5月出现密度高峰,年密度消长曲线近似双峰分布,与蔡松武等[21]研究相同。与其他地区不同,该地区全年均可捕获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其原因为该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年平均温度在22 ℃以上,霜雪极少;雨量充沛,一般在1 000 mm以上;植物生长茂盛,主要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9, 18]。该气候条件适合蚊类孳生。
华北区、华南区作为主要分布区域,应根据其季节消长规律,在蚊虫密度加速上升之前采取灭蚊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药剂消杀等[22, 23, 24]。避免因气温上升、降雨导致成蚊密度迅速增加,从而有效控制由蚊类传播的疾病。
3.5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与地理环境有关比较各地理区划的年平均密度可看出,华北区和华南区是该蚊种的主要活动区域,而处于两区划中间的华中区年平均密度低于前两者。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华北区、华中区及华南区东部的年平均密度高于西部的西南区、青藏地区和蒙新区西部地区。且不同区域的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年密度消长具有从北到南的规律性变化,6个地理区域的年密度峰值由北向南逐渐提前,即南方峰值出现较早,北方峰值出现较晚。且华中区、华南区的消长情况近似双峰曲线,而北方地区则成单峰分布。
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划的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种群密度、构成比以及季节消长等数据的分析,再次证实地理环境及气候因素造成不同区划之间差异,该结果支持“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划分,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及相关蚊媒传染病监测、预测预警及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1] | Guo S, Ling F, Hou J, et al. Mosquito surveillance revealed lagged effects of mosquito abundance on mosquito-borne disease transmission: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Zhejiang,China[J]. PLoS One,2014,9(11):e112975. |
[2] | 孟庆华,陈汉彬. 中国库蚊鉴别手册[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1-2. |
[3] | 姜义霖. 大连地区蚊媒调查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自然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研究[D]. 南京:中国医科大学,2008. |
[4] | 董学书,周红宁,龚正达. 云南蚊类志(下卷)[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2-5. |
[5] | 冯云,张海林,梁国栋. 我国从节肢动物中新分离的虫媒病毒[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2):178-181. |
[6] | 刘燕芳,李军,严波,等. 郴州市城区白纹伊蚊种群分布特征调查[J]. 北方药学,2013,10(5):148-149. |
[7] | 丁俊,王作虪,刘家松,等. 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种群动态监测[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1):78-80. |
[8] | Xie Y, Li DM, MacKinnon J. Preliminary researches on bio-geographical divisions of China[J]. Acta Ecol Sinica,2002,22(10):1599-1615. |
[9] | 章士美. 中国农林昆虫地理区划[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12. |
[10] |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 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6. |
[11] | 陆宝麟,陈汉彬,许荣满,等. 中国蚊类名录[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60-73. |
[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 |
[13] | 张荣祖. 中国动物地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4-137. |
[14] | 解焱.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00. |
[15] | 赵天宇,苏玉君. 中国气象局公布2014年夏季全国天气气候特征[EB/OL]. (2014-09-04)[2015-08-01]. http://roll.sohu.com/20140904/n404073530.shtml. |
[16] | 唐天勇,唐毅,黄华,等. 大竹县蚊虫种类及活动规律调查[J]. 医学动物防制,2015,31(3):318-319. |
[17] | 刘小波,吴海霞,殷文武,等. 2006-2012年全国19省三带喙库蚊监测研究[J]. 疾病监测,2014,29(4):281-286. |
[18] |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与中国昆虫地理区划(初稿)[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9-257. |
[19] | 董学书,周红宁,龚正达,等. 云南省蚊类的地理区划[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5,16(1):34-36. |
[20] | 王丕玉,周红宁,顾云安,等. 云南省18个县2002年蚊媒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5,16(1):32-33. |
[21] | 蔡松武,段金花,刘文华,等. 广东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4,20(4):357-359,362. |
[22] | Atyame CM, Cattel J, Lebon C, et al. Wolbachia-based population control strategy targeting Culex quinquefasciatus mosquitoes proves efficient under semi-field conditions[J]. PLoS One,2015,10(3):e0119288. |
[23] | Dutra HL, Dos Santos LM, Caragata EP, et al. From lab to field: the influence of urban landscapes on the invasive potential of Wolbachia in Brazilian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J]. PLoS Negl Trop Dis,2015,9(4):e0003689. |
[24] | 寇景轩,张本光,程鹏,等. 济宁城区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1):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