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王桂安, 徐荣, 马晓, 朱光锋, 张朝阳, 林寅君
- WANG Gui-an, XU Rong, MA Xiao, ZHU Guang-feng, ZHANG Chao-yang, LIN Yin-jun
- 宁波市2011-2014年媒介蚊虫监测结果分析
-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alysis of adult mosquitoes in Ningbo city, China during 2011 to 2014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71-74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1): 71-74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2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1-04
2. 宁波市海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 宁波 315012;
3. 宁波市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 宁波 315020
2. Ningbo Haishu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Ningbo Jiangbei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我国蚊种丰富,到2000年有明确记录的蚊种达18属48亚属371种或亚种,分别是1949年的1.13、1.60和2.54倍[1]。2000年以后我国在全国各地开展媒介生物密度监测工作,媒介生物的调查范围更加广泛,最近10年发现的新蚊种有16种,我国目前已有蚊种21属387种或亚种[2]。由于雌蚊能吸食动物和人的血液,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细菌和病毒,引起疾病的传播。在我国法定传染病中有1/3是由蚊类传播的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危害严重,乙脑虽然早有流行,但直到建国以后才受到重视并进行其媒介研究。早期研究偏重于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致倦库蚊(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和仁川伊蚊(Aedes chemulpoensis)[3],通过广泛的病毒分离、实验传播、对病毒易感性和感染阈值、嗜血性和季节分布等调查,现已确认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是我国乙脑的主要媒介[4]。为进一步掌握宁波市成蚊密度变化规律,及时有效地防控乙脑暴发,自2011年起每年4-11月开展针对乙脑等重点疾病的虫媒传染病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选择监测地点以城区为主,选择宁波市海曙区和江北区为监测地区。主要生境包括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居民区采用入户调查的形式,公园主要选择人员活动的地方及公共绿化带,农户主要是庭院和室内,牲畜棚以猪圈为主。每个监测点一般布放诱蚊灯2盏。
1.2 监测方法采用诱蚊灯法进行成蚊密度监测,诱蚊灯由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统一提供。监测时间为每月上下旬各一次 (遇下雨、大风天气顺延),于18:00布放,次晨06:00收回。每处放置诱蚊灯2盏,诱蚊灯光源离地1.5 m。将蚊类收回用乙醚麻醉处死后进行分类鉴定,成蚊种类鉴定依据《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
1.3 质量控制每年开始监测前,监测点工作人员均接受系统培训,包括蚊种鉴定、调查地点的选择等。市CDC成立病媒生物监测专家组,到各地现场指导蚊类监测工作。
1.4 密度计算诱蚊灯密度计算公式:,其中D为成蚊密度〔只/(灯·h)〕;Nm为捕获雌蚊总数;N1为灯的数量。
2 结 果 2.1 不同年份、不同种类成蚊密度2011-2014年宁波市共布放诱蚊灯1 400盏,捕获成蚊65 064只,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及其他蚊种,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62.71%和31.97%,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1.23%和2.06%,其他蚊种占2.03%,见表 1。成蚊总密度为3.87只/(灯·h)。2011年和2013年成蚊密度〔5.81和4.00只/(灯·h)〕高于2012年和2014年〔2.90和2.83只/(灯·h)〕。2011、2013和2014年三带喙库蚊捕获数量最多,分别占捕获总数的75.25%、75.97%和50.49%,2012年淡色库蚊的捕获数量最多,占60.05%,见表 1。
2.2 不同生境蚊密度2011-2014年5个生境中均以牲畜棚成蚊密度最高,2012年和2014年医院成蚊密度最低,分别为0.88和0.97只/(灯·h),2011年公园成蚊密度最低为1.14只/(灯·h),2013年居民区成蚊密度最低,为0.69只/(灯·h)。总体上,宁波市牲畜棚成蚊密度最高,为14.21只/(灯·h),其次是农户为2.23只/(灯·h),医院密度最低为0.98只/(灯·h),居民区和公园成蚊密度分别为1.35和1.54只/(灯·h),见表 2。
2.3 不同生境、不同蚊种构成牲畜棚中以三带喙库蚊捕获数量最多,占该生境捕获总数的91.39%,白纹伊蚊构成比最低占0.09%;居民区、公园、医院和农户均以淡色库蚊构成比最高,均占77%以上,除农户外均以三带喙库蚊构成比最低,分别占0.15%、0.34%和1.27%,农户中白纹伊蚊构成比最低,占1.37%。各生境蚊种构成比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 930.000,P=0.000),见表 3。
2.4 成蚊密度随时间变化趋势成蚊密度变化规律在2012-2014年均呈单峰分布,最高峰分别出现在6、8和7月。2011年成蚊密度呈双峰分布,最高峰出现在8月,次高峰出现在6月。各年蚊密度在4-5月均维持在较低水平,5月之后出现暴发式增长,9月以后蚊密度迅速下降到4、5月的水平,见图 1。
2.5 不同生境蚊密度时间变化趋势各生境中成蚊密度随时间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牲畜棚中成蚊密度随时间呈单峰分布,且6-8月均持续在高位,最高峰为8月。其他各生境成蚊密度最高峰均集中在6和7月,其中9月出现小幅下降趋势,10月又略有升高。农户中成蚊密度在6-8月维持在较高水平,居民区在6和7月最高,公园成蚊密度在6月开始显著升高,至11月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医院中的成蚊密度最高峰出现在6月,见图 2。
3 讨 论蚊类密度监测是防控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基础性工作,在过去几十年中,虽然蚊媒研究和蚊虫防制受到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对于蚊媒密度监测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很多监测数据未及时反映出蚊类密度变化规律。为此,宁波市自2011年开展重点虫媒传染病监测工作,在蚊媒传染病监测方面积累了一定资料。
3.1 蚊密度时间变化规律分析2011-2014年连续4年进行的监测结果显示,宁波市雌性成蚊总体密度均低于云南省玉溪市〔年平均蚊密度为9.15只/(灯·h)〕、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年平均蚊密度40只/(灯·h)〕[5, 6]。2013年宁波市接受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以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为契机,市爱卫会联合城管、环卫等各部门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广泛动员广大居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下大力气整治环境的脏乱差,减少蚊虫的孳生环境。宁波市有害生物防治业(PCO)起步较早,目前发展迅速且有政府正确引导,近些年来,城区的重点场所已基本做到消杀范围的全覆盖,且效果明显。2011和2013年蚊密度较高,可能与监测点生境的变化有关。2011年为蚊密度监测的元年,该年监测点海曙区有2个为牲畜棚,由于旧城区改造,2012年开始已经没有成蚊密度较高的牲畜棚,因此2011年总体监测的成蚊密度较高。2013年成蚊密度高,与“菲特”台风的暴发有一定关系,台风后宁波市发生重大洪涝灾害,蚊虫栖息地发生变化,而市区的监测点受灾相对较小,为蚊类生存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 调查显示,宁波市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但绝对优势蚊种不明显,其次为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2012年淡色库蚊构成比最高,其他各年三带喙库蚊构成比最高。2012年开始,由于海曙区蚊虫密度监测点改变,减少了牲畜棚,三带喙库蚊的密度明显下降。北京市2010-2012年进行的蚊虫密度监测结果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95.26%,其次为白纹伊蚊(4.62%)[7]。上海市宝山区在2009-2012年进行的蚊虫密度监测显示淡色库蚊是当地的优势蚊种[8]。蚊种密度与地区温度、降雨量、蚊虫生活环境及监测地点的选择存在一定关系。
3.2 不同生境蚊密度分析生活环境对蚊的诱引力差别明显,牲畜棚中三带喙库蚊密度最高,由于该环境卫生条件一般较差,且大多数的蚊种如三带喙库蚊为人畜血液兼吸,而偏吸牛、马、猪、犬等动物血液[3]。牲畜棚中的动物能为三带喙库蚊提供良好的食物来源,故该蚊密度最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加快,蚊虫的孳生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如原有孳生环境水稻田、莲藕田等的日渐消失,三带喙库蚊有逐渐向城市中心区扩散的趋势[9, 10]。其他各类环境中淡色库蚊密度最高,该蚊偏吸人血,其密度水平与人活动频度关系密切。白纹伊蚊幼虫多孳生在小型积水中,如缸、罐、盆、竹筒、树洞、叶腋等,轮胎积水更是该蚊最普通的孳生场所,居民家中往往能发现此类蚊种。医院蚊类密度低,主要由于医院环境的特殊性,消杀效果的监管比较到位,在执行消杀措施方面严格,能有效降低蚊密度。农户蚊密度也在较高的水平,其与环境关系密切;另农村环境中垃圾的清运、街道卫生打扫往往不及时,这些均能影响成蚊密度。
3.3 蚊密度季节变化规律分析6-8月蚊虫密度最高,与温度较高、雨水较多有直接关系,每年蚊虫活动的最高峰未出现在同一月份,与该年度的气候有关。在加强宣传教育时要重点关注这3个月。近年来,宁波市无乙脑的暴发流行,与相关疫苗的接种率提高及疾病控制部门对蚊媒的持续监测有关。另外,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及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减少了蚊虫孳生环境。 防控蚊媒传染病的暴发,关键要控制蚊密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主要使用化学杀虫剂杀灭蚊虫,但长期使用导致很多地区蚊虫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另滥用药物也破坏环境[11, 12, 13]。目前,我国积极提倡运用化学、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注重生态保护,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蚊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蚊虫防治要注重清除其孳生环境,城市环境卫生受重视程度较高,但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环境卫生的清洁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政府部门要做好监管,并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1] | 马雅军,徐建农. 中国按蚊的分类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5):433-438. |
[2] | 张海林. 新发和再肆虐虫媒病毒病是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2):101-102,120. |
[3] | 邵柏,黄佳礼,张岳林,等. 蚊虫研究进展[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2,25(3):183-185. |
[4] | 陆宝麟,赵彤言. 50年来中国的蚊类生物系统学研究[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1999,6(2):65-72. |
[5] | 马玉梅,何学元,合应辉,等. 玉溪市中心城区蚊类种群数量及季节消长监测[J].医学动物防制,2004,20(5):292-293. |
[6] | 黎祖秋,蓝春庚,易铭友,等. 2003-2008年广西桂平市蚊媒密度消长与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5):463-465. |
[7] | 张勇,刘婷,曾晓芃. 北京市2010-2012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2):101-104. |
[8] | 杨迎宇,李明珠. 上海市宝山区2009-2012年成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6):584-586. |
[9] | 邓兵,赵彤言,刘文华,等. 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群及其调查方法的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 (6):446-447. |
[10] | 李剑泉,沈佐锐,刘志桥. 二氧化碳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14(3):165-167. |
[11] | 李辛庆,臧继荣,余加席,等. 常用杀虫剂复配及与增效剂混用对蚊虫的灭效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18(1):22-24. |
[12] | 薛金伟,姬晨,朱晓博,等. 蚊虫的生物防治[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4):490-495. |
[13] | 向婧洁,钟延强,樊莉,等. 蚊虫驱避剂新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24(1):7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