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Vol. 27 Issue (1): 52-54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杨继清, 杨太专, 杨忠强, 李文强, 周燕华, 李绍有, 周红宁
YANG Ji-qing, YANG Tai-zhuan, YANG Zhong-qiang, LI Wen-qiang, ZHOU Yan-hua, LI Shao-you, ZHOU Hong-ning
云南省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监测分析
Analysis of malaria surveillance of Yuanjiang county of Yunnan from 1995 to 2014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52-54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1): 52-54
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1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5-08-26
云南省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监测分析
杨继清1, 杨太专1, 杨忠强1, 李文强1, 周燕华1, 李绍有1, 周红宁2    
1. 元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 元江 653300;
2. 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筹备), 云南省疟疾研究中心,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云南 普洱 66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监测结果数据,为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病例数、当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数、居民带虫率、媒介种群密度等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其中病例诊断方法采用传统显微镜镜检法,媒介密度调查采用清晨人房或畜舍人工小时法,居民疟疾抗体水平测定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结果 1995-2014年,元江县共报告疟疾病例6 986例,其中1995年发病率最高(84.07/万,1 531例);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例209 824例,阳性率为3.41%;共血检流动人口发热病例26 373例,阳性率为7.65%;开展居民原虫率调查51 540人,阳性率为1.56%;1997年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为39.34%(769/1 955),2012年为0(0/320);微小按蚊自1995年后种群密度逐年迅速下降,与当地疟疾年发病曲线相吻合;中华按蚊1995-2002年种群密度也下降明显,但2002年之后逐渐升高。结论 监测结果提示元江县今后仍需加强流动人口疟疾输入病例管理和媒介监测工作,以防止疟疾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感染病例发生。
关键词: 疟疾病例     媒介种群密度     流动人口    
Analysis of malaria surveillance of Yuanjiang county of Yunnan from 1995 to 2014
YANG Ji-qing1, YANG Tai-zhuan1, YANG Zhong-qiang1, LI Wen-qiang1, ZHOU Yan-hua1, LI Shao-you1, ZHOU Hong-ning2     
1. Yuanji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uanjiang 653300, Yunnan Province, China;
2. 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Vector-borne Diseases Control and Research (in establishment) and Yunnan Provincial Center of Malaria Research of Yunnan Institution of Parasitic Dise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malaria surveillance data of Yuanjiang county of Yunnan from 1995 to 2012.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Yuanjiang county during 1995 to 2014, including malaria cases, number of resident and mobile population febrile patient blood screening, resident malaria parasitic rate, vector population density and the other data;of those malaria case was identified by tradition microscope method, malaria vector density was investigated by human hour collection mosquito in resident houses or animal shelters, and human infected malaria antibody level was tested by indirect fluorescence antibody test. Results During 1995 to 2014, total of 6 986 malaria cases were reported, in those years the highest malaria morbidity were in 1995 (84.07/10 000, 1 531 cases) and the lowest in 2012 (0 cases); total of 209 824 febrile resident patient bloods were screened, its malaria positive rate was 3.41%; total of 26 373 mobile population febrile patient bloods were tested, its malaria positive rate was 7.65%; total of 51 540 healthy residents were investigated for malaria parasite, its positive rate was 1.56%; the 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positive rate of malaria was 39.34%(769/1 955)in 1997 but 0(0/320) in 2012; Anopheles minimus population density declined rapidly from 1995 to 2014, in consistence with annual malaria morbidity, while that of An. sinensis declined during 1995 to 2002, but increased gradually since 2002. Conclusion Above malaria monito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mported malaria case management of mobile population and vector monitor were needed to strengthen, in order to avoid local transmissions causing by imported cases.
Key words: Malaria cases     Vector population density     Mobile population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北纬23°19′~23°55′,东经101°39′~102 °22′之间;东北与石屏县相连,东南与红河县接壤,西南与墨江县分界,西北与新平县毗邻;最高海拔2 580 m,最低327 m,年平均气温为24.3 ℃,降雨量为975.0 mm[1]。由于地形海拔落差较大,立体气候特点明显,适合疟疾媒介孳生繁衍。历史上元江县属于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是严重危害全县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经过几十年的控制活动,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现对1995-2014年元江县疟疾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今后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元江县1995-2014年疫情汇编。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居民带虫调查、按蚊监测等数据来源于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及相关工作资料等。

1.2 方法 1.2.1 病例诊断

按照GB 15989-1995《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和WS 259-2006《疟疾诊断标准》[2],对疑似疟疾发热患者采集耳垂或指端血,吉氏血片染色、显微镜镜检法检测疟原虫。

1.2.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按照《疟疾防治手册》(第3版)IFA检测方法进行试验,当抗体滴度≥1∶20时,判定为阳性[2]

1.2.3 媒介监测

按照《疟疾防治手册》(第3版)[2]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成蚊密度,即每年在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分别选择4间人房或畜舍,于07:00-08:00在人房或畜舍捕蚊15 min并计数,按《云南蚊类志》(上卷)进行分类[3],蚊虫种群密度单位为只/人工小时。

2 结 果 2.1 疟疾发病情况 2.1.1 发病概况

1995-2014年全县共报告疟疾病例6 986例,死亡3例。其中1995年发病率最高(84.07/万,1 531例),占传染病总数的85.67%;2013和2014年各报告疟疾输入病例1例,见图 1

图 1 云南省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年发病曲线
2.1.2 乡镇疟疾发病率变化

1995-2014年通过大量的疟疾控制活动,元江县9个乡镇疟疾发病率发生了较大变化。1995年疟疾发病率在100/万~500/万的乡镇有澧江、曼来;2000年10/万~100/万的有曼来、甘庄、澧江和咪哩;2005年<5/万的有羊街、咪哩、因远、龙潭和洼垤;2010年全县各乡镇发病均控制在1/万以下;2012年全县无病例发生,但2013年和2014年因远和澧江镇又各分别报告1例输入病例,见表 1

表 1 云南省元江县9个乡镇1995-2014年疟疾发病情况
2.2 发热患者血检 2.2.1 当地居民

1995-2014年全县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患者209 824例,检出阳性7 159例,阳性率为3.41%,见表 2;恶性疟863例,占病例总数的12.05%。

表 2 云南省元江县1995-2014年发热患者血检情况
2.2.2 流动人口

1995-2014年全县共血检流动人口发热患者26 373例,检出阳性2 018例,阳性率为7.65%,见表 2;恶性疟166例,占病例总数的8.23%。

2.3 居民原虫率调查

1995-2014年全县共开展居民原虫率调查51 540人,查出阳性806例,阳性率为1.56%,查出恶性疟65例,占总病例数的8.06%;其中1995年居民原虫率最高(464/7 423,6.25%),随后迅速下降,2008年以后居民带原虫率为0,见图 2

图 2 云南省元江县1995-2014年居民原虫带虫率变化情况
2.4 疟疾IFA检测

1995-2014年元江县于1997和2012年分别开展了2次疟疾荧光抗体检测工作,其中1997年阳性率为39.34%(769/1 955),2012年为0(0/320)。

2.5 疟疾媒介种群密度监测

1995-2014年元江县人、牛房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和中华按蚊(An. sinensis)密度监测表明,微小按蚊自1995年后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与疟疾年发病曲线相吻合,中华按蚊1995-2002年为下降趋势,但2002年之后逐渐升高,见图 3

图 3 云南省元江县1995-2014年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与疟疾发病关系
3 讨 论

历史上元江县属于云南省疟疾流行严重地区,特别是1991-2000年,发病率一直位于云南省疟疾发病率前10位[4]。有文献报道,1991-1997年元江县当地居民年平均发病率高达73.36/万,年平均带虫率为3.47%;恶性疟比例由1991年的2.17%上升到1997年的12.16%;流动人口疟原虫带虫率较高(5.40%~16.00%)[5]。1996-2000年,元江县疟疾流行态势分析发现,1996年元江县疟疾发病率居全省第1位(57.44/万,全省疟疾发病率为3.06/万),恶性疟比例较1991-1995年上升了214.47%,全年各月所有乡镇均有病例报告[4]。1994-1995年,元江县高疟乡的媒介按蚊调查发现,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属于主要优势蚊种,其中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高峰相吻合,属于当地的主要媒介[6]。本研究发现,1995年元江县疟疾发病率、居民血检阳性率、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均较高,分别为84.07/万、11.30%和12.36%;而且1997年当地居民疟疾IFA阳性率高达39.34%,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相似。

针对当时元江县疟疾流行严重程度和流行特点,1995年以来全县采用氯喹/伯喹休止期根治,疑似病例假定性治疗,现症病例正规治疗,预防服药,杀虫剂滴滴涕、辛硫磷和敌敌畏室内滞留喷洒等控制措施,同时加强了疟疾监测工作,全县在疟疾流行程度不同的乡镇,采取分层重点防治方法和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抗疟活动和试点工作,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7, 8]。与本研究元江县疟疾疫情下降、乡镇疟区面积不断缩小和主要媒介微小按蚊种群密度下降的监测结果基本相似(图 13表 1)。 此外,据文献报道,元江县采用大量的辛硫磷室内滞留喷洒可以有效降低微小按蚊密度[9]。同时,对1993-2003年元江县微小按蚊种群密度监测数据与当地的气象因素(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和热坝区植物栽种(水稻、甘蔗、烤烟、花卉和果树)关系比较分析发现,微小按蚊种群数量变化与扩大栽种甘蔗密切相关,即甘蔗栽种面积的扩大减少了微小按蚊孳生地(如微小按蚊主要孳生地溪流断流或干涸)[10]。本研究疟疾媒介监测结果(图 3)也发现,1995年以来微小按蚊种群密度下降显著,可能与上述两个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媒介监测结果还发现,2002年以来元江县的疟疾重要媒介中华按蚊种群密度呈上升趋势(图 3),建议进一步加强该蚊监测,以防止因不断出现的疟疾输入病例引起疫情暴发。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1.
[2]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疟疾防治手册[M].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7,110,278-294.
[3] 董学书. 云南蚊类志. 上卷(按蚊亚科)[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105-372.
[4] 李华宪,陈国伟,张再兴,等. 云南省元江县1996-2000年疟疾态势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3,3(1):30-32.
[5] 范波,李万林,温润生,等. 云南省元江县疟疾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18(2):125.
[6] 范波,张文祥,黄正美,等. 元江县按蚊种群数量及分布调查[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7,10(1):77-78.
[7] 邢兰燕,范波,黄正美. 玉溪市50年疟疾疫情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3,19(12):725-727.
[8] 范波,黄正美,邢兰燕,等. 云南玉溪市2001-2005年疟疾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568-1569.
[9] 任东升,范波,张文祥,等. 辛硫磷、滴滴涕和凯素灵控制传疟媒介的效果观察[J].医学动物防制,1999,15(4):177-179.
[10] 范波,黄正美,李六九,等. 玉溪哀牢山微小按蚊数量变化与疟疾流行的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5,5(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