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李玉亭, 郝学安, 张书岭, 刘烁, 申岩
- LI Yu-ting, HAO Xue-an, ZHANG Shu-ling, LIU Shuo, SHEN Yan
- 山东省微山湖区2014年蚊类密度、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趋势调查
- Investigation on mosquito density, species, and seasonality in Weishan lakes area, Shandong province in 2014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35-3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1): 35-37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1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1-06
2. 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济宁 272000;
3. 微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微山 277600
2. Jin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Weish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微山湖区域位于山东省南部,总面积1 780 km2,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泊。地理环境较为复杂,集湖区、山区、丘陵、矿区于一体。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104国道、京沪铁路从中通过,人口流动性较大。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气温偏高、湿度较大[1],并且水域湿地较多,莲藕、芦苇、苦江草等水生植物多样,特别适合蚊类生长繁殖。长期以来该地区一直是全省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蚊虫传播疾病的高发区[2, 3]。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微山湖区生态环境[4]。为了解微山湖区蚊类密度、种群分布特征以及季节消长趋势,本研究收集2014年微山湖区蚊类监测资料并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器材采用的主要监测器材有CO2诱蚊灯、诱蚊诱卵器、水勺、吸管、烧杯等。
1.2 监测点选择监测环境选择湖区湿地、公园绿地、居民区、医院、畜棚、大型水体以及小型积水等。 根据不同生境设置适宜的监测点数量和监测频率,监测时间为4-10月。
1.3 监测方法 1.3.1 成蚊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选择远离干扰光源,背风场所作为挂灯点。挂灯位置以光源离地1.5 m处为宜。按照仪器说明,接通电源,开启CO2气瓶,诱捕蚊虫自日落后30 min开始,连续诱集12 h。记录温湿度、风速,取出集蚊盒,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选择湖区湿地、公园绿地、居民区、医院和畜棚5种生境,共设置12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每次布灯4只。每旬监测1次,计算蚊虫密度。
1.3.2 幼蚊监测选择大型水体(自然或人工)和小型积水作为监测环境。
1.3.2.1 大型水体监测采用勺捕法,选择微山湖区域的微山湖、独山湖、南阳湖、昭阳湖4个自然湖泊作为大型水体监测环境。沿湖边每隔10 m设立1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2次,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和深度,用水勺迅速从水体中舀起1勺水。观察记录是否有幼蚊(蛹),吸出阳性水勺中的幼虫(蛹)放入烧杯中,带回实验室饲养,待羽化后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每旬监测一次,计算阳性率。
1.3.2.2 小型积水监测采用吸管法,选择居民区、建筑工地和下水道等环境进行调查。每次监测10个居民区、5个建筑工地和10个下水道,每个居民区和建筑工地每次检查10处积水或容器,下水道每次检查10个井口。每旬监测1次,计算阳性率。
1.3.3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选择10个居民区、1处公园绿地和1处湖区湿地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布放50个诱蚊诱卵器,每隔10 m放置1个。连续放置4 d,第4天检查,收集诱捕到的蚊虫和蚊卵。对成蚊进行分类、计数,统计蚊卵阳性率。每月监测1次。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 2010和SAS 9.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除一般描述统计外,采用Pearson相关对成蚊与幼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 果 2.1 成蚊 2.1.1 总体蚊种构成2014年微山湖区共捕蚊10 972只,其中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8 608只,占捕蚊总数的78.45%,为优势蚊种;其次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1 508只)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654只),分别占13.75%和5.96%,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88只)占0.80%,其他蚊虫〔包括常型曼蚊(M. uniformis)59只和黄色轲蚊(C. ochracea)55只〕占1.04%。
2.1.2 不同生境蚊种构成微山湖区不同生境蚊种构成差异较大,见图 1,其中湖区湿地淡色库蚊占73.29%,白纹伊蚊占19.21%,常型曼蚊和黄色轲蚊占3.19%;公园绿地淡色库蚊占68.64%,白纹伊蚊占25.47%;居民区淡色库蚊占87.16%,白纹伊蚊占9.01%,三带喙库蚊占3.23%;医院淡色库蚊占92.98%,三带喙库蚊占7.02%;畜棚淡色库蚊占57.74%,三带喙库蚊占42.19%,其他蚊虫占0.07%。
2.1.3 不同生境蚊虫密度2014年微山湖区蚊虫总体密度为6.94只/(灯·h)。公园绿地、湖区湿地、居民区、医院、畜棚5种生境中,畜棚蚊密度最高,达11.83只/(灯·h),其次是居民区为9.51只/(灯·h),湖区湿地和公园绿地蚊密度分别为6.62和5.49只/(灯·h),医院蚊密度最低为4.77只/(灯·h)。
2.1.4 成蚊密度季节消长2014年微山湖区蚊密度高峰期在7月中旬,为14.95只/(灯·h)。该地区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见图 2。
2.2 幼蚊 2.2.1 不同生境幼蚊密度2014年对微山湖区大型水体、居民区、建筑工地和下水道4种环境进行幼蚊密度监测。对大型水体共采样5 748勺,阳性112勺,平均阳性率为1.95%;对小型积水(容器)进行检查,居民区阳性率最高为4.93%(检查容器2 007处,阳性99处);其次是建筑工地阳性率为2.72%(检查积水或容器1 031处,阳性28处);下水道阳性率最低为1.92%(检查下水道积水1 926处,阳性37处)。白纹伊蚊专项监测,公园阳性率最高为4.57%(布放诱蚊诱卵器350个,阳性16个);其次是湖区湿地阳性率为3.43%(布放诱蚊诱卵器350个,阳性12个);居民区阳性率最低为1.46%(布放诱蚊诱卵器3 500个,阳性51个)。
2.2.2 幼蚊密度季节消长2014年微山湖区大型水体、小型水体中幼蚊从4月上旬出现,高峰期为6月下旬。幼蚊密度高峰期略早于成蚊。幼蚊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见图 3。
2.3 成蚊与幼蚊季节消长趋势相关分析经Pearson相关分析,成蚊随季节变化密度消长趋势与幼蚊(大型水体、小型水体及白纹伊蚊专项监测)密度变化显著相关(r1=0.920,r2=0.895,r3=0.935,均P<0.05)。
3 讨 论蚊虫作为重要的医学节肢动物,是乙脑、登革热、疟疾等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5]。研究证实,蚊虫可随旅行、贸易等扩散[6],并且蚊虫携带的虫媒病毒具有异地传播的特点[7, 8]。微山湖区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人口流动性较大,因此做好蚊类监测以及病毒携带情况调查,对于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微山湖区蚊虫总体密度为6.94只/(灯·h),高于2011年全国监测点平均密度〔2.48只/(灯·h)〕[9]。较高的蚊密度可能与当地水域湿地较多,特别适合蚊类生长繁殖有关,还可能与CO2诱蚊灯较高的捕获率有关。纵向比较,2014年微山湖区高峰期蚊密度低于当地2012年和2013年的蚊密度水平〔分别为15.78和16.54只/(灯·h)〕,可能与当地创建卫生城市,政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及灭蚊措施落实有关。
从蚊种构成来看,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其次为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同时还捕到水生植物较多的湿地环境孳生的常型曼蚊和黄色轲蚊。鉴于白纹伊蚊的生活习性,本研究采用伊蚊专项监测,效果较好。孳生地对种群构成、蚊虫密度均有一定影响。微山湖区不同生境蚊种构成差异较大,各类生境均以淡色库蚊为主,但湿地、公园有较多白纹伊蚊,畜棚有较多三带喙库蚊。从季节消长趋势来看,微山湖区成蚊密度高峰期为7月,幼蚊密度高峰期在6月下旬,略早于成蚊;以居民区幼蚊密度最高,与相关报道一致[10]。成蚊密度随季节变化消长趋势与幼蚊密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积极开展幼蚊监测可对成蚊防治起到预警和指导作用。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是病媒传播疾病风险评估、预警及科学防控的核心内容[11]。通过对蚊种构成、密度季节消长及病原携带情况长期、连续、系统地监测,可对成蚊密度进行预警预报,为指导城市蚊虫综合防制和虫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 王燕,侯玉环,王刚. 微山县50年温度降水要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5): 1377-1379. |
[2] | 殷玲,申岩. 微山县1988-1997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3,19(10):615-616. |
[3] | 申岩,殷玲. 山东省微山县1989-2000年疟疾病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3,19(11):672-673. |
[4] | 黄东升,李体营,蔡先勇.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微山县发展的利弊及对策[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6(2):36-37. |
[5] | 郑学礼. 我国蚊媒研究概况[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9(2):183-187. |
[6] | 周正斌,吕山,张仪,等. 上海市蚊媒种类、分布及其病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1):28-32. |
[7] | Weaver SC, Reisen WK. Present and future arboviral threats[J].Antiviral Res,2010,85(2):328-345. |
[8] | Erlanger TE, Weiss S, Keiser J, et a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J].Emerg Infect Dis,2009,15(1):1-7. |
[9] | 王宇,杨维中. 2011年中国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监测报告[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280-301. |
[10] | 张勇,刘婷,曾晓芃. 北京市2010-2012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2):101-104. |
[11] | 刘起勇. 我国病媒生物学监测与控制现状分析及展望[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2):109-113,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