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陶宁, 孙恩涛, 湛孝东, 李朝品
- TAO Ning, SUN En-tao, ZHAN Xiao-dong, LI Chao-pin
- 居室储藏物中发现巴氏小新绥螨
- Infestation of Neoseiulus barkeri in bedroom storag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1): 25-2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6, 27(1): 25-27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0-27
巴氏小新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属革螨亚目(Gamasida)植绥螨科(Phytoseiidae)小新绥螨属(Neoseiulus)[1],多与储藏物粉螨孳生在一起,是一种杂食性捕食螨类,孳生环境与储藏物粉螨相仿,孳生在相对湿度75%,温度为25~30 ℃,阴暗潮湿动植物碎屑等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2]。该螨在德国、英国、欧洲、北美、以色列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均有报道,我国主要在云南、广东和湖南等地发现[3]。Rack(1970,1971)在柏林一个潮湿的新建成的办公室中得到2个样品,发现有大量的巴氏小新绥螨,并有5种食霉的螨类〔胆小克螨(Kleemannia pavida)、老羽克螨(K. plumigera)、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短肛厉螨(Proctolaelaps pygmaeus)、羽克螨(K. plumosus)〕,Nesbitt(1951)在运输船船舱的碎屑中与粗脚粉螨(Acarus siro)和一种食酪螨一起采到[1]。由此,巴氏小新绥螨可能像其他植绥螨一样,是一种捕食性螨。目前,我国有关该螨的报道尚少,笔者在对储藏物粉螨孳生情况做调查研究时发现了该螨,并对该螨进行了形态学和简单的生活习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依据粉螨的孳生习性,采集芜湖地区居民房舍和高校食堂等处常见的储藏物,主要包括: 地脚粉、地板尘土、谷物、食用佐料和干果类样本。每类样本采集10份,用塑封袋将样品分装带回实验室,天平称取10 g/份。
1.2 标本的分离 1.2.1 粉螨的分离将采集的样本称重后,用电动筛机筛分成实体部分和细渣部分,用电热集螨器分离实体部分的螨类,将实体部分样本放入电热集螨器中,24 h后取出收集瓶,收集其中的螨;采用清水漂浮法分离细渣部分,在100 ml 容积的烧杯内放入灰尘后,加入0.65% NaCl水溶液直到烧杯口约10 mm 处,然后用玻棒充分搅匀约1 min,静置,待灰尘沉至杯底后,用“零”号毛笔取上层漂浮物置于玻片上,在体视显微镜下对螨进行分离,用“零”号毛笔蘸少量奥氏保存液将发现的螨挑出,保存备用。
1.2.2 标本制作玻片标本的制作参照文献[4]进行,将获得螨用蒸馏水振荡洗涤后,用热乙醇〔(70±5)℃〕杀死,放入保存液中备用。用玻棒在载玻片中央滴2~3滴封固剂,置螨体于封固剂中,用毛发针搅动,以对螨进行整姿,然后在近封固剂边缘处呈三角形放入3块碎盖片后,加盖玻片,在80 ℃烘箱中,烘烤约6 d。制好后,在光镜下直接观察。
1.2.3 标本的分类鉴定采用Hughes[5]的分类体系,参照有关专著鉴定螨种[1]。
1.2.4 巴氏小新绥螨食性观察取称量瓶(40 mm×25 mm)12个,分成2组,每处理设6个重复。在每个称量瓶中放入30只伯氏嗜木螨(Caloglyphus berlesei)(或伯氏嗜木螨卵30枚)后,再放入1只饥饿24 h的巴氏小新绥螨的雌成螨,置入生态箱〔相对湿度80%,温度(25±2)℃〕中,24 h后对称量瓶中所剩伯氏嗜木螨的螨数进行观察和记录,估算该螨的平均日捕食量。
2 结 果 2.1 发现巴氏小新绥螨对储藏物粉螨的孳生情况进行调查时,在所采集的样本中发现巴氏小新绥螨。
2.2 形态描述巴氏小新绥螨雄螨躯体长310~350 μm,淡灰色或淡褐色,躯体呈长椭圆形。头盖呈微弱骨化,边缘光滑且圆;颚角长而细,向中央聚合。螯肢的定趾和动趾长度大致相等,定趾端部有尖齿3个,动趾有小齿1个,导精趾呈“T”形。背板有17对刚毛,其中Z5毛梳状,稍长,其余所有刚毛长度约略相等,z1、s1和s2毛稍长于它们基部之间距离之半。其外缘毛r3和R1位于背板上。肛板比雌螨的大,除肛毛以外另还有刚毛4对。雌螨躯体长370~390 μm,颜色和形态与雄螨相像,但其外缘毛r3和R1不位于背板上。螯肢较雄螨为大,肛板比雄螨的小,其侧缘不为锯齿状,见图 1。卵无色透明,椭圆形,宽60~65 μm,长80~85 μm。充分发育的卵,可见其中的幼螨轮廓。
2.3 食性观察选择巴氏小新绥螨的雌成螨为捕食者,伯氏嗜木螨成螨和卵为被捕食的猎物,在人工环境温度为(25±2)℃,相对湿度80%的生态箱中放置24 h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巴氏小新绥螨的食性情况。镜下发现巴氏小新绥螨成螨捕食能力强,当其寻找到猎物后用长而强壮的螯肢和须肢抱握住伯氏嗜木螨,然后吸食伯氏嗜木螨的体液。当猎物缺乏时,巴氏小新绥螨有自残习性,会捕食幼弱的同类或卵。每只雌螨日捕食伯氏嗜木螨平均(12.80±1.47)只,日捕食伯氏嗜木螨卵平均(17.70±1.86)枚。
3 讨 论巴氏小新绥螨是重要的防治害螨的生物产品之一[3],其捕食效能受温湿度和螨种性别的影响,低温或高温均不利于其活动取食,在24~28 ℃的温度范围巴氏小新绥螨的捕食效能较强[6, 7],并且雄螨的捕食能力要弱于雌螨[8, 9]。因此,本研究采取将巴氏小新绥螨置于人工环境温度为(25±2)℃,相对湿度80%的生态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巴氏小新绥螨雌螨的食性。
了解该螨的形态结构特征有利于鉴定该螨,在光镜下发现雄螨的躯体和螯肢较雌螨小,肛板比雌螨的大,与雌螨相比雄螨的外缘毛r3和R1均位于背板上,腹面除肛毛外另有刚毛4对。Z5毛短于基部之间的距离。巴氏小新绥螨成螨行动敏捷,在孳生有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腐食酪螨和伯氏嗜木螨的储藏物中,可见巴氏小新绥螨的大量孳生,并可见其捕食上述螨类[6, 8, 10]。与普通的肉食螨相比[6, 9],巴氏小新绥螨的捕食能力较强,日捕食伯氏嗜木螨平均(12.80±1.47)只,日捕食伯氏嗜木螨卵平均(17.70±1.86)枚,但这种差别可能与所选择的猎物及其数量有关。
光镜下观察螨类是常用方法[7],其使用方便简单,螨的形态也清晰可见,但对于微小结构的清晰度不够,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电镜观察才能更清晰了解巴氏小新绥螨的形态结构。关于巴氏小新绥螨与普通肉食螨的捕食能力是否有差别,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1] | Hughes AM. 贮藏食物及房舍的螨类[M]. 忻介六,沈兆鹏,等译.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339-341. |
[2] | 唐斌,张帆,陶淑霞,等. 中国植绥螨资源及其生物学研究进展[J]. 昆虫知识,2004,41(6):527-531. |
[3] | 江高飞,陈飞,李晓娇,等. 巴氏小新绥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南方果树,2012,41(2):36-40. |
[4] | 李朝品,武前文. 房舍和储藏物粉螨[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267-278. |
[5] | Hughes AM. The mites of stored food and houses[M]. 2nd ed. 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76:1-400. |
[6] | 夏斌,龚珍奇,邹志文,等. 普通肉食螨对腐食酪螨捕食效能[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3,27(4):334-337. |
[7] | 陈琪,刘婷,孙恩涛,等. 光镜下伯氏嗜木螨主要发育期的形态学观察[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3,32(5):349-352. |
[8] | 龚珍奇,夏斌,涂丹,等. 肉食螨生态学研究进展[J]. 江西植保,2003,26(4):152-155. |
[9] | 夏斌,罗冬梅,邹志文,等. 普通肉食螨对椭圆食粉螨的捕食功能[J]. 昆虫知识,2007,44(4):549-552. |
[10] | 翁志铿,张艳璇,叶树珠,等. 利用捕食螨控制饲料中害螨研究[J].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5,10(2):4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