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徐荣, 马晓, 朱光锋, 王桂安, 许国章
- XU Rong, MA Xiao, ZHU Guang-feng, WANG Gui-an, XU Guo-zhang
- 宁波市2014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f vector surveillance in Ningbo, 2014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6): 630-633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6): 630-633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6.02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7-01
- 网络出版时间: 2015-10-14 14:39
宁波市地处浙江省宁绍平原东端,地形主要为山脉、丘陵、盆地和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鼠、蚊、蝇、蜚蠊等病媒生物生长繁殖。为掌握宁波市病媒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以11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监测承担单位,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和《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中号鼠夹,规格为12 cm×6.5 cm,由江西贵溪捕鼠器械厂生产;诱蚊灯,波长为360~380 nm,灯泡功率为8 W,由武汉市吉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捕蝇笼,规格为锥形芯圆形捕蝇笼,笼高40 cm,φ 20 cm,圆锥形芯高35 cm,顶口φ 2 cm,由慈溪市亚细亚卫生杀虫药械厂生产;粘蟑纸,规格为17 cm×10 cm,由北京绿叶世纪日化用品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1.2.1 鼠类监测每个县(市、区)设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3个监测点,全年每月监测1次,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诱饵为生花生米,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 m2布放1夹,超过100 m2的房间沿墙根每5 m布放1夹。特殊行业各类房间均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布放应≥200有效夹夜[1]。
1.2.2 蚊类监测每个县(市、区)城区选择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4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4处。3-12月每月上、下旬各监测1次,监测从当地日落20 min后开始,诱集12 h。第2天将集蚊袋取出后鉴定计数[2]。
1.2.3 蝇类监测每个县(市、区)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店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每处布放捕蝇笼1个。3-12月每月监测1次,采用糖醋诱饵〔(25 g红糖+25 g醋)+25 ml水〕。每次放置6 h,于09:00-10:00布放,15:00-16:00收回[3]。
1.2.4 蜚蠊监测每个县(市、区)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店2处、宾馆1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全年每月中旬监测1次,每次一个晚上。统一用17 cm×10 cm粘蟑纸,诱饵为2 g甜鲜面包,每处布放10张粘蟑纸。农贸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店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和厨房,居民区在各户的厨房,每个标准间(约15 m2)放置1张,居民厨房放置1张。晚放晨收[4]。
1.3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6.0软件,经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对样本的总体构成比进行分析,运用SNK-q检验进行样本间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鼠类 2.1.1 种群构成及密度2014年共捕获鼠类1科3属4种304只,其中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189只,小家鼠(Mus musculus)64 只,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13只,黄胸鼠(R. tanezumi)6 只,其他鼠类32只,分别占捕鼠总数的62.17%、21.05%、4.28%、1.97%和10.53%(表 1)。3种生境鼠类种群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ν=4,χ2=29.900,P=0.000); 居民区和特殊行业鼠类种群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ν=4,χ2=3.120,P=0.540);居民区和农村自然村鼠类种群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ν=4,χ2=22.780,P=0.000),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鼠类种群构成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ν=4,χ2=16.030,P=0.003)。
2.1.2 季节消长鼠类全年均有活动[5],4-10月为主要活动期。各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特点不同,农村自然村、特殊行业、居民区的鼠密度高峰均出现在5 月,鼠密度分别为1.13%、0.58%和0.39%,只是农村自然村在11月还有一个反弹,鼠密度为0.88%,季节消长明显(图 1)。3种鼠的季节变化幅度均不大,密度基本维持在0.04%~1.13%之间。
2.2 蚊类 2.2.1 种群构成及密度共布放诱蚊灯2318只次,捕获蚊类1科3属 4种共35 667只,其中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21 950只,占捕获总数的61.54%,为优势蚊种;其次是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占31.13%;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其他蚊种数量较少,分别占1.75%、0.79%和4.79%。不同生境蚊密度依次是牲畜棚>公园>农户>医院>居民区,密度分别为4.15、1.04、0.88、0.84和0.81只/(灯·h)(表 2)。城区3种生境成蚊种群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ν=4,χ2=105.140,P=0.000);农村2种生境蚊类种群构成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ν=4,χ2=7508.600,P=0.000)。
2.2.2 季节消长蚊类主要活动期为4-10月,平均蚊密度为1.30只/(灯·h),5月蚊密度迅速上升,7月达全年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居民区、医院、农户和牲畜棚季节消长全年呈单峰型[6],7月均达全年最高峰,分别为1.83、1.86、2.24和14.04只/(灯·h);公园平均蚊密度为1.04只/(灯·h),季节消长全年呈双峰型,第1个高峰期在 6 月,为2.29只/(灯·h),第2个高峰在11月,为1.35只/(灯·h)(图 2) 。
2.3 蝇类 2.3.1 种群构成及密度共放诱蝇笼841只次,捕获蝇类 3 科7 属 13 种1643只,其中家蝇(Musca domestica,24.10%)396只,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17.71%)291只,丝光绿蝇(Lucilia ricata,13.02%)214只,棕尾别麻蝇(Sarcopha peregrina,12.17%)200只,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8.16 %)134只,铜绿蝇(Lucilia cuprina,6.33%)104只,市蝇(Musca sorbens,6.09%)100只,亮绿蝇(Lucilia illustris,3.53%)58只,厩腐蝇(Muscina stabulans,1.64%)27只,红头丽蝇(Calliphora vomitoria,0.30%)和夏厕蝇(Fannia canicularis,0.30%)各5只,伏蝇(Phormia regina,0.12%)和元厕蝇(Fannia prisca,0.12%)各2只,其他蝇类(6.39%)105只,家蝇为优势蝇种。平均蝇密度为1.95只/笼。4 种生境蝇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ν=13,χ2=102.510,P=0.000)。不同生境蝇密度依次是农贸市场>绿化带>居民区>餐饮店外环境,分别为2.91、2.10、1.58和1.56只/笼。
2.3.2 季节消长蝇类主要活动期为4-11月,在4种生境中,蝇类密度绿化带在6月达到高峰,农贸市场和居民区均在7月达到高峰,餐饮店外环境在8月达到高峰(图 3),说明生境不同,蝇类密度的月际变化也不同。因此,抓好该段时间蝇类的防治工作,对减少蝇类骚扰及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2.4 蜚蠊类 2.4.1 种群构成及密度蜚蠊监测共回收粘蟑纸15 198张,捕获蜚蠊1科2属3种4006只,密度为0.26只/张,其中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3241只,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711只,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54只,分别占捕获总数的80.90%、17.75%和1.35%,德国小蠊为优势种(表 3)。5 种生境蜚蠊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ν=8,χ2=197.330,P=0.000)。不同生境蜚蠊密度依次是居民区>餐饮店外环境>宾馆>农贸市场>医院,密度分别为0.44、0.27、0.26、0.23和0.09只/张。
2.4.2 季节消长 蜚蠊全年均有活动[8],4-10月为活跃期,蜚蠊密度居民区和农贸市场均在7月达到高峰,密度分别为0.40和0.80只/张,餐饮店外环境6-10月蜚蠊密度持续为高峰期,宾馆和医院均在6月达到高峰,密度分别为0.42和0.17只/张(图 4)。
3 讨 论宁波市的鼠类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农村地区较城市具有较高的鼠密度,尤其农村的黑线姬鼠也有一定数量,且肾综合征出血热每年均有发病,因此应加强农村灭鼠工作。5-6月是鼠类活动高峰期,提示要在鼠类繁殖高峰期来临之前开展大面积灭鼠活动,春季是最佳时期[9]。
淡色库蚊是宁波市城区、农村农舍的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是牲畜棚的优势蚊种,中华按蚊、白纹伊蚊也占有相当比例,提示宁波市具有蚊媒传染病流行的潜在风险[10],应加强对蚊虫种类分布区系、季节消长、孳生地偏好等方面的调查。宁波市属于多雨、多台风地区,对蚊类孳生非常有利[11],3-11月蚊虫均有活动,重点控制季节在6-9月。灭蚊工作的重点是减少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使用综合措施杀灭成蚊[12]。
蝇类活动集中在夏秋两季,6-8月为密度高峰期。必须长期采取孳生地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诱捕、化学与非化学杀虫剂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13],将蝇类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蜚蠊监测结果表明,农贸市场蜚蠊密度仍然较高,居民区也相对较高,应加强对农贸市场和居民区的灭蠊工作。同时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并适时开展大面积杀灭活动,使宁波市灭蠊工作取得的成果得以长期保持下去[14]。
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易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灾后容易引发虫媒传染病流行,因此为从根本上降低传染病的流行风险,需在加强基层防治人员防病能力的同时,尽快建立媒介生物监测管理信息化系统,综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的媒介生物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在媒介及媒介生物性疾病研究中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病原、媒介和宿主的生境变化,预测媒介或宿主种群的变化,并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对媒介、宿主和人群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土壤条件以及气象因素等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预测疾病分布、传播的潜在危险和流行趋势。为快速、高效地指导控制疾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包括建立支撑虫媒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硬件、软件平台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为相关部门科学防制病媒生物提供技术支撑[15]。
[1] | 杨维芳,徐燕,褚宏亮,等. 2002-2007年江苏省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构成情况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8,19(5):432-435. |
[2] | 田俊华,吴太平,黄星,等. 2006年武汉市病媒生物监测[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1):17-20. |
[3] | 吴风波,吴太平,包继永,等. 武汉城区鼠类调查研究[J]. 中 华卫生杀虫药械,2007,13(1):34-36. |
[4] | 张勇,刘婷,曾晓芃,等. 北京市2010-2012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25(2):101-104. |
[5] | 徐明,徐荣,朱光峰. 1991-2005年宁波地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5):419-420. |
[6] | 付学锋,田彦林,张洪江,等. 对食饵法、鼠夹法监测结果影响因子的初步探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 (6):519-521. |
[7] | 白勇,林寅君,徐荣. 2006-2008年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调查与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6):598-600. |
[8] | 赵瑶,刘泽军,曾晓芃,等. 北京市蚊虫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1):11-14. |
[9] | 包继永,吴太平,徐小堂,等. 武汉城区蚊虫种类及季节消长[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5,16(4):310-311. |
[10] | 徐荣,朱光锋,徐明,等. 宁波市不同生境蝇类结构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1):24-26. |
[11] | 王飞,张富强,颜传均,等. 2006-2010年上海市虹口区蝇类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 (5):480-483. |
[12] | 周明浩,吴健,张爱军,等. 捕蝇器与诱蝇笼捕蝇效果的比较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5,11(5):311-313. |
[13] | 郑朝军,徐仁权,冷培恩,等. 不同诱蝇材料在捕蝇笼中诱蝇效果观察[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15(3): 194-196. |
[14] | 徐友祥,冷培恩,王韶华,等. 蝇类监测中不同饵料诱蝇效果的对比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6): 522-524 . |
[15] | 张庆,冷培恩,徐劲秋,等. 上海地区常见蝇种季节消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 11(6):42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