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戴德芳, 李放军, 蔡亮, 颜洁, 黄谊
- DAI De-fang, LI Fang-jun, CAI Liang, YAN Jie, HUANG Yi
- 湖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及蚊媒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epidemiology and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results in Hunan provinc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6): 605-608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6): 605-608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6.01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6-26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严重危害人类(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一种蚊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是主要传播媒介[1],其病死率高达5%~35%,约30%~5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湖南省为全国乙脑高发省份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乙脑发病率排名位于全国前10位[3]。2007-2009年,湖南省桑植、桂阳县被定为国家级乙脑监测点,开展病例监测、蚊虫标本、宿主动物(家猪)血的采集及相关检测工作,了解监测点乙脑病毒媒介蚊虫季节消长及带病毒情况和宿主动物感染状况;2006年国家设长沙和郴州市为重要病媒密度监测点,开展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及相关因素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乙脑病例资料来源于《湖南省疫情资料汇编》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1.2 监测点的选择综合近5年平均发病水平、人口、地理、气候、经济条件及人力资源等因素,将桑植和桂阳县作为监测点,每年的4-10月进行蚊虫标本和猪血采集。
1.3 监测方法 1.3.1 媒介蚊虫监测选择人房、畜房和室外各3个点,根据气象情况,每半月捕捉1次蚊虫。人房、畜房蚊虫捕捉采用人工小时法,用电动捕蚊器或吸蚊管进行捕捉,以光照计零点计时,每次捕捉30 min;室外采用帐诱法,在距离居民聚集地500 m以外的不同方向选择3个点,每个点挂捕蚊专用蚊帐(顶边每边73 cm,底边每边150 cm,高167 cm)离地33 cm,日落后开始观察,人在帐中用捕蚊器连续捕蚊30 min。所捕蚊虫胃血消化完毕后,冷冻处死,鉴定分类,将蚊虫置液氮保存运送至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分离病毒和鉴定。记录每次监测时的温度和湿度。
1.3.2 宿主动物(猪)血清学监测选择尚未经历乙脑流行期的仔猪10头作为观察对象,每头猪从3-4月开始采集,至10月下旬结束。每旬采耳静脉血1次,每份血液标本采集4 ml,分离血清用ELISA法进行乙脑IgG抗体检测,试剂由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脑炎室提供,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三带喙库蚊监测数据来源于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
1.5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软件进行了两变量间的直线回归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监测 2.1.1 疫情概况1951-2013年,全省共报告乙脑病例139 875例,死亡18 346例,发病率波动在0.12/10万~28.57/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6.25/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为1971年,根据发病率和病死率情况,可分为5个时期,即1951-1964 年14 年的上升期,年平均发病率为1.78/10万,平均年递增率达30.07%;1965-1978 年14年的流行期,年平均发病率为14.67/10万,此间又以1971年报告病例数最多,达到3138 例,发病率为28.57/10万;1979-1990年12年为稳定期,平均发病率为4.05/10万;1991-2000年10 年为逐步下降期,年平均递减率为15.96%,2000-2013年14年为低水平期,发病率维持在低水平状态,2013年发病率(0.12 /10万)为历史最低点。5个阶段病死率呈稳步下降趋势。近10年(2004-2013年)乙脑累计发病1905例,发病率波动在0.12/10万~0.56/10万之间,除2006年发病率较高(0.56/10万)外,2013年最低,2013年较2006年发病率下降了78.14%(图 1)。
2.1.2 时间分布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6-8月,近10年数据显示6-8月病例占全部病例数的91.86%。
2.1.3 年龄分布呈现以低年龄组为主的发病模式,0~14 岁年龄组病例占全部病例数的98.11%。
2.1.4 地区分布病例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近10年数据显示,发病率居前5位的市(州)为湘西州、邵阳市、张家界市、怀化市、娄底市,发病数居前5位的市(州)为邵阳市、怀化市、湘西州、永州市、娄底市,占全省病例数的63.32%。
2.1.5 免疫史专病网报告的1178例监测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66.89%;其中335例免疫规划对象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61.49%;>2周岁的224例免疫规划对象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58.03%;8月龄至2周岁的111例免疫规划对象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71.17%。
2.2 媒介蚊虫监测 2.2.1 蚊种分布及其构成2007-2009年桑植、桂阳县共捕获成蚊13 722只,捕获的蚊种有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和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等,虽然在人房、畜房和野外的蚊种分布、数量和构成比均有明显差异,但三带喙库蚊均为优势蚊种,占捕蚊总数的44.91%(6162/13 722)(表 1)。
2.2.2 季节消长2007-2009年,蚊虫密度从6月下旬开始升高,7月中下旬增高明显,8月中下旬达高峰,9月中旬开始下降,10月以后下降明显,与温度呈正相关(F=8.772,r=0.666,P=0.013)(表 2)。
2.2.3 乙脑病毒分离蚊虫标本送湖南省CDC进行病毒分离,经研磨、细胞接种未分离出乙脑病毒。
2.3 宿主动物(猪)血清学监测仔猪从4月下旬开始受乙脑病毒感染,6月中旬达50.00%,8月上旬开始全部被感染,抗体持续存在(表 3)。
2.4 三带喙库蚊密度与宿主动物(猪)乙脑病毒感染率及人群乙脑发病时间分布情况2006-2012年监测数据显示,湖南省三带喙库蚊平均密度与人群乙脑发病数(7年平均数)具有密切的时间正相关性(F=260.234,r=0.981,P=0.000),4月初开始监测到三带喙库蚊,随月份增加,密度逐渐增加,7月达峰值,然后逐渐下降,9月明显降低,人群乙脑发病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情况;4-8月的数据显示,随着蚊虫密度的增加,猪乙脑病毒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呈正相关关系(F=19.273,r=0.873,P=0.005),9月以后气温下降,蚊虫密度降低,此现象符合桑植县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点[4, 5],但仔猪感染乙脑后,IgG抗体持续存在。从6月开始,>50%的仔猪被乙脑病毒感染,比人群乙脑发病高峰(7月)提前了1个月(表 4),此调查结果与河南省相一致[6]。
3 讨论湖南省乙脑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低年龄(0~14 岁)、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山区和丘陵区的特点。
自1951年以来,湖南省的乙脑疫情经历了5个不同时期(上升期、流行期、稳定期、逐步下降期、低水平期)。1966 年我国试用地鼠肾疫苗获得成功,1968 年推广使用,1979 年提出该疫苗的免疫程序,此期间疫苗免疫因素对乙脑流行影响不大,湖南省乙脑发病率表现为自然的上升和流行;1979-1990 年采用全国统一的乙脑免疫程序进行接种,疫情上升势头得以控制,但由于当时预防接种工作力量薄弱,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1990年开始,湖南省广泛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 ,推广“6.6”免疫程序[7],人群发病率得以逐年下降;2006年原卫生部下发了《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2008年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9年6-8月,全省31个重点县(市)开展了对无乙脑疫苗接种史的8月龄至6周岁儿童乙脑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易感人群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乙脑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近10年维持在历史低水平状态。
媒介蚊虫监测和宿主动物(猪)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三带喙库蚊是监测点(桑植和桂阳县)的优势蚊种,而且普遍存在于人房、畜房和野外。蚊虫密度与猪乙脑病毒感染率及人群乙脑发病率的时间分布表明,乙脑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的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此时蚊虫体内的乙脑病毒含量也很高,其传播能力增强,因而在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期间,猪血清中乙脑病毒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其后出现人间乙脑发病,幼猪被感染后病毒血症期长,是主要传染源,此结果与贵阳市的监测结果相符[8]。同时蚊虫密度与猪乙脑病毒感染率及人群乙脑发病率相关性表明,三带喙库蚊出现的早晚、密度大小、带病毒率高低与乙脑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印证了乙脑病毒在自然界的传播关系[1, 9, 10, 11]。有研究表明,可用猪乙脑病毒感染率和感染高峰时间,预测人间乙脑流行强度和发病高峰时间[12],猪血清乙脑病毒IgG 抗体阳转率的检测具有重要的监测意义。
尽管湖南省乙脑发病目前处于历史低水平状态,但仍存在较大的暴发和流行风险。湖南省地处亚热带,蚊媒孳生条件良好,农民住房与农田相近,家家养猪,猪圈与住房一般连在一起,防蚊设施不健全,人群被蚊虫叮咬的概率很大;同时监测结果显示,66.89%的乙脑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说明湖南省存在乙脑疫苗免疫空白人群,特别是免疫规划对象病例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61.49%,暴露了预防接种工作未完全落实到位。目前基层存在人员配备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经费捆绑下拨,待遇与工作数量及质量不挂钩,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弊端,因此,提高卫生行政部门认识、加强对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切实落实预防接种工作成为乙脑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做好蚊媒及宿主动物(猪)的监测工作,及时了解蚊媒密度、带病毒率及猪感染状况,为当年乙脑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做出有效预警。
[1] | 杨绍基, 任红, 李兰娟, 等.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2-93. |
[2] | 陶三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监测及预防[J].中国计划免疫, 2002, 8(4):226-230. |
[3] | 王晓军, 卢永, 张彦平, 等.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水平变迁[J].中国计划免疫, 2004, 10(5):302-304. |
[4] | 秦正积, 罗超, 孟言浦, 等.气温、湿度、降雨量对蚊密度的影响统计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 14(6):421-422. |
[5] | 奚国良.气象因素对蚊密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0, 11(1):24-26. |
[6] | 唐晓燕, 李幸乐, 徐超, 等.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监测与防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5):460-462. |
[7] | 郭绶衡, 李俊华.湖南省50年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2002, 6(1):81-82. |
[8] | 高岚, 陆朝国, 李学, 等.贵阳市农村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成蚊监测[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6):551-553. |
[9] | 李艺星, 尹遵栋, 杨俊峰, 等.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6, 20(3):216-218. |
[10] | 冯云, 张海林, 付士红, 等.云南省德宏州2007年和2010年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5):528-532. |
[11] | 张松建, 马铁铮, 李长青, 等.首都机场周边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监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4):323-325. |
[12] | 刘自远, 刘成福, 崔莲莹, 等.开江县2002-2006年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监测[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9(2):138-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