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刘宗传, 贺宏斌
- LIU Zong-chuan, HE Hong-bin
- 湖沼型地区钉螺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Recent advances in control techniques on Oncomelania hupensis in lake and marshland regions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5): 537-54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5): 537-540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3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4-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8-12
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是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1],对血吸虫病传播具有重要影响。理论上,消灭钉螺,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就被切断,血吸虫病就无法传播[2]。然而,在湖沼型等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钉螺孳生环境复杂、面积巨大、繁殖率高以及多种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消灭钉螺并非易事。为有效控制或消灭环境钉螺,国内外做了大量研究,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1 环境改造灭螺结合水利、林业和农田基本建设,通过沟渠硬化、开新填旧、铲草清淤、涵闸改造、拦网沉螺、中层取水、固堤护坡、封洲造林、蓄水养殖、翻耕垦种、水改旱等多种综合治理措施,消除钉螺孳生环境,从而达到消灭钉螺之目的。多项调查结果显示[3, 4, 5, 6, 7],通过综合治理后,钉螺面积、活螺框出率、活螺密度和感染率均有明显减少或被消灭。余秉圭等[6]和周敦金等[7]通过对36个县(市)96个乡镇160项综合治理项目的跟踪观察,5年内实施区域钉螺面积、密度和感染率分别减少了54.0%、91.0%和98.0%,血防综合效果指数达71.50,费效比为1∶2.92,其中沟渠硬化效果最佳,翻耕垦种费效比最高。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后期,这些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3, 4]。目前,沟渠硬化、铲草清淤或开新填旧以及中层取水等环境改造方法仍是消灭垸内钉螺、防止钉螺扩散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且有效期较长[5, 6, 7];对于垸外钉螺孳生环境,通过开沟抬垅、植树造林或翻耕垦种也可起到一定作用;但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2],同时需加强质量控制、后期监测和维护管理以巩固灭螺效果。
2 药物灭螺药物灭螺的研究最早始于1913年日本试用石灰氮灭螺,1920年埃及开始用硫酸铜灭螺并于1941年推广应用,为世界上最早用于现场灭螺的化学药物[8]。二战后,美国开始研究灭螺药物,于1953年发现当时已知的最好杀螺剂五氯酚钠。随后,日本和德国又相继研制出螺灭和氯硝柳胺。70年代后,日本、英国和瑞士又先后研制了B-2、蜗螺净和杀虫环。我国于1950年开始进行化学灭螺药物的研究和应用,至今已筛选出2000多种化合物,主要包括五氯酚钠、氯硝柳胺、烟酰苯胺、溴乙酰胺、氯乙酰胺、硝苯柳胺、氯代水杨胺、四聚乙醛、蜗螺净、毒菌酚、硼美石粉、荣宝、敌百虫,以及杀虫双、杀虫环、杀虫钉等沙蚕毒素类仿生农药,但大部分因其药效、生产工艺、对非靶生物毒性、价格成本、环境污染以及使用等问题而未能推广应用[1, 2, 3, 4]。其中效果较好、曾广泛使用的五氯酚钠,由于对人畜和鱼类毒性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三致”作用等而被禁止使用[2];烟酰苯胺被认为是较理想的灭螺药物[9, 10],但其水溶性差、喷杀效果不理想、使用时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价格昂贵而难以推广[1, 3];溴乙酰胺是国内研制的效果较好的一种灭螺剂[1, 2, 11],但因易潮解、遇酸碱热不稳定、持续效果不长、引起被子植物枯萎、价格较贵等缺点而限制了其大规模使用[1, 2]。目前使用较多、效果较好的主要有氯硝柳胺、氯代水杨胺和四聚乙醛等。常用的施用方法有浸杀、喷杀、铲草皮沿边浸药和综合灭螺等[1],根据不同自然环境和积水情况可灵活运用,对于复杂环境,可采用药物与环境改造相结合的灭螺方法[2]。
2.1 氯硝柳胺
WHO唯一推荐用于现场灭螺的化学药物[9, 12],也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高效杀螺剂[1, 2, 3, 4, 9, 13, 14],灭螺效果高于五氯酚钠5~8倍。最早由德国拜耳公司生产,商品名称Bayer-73,其乙醇胺盐称“贝螺杀(Bayluscide)”。国内早期生产的是一种由氯硝柳胺直接制成的糊剂(血防-67),现已淘汰使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一种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1, 2, 3],商品名称“杀螺胺”,对成螺、幼螺、螺卵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15],2 g/m3现场浸杀3 d钉螺死亡率为98%~100%,2 g/m2现场喷杀7 d钉螺死亡率86%以上[1, 2],持效期7~10 d[16]。该药对人、畜、家禽等毒性较低,使用安全[1, 2, 3, 4];光照条件下该药较易降解,对环境影响较小,水中半衰期为0.8 d,沉积物中半衰期为1.1~3.9 d,长期高剂量接触氯硝柳胺水稻仅出现轻微枯萎[17];是国内唯一登记注册批准、效果较好的灭螺剂[2]。但该药对鱼类和两栖类具有较强的急性毒性作用和一定的生物残留,对水生甲壳类的毒性与五氯酚钠相当[9, 13, 14, 17, 18, 19],价格较高。目前关于氯硝柳胺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本身,其降解和中间产物能否给环境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是今后研究的重点[17]。
2.2 氯代水杨胺是将氯硝柳胺和烟酰苯胺化学结构解构和重组合成的一种绛红色粉末状新型化合物,2009年由国内多家单位联合研制而成,具有起效快、灭螺效果较好、稳定性强、对哺乳动物毒性低、用量少等优点。15~24 ℃气温下,0.4 mg/L现场浸杀2 d或0.4 g/m2现场喷杀7 d,钉螺死亡率均为100%[20]。扩大现场试验结果显示,≥0.2 mg/L浸杀3 d 或0.6 g/m2喷杀7 d钉螺死亡率分别达96%和86%以上,效果与WPN相当,灭螺费用较WPN可节省18% 左右[21]。大鼠急性毒性试验显示为微毒,LD50>5000 mg/kg[22],鱼类毒性试验显示,有效灭螺浓度下毒性低于WPN,但仍然较大[20]。
2.3 四聚乙醛1963年开始国外用来杀灭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80年代后国内开始用于杀灭钉螺,具有灭螺效果好、持效期长、安全环保等优点,6%颗粒剂和40%悬浮剂(密达利,META-Li)适用于农作物和水产养殖区域的钉螺防治,是一种低毒环保型灭螺剂[1, 2, 3, 4, 23, 24]。14~31 ℃气温下,2 g/m2 META-Li现场喷杀7 d,钉螺死亡率可达98.0%,15 d达93.2%,效果与1 g/m2氯硝柳胺相当,浸杀浓度>25 mg/L可完全抑制钉螺上爬[23]。有效灭螺浓度下,对常见淡水鱼类等水生生物安全,LC50>10 mg/L[24]。但灭螺作用比较缓慢,浸杀和喷杀48 h后才可显效[23],浸杀效果较差[1]。
2.4 剂型研究
为提高灭螺剂效果,减少对非靶生物的毒性,降低使用成本,研究和筛选新的灭螺药物或对现有灭螺药物进行剂型改造,是当前灭螺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
2.4.1 缓释剂指将有效灭螺药物与载体混合,使有效成分缓慢释放,以达到持久灭螺之目的,适用于浸水草滩、沼泽等湖沼地区[1]。阳桂芬[16]报道,将10%的贝螺杀与90%的粘土混合塑形后,外包酚醛树脂制成缓释性颗粒,灭螺效果可达95%以上,活螺密度可降低80.7%~90.0%,室内持效1年以上,灭螺费用可比贝螺杀降低33.4%。周海林等[25]通过对4 g/m2氯硝柳胺土埋缓释和常规机喷两种灭螺方法的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灭后15 d两法效果相当,钉螺校正死亡率均在91%以上;灭后30 d,缓释剂量组活螺密度下降率为98.4%,活螺框减少率为94.2%,钉螺校正死亡率为97.3%,效果优于机喷组;灭后180 d远期效果亦以缓释剂量组最佳,且灭螺费用仅为机喷法的1/3,同时缓释对鱼类毒性降低,适用于离水源较远的江湖洲滩大面积灭螺。
2.4.2 悬浮剂指将有效灭螺药物与润湿剂、乳化剂、分散助悬剂、黏度调节剂等按一定工艺混合、添加并辅以湿性研磨、剂型改造,使药物完全分散于水中,以增加靶标接触面、减少药物用量、提高灭螺效果。戴建荣等[26]报道,25%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悬浮剂2 g/m3现场浸杀1~3 d钉螺死亡率均为100%,2 g/m2现场喷杀3 d钉螺死亡率>89%,灭螺效果与氯硝柳胺相当,但有效用量仅为氯硝柳胺的1/4。李幼子等[27]通过对25%氯硝柳胺悬浮剂(SCN)现场灭螺效果的Meta分析,2 g/m2 SCN现场喷杀3 d和7 d灭螺效果优于2 g/m2 WPN,与4 g/m2 WPN喷杀效果相当,且SCN分散性好,悬浮率高,对环境污染小,生产使用安全,成本显著低于WPN,同时药物对鱼类毒性低于WPN,是一种新型环保灭螺剂,适用于江湖洲滩等水源充足的有螺区域推广应用[27, 28]。
2.4.3 增效剂将某类化合物与现有灭螺药物优化合用,可达到增强灭螺效果、减少药物用量和灭螺成本、降低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毒性。徐兴建等[29]报道,将烟酰苯胺与氯硝柳胺按1∶1复配后,8~19 ℃条件下,按0.4 mg/L现场浸杀48 h钉螺死亡率达97%,钉螺上爬率比烟酰苯胺下降72.1%,相同药量灭螺面积是氯硝柳胺的5倍,灭螺成本下降77.6%,增效比值(SR)为2.09,共毒系数(CTC)为172;鱼类毒性试验显示,24 h内烟酰苯胺组鱼苗死亡率为0,0.2 mg/L氯硝柳胺组和烟氯复合组鱼苗死亡率分别为40.0%和20.0%;药物用量减少、对水生生物毒性降低、灭螺效果增强。戴建荣等[30]用B002与氯硝柳胺复配后杀螺效果提高3.3倍。另有报道一些植物(如桉树叶)提取物也具有对氯硝柳胺增效的作用[2]。
2.4.4 引诱剂钉螺的孳生、分布与温湿度、植被、食物和光照等因素密切相关[1, 2]。研究表明,钉螺对某些食物具有明显的嗜食性[2],一些植物类食物源产生的次生物质及其他食物源产生的某些气味,对钉螺能产生某种信息刺激和定向行为,使其向食物源方向移动[31]。利用钉螺的嗜食性对其进行诱杀,为提高灭螺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倪红等[31]报道,将发酵昆布等3种食物引诱剂分别与同一杀螺剂混合后,25 ℃下诱螺率高的钉螺诱杀率比诱螺率低的高28.7%。但目前有关钉螺引诱剂的研究不多,其诱螺机制、有效成分、配伍优化、保存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植物灭螺很多有毒植物或药用植物对钉螺有一定的毒杀作用。自1930年Archibald[32]和Wager[33]发现落入水中的橡形木植物果实具有抑制螺类孳生作用以来,至今已有1500多种植物进行了灭螺活性的测试,国内报道的有600多种,其中100多种对钉螺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杀或抑制作用[34, 35, 36, 37],效果较好的有醉鱼草、夹竹桃、鹅不食、闹羊花、油茶、盾叶薯蓣等20多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籽的浸出物或提取物,钉螺致死率达90%~100%[35, 36, 37]。其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皂素、生物碱、类黄酮、呋喃香豆素、烯基酚、倍半萜双萜等有机化合物[35, 38, 39]。唐文坚等[40]和孙厚才等[41]报道,4%螺威粉剂(植物灭螺剂)2.5 g/m3现场浸杀3 d或5.0 g/m2现场喷杀15 d钉螺死亡率分别达100%和90.0%,效果与50%WPN 2 g/m3(2 g/m2)相当,但对鱼、虾等水生生物有较强毒性,鱼类96 h LC50为0.15 mg/L,为高毒,虾类96 h LC50为6.28 mg/L,为中毒。植物灭螺剂虽然效果较好、易降解、不引起环境污染,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但大部分有效成分含量不高、用量大、提取成本高、药效作用慢,对鱼、虾等水生生物亦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目前,高效低毒环保型植物灭螺剂的开发仍有待进一步研究[2, 35, 41]。但在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地在有螺水边种植这类植物,可能起到一定的自然杀螺作用[2, 32, 33, 34]。
4 生物防制生物防制主要包括动物捕食、生物寄生和竞争、微生物防制。在自然环境中,某些动物(如鸭、鱼、龟、蟹、虾等)和昆虫(如萤)有捕食或咬碎钉螺的现象[1, 2],但动物捕食和消化能力有限,实际应用很少。有关生物寄生与竞争的研究主要是水生螺类,与钉螺有关的多见于微生物研究。
在生物防制技术中,找到使钉螺特异性致病并相互传染的微生物是最理想的灭螺方法。国内外关于微生物灭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自然死亡的钉螺或土壤中分离出微生物,观察对正常钉螺的影响。至今发现对钉螺有一定杀灭效果的微生物主要包括链霉菌、腐败希瓦氏菌、产气单胞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凸形假单胞菌、蜡黄放线菌等细菌、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2, 42, 43, 44]。研究资料显示,链霉菌218粉剂150 mg/L现场浸杀24 h或100 g/m2现场喷杀7 d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70.0%[42],腐败希瓦氏菌和产气单胞菌发酵液室内浸杀72 h钉螺死亡率均达100%,其发酵上清液室内浸杀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5%以上[43],0.9 μg/ml苏云金芽孢杆菌内毒素室内浸杀24 h 钉螺死亡率约为70%[44]。但用量均较大,有效成分、结构和杀螺机制尚不明确,分离纯化和体外合成存在一定困难,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微生物污染也值得关注。
5 物理灭螺物理灭螺主要包括火烧、沙土掩埋、地膜覆盖、热力烫杀及微波辐射等,由于受环境因素、人力成本以及使用条件和效果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大部分方法已不适宜大面积使用,局部环境可以因地制宜地综合应用地膜覆盖、火烧或沙土掩埋等方法。
6 展 望消灭钉螺是控制或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45],综上各控制手段而言,环境改造灭螺效果(钉螺面积、活螺框出率、活螺密度等)明显、有效期较长,适合控制或消灭垸内钉螺孳生环境,但成本较高,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并加强质量控制和维护管理;化学灭螺适用范围广、见效快,但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有一定毒性,对环境有污染,且需反复灭螺,成本较大;植物灭螺剂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不引起环境污染,但大部分有效成分含量不高、用量大、提取成本高,对鱼、虾等水生生物亦有不同程度的毒性,高效低毒环保型植物灭螺剂的开发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微生物防制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大多数研究仍处于试验性阶段,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微生物污染也值得关注。
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钉螺孳生环境复杂、面积巨大,任何单一的控制方法可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需因地制宜,综合防治。①对传播阻断地区,需加强螺情监测,消灭残存钉螺并防止钉螺输入;②对传播控制地区,可结合农、林、水利建设,通过环境改造灭螺(如沟渠硬化、开新填旧等)彻底改造垸内钉螺孳生环境,通过药物与环境改造灭螺(如开沟抬垅、植树造林、蓄水养殖等)相结合,压缩垸外钉螺面积;③对疫情控制或未控制地区,主要通过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和局部环境改造,防止钉螺向易感地带扩散,消灭或控制感染性钉螺,减少人畜感染,遏制疫情[2];④积极开展高效、安全、环保、药效稳定、价格便宜、操作简便的新型药物或植物灭螺剂的研制和筛选;⑤加强管理和环境风险评估,减少药物对环境水域的污染[19]。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血吸虫病防治手册[M]. 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3-209. |
[2] | 周晓农, 张仪, 洪青标, 等. 实用钉螺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48-325. |
[3] | 方金城, 吴昭武. 湖南省防治血吸虫病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206-288.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 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86-1990)[G].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261-307. |
[5] | Xu XJ, Liu JB, Wei FH, et al. A new technique for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Gredler snails in irrigation systems in China[M]//Dussart G. Slugs and Snails: Agricultural, Veterinary and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s. BCPC Symposium Proceedings. Alton: 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 2003:195-200. |
[6] | 余秉圭, 黄水生, 廖洪义, 等. 湖北省世行贷款环境改造工程灭螺效果的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2, 14(5):351-353. |
[7] | 周敦金, 杨燕, 徐明星, 等. 武汉市综合治理垸内钉螺孳生地效果及效益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 19(2):11-14. |
[8] | Marston A, Hostettmann K. Review article number 6: plant molluscicides[J]. Phytochemistry, 1985, 24(4):639-652. |
[9] | Sukumaran D, Parashar BD, Gupta AK, et al. Molluscicidal effect of nicotinanilide and its intermediate compounds against a freshwater snail Lymnaea luteola, the vector of animal schistosomiasis[J]. Mem Inst Oswaldo Cruz, 2004, 99(2): 205-210. |
[10] | Parashar BD, Kaushik MP, Prakash S, et al. Toxicity of nicotinanilide and its analogues to the freshwater snail Indoplanorbis exustus, mediator of animal schistosomiasis and to non-target organism[J]. J Med Appl Malacol, 1990, 2:135-140. |
[11] | Yao PP, Xing KJ, Xu GL, et al. The toxicity of a new molluscicide β2-bromoacetamide[J]. Health Toxicol, 1996, 10:4113. |
[12]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second report of the WHO expert committee[R]. Geneva: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1993, 830:1-86. |
[13] | Oliveira-Filho EC, Paumgartten FJR. Toxicity of Euphorbia milii latex and niclosamide to snails and nontarget aquatic species[J]. Ecotoxicol Environ Saf, 2000, 46(3):342-350. |
[14] | Takougang I, Meli J, Angwafo FIII. Field trials of low dose Bayluscide on snail hosts of schistosome and selected non-target organisms in Sahelian Cameroon[J]. Mem Inst Oswaldo Cruz, 2006, 101(4):355-358. |
[15] | 李幼子, 邢云天, 李洪军, 等. 杀螺剂室内筛选实验方法标准化的研究 Ⅳ. 不同月份钉螺对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的敏感性[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2, 24(1):35-39. |
[16] | 阳桂芬. 氯硝柳胺缓释剂杀灭血吸虫尾蚴与钉螺的研究进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1, 13(5):317-319. |
[17] | 贾悦, 戴建荣. 氯硝柳胺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 中国人畜共患病学报, 2013, 29(12):1203-1207, 1211. |
[18] | Schreier TM, Dawson VK, Choi Y, et al. Determination of niclosamide residues i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and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fillet tissu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J Agric Food Chem, 2000, 48(6):2212-2215. |
[19] | 查晓宗, 张彤晴, 李旭光, 等. 氯硝柳胺的毒性作用及对水域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 水产养殖, 2012, 33(7):31-34. |
[20] | 徐兴建, 元艺, 李桂玲, 等. 新型灭螺剂氯代水杨胺灭螺效果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7, 19(5):328-333. |
[21] | Yuan Y, Dong HF, Xu XJ, et al. Evaluation of a new molluscicide for counteracting the intermediate snail host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J]. Malacologia, 2011, 53(2):217-227. |
[22] | 元艺, 徐兴建, 魏凤华, 等. 灭螺药物氯代水杨胺急性毒性试验[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7, 19(3):188-191. |
[23] | 朱丹, 周晓农, 张世清, 等. 密达利杀灭湖北钉螺效果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3):200-203. |
[24] | 朱丹, 闻海波, 刘和香, 等. 密达利对淡水鱼类的毒性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 22(3):284-285. |
[25] | 周海林, 黄四喜, 马泽民, 等. 氯硝柳胺土埋缓释法对江滩钉螺的灭螺效果观察[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8, 10(4):198-202. |
[26] | 戴建荣, 李洪军, 神学慧, 等.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悬浮剂杀螺效果[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 21(2):83-86. |
[27] | 李幼子, 汪伟, 邢云天, 等. 25%氯硝柳胺悬浮剂现场灭螺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 6(7):500-504. |
[28] | 戴建荣, 梁幼生, 李洪军, 等. 氯硝柳胺悬浮剂的毒性评价[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7, 19(6):415-417. |
[29] | 徐兴建, 蔡顺祥, 魏凤华, 等. 烟酰苯胺与氯硝柳胺复配增效灭螺实验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3, 15(1):45-48. |
[30] | 戴建荣, 梁幼生, 王锐, 等. B002对氯硝柳胺杀螺增效机理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1, 14(1):38-40. |
[31] | 倪红, 马安宁, 王万贤, 等. 3种食物引诱剂诱螺效果及在灭螺剂中的作用[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4):422-425. |
[32] | Archibald RG. The use of the fruit of the tree Balanites cegyptiaca in the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in the Sudan[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1933, 27(2):207-210. |
[33] | Wager VA. The possibility of eradicating bilharzias by extensive planting of the tree Balanites[J]. South Africa Med J, 1936, 10:10-11. |
[34] | Ojewole JA. Indigenous plants and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in South Africa: molluscicidal activity of some Zulu medicinal plants[J]. Blacpma, 2004, 3(1):8-22. |
[35] | 冯新港, 谈佩萍, 易健民, 等. 92种野生和栽培植物或中草药的提取物杀灭钉螺筛选试验[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2, 14(6):412-417. |
[36] | Guo YH. Plant molluscicide stud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 Mott KE. Plant Molluscicides. London: A Willy Medical Publication, 1987:289-298. |
[37] | Han BX, Chen J, Yang X, et al. Molluscicidal activities of medicinal plants from eastern China against Oncomelania hupensis, the intermediate host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J]. Rev Bras Farmacogn, 2010, 20(5):712-718. |
[38] | Henderson TO, Farnsworth NR, Myers TC. Biochemistry of recognized molluscicidal compounds of plant origin[M]//Mott KE. Plant Molluscicid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7:109-130. |
[39] | Singh SK, Yadav RP, Singh A. Molluscicides from some common medicinal plants of eastern Uttar Pradesh, India[J]. J Appl Toxicol, 2009, 30(1):1-7. |
[40] | 唐文坚, 孙厚才, 刘瑞华. 植物灭螺剂“螺威”杀灭湖北钉螺药效试验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 27(11):105-108. |
[41] | 孙厚才, 刘晓路, 刘瑞华. 4%螺威粉剂(TDS)植物灭螺剂对环境生物安全性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 27(11):102-104, 108. |
[42] | Aina VO, Adewumi AAJ, Yao CO, et al. Snail-killing effects of Streptomyces 218 powder[J]. Br J Pharmacol Toxicol, 2012, 3(6):263-266. |
[43] | 郭青云, 郭道义, 李永东, 等. 几种杀螺细菌的筛选与功效研究[J]. 生物学杂志, 2009, 26(2):31-34. |
[44] | Ali BA, Salem HH, Wang XM, et al. Effect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israelensis endotoxin on the intermediate snail host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J]. Curr Res Bacteriol, 2010, 3(1):37-41. |
[45] | Wang LD, Utzinger J, Zhou XN.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China[J]. Lancet, 2008, 372(9652):1793-1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