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贺洪国, 刘硕, 李宏通, 张丽文, 王秀云
- HE Hong-guo, LIU Shuo, LI Hong-tong, ZHANG Li-wen, WANG Xiu-yun
- 北京市昌平区2014年蚊密度季节消长调查
- Investigation on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mosquito density i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in 2014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5): 535-535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5): 535-535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3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6-22
- 网络出版日期:2015-09-25
为掌握昌平区蚊虫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提高蚊虫防制效果,防止蚊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5-10月对不同生境成蚊密度进行了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器材CO2诱蚊灯,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与北京隆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研制。
1.2 监测方法CO2诱蚊灯法。随机选择居民区、公园绿地、医院各1处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布灯4个。选择远离干扰光源和避风场所作为挂灯点,诱蚊灯光源离地面1.5 m,于日落前1 h接通电源,诱捕蚊虫2 h,将捕获蚊虫带回实验室冷冻处理后,进行鉴种、计数。蚊密度〔只/(灯·h)〕=捕蚊只数/(捕蚊时间·灯数)。蚊虫鉴定依据《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1]进行,2014年5-10月进行蚊虫密度监测,每旬1次,共监测18旬次。
2 结 果 2.1 蚊密度及蚊种构成2014年5-10月共捕蚊448只,年平均密度为2.07只/(灯·h),经鉴种均为淡色库蚊。未捕到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等昌平区有记录的蚊种。
2.2 成蚊密度季节消长5月开始监测,6月蚊密度呈上升趋势,7月中旬达到高峰,7月下旬开始下降,10月上旬密度为0。
2.3 不同生境蚊密度季节消长在公园共捕获蚊类208只,占捕蚊总数的46.43%;医院捕获蚊类191只,占42.63%;居民区捕蚊49只,占10.94%。
居民区蚊类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蚊密度为0.13只/(灯·h),6月上升,7月中旬达到高峰为2.00只/(灯·h),8月下降,9月上旬消失;公园蚊类于5月中旬开始出现,为0.13只/(灯·h),6月上旬出现小高峰,为4.63只/(灯·h),7月中旬达高峰为6.13只/(灯·h),8月上旬下降,9月下旬消失;医院蚊虫5月上旬开始出现,为0.25只/(灯·h),6月上升,7月下旬达高峰为4.48只/(灯·h),8月下降,10月上旬消失。不同生境蚊类平均密度以公园最高,为2.89只/(灯·h),其次是医院为2.65只/(灯·h),居民区最低为0.68只/(灯·h)。
3 讨 论本次监测共捕蚊488只,年平均密度为2.07只/(灯·h),均为淡色库蚊,与昌平区2010年监测结果一致[2]。未监测到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等与蚊媒疾病有关的蚊种,与监测点的设置、捕蚊方法、捕捉场所、捕获时间的局限有关[3]。同时与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偏吸动物血的习性有关[4]。2011-2014年辖区内报告的12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报告。
监测结果显示,蚊虫最早于5月上旬开始活动(日平均气温16.7 ℃),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密度7月中旬达到最高峰(日平均气温32.2 ℃),7-8月气温较高,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时期,适宜的温度以及积水均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条件。有资料表明,气温、温度与蚊虫密度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5]。监测结果显示,7月下旬后蚊密度大幅下降,与北京市爱卫会7月集中开展灭蚊活动有关。9月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蚊密度大幅下降,10月上旬蚊虫停止活动(日平均气温15.5 ℃)。不同生境内蚊密度以公园密度最高,公园内充足的水源、绿地,市政井管、下水道等为蚊虫孳生、栖息提供了条件,是公园蚊密度高于其他生境的重要原因。多年来均未监测到三带喙库蚊,与全市范围内监测结果不一致,是否为辖区内三带喙库蚊种群分布和构成发生了改变,需进一步研究。
通过监测初步摸清了昌平区蚊虫种类构成、季节消长等情况,为控制蚊媒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有效保障居民健康,减少蚊虫骚扰,为开展防蚊、灭蚊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1] | 陆宝麟, 吴厚永. 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7-38. |
[2] | 贺洪国, 吕京静, 刘硕, 等. 北京市昌平城区2010年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6): 580. |
[3] | 张家林, 吴明生, 陈建民, 等. 安徽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1): 53-55. |
[4] | 王陇德. 病媒生物防制实用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47-51. |
[5] | 秦正积, 罗超, 孟言浦, 等. 气温、湿度、降雨量对蚊密度的影响统计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 14(6): 421-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