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杨军, 祁腾, 段勇军, 段凤刚, 刘启胜, 丹巴泽里, 谢飞, 李光军, 谭文明
- YANG Jun, QI Teng, DUAN Yong-jun, DUAN Feng-gang, LIU Qi-sheng, DANBA Zeli, XIE Fei, LI Guang-jun, TAN Wen-ming
- 四川省石渠县2001-2013年鼠疫疫源地夜行鼠调查分析
- Study on surverying of nocturnal rodent in plague foci of Shiqu county from 2001-2013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5): 509-511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5): 509-511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2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6-30
-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8-12
2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都 610041;
3 石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engdu 610041, Sichuan Province, China;
3 Shiq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动物疫源性疾病,鼠疫菌是在1500~20 000年前由假结核菌突变进化而来[1, 2]。鼠疫以病程短、病情重、流行快和死亡率高等被列为烈性传染病之首[3, 4, 5]。石渠县青海田鼠(Microtus fuscus)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四川省与青海省交界的俄多玛乡,平均海拔为4200 m,发现于1997年[6, 7, 8]。疫源地内主要宿主是青海田鼠,主要媒介是细钩盖蚤(Callopsylla sparsilis)和直缘双蚤指名亚种(Amphipsylla tuta tuta)。1997-2013年该地动物鼠疫一直流行,研究该地夜行鼠监测数据,对该地鼠疫防治起着重要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中号捕鼠夹,由江西省贵溪捕鼠器械厂提供。
1.2 方法 1.2.1 夜行鼠调查采用5 m夹线法调查,计算捕获率,并对捕获鼠单只装袋计数并鉴定。
1.2.2 体蚤调查将捕获鼠用乙醚麻醉后,在检蚤盆内用小梳梳检鼠类体表寄生蚤,装瓶进行分类鉴定。
1.2.3 数据分析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夜行鼠密度2001-2013年共布放鼠夹26 960夹次,捕获鼠类420只,平均捕获率为1.56%,其中2001年捕获率最高为7.30%,2010年捕获率最低为0.70%(图 1)。
2.2 夜行鼠种类及数量2001-2013年所捕鼠类经鉴定有3目4科5属8种和1种未定种的水栖鼠,有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田鼠属的青海田鼠(231只)和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51只),仓鼠亚科仓鼠属的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21只)和藏仓鼠(Cricetulus kamensis,2只),林跳鼠科林跳鼠亚科林跳鼠属的四川林跳鼠(Eozapus setchuanus,3只);兔形目鼠兔科鼠兔属的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105只)和格氏鼠兔(Ochotona gloveri,1只);食虫目鼩鼱科鼩鼱属的暗色鼩鼱(Sorex sinalis,2只);未定水栖鼠4只。其中青海田鼠占55.00%,高原鼠兔占25.00%(图 2)。
2.3 夜行鼠体蚤调查2001-2013年夜行鼠平均染蚤率为26.67%,其中2003年染蚤率最高为90.48%;平均蚤指数为0.44,其中2003年蚤指数最高为1.62,2006年后夜行鼠体表未检获寄生蚤(表 1)。
2.4 夜行鼠体蚤鉴定2001-2013年所获夜行鼠体蚤经鉴定为3科7属12种共185匹,其中有角叶蚤科角叶蚤亚科盖蚤属的细钩盖蚤(Callopsylla sparsilis,51匹)、端圆盖蚤(Callopsylla kozlovi,25匹),角叶蚤亚科倍蚤属的哗倍蚤指名亚种(Amphalius clarus clarus,3匹);细蚤科双蚤亚科额蚤属的棕形额蚤指名亚种(Frontopsylla spadix spadix,6匹)、前额蚤灰旱獭亚种(Frontopsylla frontalis baibacina,1匹),双蚤属的直缘双蚤指名亚种(71匹)、原双蚤指名亚种(Amphipsylla primaris primaris,4匹)、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7匹)、似方双蚤指名亚种(Amphipsylla quadratoides quadratoides,1匹);多毛蚤科纤蚤亚科纤蚤属的五侧纤蚤邻近亚种(Rhadinopsylla dahurica dahurica,13匹),叉蚤亚科叉蚤属的朝鲜叉蚤(Doratopsylla corean,1匹)、新蚤亚科新蚤属的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2匹)。排在前4位的是直缘双蚤指名亚种、细钩盖蚤、端圆盖蚤和五侧纤蚤邻近亚种(表 2)。
2.5 不同种类夜行鼠蚤种分布蚤类在青海田鼠体表分布7种,高原鼠兔8种,根田鼠7种,长尾仓鼠5种,藏仓鼠3种,格氏鼠兔和四川林跳鼠各1种,暗色鼩鼱和水栖鼠无蚤类分布(表 3)。
3 讨 论鼠疫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鼠疫在疫源地内流行是以鼠疫菌、鼠疫宿主动物、鼠疫传播媒介(蚤)为基础,受到气候因素(温度、降雨和湿度等)的影响,并在一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9, 10]。
研究发现石渠县鼠疫疫源地内夜行鼠捕获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2008年后捕获率趋于稳定,检测中共发现夜行鼠9种,其体表寄生蚤12种,夜行鼠及其寄生蚤生物多样性高,二者的多样性越高,以鼠疫菌构建的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动物鼠疫即可持续流行。但是在2006年后,在捕获的夜行鼠体表未获得寄生蚤,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青海田鼠的密度降低有关。在夜行鼠中,构成比较高的是青海田鼠(55.00%)、高原鼠兔(25.00%)、根田鼠(12.14%)和长尾仓鼠(5.00%),直缘双蚤指名亚种、细钩盖蚤、端圆盖蚤和五侧纤蚤邻近亚种是它们共有的蚤种,可见该地区多种夜行鼠呈混合分布,彼此交串频繁,形成了寄生蚤的相互传播,蚤类在数量上弥补速度快,维持了寄生蚤在一定数量上波动,这对于维持疫源地稳定性、鼠疫菌株的储存和疫情扩大蔓延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直缘双蚤指名亚种和细钩盖蚤即是该疫源地内青海田鼠的主要寄生蚤,也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不过其他寄生蚤也很重要,如五侧纤蚤邻近亚种也分离出鼠疫菌,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藏仓鼠、格氏鼠兔、四川林跳鼠、暗色鼩鼱和水栖鼠除2002年捕获外其他年度并未捕捉到,应该属于稀有物种。所占比重较少的夜行鼠也对鼠疫菌的储存和传播起一定作用,根田鼠和长尾仓鼠在鼠疫细菌学上已得到证实,所以夜行鼠在鼠疫菌的储存和流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继续加强监测,有助于了解疫源地流行的机制和规律。
[1] | Achtman M, Zurth K, Morelli G, et al. Yersinia pestis, the cause of plague, is a recently emerged clone of 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9, 96: 14043-14048. |
[2] | Achtman M, Morelli G, Zhu P, et al. Microevolution and history of the plague bacillus, Yersinia pesti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17837-17842. |
[3] | 辛有全, 魏柏青, 戴瑞霞. 青海省2006-2010年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21):5536-5537. |
[4] | 苏鹏, 苏丽琼, 宋志忠. 滇西纵谷野鼠鼠疫疫源地人群F1抗体的影响因素[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9):3633-3636. |
[5] | 戴瑞霞, 魏柏青, 王祖郧, 等. 青海省2001-2010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16):4258-4261. |
[6] | 李敏, 师献卿, 张发斌, 等. 对四川石渠县首次分离鼠疫菌的鉴定报告[J]. 地方病通报, 1998, 13(3):28-30. |
[7] | 刘振才, 海荣, 李富忠, 等. 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1, 16(6):321-327. |
[8] | 汪立茂, 祝小平, 陈开华, 等. 四川省鼠疫防治30年回顾[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2, 28(1):1-9. |
[9] | Ashley CH, Daniel JS, Curtis LF, et al. Spatial analysis of plague in California: niche modeling predictions of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Int J Health Geogr, 2009, 8(38):1-14. |
[10] | 方喜业, 杨瑞馥, 刘起勇, 等.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研究Ⅱ. 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方法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2, 33(2):234-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