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鱼爱水, 杨永慧, 李纯辉, 王永, 郑志良, 刘慧, 周红宁
- YU Ai-shui, YANG Yong-hui, LI Chun-hui, WANG Yong, ZHENG Zhi-liang, LIU Hui, ZHOU Hong-ning
- 缅甸边境地区一起恶性疟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an outbreak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the border areas of Myanmar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5): 503-505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5): 503-505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1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4-28
- 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2 13:46
2 英国无国界世界卫生组织驻缅甸第二特区办事处;
3 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筹建),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云南 普洱 665000
2 The Second Special Zone Office of Health Poverty Action in Myanmar;
3 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rbo Infectious Disease
缅甸第二特区勐波县南排区甘搞乡岩刀橡胶队有23户88人,距离中缅边境线约10 km,海拔738.7 m,北纬22°89′,东经99°13′,全年温度在16~34 ℃之间,属南亚热带气候,适合疟疾媒介孳生繁衍。2014年5月17日始,该橡胶队陆续出现不明原因的发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个别腹泻,甚至血尿、昏迷等临床病例,经采用疟疾快速诊断试剂卡(RDT)和显微镜检查,确定该起疫情属于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恶性疟疾暴发疫情。现将该起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发热血检登记表对疫点23户居民逐户登记,并对现症病例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1]。
1.2 病例检测对现症病例采用韩国株式会社SD公司(SD standard diagnostics,INC.)研发生产的SDBIOLINE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SD Malaria Ag P.f/P.v)快速诊断卡,批号145113,同时涂制厚薄血片镜检。疫点其他所有常住居民采集耳垂血涂制厚薄血膜,吉氏染色镜检疟原虫。病例诊断按 《疟疾诊断标准》 (WS 259-2006)进行[2]。
1.3 媒介调查采用诱蚊灯(光催化型功夫小帅诱蚊灯,武汉市吉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在疫点村寨边缘的南北两面各选择1户,每户的牛舍和人房各布置1盏诱蚊灯(悬挂高度1.5~2.0 m),于20:00-07:00进行一次室内外通宵捕蚊,次日分类鉴定[3]。
2 结 果 2.1 病例检测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止共采集常住居民耳垂血88人份,恶性疟 RDT检出抗原阳性65例(占73.86 %);采用血涂片镜检88人份,镜检阳性37例(占42.05%),且大部分病例有较高密度的恶性疟配子体。其中死亡2例(占3.08%)。
2.2 时间分布本次首例病例出现在2014年5月17日,末例病例在6月30日,疫情历时45 d;发病高峰出现在6月14-19日,共发病43例,占总病例数的66.15%(43/65)(图 1)。
2.3 人群分布65例病例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性别比为1∶1.17。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发病年龄最小的3月龄,最大的70岁,以0~14岁发病最多(27/65,41.54%),45~59岁最低(1/65,1.54%)(表 1)。
2.4 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均为发冷发热(热型不规则,隔日发作的19例,每天发作的46例)、头昏、头痛、全身酸痛;部分患者出现腹泻和昏迷症状,危重病例(血尿和昏迷)2例(死亡)。
2.5 指征病例首发病例出现在5月17日,共3例,其中2例来源于1户家庭,其户主曾到距离疫点100余公里的萨尔温江淘金,发病日期2014年4月下旬(因死亡,发病具体时间不详),随后返回疫点10余天后死亡,死者症状主要为寒战高热、头痛、血尿、昏迷。3例指征病例症状主要为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或血尿等。
2.6 媒介调查共捕获按蚊5种111只,其中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占捕获总数的8.11%(9/111),中华按蚊(An. sinensis)占22.52%(25/111)(表 2)。
2.7 控制措施对所发现的RDT抗原阳性/镜检阳性者,口服总剂量8片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 mg,磷酸哌喹320 mg),首剂2片,首剂后6~8、24、32 h各服2片。其他无症状者由当地疟疾诊治站人员每日入户巡查,一旦出现症状者及时进行RDT抗原/镜检诊断并治疗。媒介控制措施主要采取疫点氟氯氰菊酯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对居民点发放长效蚊帐,减少人蚊接触率。7月1日后再无新病例出现,疫情得到较好控制。
3 讨 论据调查,该疫点居民于2004-2005年迁入该地开垦种植橡胶,2006年曾发生过疟疾疫情暴发并死亡6例(成人4例、儿童2例),此后再未发生疟疾病例。同时此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疫点人员外出务工频繁,如3例指征病例中的2例患者家属曾到过萨尔温江淘金,发病后返回疫点,症状主要为寒战高热、头痛、血尿、昏迷,随后死亡,与本次发病指征病例及其他大多数病例症状相同,由于死亡病例发病返回疫点后十余天该疫点开始出现3例指征病例,根据恶性疟潜伏期推算是外源性的[4],但该起疫情暴发是否由输入引起还有待分子生物学证据进一步核实。此外媒介调查结果也揭示,该疫点不仅存在一定数量的疟疾媒介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而且东南亚疟疾媒介多斑按蚊(An. maculatus)也具有较高的种群数量,该蚊在缅甸边境地区疟疾传播中是否也有一定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查。
调查还发现,该疫点居民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房屋属于茅草房或小部分的木板石棉瓦房,无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蚊帐使用率低,由于0~14岁少年儿童入睡时间较早,增加了人蚊接触的概率,使得该年龄段儿童发病率相对更高[5];而>45岁人群入睡普遍较晚,且一旦身体不适常会及早到附近药店购买抗疟药进行自我治疗,这可能是该年龄段人群发病率相对较低的原因。
针对该起恶性疟暴发疫情特点,采取了有效的病例诊断治疗、媒介控制措施、防治知识宣传等疫点处理措施,较好地控制了疫情。同时该结果也提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疟疾联防联控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境外疟疾病例输入我国境内。
[1] | 朱其先. 海南山林区一起流动人口疟疾点状暴发调查处理[J]. 中国热带医学, 2002, 2(2):239-241. |
[2] |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疟疾防治手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6-28. |
[3] | 周红宁, 杜尊伟, 肖育江, 等. CDC与UV灯光源人房蚊虫诱捕效果观察[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1, 12 (6):418-420. |
[4] | 夏祝辉. 流行病学及传染病管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68-269. |
[5] | 李丽, 张再兴, 周升, 等. 湄公河流域居民住房结构与疟疾患病情况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2):270-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