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Vol. 26 Issue (5): 486-490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张振东, 高强, 曹晖, 周毅彬, 冷培恩
ZHANG Zhen-dong, GAO Qiang, CAO Hui, ZHOU Yi-bin, LENG Pei-en
上海市中心城区住区成蚊种群动态及分布特征分析
Mosquito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downtown Shanghai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5): 486-490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5): 486-490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1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5-07-06
网络出版日期:2015-08-12 14:01
上海市中心城区住区成蚊种群动态及分布特征分析
张振东1, 高强1, 曹晖1, 周毅彬2, 冷培恩2    
1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 上海 200023;
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 目的 探索上海城区不同住区类型蚊虫侵害的特点, 分析原因及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同一区域3个不同住区类型设置CO2捕蚊机监测点, 于2013年4-11月进行224 d连续性成蚊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 上海城区住区环境白纹伊蚊占捕蚊总数的72.35%, 为优势蚊种, 密度显著高于次优势蚊种淡色库蚊〔11.91 vs. 4.21只/(台·d), P<0.05〕;旧式里弄环境的成蚊密度、白纹伊蚊构成比均显著高于高层住宅与老式别墅环境〔成蚊密度28.91只/(台·d), 构成比为76.60%, 均P<0.05〕。结论 住区是城市中人口较集中的区域, 上海城区住区环境的白纹伊蚊侵害状况不容乐观, 尤其在环境相对较差的旧式里弄环境, 该蚊侵害及其介导传染病的潜在威胁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 种群动态     白纹伊蚊     住区     旧式里弄     中心城区    
Mosquito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downtown Shanghai
ZHANG Zhen-dong1, GAO Qiang1, CAO Hui1, ZHOU Yi-bin2, LENG Pei-en2     
1 Huangp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0023, China;
2 Shangha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mosquito infest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downtown Shanghai,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Selecting 3 mosquito monitoring sites from 3 different types of downtown neighborhoods in the same area, conduct 224 days’ continuous mosquito monitoring in CO2-light trapping method. Results Aedes albopictus is the predominant mosquito population in residential areas of downtown Shanghai (account for 72.35%),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density of sub-dominant Culex pipien pallens population (11.91 vs. 4.21/day·machine, P<0.05); Compared with the type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and old-fashioned villas environments, the ol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faced more serious mosquito-infestation conditions, which has significantly higher mosquito density (total mosquito density, 28.91/day·machine, P<0.05), and much higher Ae. albopictus proportion (76.60%, P<0.05). Conclusion The situation of Ae. albopictus infestation in residential areas of downtown Shanghai is quite concerned, especially in old neighborhoods, whose living conditions and sanitary facilities are relatively poor.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pe with the threat of Ae. albopictus-borne infectious disease in residential areas.
Key words: Population dynamics     Aedes albopictus     Residential area     Old neighborhood     Shanghai downtown    

黄浦区作为上海市最具代表性的中心城区[1],由于历史文化丰富及人口密集,因而造成了该区住宅密集且居住类型丰富的特点。为探索上海城区不同住区类型蚊虫侵害特点,2013年4-11月在上海市中心城区选取3个不同类型的住区监测点,开展了为期224 d的连续性成蚊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器材

CO2捕蚊机,蝙蝠王捕蚊机(基础型),上海申雷节能设备技术有限公司;MOTIC SMZ-168体式显微镜,麦克奥迪(厦门)医疗诊断系统有限公司;解剖灯等。

1.2 成蚊密度监测方法 1.2.1 监测点设置

在黄浦区中心地带选取3个相邻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居民区,分别代表不同的居民区类型:1号住区为石库门类型老式居民区,该类型居民区是上海市老城区独特的居民区类型,监测点设于小区建筑物的背阴面;2号监测点住区为新式的高层住宅楼小区,该类型居民区是上海市现代化都市建设中快速扩增的一类居民区,监测点设于小区中央的绿化地带;3号监测点住区为老式的别墅小区,监测点位于某栋别墅庭院绿化区内。

1.2.2 监测方法

4月下旬至11月下旬,合计224 d,进行连续性、无间断的成蚊密度监测,采用CO2捕蚊机监测法,24 h连续开机监测,为保证效果,机器配置的CO2气体钢瓶(8 L)每5天更换,诱饵每10天更换。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和百分比表示,分布比较采用频数加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蚊种间密度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成蚊种群总体变化趋势

2013年4-11月(224 d)在上海市黄浦区3个居民区监测点共捕获成蚊11 058只,包括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或致倦库蚊(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和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根据优势度指数(D)计算公式:D=Nmax/N(其中Nmax为优势种的个体数;N为功能团全部物种的个体数),D>10%为优势种[2],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构成比分别为72.35%和25.61%(均D>10%),三带喙库蚊为常见种(1%<D<10%),中华按蚊为偶见种(D<1%);其中,白纹伊蚊平均密度达到11.91只/(台·d)(表 1)。

表 1 上海市黄浦区住区成蚊种群4-11月变化趋势 Table 1 Monthly trend of adult mosquito population dynamics in April⁃November, 2013

趋势总体变化分析显示,住区成蚊密度日变化趋势呈现较大的波动性,整体上高峰出现在6、7月,最高峰分别出现于7月4日及6日〔密度分别达到191和367只/(台·d)〕(图 1);按种群进行汇总分析,不同蚊种的月份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频数加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χ2=187.923,P<0.01),其中白纹伊蚊高峰期分布于7月〔密度31.30只/(台·d)〕,淡色库蚊为6、11月〔密度分别为4.59和11.52只/(台·d)〕,三带喙库蚊密度在10月超过了传统的7月高峰〔分别为0.98和0.66只/(台·d)〕。不同月份蚊虫种群密度比较,以白纹伊蚊为参照,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淡色库蚊密度除5、11月与白纹伊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时间均显著低于白纹伊蚊(P<0.05);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在4-11月均显著低于白纹伊蚊(P<0.05)。

图 1 CO2诱捕法不同蚊种密度月变化趋势 Figure 1 Monthly trend of adult mosquito population dynamics
2.2 不同监测点成蚊密度变化趋势

不同监测点成蚊密度及变化趋势差异明显,1号点(旧式里弄)蚊虫数量整体高于其他监测点,但2号点(高层住宅)峰值高于其他监测点(图 2),3个监测点的成蚊密度最高峰均位于7月上旬〔分别为84.80、40.40和23.50只/(台·d)〕,但次高峰分别分布于7月中旬、6月下旬和11月上旬〔分别为70.50、24.20和19.40只/(台·d)〕。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以Dunnette t检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号点(旧式里弄)成蚊密度显著高于2号点(高层住宅)和3号点(老式别墅)〔28.91 vs. 10.41只/(台·d),P=0.000;28.91 vs. 10.05只/(台·d),P=0.000〕(表 2)。

图 2 不同监测点成蚊密度日变化趋势 Figure 2 Daily trend of adult mosquito density in different monitoring sites

表 2 上海市黄浦区住区不同监测点成蚊密度月份分布 Table 2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adult mosquito density in different monitoring sites
2.3 不同监测点成蚊种群动态分析

将黄浦区3个住区监测点蚊虫种群的频数表资料进行频数加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不同监测点成蚊种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8,P=0.608),各监测点的优势蚊种均为白纹伊蚊(构成比分别为76.63%、70.40%和62.08%)和淡色库蚊,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在3个监测点中均为最优势蚊种,采用χ2检验对其构成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号点白纹伊蚊构成比均显著高于2号点及3号点(χ2=35.512,P=0.000;χ2=179.079,P=0.000),此外2号点亦显著高于3号点(χ2=34.499,P=0.000),即白纹伊蚊构成比在老式别墅、高层住宅与旧式里弄居民区类型中呈递增趋势(表 3)。

表 3 上海市黄浦区住区不同监测点成蚊种群构成 Table 3 Adult mosquito constitutes in different monitoring sites

季节分布方面,以旬为时间单位对白纹伊蚊构成比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亦显示出同样的分布梯度,以白纹伊蚊构成比≥80%为衡量指标,旧式里弄、高层住宅和老式别墅居民区类型分别有9旬、7旬和3旬;3个监测点白纹伊蚊构成比最高值均出现于7月上旬及8月下旬(分别为92.69%、90.35%和95.12%)(表 4)。

表 4 上海市黄浦区3个监测点白纹伊蚊构成比旬分布 Table 4 Time distribution of adult mosquito density in different monitoring sites
3 讨 论

城市住区是满足居民多样的、全面的生活需求的环境场所,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生活方式及居者有不同的生活居住需要的演变过程中亦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与特点[3]。本研究中选取的3种居民区类型(旧式里弄、高层住宅和老式别墅)均为上海市中心城区主流的住区类型,一定程度上亦代表了上海市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区演变过程。此外,选取地理分布上相对集中的不同居民区类型,既能反映不同居民区类型蚊虫种群的特点,亦可避免区域因素造成的干扰影响,连续224 d的24 h成蚊监测,避免了时间上的空白期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利用雌蚊对CO2 趋向性的原理进行监测[4],结果真实、准确可信,可以反映上海市中心城区住区的蚊虫侵害总体状况。

3.1 住区成蚊种群构成及变化趋势特点分析

本研究中,白纹伊蚊的平均构成比为72.35%,是上海城区居民区的优势蚊种;徐仁权等[5, 6]研究也显示,居民区是白纹伊蚊分布的主要环境之一,分析原因主要与居民区的环境特点及白纹伊蚊的生态习性有关,居民区往往富含各类小型积水,夏季雨水过后此类积水均较易产生大量的白纹伊蚊孳生地;此外住区人口密集,为白纹伊蚊繁殖提供大量的潜在血源,陆宝麟[7]亦指出,白纹伊蚊是半野生的蚊种,在居民点及其附近的竹林树林等生境大量发生,但远离居民点同样孳生条件下数量很少。

住区的白纹伊蚊平均密度在本研究中达11.91只/(台·d),尤其是旧式里弄住区类型在7月上旬的峰值密度高达84.80只/(台·d),均说明白纹伊蚊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住区环境的侵害程度不容乐观。白纹伊蚊喜刺吸人血[7, 8],是我国登革热的主要媒介之一,1945年我国汉口、南昌等地的登革热大流行即推测由白纹伊蚊传播[7]。尽管目前我国的登革热疫情主要集中于广东、海南省等热带区域,但亦有研究显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登革热传播区域在逐步向高纬度地区及气温较低地区延伸[9],上海地区所受的威胁亦在不断上升。蚊虫密度的增加常常是蚊虫介导传染病流行的先兆[10],住区是城市中人口较集中的区域,在存在较高密度白纹伊蚊媒介情况下,居民所受白纹伊蚊介导传染病的威胁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种群季节消长趋势方面,住区白纹伊蚊呈现出明显的单峰趋势,最高峰出现于7月〔密度达31.30只/(台·d)〕,该结果与上海市之前的报道基本一致,陆宝麟[7]记载上海市白纹伊蚊成蚊在雨季中或雨季稍后(7-9月)最多,徐仁权等[5]2002年在上海地区监测的白纹伊蚊成蚊高峰亦分布在7-8月,原因主要与该季节降雨较多造成大量的白纹伊蚊孳生地有关。住区的淡色库蚊呈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但本研究中最高峰出现于10-11月,11月达到密度最高峰值〔11.52只/(台·d)〕,该现象在上海地区较为少见,原因可能是2013年气候异常所造成,2013年上海地区全年气温较过去10年均偏高(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http://cdc.nmic.cn/home.do),10-11月亦出现罕见的温湿度天气,适宜的温湿度造成了淡色库蚊的大量孳生繁殖。此外,三带喙库蚊在本研究中呈现出双峰趋势,尽管文献记载亚热带地区三带喙库蚊经年活动[7],但本研究中显示最高峰出现于10月亦在上海市较罕见,笔者推断该现象除了可能与气候相关外,该高峰与2013年10月登陆上海市的强台风“菲特”时间一致,三带喙库蚊会否随着台风的气流迁移到上海地区,该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

3.2 不同住区类型成蚊种群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无论是成蚊密度,亦或白纹伊蚊密度与构成比,旧式里弄住区类型均显著高于高层住宅和老式别墅住区类型,分析原因主要为旧式里弄与其他住区类型的环境特点差异有关。旧式里弄是由传统民居四合院演变而来的住宅,具有占地省、造价低的优点,最早出现于清咸丰年间,为典型的砖木结构的石库门2层楼房,随着时间的衍化,现在通常将石库门里弄住宅、广式里弄住宅及被纳入里弄构成的老宅基住宅和联排式平房统称为旧里住宅[11, 12];上海市解放时,旧式里弄建筑是居民住宅中为数最多的一种住宅类型;随着上海市经济的发展及居住条件的提高,相当一部分旧式里弄已拆除或得到改造,但黄浦区属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中依然存在相当数量的旧式里弄住宅,其突出特点是房式较低矮、楼房间距狭窄,人口的相对密集及管理的不善,住宅周围杂物乱堆放、排水不够通畅的现象较普遍,因此造成了蚊虫(尤其是白纹伊蚊)较适宜的孳生与活动环境。

相比之下,旧式里弄周边的高层住宅及老式别墅居住类型在卫生环境及卫生管理方面更加完善,孳生环境相对较少,因此成蚊密度相对较低。但密度相对较低并不意味着没有蚊虫侵扰,研究显示两种住区类型同样受到蚊虫侵扰〔平均密度分别为10.41和10.05只/(台·d)〕,且白纹伊蚊亦是最主要的侵扰蚊种。有研究显示白纹伊蚊飞行能力较弱,一般为50~100 m[13],因此笔者推断监测到的住区白纹伊蚊来自住区周边其他环境的可能性较低,即3种住区环境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白纹伊蚊孳生地。

住区是城市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其蚊虫密度及侵害程度与居民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加强住区蚊虫的相关研究并采取有效的监测及防控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研究提示上海城区住区环境的蚊虫侵害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尤其表现在白纹伊蚊种群。对于上海市这样一个曾经于20世纪50年代有过登革热发生,现处于全方位开放的情况下,应尽快建立一套适合住区及周边环境白纹伊蚊媒介的科学监测系统,建立适合白纹伊蚊的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及其自然带病毒的监测。此外,有研究提示城市新建住宅中地下车库的日益增多为蚊虫越冬及孳生提供了较适宜的环境,该因素亦是今后城市蚊虫防治应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高强, 曹晖, 周毅彬, 等. 上海市中心城区成蚊种群动态及新变化研究[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4, 21(2): 110-116.
[2] 庞雄飞, 尤民生. 昆虫群落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165-167.
[3] 邹德慈. 住区与住房[C]. 北京: 第六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2007: 7-8.
[4] 李剑泉, 沈佐锐, 刘志桥. 二氧化碳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 14(3): 165-167.
[5] 徐仁权, 蔡恩茂, 徐友祥, 等. 上海地区白纹伊蚊监测与药物防制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 14(4): 256-260.
[6] 徐仁权, 徐宏, 李洪宝, 等. 居民区控制登革热媒介蚊虫的方法与效果探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8, 19(4): 287-290.
[7] 陆宝麟.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8卷. 双翅目: 蚊科(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38-55, 433.
[8] 柳支英, 陆宝麟. 医学昆虫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127-129.
[9] Dewet N, Ye W, Hales S, et al. Use of a computer model to identify potential hotspots for dengue fever in New Zealand[J]. New Zealand Med J, 2001, 114(1140): 420-422.
[10] 于德宪, 林立丰, 罗雷, 等. 广州市蚊虫密度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0, 28(5): 330-333.
[11] 罗珊珊.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和继承[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7-27.
[12] 杨霞, 古小英, 赵为民. 上海某旧式里弄住宅自然通风状况[J]. 建设科技, 2010(14): 98-100.
[13] 景晓, 王学军, 江媛媛. 白纹伊蚊飞翔能力和扩散距离观察[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8, 9(3): 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