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胡寅, 宋立, 宋晓钢
- HU Yin, SONG Li, SONG Xiao-gang
- 白蚁监控喷粉技术应用研究
- Effectiveness of monitoring-dusting technology for controlling termites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5): 483-485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5): 483-485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1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6-01
-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8-12 13:45
白蚁是破坏性极大的世界性害虫,其危害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房屋建筑、水库堤坝、山林果园、城镇绿化、通讯设备等危害尤为严重[1, 2]。为有效控制白蚁危害,国内外白蚁防治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尤其在白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进展[3, 4, 5]。在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已开展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研究,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研究开发的以0.5%氟铃脲饵剂作为灭治药物的心居康(Sentricon)白蚁巢群灭绝系统已在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白蚁防治中推广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控制效果。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白蚁防治工作也已逐步从原来大规模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白蚁转型升级到利用害虫综合治理策略来控制白蚁[6]。在过去的10多年中,国内白蚁防治研究人员在开展白蚁监控-饵剂技术应用示范工作的基础上[7, 8],结合传统的喷粉灭治白蚁方法,研究和开发了白蚁监控喷粉技术[9, 10, 11, 12, 13, 14, 15, 16]。为了进一步明确白蚁监控喷粉技术控制白蚁的效果,我们针对国内主要的白蚁危害种类,在多个城市开展了应用白蚁监控喷粉技术防治白蚁的现场试验,以期为完善和推广该技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供试材料为网罗牌白蚁监测控制装置(上海万宁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和0.5%氟虫腈粉剂(江苏省南通功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地点及供试的白蚁种类试验分两种情况进行。一种是小范围灭巢试验,以确定白蚁监控喷粉技术的灭巢效果,试验点设在浙江省杭州市、四川省成都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西省南昌市和广东省广州市;二是大规模现场应用试验,以确定白蚁监控喷粉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点设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和温州市、山东省青岛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和防城港市。试验场地设在有乳白蚁(Coptotermes sp.)、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分布的小区内。
1.3 试验方法 1.3.1 小范围灭巢试验在发现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建巢(或活动)的树木和散白蚁栖息的树桩周围,或在有白蚁活动的房屋建筑周围绿化带或草地上,安装4~6套白蚁监测控制装置,每套装置之间的距离依具体情形而定。安装时,将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埋设于地下距土壤表面约2 cm处,并做好现场标记。20~30 d后,检查监测控制装置内白蚁的活动情况。当试验点的白蚁监测控制装置至少3套有白蚁活动时,用0.5%氟虫腈粉剂对其中至少2套监测装置内的白蚁进行喷粉处理,对其中至少1套监测装置内的白蚁不做喷粉处理用于巢群白蚁活动观测。喷粉时,先用镙丝刀将装置内的木片轻轻撬开,然后用喷粉器将0.5%氟虫腈粉剂喷在木片间活动的白蚁身上。根据装置内活动的白蚁数量,每套装置喷0.5%氟虫腈粉剂适量。喷粉工作完成后,将装置的盖子盖上,让装置内的白蚁自由活动。
喷施药粉1个月后,对喷粉处理的白蚁巢群进行检查。检查时,除对照巢群周围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内的白蚁活动情况外,重点检查喷粉处理巢群周围喷粉处理和留作对照未喷粉处理的所有监测控制装置内白蚁的活动情况。当对照巢群的监测装置内依然有白蚁活动,而喷粉处理巢群的未喷粉处理和已喷粉处理的所有监测控制装置内均无白蚁活动时,初步判定该巢白蚁已被消灭,若此后连续几次检查均是该种情况,则认定该巢白蚁已被喷粉处理所消灭;若喷粉处理的监测控制装置内无白蚁活动,而留作观察未被喷粉处理的监测装置至少有1套仍有白蚁活动时,则初步判定该巢白蚁未被消灭。对此类情况做如下观察处理:①在此后的连续几次检查中,若未被喷粉处理的监测装置内均有白蚁活动,则认定喷粉处理未能消灭该巢白蚁;②在此后的连续几次检查中,若未喷粉处理的监测装置内均未再发现白蚁活动,则认定该巢白蚁已被喷粉处理所消灭。
1.3.2 大规模现场应用试验试验在有蚁害的房屋建筑周围进行。试验时,先进行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安装。安装方式为间距5 m,离墙基1 m,上盖与地面齐平。安装结束后,将装置的安装位置标记在图纸上(从房屋建筑的东南角开始,按顺时针编号),并在安装的装置附近墙基对应处用油漆标记。安装后第15天进行白蚁入侵情况首次检查,然后每隔15 d检查1次。当发现装置内有白蚁入侵时,按如下方式安装监测控制装置:在发现有白蚁的装置外侧,按间距0.5 m的方式安装4套监测控制装置,以此编号为(1)、(2)、(3)、(4)。当(1)、(2)、(3)、(4)号装置中至少2套装置有白蚁入侵时,对原白蚁入侵的装置和另外2套中白蚁较多的1套进行喷粉处理,留下1套不喷粉处理作为白蚁活动观察站。如4套均有白蚁入侵,也只留下1套作为观察站。对每套装置的喷粉量和被喷粉处理装置的位置进行详细记录。喷粉处理15 d后进行第1次检查,过15 d进行第2次检查,然后每隔15 d检查一次,连续检查6个月,记录每个监测控制装置中白蚁的有无和数量多少。数量>500只,记为“很多”;数量在101~500只,记录为“多”;数量在10~100只,记录为“少”;数量在1~9只,记录为“极少”;没有白蚁活动,记录为“0”。
2 结 果 2.1 白蚁巢群杀灭效果在杭州市测试6个乳白蚁巢群和30个散白蚁巢群,在南昌市测试8个乳白蚁巢群和8个散白蚁巢群,在成都市测试25个散白蚁巢群,在南宁市测试16个乳白蚁巢群,在广州市测试8个乳白蚁巢群,以上5个市共计测试38个乳白蚁巢群和63个散白蚁巢群(表 1)。其中,对28个乳白蚁巢群和50个散白蚁巢群用0.5%氟虫腈粉剂进行喷粉处理,共有17个乳白蚁巢群和30个散白蚁巢群被消灭,7个乳白蚁巢群和16个散白蚁巢群的个体数量大幅度减少,4个乳白蚁巢群和4个散白蚁巢群的白蚁未完全消灭。喷粉处理后整巢被消灭或个体数量大幅度减少的白蚁巢群,其用药量乳白蚁为5~10 g/巢,散白蚁为3~5 g/巢(表 2)。
2.2 大规模现场应用防治白蚁效果
在浙江省杭州、萧山、余杭和温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和防城港市、山东省青岛市居民小区共防治面积2 510 879 m2,安装白蚁监测控制装置27 005套。检查发现,各地共有2333套装置监测到白蚁,对其中2121套装置内的白蚁用0.5%氟虫腈粉剂进行处理,结果1919套装置内再无白蚁活动,223套装置内仍有白蚁活动(表 3),蚁害率下降了90.44%。
3 讨 论小范围灭巢试验结果表明,用0.5%氟虫腈粉剂对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内的白蚁进行喷粉处理,可杀死60%左右的白蚁巢群,说明0.5%氟虫腈粉剂配合白蚁监测控制装置使用可有效地杀死一定比率的白蚁巢群。不过,仍有一定比例的巢群未被消灭,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大规模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白蚁监测控制装置能有效地监测目标区域的白蚁活动,用0.5%氟虫腈粉剂对侵入到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内的白蚁进行处理,可有效杀灭白蚁群体,对一定区域内白蚁危害进行有效控制。
目前国内试验和应用较多的白蚁监测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监控饵剂技术和监控喷粉技术两大类,其中饵剂技术是将白蚁饵剂放在监控装置内,让白蚁自行取食后中毒死亡。该类技术已在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中进行了大规模示范应用,使用的均为国外产品,国内较为成熟的饵剂技术和相关产品至今尚无报道。白蚁监控喷粉技术是在白蚁入侵监控装置后,对装置内的白蚁用灭白蚁粉剂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杀灭白蚁的目的。白蚁监控喷粉技术是在传统的喷粉灭蚁基础上发展而来,属国内自主研发的环保型白蚁控制技术,浙江省德清县白蚁防治研究所和杭州市白蚁防治研究所等单位在当地的房屋建筑白蚁防治工作中利用该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16],对操作方法做了细化和规范,总体控蚁效果良好。本项目是在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3省(自治区)7市(区)开展综合性的应用试验研究,是目前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现场应用研究和示范,该研究结果将为我国白蚁防治行业全面推广应用该技术提供必需的基础信息。
随着我国白蚁防治单位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以白蚁监控喷粉技术为代表的新型环保型白蚁防治技术将被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到白蚁防治的生产实践中。如果这项技术完全替代原有的土壤药物屏障技术,则会带来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 黄复生, 朱世模, 平正明, 等.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17卷. 等翅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77-79. |
[2] | 全国白蚁防治中心. 中国白蚁防治专业培训教程[M]. 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4: 379-384. |
[3] | 莫建初, 石勇, 宋晓钢, 等. 中国房屋建筑白蚁防治IPM策略研究及应用现状[J]. 城市害虫防治, 2004(1): 3-10, 14. |
[4] | 刘文军. 国内外白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现状[J]. 城市害虫防治, 2007(1): 9-12. |
[5] | 庞正平. 国内外的白蚁监测控制产品及应用[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7, 13(6): 402-406. |
[6] | 阮冠华, 石勇, 宋晓钢, 等. 运用综合治理的策略进行房屋白蚁预防[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 18(4): 345-348. |
[7] | 张锡良, 李小鹰, 林雁. IPM在我国白蚁防治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物业管理, 2005(6): 62-63. |
[8] | 李小鹰. 房屋白蚁控制IPM策略运用中的关键技术及现实意义[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5, 11(1): 7-12. |
[9] | 郭建强, 陈新年, 雷阿桂. 克蚁星粉剂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效[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 14(4): 263-264. |
[10] | 郭建强, 龚跃刚, 雷阿桂. 伊维菌素对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的毒效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5, 16(4): 284-286. |
[11] | 郭建强, 龚跃刚, 孙吴俊, 等. 监测控制技术在水库堤坝白蚁防治中的应用[J]. 浙江水利科技, 2006(5): 49-51. |
[12] | 毛伟光, 吕成君, 莫建初. 改变白蚁防治观念 促进白蚁防治事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物业管理, 2005(4): 60-61. |
[13] | 庞正平, 杨建平, 徐国兴. 氟蚁腙对乳白蚁的药效试验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5, 11(2): 119-120. |
[14] | 龚跃刚, 郭建强, 沈雪年, 等. 我国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系统研发现状[J]. 城市害虫防治, 2009(1): 10-14. |
[15] | 刘文军, 徐正刚, 汪国平, 等. 白蚁危害电子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9, 15(6): 501-504. |
[16] | 南晓清, 王建胜, 万智奕, 等. 监控喷粉技术防治白蚁的实践[J]. 中国房地产: 学术版, 2012(3): 7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