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崔小波, 赵国兵, 胡少辉, 宋晓佳
- CUI Xiao-bo, ZHAO Guo-bing, HU Shao-hui, SONG Xiao-jia
- 十堰市输入性黑热病死亡1例
- One fatal case of imported Kala-azar in Shiyan city, Hubei,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430-43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4): 430-430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3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4-12
2 十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Shiy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患者,女,42岁,农民,湖北省十堰市人。2010年9月到甘肃省舟曲县憨班乡喜儿沟水电站打工。2012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 ℃,伴畏寒、头昏、乏力,在当地医院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5 d,症状未缓解;12月30日转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院诊断“发热原因待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95×109/L,红细胞2.15×1012/L,血红蛋白55 g/L,血小板65×109/L,住院8 d,症状无明显好转,患者出院返乡。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患者返乡后先后在房县中医院、房县人民医院、武汉市同济医院行抗感染(哌拉西林他唑、万古霉素、头孢噻林、泰能、替考拉宁等)、抗真菌治疗(伏立康唑针)及激素治疗(不详),且行骨髓检查未能明确发热原因。2014年6月,患者病情加重,6月6日,十堰市太和医院以“全细胞减少待查”收入血液内科;入院查体:T39.2 ℃,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平脐,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皮肤散在出血点,牙龈出血,血常规显示:白细胞0.35×109/L,红细胞1.55×1012/L,血红蛋白30 g/L,血小板25×109/L,骨髓涂片检查“组织细胞胞浆见较多病原体,似杜氏利什曼原虫”,经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防所寄生虫部鉴定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图 1),确诊为黑热病。入院后,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内脏出血,因病情急重未来得及锑剂治疗(斯锑黑克),家属放弃治疗,6月26日患者死亡。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1]。目前,我国黑热病疫情主要分布在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疏附和疏勒县)、甘肃省陇南地区(武都区、文县、舟曲县)、四川省川西北地区(九寨沟等)、陕西、山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2, 3, 4, 5]。十堰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为非黑热病流行区,历史疫情资料显示未曾有黑热病病例报告。本次报告病例有在黑热病流行区务工史,骨髓涂片检查发现杜氏利什曼原虫,有明显的黑热病临床症状,判定为1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
黑热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多数患者发病初期除发热外,无其他特殊表现,且体征较虚,若有合并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故该病误诊率、漏诊率较高,给未经斯锑黑克及时治疗的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6, 7]。患者自发病到死亡前历时18个月而未能明确诊断,提示应加大非黑热病医务人员对黑热病流行区和黑热病等输入性疾病的基本知识培训,高度重视流行病学史的询问,提高辅助检查明确诊断的能力,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和漏诊。
[1] | 杨绍基,任红. 传染病学[M]. 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5-279. |
[2] | 王立英,伍卫平,官亚宜,等. 新疆喀什黑热病高流行区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6):539-540,546. |
[3] | 管立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和对防治工作的展望[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27(5):394-397. |
[4] | 张富南.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和防治现状[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6,4(3):126-128. |
[5] | Wang JY,Cui G,Chen HT,et al. Current epidemiological profile and features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Parasites & Vectors,2012,5:31-42. |
[6] | 柴君杰,管立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利什曼病与白蛉[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55-166,356. |
[7] | 潘玉玲,康慧媛,刘改霞,等. 黑热病3例误诊报告[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6):627-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