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王晓花, 杨新艳, 赵伟, 林春燕
- WANG Xiao-hua, YANG Xin-yan, ZHAO Wei, LIN Chun-yan
- 海口市2012-2014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data of mosquito density from 2012 to 2014 in Haikou city, Hainan,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424-42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4): 424-426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2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4-01
2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海口571100
2 Hain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ikou 571100, Hainan Province, China
海口市位于海南省北部,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2℃,年平均降雨量1684mm,平均相对湿度85%,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病媒生物尤其是蚊虫的生长和繁殖。蚊虫是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西尼罗热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为摸清海口市蚊虫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的变化规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现将2012-2014年海口市蚊虫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海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消杀科的各监测点上报的媒介生物监测报表。 1.2 蚊密度监测 1.2.1 监测点的选择
全市设龙华区、秀英区、美兰区、琼山区4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牛棚或猪圈)各1处,没有牲畜棚的以民房补齐。除牛棚、猪圈外,其他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1.2.2 监测时间
每年监测一个季节消长周期(即1-12月)。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监测时间间隔应为15d,遇风雨天气(风力5级以上)顺延。 1.2.3 监测方法
参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1],采用诱蚊灯法。监测从日落20min后开始,连续6h,第2天将集蚊盒取出,计算成蚊密度。 2 结果 2.1 蚊种构成及密度
2012-2014年海口市各监测点共捕获蚊虫15549只,平均蚊密度为1.79只/h。捕获的蚊虫共计2亚科4属5亚属6种,分别为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guefasciatus)、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迷糊按蚊(An. vagas)和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其中致倦库蚊3年中均为优势蚊种,占3年总捕蚊数的83.46%,其次为骚扰阿蚊,占8.99%(表 1)。
2.2 季节消长从消长曲线看,2012年1月蚊密度为0.29只/h,3月达到一个小高峰,7月蚊密度最高,达1.48只/h,随后持续降低;2013年1-12月蚊密度消长趋势基本呈双峰曲线,4月达到最高峰,密度为4.02只/h,随后密度缓慢下降,在9月又有小幅上升,12月蚊密度降至最低,为0.74只/h,与2012年比较,2013年蚊类平均密度上升了178.20%。2014年1-12月蚊密度消长趋势也基本呈双峰曲线,1月蚊密度最低,为0.46只/h,3月达到最高峰,为4.26只/h,随后密度缓慢下降,10月又小幅上升(图 1)。2014年蚊类平均密度较2013年下降了22.92%。
2.3 不同生境蚊类密度2012年和2014年以牲畜棚蚊密度最高,分别为1.06和2.40只/h,2013年农户密度最高,达3.14只/h;2012年、2013年蚊密度最低的是医院,分别为0.80和1.84 只/h,2014年公园蚊密度最低,为1.53只/h(表 2)。
3 讨论病媒生物作为传染病病原体的储存、扩增和传播载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媒传染病发生和暴发流行的关键环节[2]。通过对重要病媒生物蚊虫的种类、分布、密度(强度)及病原携带情况连续调查和分析,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特点,可以确定蚊虫传染疾病可能存在的区域和活动高峰,进而提出适合的病媒生物预警阈值和防制阈值。通过对2012-2014年蚊密度监测,海口市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与闫秀娟等[3]、何昌华等[4]通过对海南省三亚市、琼中县、海南省城区等的文献报道相一致。从密度季节消长情况看,2013年与2012年比较,2013年4月最高峰蚊密度为4.02只/h,2012年7月最高峰蚊密度为1.48只/h,蚊虫平均密度上升了178.20%,分析蚊虫密度的变化原因,一是受到某些气象因素,如温度、降雨量、蒸发量、相对湿度、风速等的影响[5, 6],尤其是气温[7];二是可能与监测点的更换、监测人员变动及鉴别能力有关。与2012年7月最高峰和2013年的4月最高峰比较,2014年3月出现蚊密度最高峰,且2014年蚊类平均密度较2013年下降了22.92%。分析其原因,应该与2014年7、9月两次超强台风登陆海口有关。高风速会对蚊虫的飞行造成影响,从而降低蚊虫的存活率和密度;不仅会大量消灭成蚊,还会破坏蚊虫孳生地。另一方面,灾后为防止登革热疫情暴发,海口市启动了登革热应急控制方案,对受灾地区进行灾后爱国卫生运动、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工作,并进行登革热防控的广泛宣传等,均对蚊虫密度的控制起到良好效果。
在监测的5种生境中,牲畜棚密度较高,与傅桂明等[8]、杨迎宇和李明珠[9]、许明[10]报道相一致,显示蚊密度与环境管理有直接关系,提示应加大对牲畜棚、农户的环境卫生治理,清除杂草,减少积水,控制蚊虫孳生地,才能使蚊虫密度降至不足为害的程度。白纹伊蚊作为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在5种监测环境中,尤其在牲畜棚环境中,今后应加强对该蚊的监测。
通过连续3年的监测,海口市对重要病媒生物蚊虫防治措施总的来说取得了良好效果,基本摸清了海口市蚊虫密度分布特点及季节消长规律,今后应根据监测的季节消长动态变化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其主要活动生境合理制定监测和防制措施,达到控制海南省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的目的。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 |
[2] | 霍新北,刘起勇,康殿民,等. 重要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综合监测机制探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1):7-9,14. |
[3] | 闫秀娟,赵伟,曾林海. 三带喙库蚊在三亚和琼中的季节消长和影响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768-1770. |
[4] | 何昌华,赵伟,王善青,等. 海南省城区2012年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1):15-17. |
[5] | 赵瑶,刘泽军,曾晓芃,等. 北京市蚊虫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1):11-14. |
[6] | 张育富,褚宏亮,刘大鹏,等. 江苏省沿海地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危害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5):399-404. |
[7] | 周毅彬,冷培恩,顾君忠,等. 上海市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5):405-407. |
[8] | 傅桂明,龚震宇,杨天赐,等. 2009年浙江省诱蚊灯法监测蚊虫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5):422-423. |
[9] | 杨迎宇,李明珠. 上海市宝山区2009-2012年成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4,25(6):584-586. |
[10] | 许明. 天津市东丽区病媒生物密度调查结果与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5):474-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