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夏仪, 殷为申, 李颖, 汤泓, 蔡恩茂
- XIA Yi, YIN Wei-shen, LI Ying, TANG Hong, CAI En-mao
- 上海市长宁区2008-2012年鼠类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 Analysis of the rat density monitoring results in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from 2008 to 2012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422-423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4): 422-423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2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2-25
鼠类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其数量多,分布广,迁徙频繁。鼠类不仅可以作为疾病媒介传播多种疾病,还能对工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产生骚扰作用。为掌握上海市长宁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季节消长规律,给全区开展灭鼠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我们于2008-2012年连续对辖区内不同生境的鼠密度进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统一选用中号鼠夹,规格为120mm×65mm,以新鲜油条为诱饵。 1.2 监测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1],选择长宁区居民室内、一般单位、重点行业及外环境4种生境作为监测点进行鼠类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室内沿墙基放置,鼠夹和墙基垂直,踏板端靠墙。室内<15m2布放1夹,15m2放置2夹,>15m2的房间按每15m2为1间,折算标准间数,放夹数量依次类推。室外沿一定地势放置鼠夹,夹距5~10m,行距20~50m。相邻月份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内布放鼠夹,区域之间距离>0.25km,3个月内不在同一区域内布夹监测。1-12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下雨天顺延,晚放晨收。次日晨回收鼠夹,计数有效夹数、捕获鼠数,计算鼠密度(只/100夹)。无效夹判断:①不明原因击发未捕获鼠类的鼠夹;②捕获鸟类、蛙类等非鼠类小型动物的鼠夹;③诱饵丢失,且没有击发的鼠夹和遗失的鼠夹;④已击发,但鼠夹上仅有少量鼠毛、小段鼠尾或鼠爪的鼠夹计为有效夹,但不计为阳性鼠夹。
鼠密度(捕获率)=捕鼠总数(只)/有效夹数×100% 1.3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做图。 2 结果 2.1 季节消长
2008-2012年共布放鼠夹21000夹次,共收回有效夹20139夹次,捕获鼠类254只,平均密度为1.26%。2011及2012年鼠密度分别为0.90%和1.07%,低于2008-2010年的1.45%、1.52%和1.46%。5年间长宁区鼠密度均呈现典型的双峰型曲线,3月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9-10月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图 1)。
2.2 鼠种构成2008-2012年捕获的254只鼠中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占67.32%(171/254),褐家鼠(R.norvegicus)占24.80%(63/254),小家鼠(Mus musculus)占7.88%(20/254),黄胸鼠为优势种群(图 2)。
2.3 不同生境鼠类密度2008-2012年居民室内、一般单位、重点行业及外环境的鼠类密度分别为0.99%、1.02%、1.87%和0.93%。重点行业鼠类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生境(表 1)。
3 讨论影响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因素很多,如食物来源、栖息地或空间、气候(温度、降雨量等)、天敌、疾病在鼠类中的暴发流行、种间竞争、鼠害防治力度等[2]。
从2008-2012年长宁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可以看出,2011及2012年鼠密度(分别为0.90%和1.07%)相比较于2008-2010年(分别为1.45%、1.52%及1.46%)有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长宁区各级领导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同时长宁区鼠害防治队伍的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使得区内鼠密度有一定的下降。从季节消长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到,5年间长宁区鼠密度均呈现典型的双峰型曲线,3月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9-10月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与杨迎宇和孙春卫[3]、明明等[4]、姜洪方等[5]的结果基本一致,与贺洪国[6]报道的鼠密度4月达到第1个高峰,6月再次出现1个小高峰有较大出入,其原因可能与地域差别,或温湿度及生态环境存在差异有关。根据我们对季节消长规律的监测结果,在每年春秋两季开展大面积灭鼠活动将是最佳时期,在高峰期前进行集中统一治活动,以环境防制为主,药物防制为辅,有利于把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从鼠种构成来看,2008-2012年捕获的254只鼠类中黄胸鼠占67.32%,褐家鼠占24.80%,小家鼠占7.88%,提示长宁区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群,由于该鼠具有善攀登,多栖居于建筑物的上层及裂缝间,对环境中新出现的物体有明显的回避行为(即新物反应),食性较广,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含水量较高的食物对其有更强诱惑力的特点。因此,在今后的灭鼠中,应选含水量较高的食物作为基饵,配置成慢性灭鼠剂毒饵,重点投放于建筑物顶层,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从不同生境鼠密度来看,2008-2012年监测结果显示重点行业的鼠密度为1.87%,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生境,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重点行业食源比较丰富,容易引起鼠类的侵害。因此在今后的灭鼠工作中应将侧重点放在重点行业上,同时应做好重点行业的防鼠设施建设和检查,因地制宜的配置适合鼠类特点的毒饵,提高灭鼠效果。
总之,建议根据鼠种的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制对策的研究。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 |
[2] | 汪诚信,潘祖安. 灭鼠概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89-93. |
[3] | 杨迎宇,孙春卫. 2001-2006年上海市宝山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1):75-76. |
[4] | 明明,赵爱华,马德珍,等. 泰安市2007-2011年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24(2):170-171. |
[5] | 姜洪方,徐薇,刘玉红,等. 镇江市2007-2011年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3,19(3):215-217. |
[6] | 贺洪国. 2002-2006年昌平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6):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