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曹淦, 张建陶, 王鹂
- CAO Gan, ZHANG Jian-tao, WANG Li
- 常州市2010-2012年蜚蠊密度监测
-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cockroach populations from 2010 to 2012 in Changzhou, Jiangsu,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420-421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4): 420-421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2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2-27
蜚蠊是重要的媒介生物,其繁殖力与适应能力很强,其体内外可携带并机械传播多种病原体,引发传染病和过敏反应等[1],威胁人类健康。常州市属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濒太湖、北靠长江,在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5.4℃,年降雨量达1071.5mm,气候温暖湿润,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蜚蠊孳生繁殖。因此,控制蜚蠊的侵害,对预防媒介生物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常州市蜚蠊种群、分布、侵害及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我们于2010-2012年对常州市蜚蠊种类、构成及密度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选择
城区设置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店2处、宾馆1处、医院1家及居民区1个,各监测点相对固定。 1.2 监测方法 1.2.1 粘捕法[2]
统一布放粘蟑纸(17cm×10cm),以甜鲜面包为诱饵(2g/张),置于蜚蠊栖息场所,农贸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店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布放在各户的厨房,每15m2标准间布放1张,<15m2的房间按15m2计算,>15m2的房间按15m2为1间折算,晚放晨收,不选择1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捕纸更新,粘捕纸在布放前编号,注明布放场所和单位。 1.2.2 蜚蠊鉴定
将捕获的蜚蠊带回实验室,根据《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3],进行分类鉴别与计数。 1.3 统计分析[3]
记录粘蟑纸总数及阳性粘蟑纸数,进行密度、侵害率计算。
侵害率(%)=监测到蜚蠊的房间数/监测总房间数×100
密度〔只(/ 张·夜)〕=粘捕蜚蠊数/有效粘蟑纸数 2 结果 2.1 蜚蠊组成
2010-2012年共捕获蜚蠊2科2属3种11717只,其中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占捕获总数的92.16%(10798/11717),为优势种群;其次为黑胸大蠊(Periplanetafuliginosa)占5.31%,美洲大蠊(P.americana)占2.53%。蜚蠊成若虫构成比各年度均以若虫占优势;雌雄构成比各年度均以雌虫占优势(表 1)。
2.2 蜚蠊侵害情况监测结果显示,2010-2012年常州市不同行业的蜚蠊密度相差较大,侵害率亦不相同,3年间不同行业蜚蠊侵害率高低依次为农贸市场、宾馆、餐饮店、居民区和医院,蜚蠊密度依次为农贸市场、餐饮店、宾馆、医院和居民区(表 2)。
蜚蠊的栖息场所主要为农贸市场,栖息区域为肉摊、面包饼干、食物杂货、水果等摊位,重点部位包括电子秤、货架、货箱、肉案板下等。餐饮店、宾馆集中在厨房操作间、冷熟食间、客房、点心配制间和仓库等,重点部位在碗柜内、货架、地毯下、缝隙处、设备等。居民家中主要栖息在厨房和卫生间。 2.3 季节消长
监测数据显示,常州市蜚蠊全年均有活动,6-10月密度较高,为活动频繁期,1-4月蜚蠊活动较少(图 1)。
3 讨论本次调查常州市的蜚蠊主要有德国小蠊、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3种,德国小蠊占92.16%,为常州市绝对优势种,与国内其他城市相似[4, 5],应作为防制 重点。黑胸大蠊的构成与之前报道发生了改变[6],应引起重视。
本次调查基本反映了常州市目前蜚蠊种群构成、分布及活动的规律变化,为常州市深入开展蜚蠊防制提供了可靠依据。随着中央空调等取暖设备的广泛使用,致使常州市蜚蠊在全年均有活动。从4月开始温度逐渐回升,6月以后降雨增多,湿度和温度均适宜蜚蠊活动与繁殖,6-10月为蜚蠊活动高峰期,提示应在蜚蠊繁殖活动高峰前即采取防治措施。蜚蠊若虫数多于成虫,成、若虫比能够预测蜚蠊种群的增长趋势,若虫比例高提示群体的生命力较强,表明蜚蠊处在孳生繁殖的上升期,此时应加大防制力度。农贸市场、宾馆、餐饮店等重点行业密度较高,与有关报道类似[7, 8]。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场所环境温湿度适宜,食源丰富,货物流动性大而联系密切,环境卫生难治理,均为蜚蠊的繁殖、栖息与侵害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提示常州市蜚蠊防制工作应重点围绕这些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防制工作。
[1] | 汪诚信.有害生物治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40-393.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3795-2009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4. |
[3] | 陆宝麟,吴厚永. 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21-636. |
[4] | 余前峰,刘智,彭建军,等. 2007-2009年武汉市江夏区蟑螂密度调查[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1,17(1):47-49. |
[5] | 郑剑宁,裘炯良,卢培恩. 外来媒介生物与国境检疫对策[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5,11(1):19-23. |
[6] | 曹淦,张建陶,王鹂,等. 常州市蜚蠊种群分布及侵害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151-152,159. |
[7] | 陈祖华,唐刚. 攀枝花市蜚蠊种群分布及侵害状况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6):574-575. |
[8] | 徐毅,倪朝荣,庄仁莲,等. 温州市室内蜚蠊种群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24(4):355-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