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张蓉, 卢苗贵, 石国祥, 施旭光, 孙继民, 龚震宇
- ZHANG Rong, LU Miao-gui, SHI Guo-xiang, SHI Xu-guang, SUN Ji-min, GONG Zhen-yu
- 浙江省2010-2013年鼠疫监测分析
-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data of plague during 2010-2013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4): 357-36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4): 357-360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5-02-23
浙江省是鼠疫历史流行地区,属于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Rattus tanezumi)鼠疫自然疫源地。浙江省在解放前后有人间鼠疫流行,1951年人间鼠疫流行得到控制,1953年鼠间鼠疫流行得以控制。自1984年浙江省卫生厅印发《浙江省鼠疫监测暂行方案》至今20个鼠疫监测点每年定期开展鼠疫监测工作。1989年首次发现鼠疫F1抗体放射免疫法阳性,后陆续在监测中发现鼠疫血凝阳性[1]。为分析宿主动物、媒介种群消长情况,为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0-2013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宿主动物调查
家栖鼠密度:每月选择有代表性的房间100间,每间房间夜布笼1个,以油条作诱饵连续布放3 d,计算鼠密度。野栖鼠密度:每月选择有代表性生境,每种生境布鼠笼100个,用油条作诱饵,晚放晨收,连续布放3 d,计算鼠密度。 1.2 媒介调查 1.2.1 鼠体蚤搜集
鼠形动物单只装袋,乙醚麻醉后梳检,计数并分类,计算染蚤率和总蚤指数。 1.2.2 地面游离蚤调查
每个监测月布放粘蚤纸150张,按每房间5张,晚放晨取检蚤,计数并分类,计算染蚤率和总蚤指数。 1.3 血清学调查
采集鼠股动脉血,离心后取血清-20 ℃保存,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 1.4 病原学检测
鼠类标本采用病原分离培养;监测中获得的蚤全部按同一寄主、蚤种、地点分组(10~20匹)进行鼠疫病原体分离培养。 1.5 调查时间
一类监测点(庆元县、龙泉市、义乌市、文成县)3-11月每月开展工作,同时设流动监测点于4、6、8、10月开展监测工作;二类监测点(温州市龙湾区、鹿城区、瑞安市、乐清市、丽水市莲都区、云和县)每年4、6、8、10月4次开展监测工作,应设1个固定监测点;三类监测点(宁波市、永嘉县、东阳市、兰溪市、松阳县、青田县、景宁县、缙云县、衢州市柯城区、龙游县)每年4、6、8、10月设1个流动监测点。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对鼠密度进行配对t检验,对不同年份的鼠形动物分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不同年份、不同鼠种的染蚤率进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染带关系用完全随机设计行×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宿主动物 2.1.1 鼠密度
2010-2013年全省家栖鼠密度平均为4.19%(8091/193 127),文成县最高为10.60%,宁波市最低为0.69%;全省野栖鼠密度平均为4.47%(6771/151 346),永嘉县最高为11.54%,义乌市最低为0.89%(表 1)。
对家栖、野外鼠密度进行配对t检验,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0,P=0.354);对家栖、野外鼠密度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为0.765,P=0.000,具有相关性。 2.1.2 种群构成
全省2010-2013年共捕获鼠形动物50 680只,分属3目5科(亚科)9属16种。在捕获的鼠形动物中,褐家鼠(R. norvegicus)17 177 只(占捕获总数的33.89%),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9589只(18.92%),臭鼩鼱(Suncus murinus)8107只(15.99%),黄胸鼠6325只(12.48%),小家鼠(Mus musculus)1273 只(2.51%),黄毛鼠(R. losea)2359只(4.65%),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3164只(6.24%),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1014只(2.00%),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338 只(0.67%),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1077只(2.13%),巢鼠(Micromys minutus)33 只(0.07%),白腹巨鼠(R. edwardsi)94只(0.19%),青毛鼠(R. bowersi)24只(0.05%),黑家鼠(R. rattus)25 只(0.05%),黄鼬(Mustela sibirica)7 只(0.01%),灰麝鼩(Crociduraattenuata)4 只(0.01%),其他70 只(0.14%)。对20个监测点近4年的鼠种构成进行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0,P=0.000)。 2.2 媒介监测 2.2.1 鼠体蚤监测
浙江省2010-2013年20个监测点共检鼠32 482只,染蚤鼠1062只,共检获蚤2696匹,分属于3总科3科7属7种,平均染蚤率为3.27%(表 2)。各监测点平均染蚤率差别较大,平均染蚤率在10%以上的有2个监测点,缙云县最高为11.59%,其次是青田县,平均染蚤率为10.99%。蚤种分布以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为主,占58.57%(1579/2696),其次为不等单蚤(Monopsyllusanisus)占28.01%(755/2696),印鼠客蚤(Xenopsyllacheopis)占4.93%(133/2696),喜山二刺蚤中华亚种(Peromyscopsylla himalaica sinica)占4.64%(125/2696),适存病蚤(Nosopsyllus nicanus)占2.45%(66/2696),特新蚤闽北亚种(Neopsylla specialisminpiensis)占1.29%(35/2696),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占0.11%(3/2696)(表 2)。对2010-2013年的20个监测点鼠体蚤进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9,P=0.898),说明不同年份的鼠蚤构成稳定;监测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59,P=0.000),说明不同监测点的蚤种构成不完全相同。
2.2.2 地面游离蚤监测20个监测点在19 221间房间共布放粘蚤纸96 755 张,回收有效张数为96 065张,其中82张粘蚤纸上粘获蚤131匹,粘蚤率为0.09%。地面游离蚤指数全省平均为0.0014,缙云县最高为0.0217,其次为文成(0.0093)、龙游(0.0006)和庆元县(0.0007),宁波市、龙泉市、兰溪市、青田县、东阳市、义乌市、柯城区、莲都区、云和县、松阳县、鹿城区、永嘉县、龙湾区、乐清市、瑞安市、景宁县16个监测县未检获地面游离蚤。检获的131匹地面游离蚤中,主要为人蚤(Pulex irritans)占91.60%(120/131),其次为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占5.34%(7/131),缓慢细蚤占3.05%(4/131)。 2.2.3 鼠蚤染带关系
浙江省2010-2013年20个监测点共检鼠32 482 只,染蚤鼠1062只,染蚤率为3.27%。其中染蚤率最高的是白腹巨鼠为12.16%,其次是黄胸鼠为6.68%,北社鼠为5.97%。染带印鼠客蚤的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其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0.0169和0.0067,对不同鼠种的染蚤率进行完全随机设计行×列χ2检验得出,不同鼠种的染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3.567,P=0.000)(表 3)。
2.3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2010-2013年全省20个鼠疫监测点培养鼠肝、脾脏器共46 881份,均未分离到鼠疫菌,用间接血凝法开展血清学检测样品49 327份,均为阴性。 3 讨论 3.1 鼠密度分析
全省监测点共捕获鼠形动物50 680 只,占前4位的分别是家栖优势鼠种(褐家鼠、黄胸鼠),野栖优势鼠种(黑线姬鼠、臭鼩鼱),与浙江省2000-2008年的宿主动物优势种相同[2],说明浙江省鼠疫宿主变化相对稳定。浙江省家栖鼠密度监测,部分监测点鼠密度一直较高(永嘉县、文成县、瑞安市、乐清市),有个别监测点鼠密度波动较大,例如温州市龙湾区2012 年家栖鼠密度高达13.37% ,2013年东阳市野栖鼠密度监测高达14.14%;但2010-2013年的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黄胸鼠占12.48%,与浙江省2000-2006年宿主媒介调查结果(16.10%)比较有所下降[3]。2010-2013年家栖鼠密度平均为4.19%,野栖鼠密度平均为4.47%,与2000年(4.49%)及2006年(4.60%)的鼠密度比较,有下降趋势。经χ2检验,2010-2013年与2000-2006年的鼠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19)。鼠密度下降可能源于监测点选点差异、捕鼠诱饵存在差异等[3]。浙江省和邻近的宁德市鼠疫监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宁德市的家栖优势鼠种和浙江省相同,但是野栖鼠种不同;家栖鼠密度平均为7.46%,野栖鼠密度平均为2.90%[4]。 3.2 染蚤率分析
浙江省2010-2013年染蚤鼠种与1996-1997年存在差异,2010-2013年染蚤率居前3 位的鼠种分别是白腹巨鼠(12.16%)、黄胸鼠(6.68%)和北社鼠(5.97%);蚤指数居前3位的分别是白腹巨鼠、青毛鼠和黄胸鼠,与浙江省20世纪90年代的优势鼠种存在一定差异,浙江省在1996-1997年的鼠种调查中显示,染蚤率居前3位的是青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蚤指数居前3位的分别是白腹巨鼠、黄胸鼠和褐家鼠[5],而与浙江省2000-2006年的黄胸鼠染蚤率(12.85%)比较,黄胸鼠的染蚤率有明显下降。印鼠客蚤的染带鼠种分别是黄胸鼠(28.60%)和褐家鼠(71.40%),与2000-2006年期间的染带鼠种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黑腹绒鼠、黄毛鼠、青毛鼠、针毛鼠、北社鼠比较,鼠种明显下降[2]。宁德市鼠体蚤中印鼠客蚤占绝对优势,在家栖鼠中检获率高达93.55%[5]。泉州市对1997-2007年的鼠疫监测结果,印鼠客蚤占蚤种的比例为81.72%,其中总蚤指数和印鼠客蚤指数均>1[6]。印鼠客蚤是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媒介,它对黄胸鼠的媒介效能为0.93,提高黄胸鼠的鼠密度更有利于对鼠疫疫源地的流行现状研究[7]。全省20个监测点只有9个监测点检获印鼠客蚤,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监测中操作的差异还是蚤指数确实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2010-2013年浙江省历史鼠疫疫区监测数据分析,浙江省鼠疫宿主和媒介维持较稳定的水平,但部分地区鼠密度较高。现阶段,最重要的是稳定监测队伍,提高监测质量。在没有疫情的地区,加强培训和健康教育,提高对鼠疫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显得尤为重要[8]。近年来,浙江省虽然无阳性标本检出,但与国内外鼠疫疫源地人流、物流往来频繁。因此,预防输入疫情和防止复燃均是浙江省鼠疫防控工作的重点。
志谢 20个鼠疫监测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参与具体工作,特此志谢[1] | 汤永康. 浙江省1989年在历史鼠疫区从宿主动物中检出鼠疫F1 特异性抗体[J]. 浙江预防医学与疾病监测,1990,2(2):13-14. |
[2] | 王臻,陈恩富,俞小林,等. 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宿主和媒介种类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6):468-471. |
[3] | 卢苗贵,蒋巧玲,姚强. 浙江省鼠疫宿主动物与媒介蚤种群结构动态关系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学杂志,2009,20(3):230-233. |
[4] | 石国祥,赵芝雅,傅桂明,等. 浙江省1996-1997年鼠疫监测结果及分析[J]. 地方病通报,1999,14(1):69-71. |
[5] | 张朝晖,袁高林,林建生. 2002-2008年宁德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3):259-260. |
[6] | 杨德林,黄亚兰,刘江艺. 泉州市1997-2007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5):550-556. |
[7] | 何晋侯,张洪英,赵文红,等. 印鼠客蚤缓慢细蚤感染鼠疫菌生存期限及集群传播的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6,11(1):11-13. |
[8] | 俞东征. 我国鼠疫形势与鼠疫控制策略[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5):473-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