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Vol. 26 Issue (3): 314-316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胡美娟, 应金枝
HU Mei-juan, YING Jin-zhi
浙江省永康市1950-2013年疟疾监测与防制成效分析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malaria during 1950 to 2013 in Yongka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3): 314-316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3): 314-316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3.02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02-12
浙江省永康市1950-2013年疟疾监测与防制成效分析
胡美娟, 应金枝    
永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 浙江永康321300
摘要目的 了解永康市1950-2013年疟疾流行概况,总结疟疾防治经验,评价疟防成果,分析消除可能性。方法 回顾永康市64年来疟疾防治历程,阐述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防制措施、成效及经验教训。结果 永康市20世纪80年代前间日疟高度流行,最高年发病率达74.09/万,1987年后发病率基本控制在1/万以下,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后进入监测阶段,疟疾疫情稳步下降,疟疾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但未发生输入性继发病例,2009年后疟疾发病率基本控制在0.1/万以下。其防制过程可分为重点调查及防治试点研究、控制流行、降低发病率、巩固防治成果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论 64年来的防治经验为消除疟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仍须大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疟疾发现能力,坚持多部门协作,及时发现患者并有效处置,从而达到消除的目标。
关键词疟疾     监测     防治效果     健康教育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malaria during 1950 to 2013 in Yongka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HU Mei-juan, YING Jin-zhi    
Yongk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ongkang 32130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pidemic status of malaria and the experience of malaria control in Yongka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1950 and 2013,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alari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malaria eradication. Methods On a review of malaria control proces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easures applied for the control of malaria epidemic. Results The vivax malaria was highly epidemic before 1980s. The highest annual morbidity was 74.09 per million. The morbidity since 1987 was under 1 per million. In 1987 we reached the standard that malaria were basically eradicated and came into the monitoring phase. The malaria morbidity fell year by year, and the imported cases was on rise, but secondary cases were not found. The malaria morbidity was under 0.1 per million in 2009. The controlling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4 stages including focus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pilot prevention, disease control, reduction of the morbidity, and consolidation, with appropriate control measures for each stage. Conclus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64 years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radication of malaria in Yongka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Our goal of malaria eradication in 2015 is achievable if the following efforts are in place: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migrating human population, efforts to improve the malaria detection, collaboration among more entities, timely management of human cases.
Key words: Malaria     Surveillance     Control effect     Health education    

永康市地处北纬25°~33°之间的非稳定中低疟区,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主要的传播媒介[1]。建国后曾发生3次较大流行,年发病率最高达74.09/万,经采取以根治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987 年以后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1989年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随后进入监测阶段。为今后消除疟疾工作提供有效的经验,笔者对永康市的疟疾防治和监测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永康市位于中国东部,隶属浙江省。永康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8°45′,东经119°5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永康市为丘陵盆地地貌,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8.2℃,年平均降雨量1333.5 mm,年平均相对湿度66%。永康市现有户籍人口58.54万,流动人口20余万。 1.2 资料来源

永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50-2013年的疟疾监测和防治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录入每年疟疾发病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1 疟疾流行概况

1950-2013年永康市共发生疟疾16 352例(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卫生防疫站人员下放,传染病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因此缺乏疟疾防治资料),死亡7例,其中,1980年前死亡6例,2011年死亡1例。1981年及以前均为间日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跨国人员流动增多,1982年在外出云南省镶牙的返回人员中,首次发现2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1982-2013年共有168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各乡镇均有疟疾发生和流行,1950 年疟疾报告发病率为6.24/万,1950-2013年报告发病率在0.02/万~74.09/万之间,波动很大。 64年间曾有3次较大流行,分别在1955、1967和1973年,年发病率依次为74.09/万、31.42/万和21.89/万。1974 年始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发病率降为1.55/万,1987年始降至1/万以下,1994年由于输入病例的增加,发病率升至1.29/万,2007 年又出现一个小高峰,为0.31/万,2009年降至 0.05/万(表 1)。

表 1 永康市1950-2013年疟疾疫情统计

流行特征: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7-10月为高峰期,病例数占发病总数的60.34%(表 2)。患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66.49%。发病例数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10∶1。1950-1980年永康市疟疾病例以本地感染为主,1983年后以输入性疟疾病例为主[2],占96.66%(其中外出感染输入占83.46%,外来人口输入占16.54%)。2000年及之前以本地人口外出感染为主,占97.31%,感染地以云南省、中老边境为主,占77.85%。2001-2009年以外来人口外地感染本地发病为主,占输入病例的59.00%,输入地以安徽、云南省为主,占79.66%,2007年及之后外出输入地以非洲国家为主,占61.11%,2010年以来未发现外来人口病例,当地病例共4 例,最近的1 例在2007年,未发生过输入继发病例。

表 2 永康市1950-2013年疟疾病例逐月分布
2.2 防制措施、成效及经验

整个防治过程大体分为重点调查及防治点研究、 控制流行、降低发病率、巩固防治成果4个阶段[2]2.2.1 1950-1959年为重点调查及防治试点研究阶段

防治措施及成效:解放初期,全市医疗力量薄弱,基层只有2个全民卫生所,因此只能以2个卫生所为中心,对各乡镇辐射开展疟疾防治,加之抗疟药短缺,发现病例后只能有选择地开展防治,流行季节不能开展防蚊、灭蚊,居民预防性服药也较少,导致疟疾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1955年出现疟疾大流行,年发病率高达74.09/万。50年代后期,成立了“除害灭病”领导小组和 “县卫生防疫站”,开始了有领导、有组织的以“除四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蚊虫孳生场所,加强防蚊措施,实行人、畜分居,从而蚊密度显著下降,为疟疾防治打下了良好基础。

防治经验:早期,发现病例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用药量不足,治疗面不广及传播媒介的存在,导致疟疾疫情难以得到控制。后期虽然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蚊密度有所降低,但并未消灭按蚊,疟疾传播媒介依然存在,疟疾病例治疗不规范及未开展休止期抗复发根治,这些均能引起疟疾的传播流行。因此仅仅降低传播媒介密度而不根治病例不能有效控制疟疾疫情。 2.2.2 1960-1982年为控制流行阶段

防治措施及成效:这一时期的疟疾防治工作,统一了思想,明确“氯喹120 mg+伯氨喹180 mg 8 d疗法”的治疗方案,并对一年内有疟史者开展春季“乙胺嘧啶2 d,伯氨喹8 d”的抗复发治疗,使疫情处于下降状态。但由于经历了一系列的自然、社会和政治影响,永康市疟疾防控工作一度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严重影响了疟疾防治工作,导致出现2个疟疾发病高峰。这一时期疟疾防治工作时断时续,疟疾疫情也时高时低,但仍取得控制流行的效果。1982年疟疾发病率降至54.33/10万。

防治经验:这一时期,虽然医疗力量仍然薄弱,但统一思想,规范治疗和开展抗复发治疗,使疟疾疫情得到下降。但中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疟疾防治工作时断时续,导致疟疾疫情迅猛回升,引起领导和群众对疟疾的重视,为后期加强疟疾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也证明控制传染源对控制疟疾疫情很有效。 2.2.3 1983-1999年为降低发病率阶段

防治措施及成效: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永康市外出流动人口日益增多,也出现了输入性病例。这一时期,建立了“四热”病例血检监测点,对重点行业的流动人口开展主动监测。疟疾病例全程、足量、规范用药,疟疾病例治疗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半年进行跟踪血检疟原虫,及时发现治疗复燃病例。对有疟史者开展抗复发治疗,对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阳性、高疟区流动人员及有配子体的恶性疟密切接触者给予预防性服药。加强疫点处置,流行季节及时对带配子体的恶性疟病例进行室内滞留喷洒,降低蚊媒密度,减少传播。通过综合防治,永康市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87年疟疾年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本地病例发病率降至0.05/万,乡镇疟疾发病率均<1%。1989年通过基本消灭疟疾考核。之后继续坚持以防治传染源为主和加强防蚊、灭蚊的综合性措施,到90年代已无本地感染病例,1999年疟疾发病率也降至2.85/10万。

防治经验:这一时期,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上级制定的防治措施能有效落实。通过被动监测与主动侦查相结合,能早期发现传染源,通过对病例的规范治疗、休止期治疗以及周围人群和重点人群的预防服药,将传染源扼杀在感染阶段,这均有效控制了传染源,开展疫点处置降低了传播风险。通过采取一系列以防治传染源为主和加强防蚊、灭蚊的综合性措施,永康市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2.4 2000-2013年是巩固防治成果阶段

防治措施及成效:由于人口流动趋于频繁,流动范围也越来越广,疟疾防治继续采取以消灭传染源和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这一时期输入性病例不断增多,疟疾疫情有所回升,但由于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疟疾发病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巩固了现有成果,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1989年以来由于永康市均未发现当地新感染病例,基层医疗机构对发热患者的疟原虫送检意识不足,尤其缺乏本地发热患者的送检意识,导致2005年2例本地感染病例被误诊。随后2006、2007年分别发现1例本地感染病例。2011年1例病例由于误诊延误了治疗导致死亡。

防治经验:切实做好“三热”病例监测,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开展疫点处置。降低蚊密度虽然能有效控制疟疾疫情,但随着疟疾疫情的降低,基层医院接触疟疾患者越来越少,医务人员疟疾防治意识降低,或新的医务人员缺乏对疟疾的认识或疟疾镜检能力不足,这些均将降低永康市的疟疾发现能力,容易造成疟疾传播或死亡。因此,在开展综合防治的同时也要时刻加强疟疾防治队伍的建设。 3 讨 论 3.1 加强领导重视和多部门合作,是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的关键

60多年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相应的防治策略,而防治措施的落实又依赖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六七十年代疟疾出现2次大流行,引起领导的充分重视,80年代,市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充分支持,永康市疟疾疫情得以稳步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流动频繁,20世纪后,由于输入性疟疾的增多,永康市疟疾疫情有所回升,2007年出现了一个疟疾流行小高峰,与安徽省疟疾暴发流行,安徽籍民工农忙时节回家割稻谷,暑期留守儿童到父母务工地游玩有关。尤其是近几年跨国人员流动增多,对现有疟疾防治成果构成了威胁,已成为当前消灭疟疾规划中面临的普遍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与监测,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公安、交通、农林矿场等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坚持长期的综合性治理,才能奏效[3]3.2 加强疟疾防治队伍建设,是提高病例发现能力的必要措施

由于目前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极低水平,医务人员接触疟疾病例也越来越少,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有些已经几年甚至几十年均未接触过疟疾病例,导致疟疾防治意识薄弱,常造成疟疾发病-诊断时间延长。2005-2012年疟疾发病-诊断时间平均7.2 d,最长92 d[4]。在疟疾发病率极低的情况下,加强对全市医务人员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提高疟疾监测点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师的疟疾发现能力。同时加强村医对疟疾的认识,发现疑似患者及早推荐就诊,可以避免延误患者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疟疾传播和死亡。 3.3 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是病例早期发现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本地疟疾传播大幅减少,而输入性疟疾疫情更为突出,全国境外输入病例已占疟疾病例报告总数的66.40%,这给原疫情相对稳定地区带来了潜在的传播风险,输入性恶性疟引起的死亡病例也呈上升趋势[5]。而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提高,不能及时就诊的潜在原因是对疾病本身的认识不足[6]。因此对流动人口开展疟疾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就诊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3.4 彻底清除传染源,是阻断疟疾传播的有效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指南》指出消除疟疾的主要目的是阻断疟疾传播,主要指标为无本地感染疟疾报告病例。我国消除疟疾的目标为2020年达到全国消除疟疾(即无本地病例)[7]。永康市虽然2008年以来无本地病例发生,但人口流动性大,而且存在疟疾的传播媒介,存在输入性病例继发感染的可能。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差,且呈聚集性,出现输入性病例易引起疟疾的暴发和流行。因此要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应及时对病例进行调查、正规治疗、对疫点开展室内滞留喷洒,对疫点人群开展血检,必要时给予预防服药。及时采取以清除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阻断疟疾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 疟疾防治手册[M]. 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02-104.
[2] 汤林华. 输入性疟疾的诊治与管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2010:1-10,11.
[3] 李凤文. 我国流动人口对疟疾的影响[J]. 广西医学,2000,22 (6):1248-1251.
[4] 吴忠顶,胡美娟. 永康市疟疾流行特征[J]. 浙江预防医学, 2014,26(1):69-70.
[5] 夏志贵,杨曼尼,周水森. 2011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6):419-422.
[6] 李蓬,苏云普,班淑敏,等. 2004-2007年夏邑县疟疾疫情分 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20(1):66-67,77.
[7] 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 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 (2010-2020年)[G]. 卫疾控发〔201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