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Vol. 26 Issue (2): 188-191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丁丰, 陈浩祥, 孙品晶, 陆国飞, 凌锋, 吴方
DING Feng, CHEN Hao-xiang, SUN Pin-jing, LU Guo-fei, LING Feng, WU Fang
浙江省海宁市2009-2012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Analysis of vector monitoring results in 2009-2012 in Haining city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88-191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2): 188-191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2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10-26
浙江省海宁市2009-2012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丁丰1, 陈浩祥1, 孙品晶1, 陆国飞1, 凌锋2, 吴方3    
1 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海宁314400;
2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海宁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摘要目的 掌握浙江省海宁市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 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 笼诱法监测蝇密度, 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 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9-2012年海宁市蚊类平均密度为2.31只(/灯·h), 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 占捕获总数的80.23%;蝇密度指数为5.21只/笼, 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 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40%和27.46%;蜚蠊密度为0.53只/张, 优势种为德国小蠊, 占捕获总数的90.35%;鼠类捕获率为0.69%, 优势种为小家鼠和褐家鼠, 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4.27%和35.88%。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 蚊类于8月达到高峰, 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 3-10月蜚蠊密度较高, 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 通过监测基本掌握了海宁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 为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病媒生物     密度     种群构成    
Analysis of vector monitoring results in 2009-2012 in Haining city
DING Feng1, CHEN Hao-xiang1, SUN Pin-jing1, LU Guo-fei1, LING Feng2, WU Fang3    
1 Hain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ining 31440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 Zheji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Haining Patriotic Health Campaign Committee Office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density of primary vector species and their seasonal fluctuation in Haining county for improvemen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Methods Light traps, cage traps, roach pastes and night traps were used to capture mosquitoes, flies, cockroaches and rodents, respectively, for density calculations. Results From 2009 to 2012, the average density of mosquitoes in Haining county was 2.31 per lamp-hour, with the prominent species being Culex pipiens pallens/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as accounting for 80.23% . The average density of flies was 5.21 per cage with Chrysomya megacephala and Musca domestica 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which accounted for 55.40% and 27.46%, respectively. The density of cockroaches was 0.53 per paste, with Blattella germanica 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90.35%). The rodent density was 0.69% with Rattus norvegicus and Mus musculus 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which accounted for 35.88% and 44.27%, respectively. Most mosquitoes and flies appeared in May; the former became most active in August and the latter in June through August. Cockroaches and rats were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year with relatively high roach density from March to October and generally peak rodent density in September. Conclusion By the surveillance, the population composition and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primary vectors in Haining county are clarified, and provide the basic information for vector-born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ey words: Vector     Density     Population composition    

鼠、蚊、蝇和蜚蠊等病媒生物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呈现活跃态势。海宁市地处浙北平原区,经济繁荣,国内外人员交流频繁,有潜在病媒生物传染病发生的可能,从2009年开始,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1]和《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海宁市开展了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蚊类监测 1.1.1 监测点选择

城区选取居民区、公园、医院各2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2处。除牛棚、猪圈外,其他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1.1.2 监测方法

每处放置诱蚊灯(波长2537 、功率8 W)1盏,监测从日落20 min后开始,连续诱集3 h。监测结束后将集蚊盒取出,用乙醚将蚊虫熏死后,鉴定种类、雌雄并计数。蚊媒监测于4-11月进行,每月监测2次,2次间隔15 d以上,遇风雨天气(风力>五级)顺延。

1.2 蝇类监测 1.2.1 监测点选择

随机选取农贸集市1处、餐饮店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

1.2.2 监测方法

采用笼诱法,每处布放诱蝇笼1个(笼高40 cm,25 cm,网锥形芯高35 cm,顶口 2 cm),诱饵为红糖食醋饵(25 g+25 g+25 ml水)。每次放置6 h,09:00-10:00布放,15:00-16:00收回。收笼后,将捕获成蝇用乙醚杀死后鉴定并计数。蝇类监测于4-11月进行,每月中旬监测1次,遇风雨天气(风力>五级)顺延。

1.3 蜚蠊监测 1.3.1 监测点选择

随机选取农贸市场1处、餐饮店2处、宾馆、医院各1家及居民区1个。

1.3.2 监测方法

采用粘捕法。每处布放17 cm×10 cm粘蟑纸10张,以甜鲜面包为诱饵(2 g/片),晚放晨收,全年开展密度和种群构成监测。

1.4 鼠类监测 1.4.1 监测点选择

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一次性布放鼠夹200夹。为避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相邻月份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3个月内不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0.25 km。

1.4.2 监测方法

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规格:12 cm×6.5 cm),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进行密度和种群构成监测。室内按每15 m布放1夹,沿墙根均匀布放;室外每5 m布放1夹。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1次,以月作统计单位。

2 结 果 2.1 蚊类种群及密度

2009-2012年共捕获蚊类1998只,淡色/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as/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as)、三带喙库蚊( Cx. tritaeniorhynchus)、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分别占捕获总数的80.23%、13.26%、2.55%和3.96%(表 1)。5-10月是海宁市蚊虫活动高峰期,12月蚊虫活动基本消失,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活动特征。对不同生境捕获蚊类分析发现,海宁市的牲畜棚中蚊密度最高,达到了6.18只/(灯·h),其次为农户,密度为3.05只/(灯·h)(图 1)。

表 1 2009-2012年海宁市成蚊监测情况
图 1 2009-2012年海宁市不同生境成蚊密度监测结果
2.2 蝇类种群及密度

2009-2012年共布放捕蝇笼160笼次,捕获蝇类834只,平均蝇密度为5.21只/笼,其中家蝇(Musca domestica)和大头金蝇(Chrysomyia megacephala)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40%和27.46%,为优势蝇种(表 2)。季节分布,从5月开始蝇类密度明显上升,10月后密度逐步下降(图 2)。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的蝇密度最高,达8.00只/笼 (图 2)。

表 2 2009-2012年海宁市成蝇密度监测情况
图 2 2009-2012年海宁市不同生境成蝇密度监测结果
2.3 蜚蠊种群及其密度

2009-2012年共布放粘蟑纸2880张,回收2847张,阳性331张,共捕获蜚蠊1514只,平均密度为0.53只/张。捕获蜚蠊中,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占捕获总数的90.35%,为优势种;黑胸大蠊(Periplancta fuliginosa)占9.65%。蜚蠊全年均有活动,侵害率从4月开始明显升高,到11月开始降低,尤以6-10月侵害率最高(表 3)。不同生境监测结果显示,农贸市场和餐饮店的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均较高,分别为0.96、0.66只/张和18.20%、13.32%(图 3)。

表 3 海宁市 2009-2012年蜚蠊密度监测情况
图 3 2009-2012年海宁市不同生境蜚蠊密度监测结果
2.4 鼠类监测

2009-2012年共布放鼠夹19 200夹次,有效夹18 974夹次,捕获鼠形动物5种131只,平均密度为0.69%,小家鼠(Mus musculu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4.27%和35.88%(表 4)。从监测数据看,鼠类季节消长不明显(图 4)。对不同生境鼠密度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地区的捕获率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区(图 4)。

表 4 2009-2012年海宁市鼠形动物密度监测结果
图 4 2009-2012年海宁市不同生境鼠密度监测结果
3 讨 论

海宁市地处浙北平原区,近十多年来未发生过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暴发疫情,因此病媒生物的监测也非常薄弱。近年来,国际国内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尤其是新发输入性病媒生物传染病的不断发生,如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和2009年义乌市登革热暴发疫情以及近年来浙江省部分地区不断发生的蜱媒传染病等[2, 3],引起了海宁市卫生行政部门对本地病媒生物监测的重视。从2009年开始,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指导下,海宁市CDC根据国家和浙江省的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对连续4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海宁市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与2011年版《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蚊、蝇、蟑、鼠》的要求比较,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4, 5, 6, 7],与近些年来海宁市的主要媒介传播性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疟疾等均处于较低水平,且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未发生本地疫情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8]

对蚊虫监测结果分析发现,海宁市蚊虫季节消长规律与浙江省其他地区监测结果相似[9, 10, 11, 12, 13]。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但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等均有捕获,说明海宁市存在乙脑、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传播媒介[14, 15, 16, 17, 18],需引起重视。另外,由于蚊虫监测采用灯诱法,对白纹伊蚊敏感性不高[12, 18, 19, 20, 21],有必要在夏季登革热高发季节开展白纹伊蚊的专项监测,为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时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对蝇类的监测结果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6],海宁市的蝇类密度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部分重点场所蝇密度还较高。蜚蠊监测结果说明,5-10月为密度高峰期,其他各月之间的密度变化不大,与浙江省其他地区监测结果相似[11, 12, 18, 20, 21, 22],但蜚蠊总体密度从2009年开始有所上升,可能与海宁市一直使用化学药物防治德国小蠊,使其抗药性增加有关。鼠类监测结果表明,海宁市鼠密度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季节消长也不明显,可能与海宁市每年坚持春、秋两季灭鼠工作有关。

连续几年监测初步掌握了海宁市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类、季节分布等,但是监测是手段,防治才是根本。通过监测发现海宁市病媒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在辖区内对不同病媒生物进行分类指导,开展综合治理,并将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连续性的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病媒生物及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这是保证病媒生物防制达到理想效果的前提[23]。二是要重视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环卫设施的建设,整治排污沟,清理城乡结合部及居民小区等卫生死角,从根本上控制病媒生物孳生地。三是加强媒介生物及抗药性监测,对孳生地及优势种群进行调查,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防控,在此基础上对常用药物进行抗药性监测及效果评价,以提高病媒生物防制效果,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防制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2] 凌锋, 龚震宇, 柴程良, 等. 浙江省蜱媒传染病监测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1):19-23.
[3] 凌锋, 范伟忠, 林君芬, 等. 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 情流行病学调查[J]. 疾病监测, 2010, 25(9):757-75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 GB/T 27770-2011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鼠类[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 GB/T 27771-2011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蚊类[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 GB/T 27772-2011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蝇类[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 GB/T 27773-2011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蜚蠊[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8] 李清, 王小花, 吴方, 等. 海宁市2004-2010年常见传染病季 节性分布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7): 783-784.
[9] 陈强, 施红喜, 何晓庆. 2005-2007年金华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 20(3):260-262.
[10] 白勇, 林寅君, 徐荣. 2006-2008年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调查与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6): 598-600.
[11] 龚震宇, 傅桂明, 杨天赐, 等. 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和群落动 态研究[J]. 疾病监测, 2010, 25(4):294-298.
[12] 余向华, 管鸿巧, 陈岚, 等. 温州市蚊、蝇、蜚蠊密度监测[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 17(1):59-60.
[13] 应凯满, 郑柏福. 2005-2010年浙江省磐安县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3): 262-264.
[14] 潘波, 陈晓光, 吴军, 等. 广东省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疟疾传 播强度的比较[J]. 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11):1169-1171.
[15] 黎新宇, 李长青, 张松建, 等. 北京市顺义区2009-2011年蚊媒监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 23(5):472-473, 476.
[16] 李美青, 刘永权, 黄燕惠, 等. 广州市城乡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带病毒情况及抗药性监测[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 杂志, 2013, 24(2):108-111.
[17] 郑能雄, 林云钦, 罗斌, 等. 福州市登革热蚊媒种群生态学研 究[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3, 9(2):8-11.
[18] 杨天赐, 傅桂明. 浙江省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调查研 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3):189-191.
[19] 马俊, 于洁, 黄庆江, 等. 通化市2010年病媒生物监测情况分 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2, 18(6):507-510.
[20] 傅桂明, 龚震宇, 杨天赐, 等. 2009年浙江省诱蚊灯法监测蚊虫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5): 422-423.
[21] 张家林, 吴明生, 陈建民, 等. 安徽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21(1):53-55.
[22] 傅桂明, 杨天赐, 任樟尧. 浙江省2005 年蟑螂种群监测结 果[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8(11):30.
[23] 吴建华, 郑艳娟, 徐孝平, 等. 银川市2006-2010年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探讨[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 (4):32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