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张家勇, 白玉银, 张稷博, 丁俊, 李志, 关玉辉, 王纯玉
- ZHANG Jia-yong, BAI Yu-yin, ZHANG Ji-bo, DING Jun, LI Zhi, GUAN Yu-hui, WANG Chun-yu
- 辽宁省2009-2013年人居环境鼠类监测报告
- Surveillance on commensal rodents during 2009-2013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85-18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2): 185-187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2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10-5
鼠类是重要病媒生物之一,可传播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斑疹伤寒等多种疾病,危害极大。辽宁省是我国HFRS疫情较严重的疫区之一,2004年、2005年发病例数和发病率均达到全国第1位[1],HFRS人群发病高低与鼠密度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呈正相关关系[2]。为进一步做好鼠传疾病防制,预防HFRS的发生与流行,辽宁省多年来一直开展鼠密度监测,密切关注鼠密度变化趋势及鼠类种群结构变迁规律。现对2009-2013年辽宁省监测点鼠情监测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对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分析,揭示出辽宁省鼠密度、鼠类组成及数量动态,为防控鼠传疾病提供基础数据,为制订相关法规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中号板夹(120 mm×65 mm)、生花生米、应急灯或手电筒、塑料袋、鼠袋、塑料桶、消毒药。
1.2 方法 1.2.1 监测点的设置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3]和《辽宁省病媒生物监测实施细则》要求,在全省14个市的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餐饮、食品制售)2个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村内和村外2个类型监测点,全省共设置监测点56个,3个月内不在同一区域监测,以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0.5 km。
1.2.2 监测时间2009-2013年每年监测一个消长周期(1-12月),每月中旬进行监测,以月为统计单位。
1.2.3 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晚布晨收。各监测点每次布放有效夹数不少于100夹,室内布夹按2夹/15 m2,<15 m2的房间布放1夹;室外沿障碍物布夹,5~10 m布放1夹。记录捕获鼠数并进行鼠种鉴定,计算鼠密度。
鼠密度(捕获率)=捕鼠总数(只)/有效夹总数×100%
1.3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鼠密度 2.1.1 不同年份鼠密度2009-2013年辽宁全省共布放鼠夹506 806夹次,有效夹485 792夹次,捕获鼠类7548只,5年鼠密度分别为1.49%、1.52%、1.49%、1.59%和1.66%,总平均鼠密度为1.55%,年份间鼠密度波动不大。5年间鼠密度呈小幅升高趋势。
2.1.2 不同生境鼠密度2009-2013年辽宁省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村内(2.85%)>农村村外(1.66%)>特殊行业(1.09%)>居民区(0.78%),城市鼠密度(0.93%)远低于农村 (2.25%),不同生境鼠密度5年间保持稳定(图 1)。
2.1.3 鼠密度季节消长2009-2013年辽宁省各年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各年基本在4-5月、9-10月出现2个密度高峰,其中2009年的8月和2010年6月也出现小高峰(表 1)。
2.1.4 不同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2009-2013年辽宁省总体鼠密度、农村及城市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4月和10月分别出现2个密度高峰,其中城市10月的鼠密度波峰略高但并不显著(表 1)。
2009-2013年主要鼠种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小家鼠(Mus musculus),构成比分别为71.09%、14.90%和8.62%,褐家鼠为优势鼠种。2009-2013年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的构成比处在较为稳定的区间,褐家鼠构成比略有下降(表 2)。
2009-2013年不同生境鼠种构成不同,其中居民区、特殊行业、农村村内优势种为褐家鼠,构成比均>80%,小家鼠次之;而农村村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构成比为49.58%,褐家鼠次之(表 2)。
3 讨 论监测结果显示,辽宁省2009-2013年间鼠密度有升高趋势,季节消长呈双峰型曲线,鼠种构成与大连地区优势鼠种一致[4],但与南方城市不同,如云南、贵州省[5, 6]。本研究中季节消长及鼠种构成结果与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家栖鼠种类组成及数量动态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农村鼠密度明显高于城市,说明农村防鼠、灭鼠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虽然城市鼠密度低于农村,但城市人口密集控制鼠密度仍不容忽视,应因地制宜持续开展鼠密度监测,并加大灭鼠力度。
鼠密度的高低与鼠传疾病有着密切联系,辽宁省HFRS呈现混合型疫区的季节特点,双峰特征明显[8]。此与监测结果中鼠密度季节消长呈双峰型曲线,鼠种构成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主的鼠种构成相互印证。
鼠密度、鼠种分布和带病毒率是HFRS发病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5],监测结果显示,2009-2013年各年鼠密度均>1%,而鼠密度在1%以下方可控制HFRS的流行[9, 10]。HFRS防控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控制传染源,应在鼠密度2个高峰期(4月和10月)前分别开展一次集中灭鼠活动,春秋两季灭鼠可使鼠密度显著降低、影响鼠季节消长曲线[11, 12]。同时加强日常性的灭鼠工作,以保证持续的控制鼠类密度,从而有效地控制鼠传疾病的发病率,继续加大鼠密度监测力度,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其次,疫苗接种,在辽宁省重点地区和高危人群中加强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
综上所述,鼠类防制应提倡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策略[13],影响鼠类种群变动的因素很多,如食物来源、栖息地或空间、气候(温度、降雨等)、天敌、疾病在鼠类中的暴发流行、种间竞争等[14],因此在鼠类防制中,应先了解环境中主要鼠种的生活习性、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在投放毒饵和布放器械时应了解其习性;另外,灭鼠工作必须要大面积联合行动,科学地选用化学灭鼠药物[15],同时也要与日常性的灭鼠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宣传鼠类防控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消除鼠类觅食及栖息场所,从而持续有效地将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水平,降低鼠传疾病的发病率。
志谢 本项工作得到辽宁省各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控制同仁的大力支持,特此志谢[1] | 刘晓东.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时空分布及气候因素对辽宁省 HFRS影响的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 2012. |
[2] | 秦彩明, 刘芸, 姚文清, 等. 辽宁省国家监测点肾综合征出血 热监测分析[J]. 疾病监测, 2007, 22(3):162-164.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 |
[4] | 庞为, 吴炜, 周祎, 等. 大连市2006-2010年鼠情监测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1, 27(4):307-308. |
[5] | 周裕学. 毕节市2013 年病媒生物监测分析与评价[J]. 医学信息, 2014, 27(4):295. |
[6] | 孙桂娟, 杨文尧, 余东, 等. 2006-2013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 区鼠疫监测结果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4, 29(2): 72-74. |
[7] | 李维贤, 张放, 张稷博. 辽宁省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动态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2, 3(5):296-298. |
[8] | 孙英伟, 韩仰欢, 李鑫, 等. 辽宁省2007-2011年肾综合征出 血热疫情监测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6):838-840. |
[9] | 陈化新.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 23(1):63-66. |
[10] | 孙进忠, 马永禄, 吴迪, 等. 辽宁省3市肾综合征出血热鼠间疫情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18(3): 243-244. |
[11] | 姚惠铭, 孙红专, 沈吟才, 等. 奉贤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科学灭鼠控制对策[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 14(4):290-293. |
[12] | 冯笑, 申同样, 赵秀英, 等. 2011 年北京市西城区病媒生物密 度调查与防制对策[J]. 医学动物防制, 2012, 28(9):945-948. |
[13] | 杨迎宇, 孙春卫. 2001-2006年上海市宝山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1):75-76. |
[14] | 汪诚信, 潘祖安. 灭鼠概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 89-93. |
[15] | 叶浩风, 何涌波, 朱旭豪, 等. 2004-2005年清远市区“四害” 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 (2):99-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