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辛正, 王东, 杨国樑, 王永明, 彭文广, 李羡亭, 齐梅, 王蕾, 李殿香
- XIN Zheng, WANG Dong, YANG Guo-liang, WANG Yong-ming, PENG Wen-guang, LI Xian-ting, QI Mei, WANG Lei, LI Dian-xiang
- 济南市蜱分布及带病毒状况调查
- Status of tick distribution and tick-borne pathogens in Jinan city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79-181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2): 179-181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1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10-29
2 章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2 Zhangqi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School of Medicine and Life Science, University of Jinan
蜱是动物体表常见的寄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叮咬人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1]。近些年研究表明,蜱除了携带立克次体、无形体、脑炎病毒等还可以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要传播媒介[2, 3]。为了解济南市蜱种类、分布及携带病毒情况,在不同宿主动物、环境中捕捉蜱并进行鉴定,以期为济南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蜱类采集 1.1.1 宿主体表捡拾法[4]重点检查调查样地宿主(牛、羊、犬、猪、鸡、猫)的耳朵、眼睛周围、口鼻周围、颈部、腋窝、腿根、尾根等部位,毛较长的动物需用手触摸,发现蜱时,应用小镊子夹紧假头先轻轻拉拽和左右晃动,使之能上下摇动,然后果断拔出。将蜱进行编号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分类鉴定、计数和携带病毒检测。
1.1.2 人工布旗法[4]采集时间为09:00之前或17:00之后。采集用90 cm×60 cm的白棉布旗,窄的一边两端用绳子固定,将旗子平铺地面,拖拉绳子前进,每步行10 m即可停下检视附着的蜱数,根据调查地段内植被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定时或定距离拖蜱。如是较平整的草地,可拖拉布旗在草地上行走;如是灌木丛则手持木杆在灌木丛和杂草上来回挥动布旗。以每人每小时或每人每100 m所捕获蜱数进行统计。将附着在布旗上和拖蜱者身上的蜱用镊子捡起装入管内,立即旋紧管盖或盖紧塞子。每一样地的蜱放入同一管内或做一致编号,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分类鉴定、计数和携带病毒检测。
1.1.3 蜱密度宿主动物带蜱数(只/只或头)=携带蜱虫数量(只)/阳性动物数量(只)
环境蜱密度(只/人工小时)=蜱虫数量(只)/人工数量*时间
1.2 病毒检测 1.2.1 RNA提取采用Qiagen公司RNA提取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提取蜱中的病毒核酸。蜱的研磨采用Qiagen公司TissueLyserⅡ System 组织研磨仪磨碎。
1.2.2 SFTSV检测取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样本200 μl,蜱研磨混合液200 μl,按照试剂盒(Roche 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病毒RNA。使用荧光PCR试剂盒(QIAamp QuantiTect Probe RT?PCR Kit,德国Qiagen公司),用自行设计引物、探针进行扩增。扩增程序:50 ℃ 30 min,95 ℃ 15 min;95 ℃ 5 s,60 ℃ 30 s,40个循环。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2 结 果 2.1 蜱种类共捕获蜱722只,其中从宿主动物体表捕捉614只,外环境捕捉108只。经鉴定,所捕获蜱均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其中若虫38只,雄虫37只,雌虫647只。
2.2 蜱类分布 2.2.1 不同宿主动物带蜱情况共调查宿主动物254只(头),包括羊、牛、犬、猫、猪和鸡,阳性宿主99只(头),阳性率为39.0%。其中,羊的阳性率最高,达53.3%,其次是猫、犬、牛、鸡,猪的阳性率最低,仅为2.7%(表 1)。
2.2.2 阳性宿主动物不同部位的带蜱情况在99只(头)阳性宿主动物中,头部带蜱77只(头),占77.8%;鼠鼷部(下腹部与后肢连接的部位)带蜱75只(头),占75.8%;颈部和胸部(前肢腋下及前胸部位)均带蜱21只(头),均占21.2%;背部和尾部均未发现蜱。牛、鸡、猪宿主动物仅在头部携带蜱,羊、猫、犬携带蜱部位以头部和鼠鼷部为主,其次是颈部(表 2)。
2.2.3 不同阳性宿主动物蜱密度99只(头)阳性宿主动物共带蜱614只,平均带蜱指数为6.2只/只或头。其中,羊携带蜱最多,带蜱指数为6.7只/只或头,其他宿主动物携带蜱较少,带蜱指数在1.0~2.7只/只或头(表 3)。
2.2.4 蜱环境分布选择不同地点12处,采用布旗法在草丛、灌木丛共计调查24人工小时,草丛捕获蜱93只,灌木丛捕获蜱15只,平均密度为4.5只/人工小时。
2.3 蜱带病毒情况按照游离蜱、寄生蜱宿主的不同共分为42组进行SFTSV检测,3组样本荧光检测显示SFTSV阳性,1组样本显示立克次体阳性,4份阳性样本均来自羊体。
3 讨 论 3.1 蜱生存环境蜱多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气温、湿度、光照等可影响蜱的季节消长及活动[5]。济南市地处北纬36°40′,东经117°00′,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三面环山,南部为泰山山脉,东西两侧有部分小山脉。山中植被茂密,有草丛、灌木丛、防护林、经济林等上百种植被,符合蜱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3.2 优势蜱种本次调查表明,长角血蜱是济南市的优势蜱种,可能与调查地区植被种类和区域局限等因素有关。济南市南部山区为低山丘陵,草地、灌木丛为主要植被,农户多选择在此放养家畜,为长角血蜱生存及繁衍后代提供有利环境。刘国平等[6]调查发现东北地区丘陵草地的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占99.7%,针阔混交林为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占69.5%。2007年,王丽娟等[7]选择山东省境内的昆嵛山、塔山、泰山及部分林场为调查点,发现山东省蜱类的优势种为长角血蜱,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
3.3 分布特征游离蜱多存在于草地中,与蜱的生态特征相关。当宿主动物进入有蜱环境中,蜱很容易侵袭宿主并附着在宿主体表吸血。本次调查的宿主动物有羊、牛、犬、猫、鸡、猪,其中羊主要为野外放养模式,即每天07:00-10:00、15:30-19:00将羊群赶往丘陵山区放牧;犬和猫为散养模式,不限制出入;牛为放养和圈养混合模式,放养频次较低、活动范围较窄;鸡和猪多为圈养模式。不同饲养方式对宿主动物带蜱指数有较大影响,野外放养的羊群是济南地区主要带蜱宿主动物,羊放牧时间段与蜱活动高峰重合密切相关。当蜱寄生宿主动物时,对寄主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骚动的部位,如猪本次仅在眼睑、鸡仅在鸡冠部位捕到蜱。由于蜱饱血个体较大,宿主挠蹭时很容易对虫体造成损伤,因此寄生部位多选择宿主不易碰到的部位。郑洪远[8]调查河北省长角血蜱的寄生情况,发现该蜱在羊体上的主要寄生部位为耳部(多在耳缘部位)、下颌部、眼睑部和鼠蹊部。与本次调查的长角血蜱多寄生在宿主动物的头部(耳部、眼睑部位)、鼠蹊部、颈部和腋下寄生相符,其余部位较少见,主要因为宿主动物这些部位其尾巴难以触及和自身很难碰触。
3.4 部分蜱携带病毒文献报道,目前已经从羊、牛、犬体寄生蜱中检出SFTSV[9, 10, 11],5种动物(羊、牛、犬、猪、鸡)的血清样本SFTSV阳性率分别为57.1%、31.8%、6.4%、5.3%和0.9%,表明这些动物可能是SFTSV的储存宿主[12]。姜晓林[13]在蜱中分离到病毒,并对蜱源和人源标本中分离的病毒进行同源性比较,认为长角血蜱与该病毒的传播关系密切。本次调查从羊体上的长角血蜱中检出SFTSV;其他宿主动物未检出,可能与从其他宿主体表捕获蜱数量少有关,即便如此,综合其他文献[9, 10, 11, 12],猫、犬由于与人接触密切,流行病学意义更为突出。虽未对羊群进行血清学检测,不排除羊群感染的可能性,调查结果仍可作为防控蜱的依据。同时,在一组样本中检出立克次体阳性,表明济南市部分蜱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此与其他研究结论一致。
3.5 蜱的综合防制从济南市蜱的自然生态来看,蜱除分布在适宜的外环境,还存在于与人接触更为密切的家养牲畜体表,特别是放养家畜。通过破坏蜱孳生外环境来清除蜱,代价高、风险大,应将防控重点放在家养牲畜上,山区放养家畜及与家畜接触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及时清除动物体表蜱,避免或减少人与动物的摩擦、碰触,注重预防和阻止蜱叮咬,强化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增强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
[1] | 杨振洲, 陈国仕, 李彦, 等. 疾病媒介蜱虫控制策略[J]. 传染 病信息, 2011, 24(1):55-58. |
[2] | 赵俊伟, 王环宇, 王英. 中国蜱传病原体分布研究概况[J]. 中 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5):445-448. |
[3] | Yu XJ, Liang MF, Zhang SY, et al.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 New Engl J Med, 2011, 364(16):1523-1532. |
[4] | 石华, 王玥, 韩华, 等. 蜱媒疾病风险评估中标本采集方法的 探讨[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19(4):308-310. |
[5] | 蒋维佳, 王昭孝, 王晓学, 等. 2006-2007年贵州省大矸镇草地二棘血蜱季节消长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 20(1):70-71. |
[6] | 刘国平, 任清明, 王峰, 等. 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及 防制对策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3):208-210. |
[7] | 王丽娟, 侯学霞, 陈志林, 等. 山东省莱姆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18(4):306-308. |
[8] | 郑洪远. 长角血蜱的野外生态学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 大学, 2009. |
[9] | Xing Z, Schefers J, Schwabenlander M, et al. Novel bunyavirus in domestic and captive farmed animals, Minnesota, USA[J]. Emerg Infect Dis, 2013, 19(9):1487-1489. |
[10] | Niu GY,Li JD,Liang MF,et al.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among domesticated animals,China[J]. Emerg Infect Dis, 2013, 19(5):756-763. |
[11] | 刘洋, 黄学勇, 杜燕华, 等. 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 行区蜱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状况调查[J]. 中华 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6):500-504. |
[12] | 宫连凤, 姜梅, 韩文清, 等. 2011年山东省胶东地区4种动物感 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情况的调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 47(1):85-86. |
[13] | 姜晓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传播媒介及宿主调 查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