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Vol. 26 Issue (2): 179-181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辛正, 王东, 杨国樑, 王永明, 彭文广, 李羡亭, 齐梅, 王蕾, 李殿香
XIN Zheng, WANG Dong, YANG Guo-liang, WANG Yong-ming, PENG Wen-guang, LI Xian-ting, QI Mei, WANG Lei, LI Dian-xiang
济南市蜱分布及带病毒状况调查
Status of tick distribution and tick-borne pathogens in Jinan city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79-181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2): 179-181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1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10-29
济南市蜱分布及带病毒状况调查
辛正1, 王东1, 杨国樑1, 王永明1, 彭文广1, 李羡亭2, 齐梅3, 王蕾3, 李殿香3    
1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监测与病媒生物防制所, 济南250021;
2 章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摘要目的 调查济南市丘陵地区蜱的种类、宿主、分布及其带病毒情况。方法 采用宿主体表捡拾法采集寄生蜱、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 并进行分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结果 在宿主动物和环境中分别捕获蜱614和108只, 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其中, 羊体表捕获蜱596只, 占调查宿主动物的97.1%。所有宿主动物中, 羊携带蜱比例最高(53.3%), 带蜱指数最高(6.7只/只或头)。在3组蜱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 1组蜱样本中检测到立克次体阳性, 4份样本均来自羊群。结论 济南市的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放养羊群是当地蜱主要宿主动物;部分蜱可能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和立克次体。
关键词     宿主     新型布尼亚病毒     立克次体    
Status of tick distribution and tick-borne pathogens in Jinan city
XIN Zheng1, WANG Dong1, YANG Guo-liang1, WANG Yong-ming1, PENG Wen-guang1, LI Xian-ting2, QI Mei3, WANG Lei3, LI Dian-xiang3    
1 Jin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nan 250021,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2 Zhangqi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School of Medicine and Life Science, University of Jina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es, host,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tick-borne pathogens in Jinan city. Methods The parasitic tick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host skin by hand or tweezers and the free ticks were collected manually with white cloth from the grassland or shrubbery. Collected ticks were classified and tested for tick-borne pathogens. Results There were 614 and 108 ticks collected on 6 hosts and in 2 types of environment, respectively. Collected ticks were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There were 596 ticks collected on goats with proportion of 97.1%. About 53.3% goats carried with ticks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ticks per goat was about 6.7. The results were positive in RNA detection of new bunyavirus in 3 groups of tick and positive of rickettsia in one group. Positive ticks were collected from goats. Conclusion The dominant tick species was H. longicorni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dominant host animal was goats raised outside. Some ticks may carry bunyavirus and rickettsia.
Key words: Tick     Host     Bunyavirus     Rickettsia    

蜱是动物体表常见的寄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叮咬人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1]。近些年研究表明,蜱除了携带立克次体、无形体、脑炎病毒等还可以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要传播媒介[2, 3]。为了解济南市蜱种类、分布及携带病毒情况,在不同宿主动物、环境中捕捉蜱并进行鉴定,以期为济南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蜱类采集 1.1.1 宿主体表捡拾法[4]

重点检查调查样地宿主(牛、羊、犬、猪、鸡、猫)的耳朵、眼睛周围、口鼻周围、颈部、腋窝、腿根、尾根等部位,毛较长的动物需用手触摸,发现蜱时,应用小镊子夹紧假头先轻轻拉拽和左右晃动,使之能上下摇动,然后果断拔出。将蜱进行编号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分类鉴定、计数和携带病毒检测。

1.1.2 人工布旗法[4]

采集时间为09:00之前或17:00之后。采集用90 cm×60 cm的白棉布旗,窄的一边两端用绳子固定,将旗子平铺地面,拖拉绳子前进,每步行10 m即可停下检视附着的蜱数,根据调查地段内植被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定时或定距离拖蜱。如是较平整的草地,可拖拉布旗在草地上行走;如是灌木丛则手持木杆在灌木丛和杂草上来回挥动布旗。以每人每小时或每人每100 m所捕获蜱数进行统计。将附着在布旗上和拖蜱者身上的蜱用镊子捡起装入管内,立即旋紧管盖或盖紧塞子。每一样地的蜱放入同一管内或做一致编号,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分类鉴定、计数和携带病毒检测。

1.1.3 蜱密度

宿主动物带蜱数(只/只或头)=携带蜱虫数量(只)/阳性动物数量(只)

环境蜱密度(只/人工小时)=蜱虫数量(只)/人工数量*时间

1.2 病毒检测 1.2.1  RNA提取

采用Qiagen公司RNA提取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提取蜱中的病毒核酸。蜱的研磨采用Qiagen公司TissueLyserⅡ System 组织研磨仪磨碎。

1.2.2  SFTSV检测

取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样本200 μl,蜱研磨混合液200 μl,按照试剂盒(Roche 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病毒RNA。使用荧光PCR试剂盒(QIAamp QuantiTect Probe RT?PCR Kit,德国Qiagen公司),用自行设计引物、探针进行扩增。扩增程序:50 ℃ 30 min,95 ℃ 15 min;95 ℃ 5 s,60 ℃ 30 s,40个循环。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2 结 果 2.1 蜱种类

共捕获蜱722只,其中从宿主动物体表捕捉614只,外环境捕捉108只。经鉴定,所捕获蜱均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其中若虫38只,雄虫37只,雌虫647只。

2.2 蜱类分布 2.2.1 不同宿主动物带蜱情况

共调查宿主动物254只(头),包括羊、牛、犬、猫、猪和鸡,阳性宿主99只(头),阳性率为39.0%。其中,羊的阳性率最高,达53.3%,其次是猫、犬、牛、鸡,猪的阳性率最低,仅为2.7%(表 1)。

表 1 不同宿主动物带蜱情况
2.2.2 阳性宿主动物不同部位的带蜱情况

在99只(头)阳性宿主动物中,头部带蜱77只(头),占77.8%;鼠鼷部(下腹部与后肢连接的部位)带蜱75只(头),占75.8%;颈部和胸部(前肢腋下及前胸部位)均带蜱21只(头),均占21.2%;背部和尾部均未发现蜱。牛、鸡、猪宿主动物仅在头部携带蜱,羊、猫、犬携带蜱部位以头部和鼠鼷部为主,其次是颈部(表 2)。

表 2 阳性宿主动物不同部位的带蜱情况
2.2.3 不同阳性宿主动物蜱密度

99只(头)阳性宿主动物共带蜱614只,平均带蜱指数为6.2只/只或头。其中,羊携带蜱最多,带蜱指数为6.7只/只或头,其他宿主动物携带蜱较少,带蜱指数在1.0~2.7只/只或头(表 3)。

表 3 不同阳性宿主动物蜱密度
2.2.4 蜱环境分布

选择不同地点12处,采用布旗法在草丛、灌木丛共计调查24人工小时,草丛捕获蜱93只,灌木丛捕获蜱15只,平均密度为4.5只/人工小时。

2.3 蜱带病毒情况

按照游离蜱、寄生蜱宿主的不同共分为42组进行SFTSV检测,3组样本荧光检测显示SFTSV阳性,1组样本显示立克次体阳性,4份阳性样本均来自羊体。

  3 讨 论 3.1 蜱生存环境

蜱多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气温、湿度、光照等可影响蜱的季节消长及活动[5]。济南市地处北纬36°40′,东经117°00′,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三面环山,南部为泰山山脉,东西两侧有部分小山脉。山中植被茂密,有草丛、灌木丛、防护林、经济林等上百种植被,符合蜱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3.2 优势蜱种

本次调查表明,长角血蜱是济南市的优势蜱种,可能与调查地区植被种类和区域局限等因素有关。济南市南部山区为低山丘陵,草地、灌木丛为主要植被,农户多选择在此放养家畜,为长角血蜱生存及繁衍后代提供有利环境。刘国平等[6]调查发现东北地区丘陵草地的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占99.7%,针阔混交林为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占69.5%。2007年,王丽娟等[7]选择山东省境内的昆嵛山、塔山、泰山及部分林场为调查点,发现山东省蜱类的优势种为长角血蜱,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

3.3 分布特征

游离蜱多存在于草地中,与蜱的生态特征相关。当宿主动物进入有蜱环境中,蜱很容易侵袭宿主并附着在宿主体表吸血。本次调查的宿主动物有羊、牛、犬、猫、鸡、猪,其中羊主要为野外放养模式,即每天07:00-10:00、15:30-19:00将羊群赶往丘陵山区放牧;犬和猫为散养模式,不限制出入;牛为放养和圈养混合模式,放养频次较低、活动范围较窄;鸡和猪多为圈养模式。不同饲养方式对宿主动物带蜱指数有较大影响,野外放养的羊群是济南地区主要带蜱宿主动物,羊放牧时间段与蜱活动高峰重合密切相关。当蜱寄生宿主动物时,对寄主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骚动的部位,如猪本次仅在眼睑、鸡仅在鸡冠部位捕到蜱。由于蜱饱血个体较大,宿主挠蹭时很容易对虫体造成损伤,因此寄生部位多选择宿主不易碰到的部位。郑洪远[8]调查河北省长角血蜱的寄生情况,发现该蜱在羊体上的主要寄生部位为耳部(多在耳缘部位)、下颌部、眼睑部和鼠蹊部。与本次调查的长角血蜱多寄生在宿主动物的头部(耳部、眼睑部位)、鼠蹊部、颈部和腋下寄生相符,其余部位较少见,主要因为宿主动物这些部位其尾巴难以触及和自身很难碰触。

3.4 部分蜱携带病毒

文献报道,目前已经从羊、牛、犬体寄生蜱中检出SFTSV[9, 10, 11],5种动物(羊、牛、犬、猪、鸡)的血清样本SFTSV阳性率分别为57.1%、31.8%、6.4%、5.3%和0.9%,表明这些动物可能是SFTSV的储存宿主[12]。姜晓林[13]在蜱中分离到病毒,并对蜱源和人源标本中分离的病毒进行同源性比较,认为长角血蜱与该病毒的传播关系密切。本次调查从羊体上的长角血蜱中检出SFTSV;其他宿主动物未检出,可能与从其他宿主体表捕获蜱数量少有关,即便如此,综合其他文献[9, 10, 11, 12],猫、犬由于与人接触密切,流行病学意义更为突出。虽未对羊群进行血清学检测,不排除羊群感染的可能性,调查结果仍可作为防控蜱的依据。同时,在一组样本中检出立克次体阳性,表明济南市部分蜱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此与其他研究结论一致。

3.5 蜱的综合防制

从济南市蜱的自然生态来看,蜱除分布在适宜的外环境,还存在于与人接触更为密切的家养牲畜体表,特别是放养家畜。通过破坏蜱孳生外环境来清除蜱,代价高、风险大,应将防控重点放在家养牲畜上,山区放养家畜及与家畜接触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及时清除动物体表蜱,避免或减少人与动物的摩擦、碰触,注重预防和阻止蜱叮咬,强化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增强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杨振洲, 陈国仕, 李彦, 等. 疾病媒介蜱虫控制策略[J]. 传染 病信息, 2011, 24(1):55-58.
[2] 赵俊伟, 王环宇, 王英. 中国蜱传病原体分布研究概况[J]. 中 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23(5):445-448.
[3] Yu XJ, Liang MF, Zhang SY, et al.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 New Engl J Med, 2011, 364(16):1523-1532.
[4] 石华, 王玥, 韩华, 等. 蜱媒疾病风险评估中标本采集方法的 探讨[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19(4):308-310.
[5] 蒋维佳, 王昭孝, 王晓学, 等. 2006-2007年贵州省大矸镇草地二棘血蜱季节消长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 20(1):70-71.
[6] 刘国平, 任清明, 王峰, 等. 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及 防制对策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3):208-210.
[7] 王丽娟, 侯学霞, 陈志林, 等. 山东省莱姆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18(4):306-308.
[8] 郑洪远. 长角血蜱的野外生态学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 大学, 2009.
[9] Xing Z, Schefers J, Schwabenlander M, et al. Novel bunyavirus in domestic and captive farmed animals, Minnesota, USA[J]. Emerg Infect Dis, 2013, 19(9):1487-1489.
[10] Niu GY,Li JD,Liang MF,et al.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among domesticated animals,China[J]. Emerg Infect Dis, 2013, 19(5):756-763.
[11] 刘洋, 黄学勇, 杜燕华, 等. 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 行区蜱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状况调查[J]. 中华 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6):500-504.
[12] 宫连凤, 姜梅, 韩文清, 等. 2011年山东省胶东地区4种动物感 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情况的调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 47(1):85-86.
[13] 姜晓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传播媒介及宿主调 查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