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黄文忠, 余向华, 吴红照, 张磊, 缪梓萍, 吕华坤
- HUANG Wen-zhong, YU Xiang-hua, WU Hong-zhao, ZHANG Lei, MIAO Zi-ping, LYU Hua-kun
- 一起经接触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调查
-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a contact with patient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72-175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2): 172-175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10-21
2 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杭州310051
2 Wenzh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Zheji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ngzhou 310051,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虫媒感染性疾病,近几年来,我国多个省份发现SFTS疫情[1, 2, 3, 4],而且多个省份报告SFTS聚集性疫情[5, 6, 7, 8],其中有共同暴露,也有经接触重症患者的血液、体液、衣物等感染。浙江省多丘陵地貌,蜱分布较广,每年均有数十例病例报告[9, 10]。2013年6月4日,浦江县发生1例死亡病例,主动检索发现1例密切接触者发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确认该密切接触者很可能经接触死亡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感染。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病例临床诊疗相关资料来自于患者就诊的医院病案记录。
1.2 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及其家属、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同村居民进行疫情检索和血清学调查,同时登记个案识别信息和暴露信息等。
1.3 宿主动物调查按照《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试行)》进行调查。
1.3.1 家畜及野生动物体表寄生蜱调查鼠形动物采用笼捕法,捕到的鼠运送至浦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微生物实验室,乙醚麻醉,分类鉴定,采集其体表携带蜱,无菌操作取血和肝、脾标本,-80 ℃低温保存,及时送至浙江省CDC检测;对村民及病家饲养的山羊和犬体表蜱检查并采集;将所有采集到的蜱用75%乙醇保存,及时送浙江省CDC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
1.3.2 野外蜱监测采用布旗法于10:00和16:00左右在患者发病前经常活动的野外场所(田埂、路边、羊草地等)采集蜱,采集到的蜱用75%乙醇保存待检。
1.4 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采集患者血清3 ml、山羊耳静脉血3 ml,按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肝、脾标本和蜱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特异核酸,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血清和羊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SFTSV抗体试剂由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提供,检测工作由浙江省CDC病毒实验室完成。
2 结 果 2.1 病例资料病例甲:男,60岁,农民。2013年5月29日无明显诱因发热、畏寒,30日晨腹泻多次,到村卫生室就诊,诊断为“肠炎”,给以抗生素输液治疗;31日上午再次到村卫生室输液治疗,未见好转,22:00到浦江县人民医院急诊室就诊,诊断为“发热待查、感染性腹泻”,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降低,6月1日凌晨转至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室就诊,病情危重,6月2日上午转至浙江省人民医院,查体:T 39.2 ℃,精神极度萎靡,球结膜充血、牙龈出血,右小腿大片瘀斑。 病例就诊过程中多次血常规检查,均提示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表 1)。6月4日上午采集血标本送浙江省CDC实验室,RT?PCR检测SFTSV核酸阳性,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于当日13:30死亡。
病例乙:女,32岁,病例甲的大儿媳。从5月31日起一直陪护病例甲就诊,转院期间一直同车同行以及住院期间护理,频繁且密切接触病例甲,病例甲死亡后又护送遗体回其生前居住地。病例乙于6月6日下午出现低热,乏力,偶有干咳,6月7-12日在金华市广福医院就诊,6月12日后到金华市中心医院就诊,抗生素治疗1周后有好转,7月25日再次到金华市中心医院检查血常规。期间多次血常规检测显示,白细胞除前3次略低于正常值外,其他正常;血小板正常但有进行性降低(表 2)。血样经浙江省CDC实验室RT-PCR检测,SFTSV核酸阳性。
2.2 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甲居住在农村山区,平时与妻子居住。饲养鸭2000余只(圈养),发病前一直隔日到附近山上割草喂鸭,作业时穿汗衫、短裤和拖鞋,发病前蜱叮咬史不详。患者一直生活在本地,无外出旅游史。病例乙居住在金华市城区,从事商业服务,居住小区环境较好,无蜱发现。每年春节回病例甲家团聚2~3 d,否认被蜱叮咬。发病前护理病例甲,给其擦身、洗脸、除牙龈血等,并且在病例甲转院期间同行,病例甲死亡后与其同车护送遗体回家。病例乙在病例甲发病后护理、转送过程中有密切接触,之后发病(图 1)。
2.3 密切接触者和同村居民检索病例甲密切接触者8人和同村居民46人,均进行流行病学询问和血清标本采集。其中4人SFTSV IgG抗体阳性,4人中3人SFTSV核酸阴性,D(病例乙)SFTSV核酸阳性(表 3)。
在病家户外和鸭棚周边捕鼠,捕获8只,鼠密度为9.1%。其中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4只,黄胸鼠(Rattus tanezumi)1只,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3只。染蜱鼠5只,染蜱率为62.50%;采集鼠寄生蜱26只(1~10只/鼠),经鉴定均为粒形硬蜱(Ixodes granulatus)。当地村民(B)共饲养3只山羊,圈养+放养,放养地主要在房屋后山坡。染蜱羊3只,染蜱率为100%,采集蜱73只,均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采集体表蜱多的羊耳静脉血3 ml。病例甲的住房和鸭棚有4只犬,体表未见蜱。野外游离蜱调查,病家周围菜地、鸭棚、羊放牧地等野外地区均未采集到蜱。
2.5 实验室检测采集8只鼠的血、肝和脾混合标本,鼠血标本IgG抗体均为阴性,肝、脾标本SFTSV核酸阴性。采集山羊(B家庭)血1份,IgG抗体阴性。所有蜱标本经PCR检测,结果均为SFTSV核酸阴性。
3 讨 论病例甲为浦江县报告首例SFTS病例,该病例临床症状、实验室血常规检查均符合SFTS病例特征,血清RT?PCR SFTSV核酸检测阳性。该患者发病前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经常去山上割草且未采取有效防护,无外出史及明确的病例接触史,追溯其感染来源,以节肢动物叮咬而致感染可能性最大。
病例乙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较短;尽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无异常,但有进行性降低趋势,而且血清SFTSV核酸阳性,可以诊断为轻症病例。其流行病学史提示从病例甲传播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其在护理过程中接触到病例甲的血液(瘀斑、牙龈出血等)和排泄物,发病日期在潜伏期内,病例乙15年前离开家乡(农村)一直居住在城市市区,否认有蜱叮咬史,可排除其他可能感染途径。病例乙5月31日从金华市回到浦江县,在浦江县人民医院与病例甲开始接触,并在病例甲转院期间同车同行,6月4日病例甲在杭州市死亡后护送其遗体回浦江县,期间均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推测病例乙感染为接触病例甲体液或分泌物所致。文献报道国内有多起通过接触病例感染SFTS的个例,提示SFTSV可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11, 12, 13, 14]。
浙江省SFTS疫情集中分布在宁波、台州、舟山等沿海地市山区[15, 16, 17],丘陵地区罕见,尽管病例甲为浙中丘陵地区首例SFTS报告病例,但其感染来源为当地,表明浙江省中部丘陵地区存在SFTSV的疫源地。检索发现感染者中,密切接触阳性者A在20年前有脐周蜱叮咬史,15年前腿骨折致残,一直不能户外活动,可能为既往感染者。密切接触阳性者B于10年前背部被蜱叮咬过,自诉数十年来一直未生病服药,也可能为既往感染者。密切接触阳性者C于30年前出嫁外地,居住地周围未发现蜱,常年在企业上班,否认有蜱叮咬史,本起疫情中多次探视病例甲,但接触密切程度低,是否为病例接触感染需进一步调查,也有可能为隐性感染者。尽管疫点的蜱及动物宿主监测无阳性结果,但浙江省SFTS疫点蜱中检测到SFTSV[18],提示SFTSV在当地自然环境中已经存在较长时间,且人群当中存在隐性感染。
SFTS病例呈散发或聚集性分布[19, 20],本起疫情符合SFTS流行病学分布特点,本次疫情为当地首次发现,并不表示当地既往无SFTS疫情,考虑可能与医疗机构诊断和发现能力有关。由于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需实验室确诊,而当地包括市级医院均未开展SFTS实验室特异性诊断检测项目,病例容易被误诊、漏诊[21]。病例甲和病例乙在多家医疗机构就诊,但诊治医生均未主动要求病原学检测。提示医疗机构对SFTS病例的发现与识别能力有待提高,要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SFTS诊断治疗知识培训,特别是出现病例地区的医疗机构更要强化培训,提高诊治能力和水平。本调查再次证实SFTSV可以经接触传播,所以参与病例诊疗的医护人员、参与护理的家属以及参加死亡病例尸体处理的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预防聚集性疫情。
[1] | Yu XJ, Liang MF, Zhang SY, et al.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11, 364(16):1523-1532. |
[2] | 汪金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J]. 安徽预防医 学杂志, 2012, 18(4):281-284. |
[3] | 刘力, 官旭华, 邢学森, 等. 2010年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 (2):168-172. |
[4] | Bao CJ, Qi X, Wang 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1, 365(15):862-863. |
[5] | 曲荣波, 郭祝宽, 秦秀燕. 荣成市一起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综合征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 热带医学杂志, 2013, 13 (10):1289-1291. |
[6] | 陶文元, 陶欣.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8 例报告[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21(1): 91-92. |
[7] | 林桂仁, 杨霞, 于铭. 一起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4 例报告[J]. 求医问药, 2012, 10(7):741. |
[8] | Bao CJ, Guo XL, Qi X, et al. A family cluster of infections by a newly recognized Bunyavirus in eastern China, 2007:further evidence of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J]. Clin Infect Dis,2011, 53(12):1208-1214. |
[9] | Sun JM, Chai CL, Lv HK,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Inter J Infect Dis, 2014, 25:180-185. |
[10] | Sun JM, Zhang YJ, Gong ZY, et al. Seroprevalence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 southeastern China and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J]. Epidemiol Infec, 2014. doi:10.1017/S0950268814001319. |
[11] | Gai ZT, Liang MF, Zhang Y, et al. Person to person transmission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through blood contact[J]. Clin Infect Dis, 2012, 54(2): 249-252. |
[12] | Liu Y, Li Q, Hu WF, et al.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J]. Vector Borne Zoonot Dis, 2012, 12(2):156-160. |
[13] | Tang XY, Wu WL, Wang HF,et al.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through contact with infectious blood[J]. J Infect Dis, 2013, 207(5):736-739. |
[14] | Chen HB, Hu K, Zou JJ, et al. A cluster of cases of human-to- human transmission caused by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J]. Inter J Infect Dis,2013, 17(3):206-208. |
[15] | 练祥, 陈晨松, 柯婷婷, 等. 宁波地区2 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J]. 疾病监测, 2013, 28(1):13-16. |
[16] | 王素云, 沈春莲, 吴丽花, 等.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3例[J]. 中 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3, 20(3):43-44. |
[17] | 顾全忠, 王玉超, 蒲柳艳, 等. 舟山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6例流行特征[J]. 国际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杂志, 2012, 39(5):348-349. |
[18] | 叶凌, 任宜, 王忠发. 舟山海岛地区2011-2012年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24(5):429-431. |
[19] | Liu SL, Chai CL, Wang CM,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virology, epidemiology,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J]. Rev Med Virol, 2014, 24(2): 90-102. |
[20] | 叶凌, 任宜, 毛彬, 等. 一起家庭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 例的报道[J]. 疾病监测, 2012, 27(12):987-989. |
[21] | 袁春, 崔宁, 王炳军, 等. 253 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 床表现特征[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27): 3413-3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