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Vol. 26 Issue (2): 120-126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王亚丽, 王煊, 张彦平
WANG Ya-li, WANG Xuan, ZHANG Yan-ping
2005-2013年全国本地感染与境外输入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geous and imported malaria in China, 2005-2013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20-126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2): 120-126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11-25
2005-2013年全国本地感染与境外输入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王亚丽1, 王煊2, 张彦平1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102206;
2 解放军302医院, 北京100039
摘要目的 了解2005-2013年全国疟疾流行病学特征, 为制定防控策略直至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疟疾病例, 应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软件对病例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全国共报告疟疾210 220例, 其中本地感染187 334例, 境外输入17 990例, 感染来源不明4896例。自2006年起, 境外输入病例逐年上升, 并成为疟疾的主要感染来源。疟疾本地感染病例在7-10月为发病高峰, 而境外输入病例以5、6月为发病小高峰。职业分布中, 本地感染和境外输入病例均以农民最多。非洲和亚洲为我国境外输入疟疾的主要输出地。各型疟疾均以缅甸境外输入病例最多, 但尼日利亚、安哥拉、加纳、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国家自2008年输出病例逐年增多。结论 近年我国本地感染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而境外输入病例却逐年上升, 并成为疟疾的主要感染来源。今后应加强对境外归国人员的主动监测, 以降低我国疟疾发病水平。
关键词疟疾     流行病学     输入性病例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geous and imported malaria in China, 2005-2013
WANG Ya-li1, WANG Xuan2, ZHANG Yan-ping1     
1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2 Hospital 302 of Chinese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pidemiology of malaria in China between 2005 and 2013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Data on malaria cas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3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reporting system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ata were input into Microsoft Excel 2010 and then imported into SPSS 18.0 to conduct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210 220 malaria cases reported from 2005 to 2013, a total of 187 334 were indigeous, 17 990 were imported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4896 had unknown infection sources. The imported case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since 2006 and it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for malaria elimination. Indigenous cases reached a peak during July-October and imported cases occurred mainly between May and June. Majority of indigenous and imported cases were farmers. The imported cases were mainly acquired from Africa and Asia. Most of Plasmodium spp. of malaria was acquired in Burma, but imported cases from African countries such as Nigeria, Angola, Ghana, and Equatorial Guinea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ince 2008. Conclusion From 2005 to 2013 in China, there was a consiste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alaria cases imported from other countries while the number of locally acquired cases sharply declined. The imported malaria has been an important infectious source. Preventive efforts should be focused on workers that return from overseas, and the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syste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further reduce malaria incidence in China.
Key words: Malaria     Epidemiology     Imported case    

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疟疾也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虫媒传染病[1]。我国政府决定在2010年全面开展疟疾消除工作,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为了解我国疟疾流行特征,为疟疾消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5-2013年全国疟疾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5-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疟疾病例。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软件对病例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发病概况

2005-2013年通过中国CDC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疟疾210220例。按感染来源分类,其中本地感染187334例,占病例总数的89.1%;境外输入17990例,占8.6%;感染来源不明4896例,占2.3%。按病例类型分类,其中病原携带者141例,占病例总数的0.1%;临床诊断病例69111例,占32.9%;实验室诊断病例138710例,占66.0%;阳性检测154例,占0.1%;疑似病例2104例,占1.0%。按疾病名称分类,恶性疟18 398例,占8.8%;间日疟160 398例,占76.3%;疟疾(未分型)31 424例,占14.9%。按性别分类,男性140 914例,占67.0%;女性69 306例,占33.0%。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2.1.1 各年发病情况

图 1可以看出,2005-2013年我国疟疾发病以2006年为最高峰,发病数最多,发病率最高,在随后几年中疟疾发病数和发病率逐年下降,以2012年最低,但2013年发病数和发病率均稍有升高。

图 1 2005-2013 年我国疟疾总发病曲线 Figure 1 The annual incidence of malaria cases in China during 2005-2013
2.2.1.2 各年不同感染来源发病曲线

图 2可见,2005-2010年,我国疟疾主要以本地感染为主,自2006年起,本地感染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境外输入却逐年上升,并成为疟疾的主要感染来源,尤其是2011-2013年,境外输入病例分别占62.7%、89.0%和96.1%,2013年为境外输入病例最高峰。此外,相关信息亦提示2011-2013年疟疾报告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仅2011和2012年各有1例病例未填写感染来源。

图 2 2005-2013 年全国不同来源疟疾发病曲线 Figure 2 Annual incidence of malaria cases in China by infectious sources during 2005-2013

近年来疟疾本地感染病例在春季开始增多,于7-10月达到发病高峰,尤以8月发病例数最多,10月之后发病例数急剧下降,于12月至次年1、2月均处于较低发病状态;而境外输入病例以5、6月为发病小高峰(图 3)。

图 3 2005-2013 年全国疟疾不同感染来源季节分布 Figure 3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cases in China by infectious sources during 2005-2013
2.2.1.3 主要省份不同感染来源时间分布

图 4可以看出,我国各主要省份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均逐年下降,尤以安徽省下降幅度最多,而境外输入病例安徽省也基本呈下降趋势,但广西境外输入病例自2011年即呈上升趋势,2013年骤然上升至历年最高峰。此外,河南省近年境外输入病例也呈小幅上升趋势。

图 4 2005-2013 年我国主要省份本地感染及境外输入疟疾时间分布 Figure 4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cases in some main provinces in China, by infectious sources during 2005-2013
2.2.2 人群分布 2.2.2.1 性别分布

男性发病140 914例,女性69 306例,分别占总发病数的67.0%和33.0%,男女性别比为2.0∶1。其中,本地感染病例男性119 961例,女性67 373例,分别占64.0%和36.0%,性别比为1.8∶1;境外输入病例男性16 827例,女性1163例,分别占93.5%和6.5%,性别比为14.5∶1(表 1)。

表1 2005-2013 年我国疟疾性别分布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cases in China by gender during 2005-2013
2.2.2.2 年龄分布

图 5可以看出,我国疟疾本地感染和总发病数均主要以10岁~、20岁~、30岁~和40岁~年龄组为主,尤以30岁~年龄组为最多,而境外输入病例也主要以20岁~、30岁~和40岁~年龄组为主。

图 5 2005-2013 年全国疟疾年龄分布 Figure 5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cases in China by age group during 2005-2013
2.2.2.3 职业分布

在职业分布中,本地感染病例主要以农民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7.4%,其次为学生,占14.6%;境外输入病例主要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1.3%和22.9%(表 2)。

表 2 2005-2013 年全国疟疾病例职业分布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cases in China by occupations during 2005-2013.
2.2.3 地区分布 2.2.3.1 总病例地区分布

2005-2013年,我国疟疾总病例数以安徽省最多(100 753例,占47.9%),其次为云南省(45 534例,占21.7%),详见图 6

图 6 2005-2013 年全国疟疾地区分布 Figure 6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cases in China during 2005-2013
2.2.3.2 不同感染来源地区分布

从不同感染来源看,我国疟疾本地感染病例以安徽省(100 274例,占53.5%)最多,其次为云南省(32 465例,占17.3%),河南和海南省分别占9.2%(17 196例)和7.6%(14 217例),本地感染发病较少的省份分别为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天津、黑龙江、吉林省(直辖市、自治区)等。而境外输入病例以云南省最多(8539例,占47.5%),其次为广西(1651例,占9.2%)和江苏省(1288例,占7.2%),除西藏无境外输入病例外,境外输入病例较少的分别为青海、宁夏、山西、新疆、天津、内蒙古、吉林、海南省(直辖市、自治区)(图 7)。

图 7 2005-2013 年全国疟疾感染来源构成 Figure 7 Composition of infection sources of malaria cases in China during 2005-2013
2.2.4 病例分型

2005-2013年,间日疟160 398例,恶性疟18 398例,疟疾(未分型)31 424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76.3%、8.8%和14.9%。

2.2.4.1 各病例分型近年变化曲线

2005-2013年,间日疟、疟疾(未分型)均以2006年为发病高峰,2006年后逐年减少,并于2012年达到发病最低值。从其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自2007年,间日疟所占比例逐年减少,自2007年的81.7%下降至2013年的24.3%,而恶性疟发病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自2007年的3.8%上升至2013年的71.1%(图 8)。

图 8 2005-2013 年全国疟疾各分型变化曲线 Figure 8 Annual incidence of malaria cases in China by species during 2005-2013
2.2.4.2 各病例分型地区分布

间日疟和疟疾(未分型)主要发生于安徽省,但恶性疟主要发生于云南省。

2.2.4.3 各病例分型季节分布

疟疾各病例分型季节分布差异较大,间日疟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从5月疫情开始上升,至7-10月为发病高峰,11月开始回落,至冬季一直处于发病较低水平。恶性疟以5-6月为发病高峰,但峰值没有间日疟高,且持续时间短。疟疾(未分型)从3月开始病例开始增多,至8月达发病高峰,随后缓慢下降,于冬季处于低发状态(表 3)。

表 3 2005-2013 年全国各疟疾分型季节分布 Table 3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cases in China by species during 2005-2013.
2.3 我国疟疾境外输入国家

2005-2013年我国境外输入疟疾输出国约77个,并主要以非洲和亚洲国家为主。各型疟疾均以缅甸境外输入病例最多,各型疟疾前5位输出国详见表 4。我国境外输入恶性疟2008年之前主要以缅甸为主要输出国,但尼日利亚、安哥拉、加纳、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国家输出病例逐年增多,尤其是2013年,仅加纳输入我国恶性疟1187例,占全年境外输入恶性疟病例数的41.2%。

3 讨 论

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全球每年有5亿多例罹患急性疟疾,导致100 多万例死亡[3] 。疟疾曾经在中国广泛流行,近20年来得到很好的控制[4]。随着消除疟疾工作不断推进,全国疟疾疫情特别是本地疟疾传播大幅减少,输入性疟疾疫情更为突出[5],疟疾仍然是对我国居民健康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本研究显示,本地感染和境外输入疟疾病例均以男性青壮年为多,与相关报道一致[6, 7, 8, 9, 10],提示与男性青壮年野外作业多,并且到非洲等疟疾输出国出国务工机会多而致感染机会多等因素有关。本地感染和境外输入病例主要以农民最多,与报道一致[6, 7, 8, 11, 12, 13]。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与中非及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地区贸易往来密切,尤其是农民等劳务输出增多,并且大多为通过劳务公司在非洲从事建筑等行业的劳务工人[12, 14],而农民卫生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疟疾等传染病防病意识差,并且到非洲及东南亚等务工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在国外多为建筑等野外作业,周边有大量蚊虫孳生地,居住环境缺少或无有效的防蚊设施,致使疟疾感染机会增多。所以对出国务工人员开展相关防病知识培训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疟疾在2004年小幅回落后重新上升[15]。2006年卫生部印发《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要求加强疟疾传染源检测和疫情报告,加强传染源控制、媒介防制、人群防护、监测以及健康教育,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本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3年,我国疟疾发病以2006年为发病最高峰,发病数最多,发病率最高,在随后几年疟疾发病数和发病率呈逐年下降,以2012年最低,提示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已经获得较好成效[8]。但本研究亦显示,2013年发病数和发病率均较2012年稍有升高。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疟疾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否则仍然会出现疫情反弹现象。从季节分布来看,近年疟疾本地感染病例在春季开始增多,于7-10月达到发病高峰,尤以8月发病例数最多,10月之后发病例数急剧下降,于12月至次年1、2月均处于较低发病状态,与相关报道一致[7, 8, 11, 16],这种现象主要与传播媒介按蚊有关[8],而境外输入病例以5、6月为发病小高峰。

我国疟疾发病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高春玉等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之前,海南和云南省是我国疟疾发病最严重的地区[8, 17, 18]。2004年,全国疟疾地区分布较往年出现了明显变化,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发病比例约上升10%[15]。本研究显示,2005-2013年我国疟疾本地感染病例主要以安徽省最多,其次为云南和河南省,与相关报道一致[8, 15]

有资料显示,全球以及中国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不断增加[19, 20]。本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3年我国疟疾本地感染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境外输入却逐年上升,并成为疟疾的主要感染来源,与相关报道一致[21, 22, 23, 24]。我国境外输入恶性疟2008年之前主要以缅甸为主要输出国,但尼日利亚、安哥拉、加纳、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国家输出病例逐年增多,与报道一致[25],尤其是2013年,仅加纳输入我国恶性疟1187例,占全年境外输入恶性疟病例数的41.2%。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的防控[12, 26, 27, 28, 29]

自非洲地区主要是输入恶性疟病例,自东南亚及其他地区主要是输入间日疟病例,境外输入病例间日疟和恶性疟均以云南省最多,与夏志贵等[30]报道不一致。自非洲输入病例以恶性疟为主,在我国多数省份有分布;自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以间日疟为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但2013年广西恶性疟境外输入病例出现显著上升,与广西在加纳、喀麦隆等非洲国家务工和淘金人员多有关。

我国近年本地感染疟疾发病逐年降低,而境外输入疟疾却逐年增高,输入性疟疾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1, 32],而非洲是疟疾疫情尤其是恶性疟的重灾区和重要输出地[33, 34],建议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及劳务输入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沟通和信息通报,一方面对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出入境务工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做好个人防护;另一方面,应做好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控工作[22]。完善出入境检验检疫制度[35],加强对境外归国人员的主动监测,做好入境人员检测、随访等管理,尤其是对于安哥拉等非洲及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全面提高我国境外输入疟疾的防控水平,以实现我国到2015年大部分地区消除疟疾,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36, 37]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 的通知[EB/OL].(2006-02-22)[2014-08-08]. http://www. 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56682.htm.
[2] 戴俊, 洪烨, 张显光, 等. 广东口岸2010-2011年入境人员疟 疾监测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6):517-520.
[3] 范波, 黄正美, 邢兰燕, 等. 云南玉溪市2001-2005年疟疾监 测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9):1568-1569.
[4] Vitoria M, Granich R, Gilks CF, et al.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HIV/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Am J Clin Pathol, 2009, 131(6):844-848.
[5] 夏志贵, 杨曼尼, 周水森. 2011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6):419-422.
[6] 金行一, 朱素娟, 徐卫民, 等. 2000-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疟 疾疫情分析[J]. 疾病监测, 2012, 27(11):884-886.
[7] 刘志荣, 李瑞洋, 张富南, 等. 2006-2012年眉山市疟疾病例 流行病学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4, 30(4):295-299.
[8] 焦玉萌, 杨光, 谢旻, 等. 2008-2012年全国疟疾流行特征分 析[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3, 20(2):80-84.
[9] 孙凌聪, 林文, 胡乐群, 等. 湖北省2012 年输入性疟疾疫情分 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 25(2):85-86.
[10] 滕聪, 雷露, 孙英伟, 等. 2008-2013年辽宁省疟疾流行病学 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4, 26(2):200-202.
[11] 耿涛, 赵青. 2006-2012年西藏林芝地区疟疾发病分析[J]. 西南军医, 2013, 15(6):656.
[12] 刘耀宝, 曹俊, 周华云, 等. 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及防控策略探讨[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 25(1): 44-47.
[13] 李亚楠, 温亮, 李承毅, 等. 中国2006-2010 年疟疾流行趋势 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2):263-265.
[14] 吴凯, 王重新, 陈野, 等. 武汉市流动人口输入性疟疾管理效 果评价[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2, 7(1):53-55.
[15] 周水森, 王漪, 汤林华. 2005年全国疟疾形势[J]. 中国寄生虫 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6, 24(6):401-403.
[16] 樊雯婧, 陆群, 仰凤桃, 等. 2005-2009年安徽省合肥市疟疾发病趋势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 17(5):410-413.
[17] 顾政诚, 郑香. 2000年全国疟疾形势[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 生虫病杂志, 2001, 19(5):257-259.
[18] 高春玉, 熊鸿燕, 韩光红, 等. 1997-2001年我国疟疾流行特 征[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11):974-976.
[19] Tatem AJ, Rogers DJ, Hay SI. Global transport network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spread[J]. Adv Parasitol, 2006, 62:293-343.
[20] 陈伟奇, 苏云普, 邓艳, 等. 河南省2011年输入性疟疾疫情分 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5):387-390.
[21] 刘小宁, 任文锋, 钟斐, 等. 2008-2012年广州市输入性疟疾 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 31(5):412-413.
[22] 陈国伟, 王军, 黄兴周, 等. 云南省8个边境州市19个口岸入 境者疟疾血清学检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0, 8(1):54-57.
[23] 田睿, 徐惠芳, 朱小燕, 等. 全球疟疾流行现状及我国输入性 疟疾疫情态势分析[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3, 36 (6):425-427.
[24] 古丽努尔·买买提, 周晓彬, 朱琳, 等. 回国劳务人员输入性疟 疾疫情监测分析[J]. 口岸卫生控制, 2013, 18(5):38-39.
[25] 王飞, 杨秀娟, 邹明强, 等. 国境口岸输入性恶性疟的现状与 预防控制[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2, 35(4):277-281.
[26] 周水森, 王漪, 房文, 等. 2008年全国疟疾形势[J]. 中国寄生 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6):455-457.
[27] 周水森, 王漪, 夏志贵. 2009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寄 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1):1-3.
[28] 周水森, 王漪, 李雨. 2010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寄生 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6):401-403.
[29] 刘志荣, 李佐, 陈鑫, 等. 2006-2011年眉山市疟疾流行态势 及防治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3, 29(3):229-233.
[30] 夏志贵, 杨曼尼, 张少森, 等. 2011年全国输入性疟疾病例流 行病学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4, 18(3):226-230.
[31] 汤林华. 输入性疟疾的诊治与管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2010:131.
[3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alaria report 2011[R]. Geneva:WHO, 2011:1-278.
[3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关于防止尼日利亚疟疾传入我 国的警示通报[EB/OL].(2010-02-04)[2014-07-16]. http://124.42.19.182/gjyqxx1.html#OnLoadVariable=&CSUM=1.
[34] 齐小秋. 疟疾防治手册[M]. 3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
[35] 朱民, 江西均, 蔡黎, 等. 上海市66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 学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 2010, 10(8):988-1013.
[36] 张昊华. 消除疟疾试点在六省市启动[N]. 健康报,2009-11-27(1).
[37] 雷正龙, 王立英. 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与主要任务[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