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丁俊, 王作虪, 刘家松, 韩悦, 张稷博, 张家勇, 白玉银
- DING Jun, WANG Zuo-shu, LIU Jia-song, HAN Yue, ZHANG Ji-bo, ZHANG Jia-yong, BAI Yu-yin
- 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种群动态监测
-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in Liaoning province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1): 78-80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5, 26(1): 78-80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10-14
- 网络出版时间:2014-12-30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渤海、黄海,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地处东经118°53′~125°46′,北纬38°43′~43°26′之间,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1]。1975年张正奎和陈继寅[2]报道辽宁省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全省各地区皆有分布,且在沈阳、铁岭、锦州和大连市蚊虫构成比均>50%,记录三带喙库蚊为辽宁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主要传播媒介以后,一直未再进行过相关调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三带喙库蚊的分布和生态习性发生变化在所难免[3,4,5],本研究采用诱蚊灯法对辽宁省14个市不同地理环境的三带喙库蚊进行调查,进一步掌握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的地区分布、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蚊虫样本
选取辽宁省(北纬38°43′~43°26′)从南到北具有一定纬度梯度,并可以代表辽宁省不同地理环境,如东北低山丘陵区(铁岭、抚顺市)、华北区平原区(沈阳、盘锦市)和东南黄淮沿海区(大连、丹东市)等,且大连、锦州、鞍山和丹东市为辽宁省乙脑疫情历史高发地区[6],共14个调查点,各调查点选择猪养殖户院落1处作为蚊虫捕捉地点。 1.2 方法
于2006-2013年每年5-10月每月上、下旬在调查点采集蚊虫标本。于19:00-21:00在猪养殖户院落悬挂诱蚊灯采集蚊虫。将采集的成蚊样本依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分别统计,依据形态学进行鉴别[7]。 2 结 果 2.1 种群数量及构成
14个调查点2006-2013年除沈阳、抚顺、本溪、阜新、辽阳和铁岭市外均捕获到三带喙库蚊,其中最高的是丹东市50 183只,占捕获总数的78.43%,其次是葫芦岛市399只,占3.80%(表 1)。
2.2 种群密度的年际变化三带喙库蚊种群密度不同年份间变化较大,密度最高的年份为2007年,全省平均密度为55.92只/(台·h),但主要集中在丹东市,最高密度为780.20只/(台·h),2006年全省未监测到三带喙库蚊(表 2)。
2.3 重点地区三带喙库蚊种群密度的季节消长2006-2013年丹东市三带喙库蚊种群密度监测结果显示,季节消长基本属单峰型,7月下旬开始出现,高峰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持续时间为30 d,9月下旬开始下降(表 3)。
3 讨 论对2006-2013年辽宁省14个市蚊虫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基本确定了辽宁省三带喙库蚊主要分布范围(丹东、大连和盘锦市),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阜新和铁岭市多年来均未监测到三带喙库蚊,与1975年记载的三带喙库蚊在全省范围均有分布不一致,说明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种群分布和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2]。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丹东地区三带喙库蚊7月下旬开始出现,出现早、指数高,平均密度高〔780.20只/(台·h)〕,并分离到乙脑病毒[8],2007年丹东地区发生乙脑流行,可见三带喙库蚊种群动态与乙脑发病关系密切,之后丹东市乙脑流行模式成局部地区流行,未发生多地大区域的流行。监测结果显示三带喙库蚊不同年度密度指数变化较大,以丹东市为例,2006年未捕到三带喙库蚊,2007年三带喙库蚊密度猛增到780.20只/(台·h),到2008年又迅速下降到12.57只/(台·h),这一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辽宁省的乙脑流行与传播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历史疫情资料显示,1956、1969、1974和1982年发生4次乙脑大流行,这4次暴发的流行区是鞍山、本溪、锦州和丹东地区[6,9],上述4个地区除本溪市外均为本研究结果中三带喙库蚊的分布范围,且该蚊是丹东地区的优势种,因此密切调查乙脑疫情和三带喙库蚊的种群动态不容忽视。近年来,诸如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杀虫剂滥用、水体污染、开垦荒地、滥伐森林、水库建设与耕作制度改变等自然与社会因素影响,三带喙库蚊生态习性可能会发生改变,如以往乙脑大流行地区(本溪市)2006-2013年未监测到三带喙库蚊。然而,当前我们对乙脑流行区三带喙库蚊生态学的了解非常有限,对其食性、栖息习性、交配与产卵,甚至是地理分布依然知之甚少[10,11,12]。因此,加强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生态学方面研究,对于研发新的媒介干预措施和及时调整当前媒介控制策略,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免受乙脑威胁至关重要。
[1] | 辽宁省统计局. 辽宁统计年鉴(2010年)[M]. 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2010:101-156. |
[2] | 张正奎,陈继寅. 辽宁省的蚊类[G]. 辽宁动物学会会刊, 1983,4(2):31-39. |
[3] | 沈冰,丁玎,李燕婷,等. 上海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长期变异的生态因素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3): 308-309. |
[4] | 杨维芳,孙俊,徐燕,等. 三带喙库蚊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初步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1): 49-50. |
[5] | Sohn YM. Japanese encephalitis immunization in South Korea: past,present,and future[J]. Emerg Infect Dis,2000,28(1): 17-24. |
[6] | 杨玉清,刘济众,周建伟. 辽宁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1992,18(9):388-390. |
[7] | 陆宝麟. 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82:105-159. |
[8] | 王作书,安淑一,王燕. 辽宁省乙型脑炎病毒分离及进化树分 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8,25(3):341-343. |
[9] | 李艺星,李军宏,尹遵栋.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监测与控制[J]. 中国计划免疫,2006,12(6):527-529. |
[10] | 王晓中,于畅,臧宇婷,等. 气候变化对蚊媒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影响研究现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 22(4):400-403. |
[11] | 邓天福,莫建初. 全球变暖与蚊媒疾病[J]. 中国媒介生物学 及控制杂志,2010,21(2):176-177. |
[12] | 尹遵栋,李艺星,罗会明.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及发病危险因 素研究进展[J]. 中国疫苗与免疫,2010,25(5):470-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