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Vol. 25 Issue (6): 594-596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王金娜, 陆烨, 郭颂, 龚震宇
WANG Jin-na, LU Ye, GUO Song, GONG Zhen-yu
气象因素影响登革热传播研究进展
Research advances in impact of climatic factors on spread of dengue fever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6): 594-596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4, 25(6): 594-596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3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6-25
气象因素影响登革热传播研究进展
王金娜, 陆烨, 郭颂, 龚震宇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病媒生物防制科, 杭州 310051
摘要:气象因素可以通过影响媒介蚊虫的繁殖和传播等方式,影响登革热的传播。评估气象因素对登革热传播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可以为完善登革热监测系统及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显示,一定条件下,温度、光照、降雨、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与登革热的传播关系密切。某些极端天气事件可以通过影响微小气候等方式影响登革热的传播。因此,在现有登革热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议增加气象因素指标,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气象因素     登革热     蚊虫     传播    
Research advances in impact of climatic factors on spread of dengue fever
WANG Jin-na , LU Ye, GUO Song, GONG Zhen-yu     
Zheji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ngzhou 310051,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Climatic factors affect the spread of dengue fever by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vector mosquito species, as well as amplification of viral pathogen in vectors.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limatic factors on disease spread and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lay a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monitoring system of dengue fever and further implement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light, precipit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read of dengue fever. Additionally, som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ffect the spread of this disease by influencing local microclimate.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include meteorological indicators in the existing monitoring system of dengue fever, thereby increasing the sensitivity of surveillance.
Key words: Climatic factor     Dengue fever     Mosquito     Disease spread    

目前,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气候变化可以通过自然灾害的增加直接造成人员的伤亡,也可为病媒及病原体的寄生、繁殖创造条件,从而扩大疾病的流行区域,加重对人类健康的危害[1, 2]1 气候变化与登革热传播的关系

  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蚊媒传染病主要有疟疾、登革热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3]。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4]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发展,登革热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并且有扩散到较高纬度或者较高海拔地区的可能性。目前,每年全球约有25万~50万例登革热患者,据预测,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至2085年,全球受登革热威胁的人群将从35亿增加到50亿~60亿[5, 6]2 我国登革热流行趋势以及防治措施

在我国,登革热的流行态势日趋严峻,并且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近年来,广东、福建、浙江、云南、台湾等地区分别发生过登革热的暴发流行,并且报告输入性病例的省份逐年增多[7]

目前,登革热没有疫苗可预防,也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40%~50%[4]。因此,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措施就是病媒蚊虫的防制[8],即通过监测蚊虫的密度来预测登革热的发生风险。蚊虫的生态学、发育、行为、生存以及疾病的传播动态等极大地受气象因素的影响[9]。如果忽略这一影响,可能会降低整个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因此,气候变化对登革热传播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3 影响登革热传播的主要气象因素

  Murray等[10]认为温度、湿度和降雨与登革热的发病关系密切,他们认为全球平均气温和湿度的升高,理论上能增加登革热流行的可能性。Bai等[11]研究发现,气候变化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而温度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温度的升高将明显增加登革热传播的可能性。另外,相对湿度、降雨等对登革热的传播也有重要的影响。 3.1 温度

 温度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它可以影响蚊虫的生长发育、蚊体内病毒的传播等,从而进一步影响登革热的传播。 3.1.1 蚊幼虫的生长发育

蚊幼虫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如大多数蚊类发育和活动的温度范围为10~35 ℃,适宜的温度为25~32 ℃,温度过低则幼虫新陈代谢降低,发育减慢,<10 ℃时,就要滞育而进入越冬状态[12]。温度升高,虽然发育速度可能有所提高,但可能会导致蚊体内新陈代谢加速,蚊幼虫个体减小,最终影响成虫的大小,使其更加容易死亡。白纹伊蚊幼虫的最适发育温度为28 ℃左右[9]

如果一个地区的月平均温度在28 ℃左右,影响伊蚊幼虫发育、繁殖的则是月平均最低温度[13]。Colón-González等[14]研究认为,最低气温的升高与登革热的发生呈正相关,温度<18 ℃时,病毒在媒介体内繁殖受阻,<17 ℃时蚊虫停止进食,<16 ℃时蚊幼虫阶段的时间延长。 3.1.2 病毒的传播

温度也可以影响病毒在蚊虫体内的传播,从而影响登革热的发生。温度较高时,蚊虫达到性成熟的速率、吸血的频率、获得病毒的速率等会进一步加快,从而加快登革热的传播速度[15]。气温升高,蚊虫新陈代谢加强,成虫个体相对较小,为了发育成熟产卵,促使其吸血次数增加,扩大蚊虫的分布区域[5]。有研究发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蚊虫的吸血率、吸血频率与温度呈指数增加[16]。因此,在蚊虫的生存范围内,温度小幅度升高会使得具有更大传染性的蚊虫增加[17]。在病毒的传播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增加,蚊虫从感染登革热病毒至传播下一个宿主的时间(EIP)会进一步缩短[18]3.1.3 蚊类的传播范围

 Ramasamy和Surendran[19]研究认为,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低纬度的蚊媒向高纬度发展,从而扩大蚊媒疾病在空间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还可以延长蚊虫的传播季节[20],使蚊虫需要的越冬期缩短甚至无需越冬,导致蚊虫终年活动[16],从而增加蚊媒疾病在时间上的分布范围。另外,温度的变化还可以通过影响人群的行为,比如衣着以及空调利用等影响蚊虫叮咬频率[14],进而增加登革热的传播风险。 3.2 降雨 3.2.1 降雨量的影响

 Zambrano等[21]研究发现,高的降雨率能增加登革热发生的可能性,并且累计降雨量与登革热发生率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Pham等[22]认为降雨量每增加50 mm,登革热的危险度将增加0.13倍。林燕如等[23]研究发现,成蚊密度(只/人工小时)和诱卵指数与当月降雨量、前1个月降雨量无关,但与前2个月的降雨量有线性相关关系,提示,降雨对成蚊密度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降雨量对登革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蚊虫孳生地、存活率、产卵日期、繁殖成功率、生长速度等,也影响蚊虫对病原体的感受变化[18]。降雨量大,可以增加蚊虫的孳生地数量(树坑、落叶、人造容器、废旧瓶罐以及轮胎等积水容器),使幼虫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从而增加登革热暴发的风险[13]3.2.2 降雨模式的影响

 Su[24]评估大马尼拉地区1996-2005年气温和降雨因素与登革热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雨模式是影响大马尼拉地区登革热发病的因素。余向华[25]研究发现,蚊媒传染病发病的高峰期出现在蚊类密度高峰的1个月以后,而2004-2006年温州市蚊类密度与降雨天数无相关关系。他分析认为,降雨虽然增加了水坑、容器积水等孳生场所,但也可能使原有的蚊类孳生地被雨水冲刷破坏,从而降低蚊媒密度。因此,对于降雨因素,应该进一步研究不同的降雨模式以及降雨量对于登革热传播的不同影响。 3.3 光照

 于德宪[9]研究认为,日照时间是登革热发生较为密切的因素。有研究发现,日照时间与登革热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26]。而也有研究认为,登革热发病率与日照时间呈负相关,即随着日照时间的延长,登革热发病的危险度降低(RR=0.76)[22]。这可能是白纹伊蚊的生态习性引起的,白纹伊蚊喜欢在黑色、潮湿、有粗糙表面、相对封闭且容易进入的环境下产卵,产卵时一定的光照有助于卵巢成熟[9]。上述结果表明,与登革热发病密切相关的蚊虫发育应该有一定的日照时间阈值,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探讨。 3.4 湿度

 湿度对于蚊虫产卵、孵化以及幼虫的生存有重要意义,高的相对湿度能降低成蚊的死亡率。在70%~80%的相对湿度下,蚊虫吸血、产卵最活跃,从而间接影响蚊幼虫的动态变化[13]。因此,湿度大,促进伊蚊幼虫的孳生繁殖,使其种群数量增加,从而影响疾病的传播[9]。相对湿度每升高5%,登革热发病的危险度将增加0.59倍[22]3.5 极端天气事件

 某些极端天气事件可以通过影响当地的微小气候影响疾病传播。另外,还可以通过扰乱水的供应、排污等,增加蚊虫的孳生地,从而促进登革热的传播[27]。   Herrera-Martinez和Rodríguez-Morales[28]发现,在海洋Niño指数(oceanic niño index,ONI)较高时,即厄尔尼诺时期,登革热的发病率比较低,比平均发病率低14%;而ONI指数较低时,即拉尼娜时期,登革热的发病率比平均高9%。Zambrano等[21]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他们认为ONI指数是影响登革热发病的重要气象因素。原因可能为拉尼娜现象影响该地的小气候,比如,通过增加降雨量以及湿度等,增加蚊虫的孳生地,从而导致登革热传播的加剧。 4 结论与展望

  气象因素主要通过改变伊蚊的分布范围,增加蚊虫的孳生场所、繁殖速度与侵袭力、缩短病毒的外潜伏期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登革热的传播[18]。温度、降雨、湿度、光照等因素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主要气象因素,另外某些极端天气事件也可以通过改变当地的微小气候而影响登革热的传播。因此,在登革热现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应该增加气候敏感因素,建立疾病的综合监测预警系统,但预警阈值的大小或范围需要进一步的相关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 谈建国,郑有飞. 近10年我国医疗气象学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 气象科技,2005,33(6):550-553.
[2] Singh PK, Dhiman RC.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Indian context[J]. J Vector Borne Dis,2012,49(2):55-60.
[3] 刘彬. 白纹伊蚊引诱剂的研制及登革热预警指标的初步探讨[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
[4] 崔维琪,曾强. 气候变暖对虫媒传染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 职业与健康,2012,28(17):2149-2151.
[5] 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1-247.
[6] Hales S, de Wet N, Maindonald J, et al. Potential effect of pop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 on global distribution of dengue fever: an empirical model[J]. Lancet,2002,360(9336):830-834.
[7] 张复春. 登革热: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459-3461.
[8] 龚震宇,杨小平. 登革热和严重登革热简报[J]. 疾病监测, 2012,27(7):588.
[9] 于德宪. 登革热监测方法的系列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08.
[10] Murray NE, Quam MB, Wilder-Smith A. Epidemiology of dengu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rospects[J]. Clin Epidemiol,2013,5: 299-309. doi:10.2147/CLEP.S34440.
[11] Bai L, Morton LC, Liu Q. Climate change and mosquito-borne diseases in China: a review[J]. Global Health,2013,9:10. doi: 10.1186/1744-8603-9-10.
[12] 罗成旺,刘起勇.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因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4):293-297.
[13] 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等. 广东省登革热流行与伊蚊种群随气候因素变化的相互关系[J]. 卫生研究,2003,32(2):152-154.
[14] Colón-González FJ, Lake IR, Bentham G.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dengue fever in warm and humid Mexico[J]. Am J Trop Med Hyg, 2011,84(5):757-763.
[15] 王晓中,刘洪文,张宝峰,等. 气候变化对疟疾的流行病学影响研究进展[J]. 口岸卫生控制,2010,15(5):46-50.
[16] 刘起勇. 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影响[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3,19(1):1-7.
[17] 薛新春. 全球气候变化对虫媒等传染病流行的影响[J]. 旅行医学科学,2005,11(1):46-47.
[18] 郑学礼. 全球气候变化与自然疫源性、虫媒传染病[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5):384-387.
[19] Ramasamy R, Surendran S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disease transmission by salinity-tolerant mosquito vectors in coastal zones[J]. Front Physiol,2012,3:198. doi:10.3389/fphys.2012.00198.
[20] Brower V. Vector-borne diseases and global warming: are both on an upward swing?Scientists are still debating whether global warming will lead to a further spread of mosquitoes and the diseases they transmit[J]. EMBO Rep,2001,2(9):755-757.
[21] Zambrano LI, Sevilla C, Reyes-García SZ, et al.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on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in honduras, 2010[J]. Trop Biomed,2012,29(4):499-507.
[22] Pham HV, Doan HT, Phan TT, et al. Ec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ngue fever in a central highlands province, Vietnam[J]. BMC Infect Dis,2011,11:172. doi:10.1186/1471-2334-11-172.
[23] 林燕如,林志雄,陈锐强,等. 揭阳口岸登革热媒介密度及与气候因素相关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18(2):133-135.
[24] Su GL. Correlation of climatic factors and dengue incidence in Metro Manila, Philippines[J]. Ambio,2008,37(4):292-294.
[25] 余向华. 蚊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7.
[26] 易彬樘. 地理信息系统及卫星遥感图像在广东省登革热监测中的应用[D].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3.
[27] Brunkard JM, Cifuentes E, Rothenberg SJ. Assessing the roles of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ENSO in dengue re-emergence on the Texas-Mexico border region[J]. Salud Publica Mex,2008,5(3):227-234.
[28] Herrera-Martinez AD, Rodríguez-Morales AJ. Potential influence of climate variability on dengue incidence registered in a western pediatric hospital of Venezuela[J]. Trop Biomed,2010,27(2): 28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