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郭颂, 侯娟, 陆烨, 王金娜, 龚震宇
- GUO Song, HOU Juan, LU Ye, WANG Jin-na, GONG Zhen-yu
- 浙江省淡色库蚊种群密度和抗药性研究
- Investigation of population seasonality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Culex pipiens pallens (Diptera: Culicidae)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6): 534-537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4, 25(6): 534-537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1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8-09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在浙江省分布广泛,是淋巴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同时作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次要传播媒介[1, 2],其危害不容忽视。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城市及区域间的贸易和人员交流频繁,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化学杀虫剂的过量使用等,使得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和分布发生新的变化,并伴随着新发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出现[3],针对病媒生物密度和抗药性的调查研究对于发现病媒生物的异常变化,减少病媒生物对于人群的骚扰和危害,指导化学杀虫剂的科学使用,防控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意义重大。2013年浙江省在全省的病媒生物监测点开展了淡色库蚊密度调查和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密度监测方法
在杭州市等11个监测点选择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2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2处,无牲口棚的以民房补齐。除牛棚、猪圈为室内监测外,其余均在外环境中进行。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诱蚊灯为“功夫小帅”光催化捕杀蚊蝇器(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处使用诱蚊灯1盏,监测时间为18:00-21:00,连续诱集3 h(其中宁波市为12 h,杭州市为6 h),并将翌日收集到的蚊虫进行鉴定种类和计数。监测时间为4-11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遇风雨天气(风力5级以上)顺延。密度指数计算公式:密度〔只/(灯·h)〕=捕获蚊虫数/(捕获时间×灯数)。 1.2 抗药性检测方法 1.2.1 实验药物
95.2%高效氯氰菊酯、98.0%溴氰菊酯、95.0%仲丁威、95.2%残杀威、96.0%敌敌畏,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提供。丙酮由杭州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1.2.2 试虫来源
选择位于浙江省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义乌市等5个监测点,蚊虫均采自各市市区居民区附近。通过勺捕法采集淡色库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繁殖,取第1代3龄末4龄初幼虫进行检测;敏感品系为从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引进,经本实验室长期饲养的淡色库蚊。 1.2.3 蚊幼虫抗药性测定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4],以丙酮为溶剂配制杀虫剂母液,备用;使用脱氯水在250 ml烧杯中配制5~7个系列浓度,充分混匀得150 ml药液;取幼虫20条,装入盛有50 ml脱氯水的小烧杯内,一并倒入测试烧杯中;实验室温度(26±1)℃,环境相对湿度(65±5)%,光周期(光照12 h∶黑暗12 h)饲养24 h,记录死亡数,剔除化蛹数,计算死亡率;对照组加入相应量的丙酮,实验重复3次。若化蛹率>10%,对照组死亡率>20%时,实验重做。死亡判断标准:用利器轻触幼虫呼吸管,不能运动或仅对刺激做微小反应(抽搐),并且不能主动逃逸避免刺激的持续发生,即为死亡。 1.2.4 结果判定
结合浓度梯度与死亡率在DPS软件中计算该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95%置信区间(95%CI)与抗性倍数(R/S),抗性倍数(R/S)=现场种群LC50/参考品系LC50。 2 结 果
2.1 淡色库蚊种群及密度
从浙江省11个监测点的淡色库蚊月密度变化看,密度变化呈现单峰曲线(表 1),全年的密度高峰在6月,均值为16.99只/(灯·h);6月最高值在宁波市,密度为47.28只/(灯·h),这也是全年的月密度最高值。全省除临海市和嵊泗县2个监测点外,4-11月均有淡色库蚊被捕获,在各个监测点中,以宁波市的年平均密度最高,为15.66只/(灯·h),最低为建德市,密度为0.44只/(灯·h)。
各种生境的变化特点存在差异,6月同为各生境密度的最高峰,其中6月最高值出现在农户,密度为28.52只/(灯·h),这也是全年各生境的最高峰;6月最低值为居民区,密度为9.19只/(灯·h)。全年密度均值的曲线与医院的密度变化曲线比较接近。农户6-7月密度变化最大,居民区和牲畜棚密度变化相对较小。11月以公园的淡色库蚊密度最高(图 1)。
2.2 淡色库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各地淡色库蚊普遍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较高,其中义乌市淡色库蚊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达到20.43倍,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也达14.23倍;各监测点对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的抗性差异较大,最高为绍兴市,为10.14倍,最低为义乌市,为1.88倍;各地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普遍较低,其中嘉兴种群对仲丁威的抗性倍数仅为0.82倍,金华种群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为1.08倍,温州种群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最高为4.70倍,义乌种群对仲丁威的抗性倍数最高为4.96倍(表 2)。
3 讨 论从淡色库蚊的捕获量及密度看,不同地区的蚊虫密度差异巨大,年平均密度最高值(宁波市)是最低值(丽水市)的25倍,与浙江省境内多样的地形有一定关系。淡色库蚊在浙江省的全年密度变化呈现单峰曲线,6-7月数量明显高于全年的平均值,以6月为最高峰。蚊虫的生长繁殖与气候紧密相关[5],温度和降雨等对于蚊虫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2013年7-8月,浙江省出现60余年最严重的高温少雨天气,平均气温30.2 ℃,平均高温日数38 d,比常年同期多出1倍以上,多地区出现极端高温,这些因素直接导致7-8月淡色库蚊密度迅速降低。而江苏省2002-2007年的蚊虫密度变化数据中[6],虽然在8月有一个小幅下降,但是6-10月的蚊虫密度总体变化不大,浙江省2013年出现的极端炎热天气对于蚊虫的繁殖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气候因素也应该是蚊虫防制考虑的重要因素,过低或者过高的温度均会遏制蚊虫生长繁殖,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灭蚊对全年的控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个生境淡色库蚊的消长曲线类似,但是密度峰值不同,农户密度峰值最大与其适宜蚊虫生长的环境有关,与其他省份的监测数据类似[7, 8]。
化学防治一直是蚊虫控制的主要手段。本次淡色库蚊对于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检测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问题比较突出。所采集的5个淡 色库蚊现场种群,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5,溴氰菊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与我国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9],尽管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我国的使用时间不长,但是大范围出现蚊虫抗药性问题使得规范杀虫剂使用显得极为迫切。有机磷杀虫剂同样使用广泛,但是在本调查中不同地区表现出的抗药性水平差异较大,有2个地区的抗性倍数较高。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与其他省份类似,保持着比较低的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仲丁威已退市多年未使用,但是义乌和温州市的淡色库蚊对于该药的抗性倍数仍然>4倍。
当前杀虫剂使用缺乏指导,盲目使用导致蚊虫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将抗药性监测信息纳入爱国卫生用药的指导,能改善当前的杀虫剂使用状况[10]。杀虫剂合理使用的关键是杀虫剂的交替使用和复配使用[11],这是控制和延缓抗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针对目前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水平增高的现状,选择敏感性高的化学杀虫剂进行合理配伍和交替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化学防治与物理及生物防治的结合能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特别是在人类居住环境中物理防治蚊虫,更能被人所接受并保护居住环境,应大力推广。近年来对蚊虫的遗传防制也是一个热点领域[12],为蚊虫防制可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环境友好型的防治方法。
[1] | 吴彤宇,李力,秦娜,等. 天津市首次从淡色库蚊检测出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4):301-302. |
[2] | 詹发先,张绍清,王莉莉,等. 湖北省淋巴丝虫病的流行,控制与消除历程[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1): 65-70. |
[3] | 魏荣,王志亮,李其平. 在中国可以传播西尼罗河病毒的蚊虫种类[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15(1):65-66. |
[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structions for determining the susceptibility or resistance of mosquito larvae to insecticide[R]. Geneva:WHO,1981:1-4. |
[5] | Chuang TW, Michael BH, Denise LV, et al. Weather and land cover influences on mosquito populations in Sioux Falls,South Dakota[J]. J Med Entomol,2011,48(3):669-679. |
[6] | 杨维芳,徐燕,褚宏亮,等. 2002-2007年江苏省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构成情况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5):432-435. |
[7] | 葛涛,纪卓,袁爽,等. 2006-2008年黑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2): 143-145. |
[8] | 吴彤宇,李培羽,陈树斌,等. 天津市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18(6):489-492. |
[9] | 刘斯璐,崔峰,燕帅国,等. 中国媒介蚊虫对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 22(2):184-189. |
[10] | 孙养信,吕文,佘建军,等. 陕西省淡色库蚊抗药性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5):449-452. |
[11] | 孟凤霞,靳建超,陈云,等. 我国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6): 517-520. |
[12] | Alphey L. Genetic control of mosquitoes[J]. Annu Rev Entomol, 2014,59(1):205-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