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刘永华, 尹小雄, 杨召兰, 李萍, 尹正留, 李轼, 杨捷, 杨恒林, 吴超, 周红宁
- LIU Yong-hua, YIN Xiao-xiong, YANG Zhao-lan, LI Ping, YIN Zheng-liu, LI Shi, YANG Jie, YANG Heng-lin, WU Chao, ZHOU Hong-ning
- 云南省瑞丽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an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in Ruili, Dehong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6): 524-52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4, 25(6): 524-526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1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6-11
2 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云南 普洱 665000
2 Deh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Yunnan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Pu'er 665000, Yunnan Province, China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或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叮咬传播。瑞丽市地处云南省西部,其东连芒市,北接陇川县,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接壤,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国境线长169.8 km,有大小渡口和通道36个,是云南省边境渡口通道最多的地段,拥有2个国家级口岸,属我国对缅贸易的最大口岸。2013年,通过瑞丽口岸进出人员达1400万余人,车辆300万余辆次,是通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门户。该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充足,利于登革热媒介孳生。近年来,随着跨境缅甸旅游和商务往来发展,双边边民流动频繁,较容易引起登革热病例输入和本地感染流行[1]。2013年瑞丽市发生一起因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登革热暴发疫情。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来源于瑞丽市2013年8月3日至11月16日传染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资料。 1.2 病例定义
输入性病例指本地无流行,发病前15 d内来自或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缅甸、老挝等登革热流行国家,我国广东省、云南省景洪市等有登革热疫情的地区),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2]。本地感染病例指发病前15 d内未离开过瑞丽市,或未到过上述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属本地感染[2]。 1.3 病例调查及诊断标准
所有登革热病例均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08)判定登革热病例[3]。 1.4 实验室检测
采集疑似病例血清标本,用登革热抗原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美国CTK生物有限公司产品)进行检测。 1.5 蚊媒密度监测
参照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中的布雷图指数(BI)调查方法开展伊蚊密度调查[2]。 1.6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登革热病毒抗原检测
2013年共采集到825例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标本,用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法检测,阳性232例,阳性率为28.12%。232例确诊患者中,其中缅甸输入87例,本地感染145例。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首例登革热输入病例出现于8月3日,第1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为8月31日发病,末例病例于11月15日发病,疫情历时104 d。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5日至10月14日,共189例,占81.47%(图 1)。
2.2.2 地区分布病例分布在瑞丽市城区和6个乡镇(开发区),主要集中在瑞丽城区、姐告和勐卯镇,占总病例数的78.45%(182/232),其他4个乡镇病例呈散发性分布。缅甸病例46例,占19.83%(表 1)。
2.2.3 人群分布232例患者中,男性128例,女性104例,性别比为1.23∶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发病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80岁,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162例,占69.83%),<20岁40例(占17.24%),>50岁30例(占12.93%)。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者(102例,占43.97%)和农民(52例,占22.41%)居多,其他依次为学生(19例)、民工和家政及待业者(各11例)、教师(7例)、工人(6例)、干部职员及离退休人员(各5例)、散居儿童(3例)、幼托儿童(2例)和餐饮食品业者(1例),职业不详8例。 2.3 指征病例
瑞丽市于2013年8月报告3例登革热输入病例,其中首例病例7月25日发病,第2例病例8月14日发病,第3例病例8月27日发病。3例病例均属缅甸人。发病前分别在缅甸(首例和第2例在曼德勒、第3例在腊戍)务工,发病后到瑞丽市人民医院治疗(首例8月3日入院、12日出院;第2例8月19日入院、27日出院;第3例8月27日入院,9月3日出院),经登革热病毒抗原NS1检测均为阳性。首例本地感染病例于8月31日发病,9月2日入住瑞丽市人民医院,表现为乏力、发热、头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出血点、四肢和腹部出现红斑疹,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发病前无外出史,经登革热病毒抗原NS1检测为阳性。 2.4 家庭聚集性
3户家庭各出现4例病例,3户家庭各出现3例病例,20户家庭各出现2例病例,171户家庭各出现1例病例。 2.5 临床特征
临床症状均以轻型为主,即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乏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部分患者面部、四肢及胸腹部出现散在出血点和皮疹,未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 2.6 伊蚊幼虫BI监测
于2013年9-11月每天进行一次BI监测,经采取快速杀灭成蚊,清除伊蚊孳生地和对积水点投药杀灭蚊幼虫等综合防治措施后,城区固定监测点BI降到标准值(5.0)以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图 2)。
3 讨 论早在1999年,张海林等[4]曾分别于1974、1979、1981、1982、1985、1987和1991年在云南省瑞丽市等24个县(市)采集人血清进行登革热病毒抗体检查,用补体结合(CF)试验检测人血清标本1696份,阳性185份,阳性率为10.91%,其中尤以瑞丽市和芒市阳性率较高。该结果提示,瑞丽市以往可能已存在登革热散发病例和隐性感染病例。近年来,随着瑞丽市及缅甸边境地区边贸与旅游快速发展,登革热输入病例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1],2006-2008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8例,其中输入病例47例,本地感染病例1例,而且所有输入病例均来自于缅甸边境地区[1, 5, 6]。此次疫情指征病例也显示,在首例本地感染病例(8月27日发病)出现之前,已出现3例自缅甸输入的病例。这些结果提示,此次登革热暴发可能是由缅甸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
从2006-2008年所报道的登革热输入病例分析还发现,输入病例从8月开始出现(2例)、9-10月为输入高峰,分别为13例和24例,并持续到11月(8例)[1, 5, 6];与此次疫情中的输入病例时间分布情况类似,即8月出现输入病例(3例),9-10月为输入高峰,共71例,11月为13例(图 1)。此外,以往和此次疫情登革热病例人群职业特点相似,均以商业服务者和农民居多,年龄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群[1, 5, 6]。
在登革热媒介方面,1989年,张海林等[4]在瑞丽县城周围调查发现白纹伊蚊属于当地的优势蚊种(其构成比为捕获蚊虫总数的65.36%);但2002年,在瑞丽市与缅甸相邻的姐告口岸首次发现埃及伊蚊[7];2002-2005年,王丕玉等[8]在瑞丽市城郊区域的蚊虫调查也发现大量埃及伊蚊(170/343,49.56%)和白纹伊蚊(120/343,34.99%)。2004-2005年,陈于文等[9]对瑞丽市埃及伊蚊进行分布调查时发现,该蚊主要集中在瑞丽城区和姐告口岸,且种群密度高峰为7-10月。这些结果提示,此次登革热暴发疫情很可能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共同引起的,至于两种伊蚊在登革热流行中的作用关系有待今后进一步调查。在疫情处置措施中发现,当登革热疫情发生时,只要采取有效的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幼虫孳生环境措施,BI将会降到标准值(5.0)以下,疫情也将得到有效控制。
此次疫情是瑞丽市历史上首次发生的本地登革热流行,从其流行特征和临床特征来看,与2002年广州市白云区、2010年广东省东莞市和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暴发疫情基本相似,即临床症状以轻型为主,无危重和死亡病例;首发病例也均为输入病例,且具有多点暴发、家庭聚集性和散发并存等特点[10, 11, 12]。
[1] | 张海林,付士红,邓掌,等. 云南中缅边境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5):428-432. |
[2] |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登革热防治手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S 216-2008 登革热诊断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 |
[4] | 张海林,自登云,龚正达. 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地方病通报,1999,14(3):50-54. |
[5] | 李华宪,周红宁,杨沅川,等. 2004-2008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现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6):576-577,580. |
[6] | 杨丽香,尹正留,王瑞国,等. 瑞丽市中缅边境地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9):封2. |
[7] | 董学书,蔡福昌,周红宁,等. 云南省边境口岸蚊类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15(2):142-145. |
[8] | 王丕玉,周红宁,吴超,等. 云南省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的分布调查[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17(6):507-508. |
[9] | 陈于文,王瑞国,李轼,等. 瑞丽市埃及伊蚊的调查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1):61. |
[10] | 吴石均,陈志强,李曦然. 广州市白云区2002 年登革热暴发流行调查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03,29(4):40. |
[11] | 陈平华,张萌,钟新光,等. 广东省东莞市兴塘社区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J]. 疾病监测,2011,26(5):417-418. |
[12] | 谢淑云,王臻,杨仕贵,等. 浙江省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疾病监测,2005,20(7):353-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