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Vol. 25 Issue (5): 483-485.

服务

文章信息

高健荣, 刘金华, 刘戟环, 刘世忠
GAO Jian-rong, LIU Jin-hua, LIU Ji-huan, LIU Shi-zhong
近5年广州地区白纹伊蚊研究进展及防制对策
Research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Aedes albopictusin Guangzhou, China, during recent five years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5): 483-485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4, 25(5): 483-485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3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06-26
近5年广州地区白纹伊蚊研究进展及防制对策
高健荣, 刘金华, 刘戟环, 刘世忠    
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杀虫科,广州510507
摘要:登革热近年来在广州地区多次暴发流行,给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发展等带来严重影响。白纹伊蚊作为广州地区 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对于突发的大规模登革热疫情只能依赖卫生杀虫剂迅速降低成蚊密度,控制其流行。而卫生杀 虫剂的反复使用,必定带来抗药性的产生。该文总结了近5年登革热与白纹伊蚊研究、白纹伊蚊在广州地区的变化趋势 及抗药性研究的相关报道,探讨广州地区对白纹伊蚊等虫媒进一步的防制对策。
关键词白纹伊蚊     登革热     研究进展     防制对策    
Research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Aedes albopictusin Guangzhou, China, during recent five years
GAO Jian-rong, LIU Jin-hua, LIU Ji-huan, LIU Shi-zhong    
Center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Guangzhou Military District,Department of Disinfection and Disinsection,Guangzhou 510507,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Dengue fever broke out several times during recent years in Guangzhou, China. It had serious impact on the residents’ health and economy.Aedes albopictusis the main vector of dengue fever in Guangzhou. Therefore, at the outbreak of pandemic dengue fever, the only resort to reduce adult mosquito density and to control the disease spread is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However, repeated use of pesticides inevitably leads to resistanc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related research on dengue fever and Ae. albopictusin recent 5 years, as well as related reports concerning changes in Ae. albopictuspopulation and its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in Guangzhou; we also discuss the preventive strategies in control of vectors likeAe. albopictusin Guangzhou.
Key words: Aedes albopictus     Dengue fever     Research progress     Control strategy    

自1978年我国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以来,登革热一直是 广州地区重点防治的虫媒传染病。2013年10月底,相关媒体 报道广州地区登革热再次暴发,病例高达900多例[1]。近年来, 登革热暴发的时间间距越来越短,暴发规模越来越大。而白纹 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我国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做好白 纹伊蚊的防控工作,是遏制登革热暴发的首要工作。现就近5 年来广州地区白纹伊蚊相关研究等进行综述总结,并探讨进一 步的防制对策。 1 登革热与白纹伊蚊的关系

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Aedesaegypti)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 媒介。己有的研究发现,不同种属的昆虫对病毒病原体的易感 性差异较大,同一种属的蚊虫不同群体间对病毒的易感性也具 有明显差异[2]。白纹伊蚊对登革热病毒的易感性除了受到自身 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包括病毒的侵袭与蚊虫自身防御的相互 斗争过程,即蚊体内的自然免疫防御机制的作用。近几年对广 州地区城乡白纹伊蚊的带病毒监测均为阴性[3]。但综合各种影 响因素(如广州社会人口因素、气象变化、实验误差等),输入性 疫情与频繁暴发的登革热流行迹象对比并不完全对称。根据 罗雷[4]研究,尽管未发现广州地区自然环境中白纹伊蚊携带登 革热病毒越冬或经卵传递的生物学证据,亦未从主要宿主动物 身上提取出潜伏病毒株,但广州地区存在各型登革热病毒输入 的可能。而近年来对广州地区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 现,广州市存在同一地点多年反复发生的特点,有部分病例发 病前并无外出史,同时当地亦未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有可能 为隐性输入性感染患者引发相关发病,但也不排除登革热病毒 有可能在广州地区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在适当条件下传 播给人群,造成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一 旦登革热病毒与其他宿主动物和媒介伊蚊进一步适应,广东省 更存在从登革热非地方性流行区(无病毒)变为低地方性流行 区,广州地区有逐渐演变为登革热自然疫源地的可能。 2 近5年白纹伊蚊繁殖变化规律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蚊媒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迅速, 温度的升高对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速度的加快使登革热流行 加剧。广州市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亚热带季风的影响下,一年四季气候温暖,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有利于白纹伊蚊的 繁殖,也适合登革热病毒在媒介伊蚊体内复制繁殖,为登革热 的流行创造了有利传播条件[5]。刘光等[6]对广州市花卉市场的 研究表明,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高峰期主要集中在7、 10、11月。主要原因是这些月份处于季节转换,气温不稳定,降 雨量多的时节,同时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植被多,各类经营 性、生活性容器多,导致白纹伊蚊孳生环境多,孳生比例增大。 江毅民等[7]对广州农村地区的白纹伊蚊密度调查发现,该蚊繁 殖时间存在异样节律。5-7月和9-10月成蚊密度各出现一 个峰值。其间的7-8月为波谷。气温最高时成蚊密度反而下 降,可能是高温影响了成蚊的繁殖能力和活动能力。另外,白 纹伊蚊幼虫密度高峰与成蚊高峰的出现有时存在时间差(1~2 个月),值得注意的是2008-2010年白纹伊蚊幼虫密度与成蚊 密度高峰时间差均不一致。2008年成蚊密度峰值均落后于幼 虫密度峰值1~2个月;2009年成蚊密度第2个峰(9月)落后于 幼虫密度峰值(8月);2010年成蚊密度与幼虫密度峰值出现时 间则一致。其可能与当年气候变化、环境条件、防治因素等影 响,导致幼虫孵化及成虫存活时间出现交错。在无成蚊活动的 冬季,户外积水容器中仍能检出存活的白纹伊蚊幼虫,甚至在 环境温度仅1℃的条件下也可见到1龄期幼虫。再次证实广州 地区白纹伊蚊以卵越冬为主,幼虫越冬为辅的越冬形式。广州 地区的城区与农村白纹伊蚊季节消长情况一致,该蚊密度由高 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但 即使是在秋冬虫媒活动总体趋势下降,蚊媒密度依然高出警戒 线,由此可见,广州地区必须全年进行蚊媒防控工作,以预防登 革热的暴发。 3 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

自2002年广州地区建立蚊虫防控监测网络以来,有计划地 针对本地白纹伊蚊采用扑杀灭方式实施全面防控工作。相关 研究表明,不同区域蚊虫对不同卫生杀虫剂的敏感度有所不 同[8]。农村与城区、郊区出现较大差异,可能与不同环境类型用 药习惯及防治策略不同有关。如广州城区多使用超低容量喷 雾方式,适合城区的杀虫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此引起白纹伊 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物不同程度的抗药性,2004年蔡松 武等[9]曾在研究中证实。但对比近5年多次抗药性研究可见, 其区域抗性指数暂未见有明显异常变化,从而证明白纹伊蚊的 抗药性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与实际的用药情况及白纹伊蚊以 卵越冬及半越冬方式减低抗药性有关。

在抗药性种群的进化上,通常认为有4个阶段:第1阶段, 杀虫剂尚未应用,在一个很大的自然种群中,因突变和自然选 择的作用,抗药性基因通常是以一个很低的平衡频率存在。第 2阶段,应用杀虫剂防治害虫,同时害虫种群中的抗药性基因开 始被药剂选择,随着选择在时间过程中的继续,抗药性基因扩 展开来,并以杂合子的形式大量存在,此时一般呈现低度抗药 性。第3阶段,随着防治的继续,害虫种群中抗药性纯合子越来 越多,结果防治失败,故呈高度抗药性。杀虫剂靠增加使用剂 量应用一段时间后,最终在一个大的地理区域内废弃使用。第 4阶段,该杀虫剂停止使用后,由于选择压力消失,害虫种群内 抗药性基因频率因繁殖劣势或敏感基因的稀释而逐渐回落到 一个很低水平[10]。白纹伊蚊抗性机制是作为昆虫体内重要的 解毒酶系的羧酸酯酶,主要以水解蛋白和结合蛋白2种方式对 杀虫药剂进行解毒。而刘洪霞等[11]认为,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 性品系对溴氰菊酯产生的抗性与其体内羧酸酯酶(CarE)活性 的增加有密切关系,CarE在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中起着重要 作用。同时,对比实验中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的CarE,相对敏感 品系CarE,其底物(α-乙酸萘酯或β-乙酸萘酯)比活力增高,对 敌敌畏和磷酸三苯酯的敏感性高于敏感品系[12]。由此说明,白 纹伊蚊对不同的杀虫剂(如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 药性中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针对出现不同抗性品系的白纹 伊蚊采用对应敏感的杀虫剂,能有效减低白纹伊蚊对某类型杀 虫剂的抗性,提高杀虫剂的扑杀效果及使用期限。

此外,Head等[13]研究证明,钠通道相关位段的突变与不同 物种对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具有一定相关性。吴家红[14]通过 采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 技术首次克隆获得白纹伊蚊钠通道para-like基因:6048 bp,近 全长序列。同时,证明其中1~18克隆号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 酶亚基Ⅰ(COⅠ)〕是与抗药性相关的基因;1~11克隆号基因是 功能未知的可能与抗药性相关的基因。在此基础上,蔡燕丽[15] 更进一步针对广州市白纹伊蚊COⅠ基因进行遗传多态性分 析。孙艳[16]则通过RT-PCR技术首次扩增出白纹伊蚊视蛋白 (Opsin)基因开放阅读框,并实验证明了Opsin与蚊虫对溴氰菊 酯抗性相关,可能是一种蚊虫体内广谱的解毒、防御基因,认为 包括Opsin在内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可能参与 了蚊虫溴氰菊酯抗性的形成。Opsin可望作为杀虫剂抗性的检 测靶标,应用于蚊虫防治中,并认为以Opsin等为靶标可开发出 更适宜、稳定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为白纹伊蚊抗性基因研究提 供基础。 4 针对性防制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壮大,城市人口流 动性增强,广州市作为南方重镇,疾病发生的概率日益增高。 面对多次引发大规模疫情的登革热病毒及主要传播媒介白纹 伊蚊,如何做好媒介控制工作是首要关键。针对过往的研究及 探讨,目前有必要加强虫媒防控的力量。 4.1 进一步完善虫媒动态网络监控工作,加强各区域部门的沟 通联络

由于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受气温、雨水、人口密度的 影响而出现变化,若能准确地估计出白纹伊蚊的繁殖趋势有助 于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控计划,以确保控制白纹伊蚊密度,防止 登革热流行。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虫媒的动态监控工作,与气 象部门、人口流动部门、医院等建立长期沟通方式,结合年度白 纹伊蚊变化趋势、气象预测变化趋势、城市人口流动态势、蚊媒 病患变化情况等,可有效预测来年的白纹伊蚊繁殖趋势,从而 制订对应策略。 4.2 形成有效、长期、规律的抗性风险评估制度,针对杀虫剂进 行抗性消长特性研究

多次抗药性研究证明,卫生杀虫药物使 用的频次、重复性与蚊虫抗性成正比关系。一般来讲,造成蚊 虫抗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除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外,主要与 防治技术的不恰当使用有关[17]。因此,若能制订形成有效、长 期、规律的抗性风险评估制度,针对杀虫剂对白纹伊蚊的抗性消长时间特性规律进行研究,区分城市不同生态区域(如城区 及郊区、密集人流区、居民区及办公区域),针对不同环境采取 不同浓度、不同药剂、错峰进行防控,采用网络信息化有效共享 各区域单位的消杀频次、消杀方式及用药种类,能有效延缓蚊 虫抗药性的产生。 4.3 进一步研发、改良卫生杀虫药剂类型,提高防控效果

为 提升对蚊虫的防控能力,提高防控效果,应鼓励研发、改良卫生 杀虫剂种类,减低浓度要求,提高对蚊虫的靶向作用和杀灭能 力。同时,研发对人无害、无环境污染、具有广泛适应性、高效 杀虫的生物制剂是努力方向。 4.4 提高综合整治能力,进行季度性年度性整治规划

通过环 境治理,减少住宅及其周围固体废物和其他水体容器的孳生 地,是WHO推荐的控制登革热媒介的主要方法。周毅彬等[18] 实验证明,在孳生地治理后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逐步下 降,在2~3周后幼虫和成蚊相关密度指数皆控制在35以下,密 度下降率皆>50%。而且在外界条件变得有利于白纹伊蚊快速 增长时其密度仍可控制在一个较小范围。因此,提高城市的综 合整治能力,针对不同时节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治理计划,如 依据气象预测,在雨季来临前,冬春季蚊虫繁殖初期进行大规 模整治,可有效遏制蚊虫密度。

参考文献
[1] 黎秋玲.广州登革热急增至900多例[N/OL].新快报,2013-10-31 (A13)[2013-12-01]. http://epaper.xkb.com.cn/view/893294.
[2] Huber K,Loan LL,Hoang TH,et al. Temporal genetic variation in Aedes aegypti populations in Ho Chi Minh city(Vietnam)[J]. Heredity(Edinb),2002,89(1):7-14.
[3] 李美青,刘永权,黄燕惠,等. 广州市城乡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 度、带病毒情况及抗药性监测[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24(2):108-111.
[4] 罗雷.广州地区登革热自然疫源地及传播流行演变模式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5] Lu L,Lin H,Tian L,et al.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dengue fever and weather in Guangzhou,China[J]. BMC Public Health,2009,9:395.
[6] 刘光,郭瑞冰,汤小琼,等. 广州市荔湾区花卉市场白纹伊蚊密度 分布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3):260-261.
[7] 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等. 广州地区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 蚊密度消长特点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2):222-223.
[8] 李成玲,胡志刚,江毅民,等.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 药性的初步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4):429-430,447.
[9] 蔡松武,段金花,卢文成,等. 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与 预防对策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4):40-41.
[10] 唐振华,吴士雄. 昆虫抗药性的遗传与进化[M]. 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90.
[11] 刘洪霞,徐仁权,冷培恩,等. 白纹伊蚊不同种群羧酸酯酶生化性 质差异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18(2):111-113,116.
[12] 刘洪霞,冷培恩,徐仁权,等. 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 羧酸酯酶性质比较[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2):403-407.
[13] Head DJ,MeCaffery AR,Callaghan A. Novel mutations in the para? homologous sodium channel gene assoeiated with PhenotyPic expression of nerve insensitivity resistance to Pyrethroids in Heliothine epidoptera[J]. Insect Molec Biol,1998,7(2):191-196.
[14] 吴家红.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相关基因的研究[D].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
[15] 蔡燕丽. 白纹伊蚊COⅠ基因多态性分析及AGO2和Dcr-2基因 克隆、转录水平的初步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16] 孙艳.视蛋白基因参与蚊抗药性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 大学,2012.
[17] 张宗炳,冷欣夫. 杀虫药剂毒理及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1993:256.
[18] 周毅彬,赵彤言,冷培恩,等. 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效果的 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