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文章信息
- 田葆萍, 李华宇, 王育兵, 王中民, 谭崇阳
- TIAN Bao-ping, LI Hua-yu, WANG Yu-bing, WANG Zhong-min, TAN Chong-yang
- 雷公藤甲素饵剂与莪术醇饵剂防治达乌尔黄鼠效果研究
- Studies on control effects of triptolide baits and curcumol baitson Spermophilus dauricus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5): 461-463
- Chines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 2014, 25(5): 461-463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2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3-26
2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50部队防检环监所
2 The 63850 PLA
吉林省西北部草原是鼠疫自然疫源地,达乌尔黄 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是该地的优势鼠种。当前该 地区大面积灭鼠主要采取化学防治,化学毒饵的投放 引起一系列生态问题[1],如鸟类误食、环境污染、非靶 标动物的二次中毒等。植物型不育剂雷公藤甲素饵剂 和莪术醇饵剂是近年来发展较好的新型技术,对鼠类 有明显的抗生育作用[2, 3, 4, 5, 6, 7, 8, 9, 10, 11],但未见该药用于达乌尔黄 鼠的试验报道。为了验证该药对达乌尔黄鼠的抗生育 效果,2013年在吉林省西北部草原进行了雷公藤甲素 饵剂与莪术醇饵剂对达乌尔黄鼠抗生育效果现场研 究,为达乌尔黄鼠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雷公藤甲素饵剂
(新贝奥,江苏无锡开立达 实业有限公司)。其有效成分为雷公藤甲素(0.25 mg/kg)、 氯内酯醇、16-羟基内酯醇、内酯酮、南蛇腾素;0.2%莪 术醇饵剂(吉林省延边天保生物制剂有限公司)。 1.2 试验区概况
试验点选在位于吉林、黑龙江和内 蒙古3省(自治区)交接地带的吉林省西北部草原,属 于寒带地区,为广阔草原,地势平坦,海拔260~390 m, 相对高度为50~100 m。植物多为耐旱性群落,鼠类 以达乌尔黄鼠为优势种。 1.3 试验设计 1.3.1 试验点的设置
在吉林省西北部草原黄鼠鼠害 发生频繁地区选取3块地形相似、面积100 hm 2的草区域,3块区域间隔>500 m,其中一块作为雷公藤甲 素试验区,一块莪术醇试验区,另一块作为空白对照 区。将试验区周围500 m设为保护带,以0.01%溴敌隆 玉米粒及葵花籽混合毒饵进行保护性灭鼠,防止外来 黄鼠迁入影响不育剂效果。 1.3.2 投药方式和投饵量
采用毒饵站投饵法进行投 药,每个毒饵站间隔200~300 m [12],在春季黄鼠出蛰前 于每个毒饵站内投放毒饵300 g,并根据消耗情况不定 期补充,待黄鼠全部出蛰后,对黄鼠洞进行见洞投药,在 离洞口10 cm处每个洞投放毒饵10 g,并随时进行补充。 1.4 调查方法 1.4.1 密度调查
采用堵洞法测定黄鼠密度,将人员 间隔5 m一字排开,发现黄鼠洞后挖土掩盖,于第2天 调查掘开洞数。
黄鼠密度=(掘开洞数/堵洞数)×100% 1.4.2 怀胎率及睾丸下降率调查
采用一日弓形夹法 在试验区及对照区捕鼠,对捕获的黄鼠雌鼠进行解剖, 观察怀胎情况(记录胎仔数及子宫斑数),雄鼠观察睾 丸是否下降,并将试验区及对照区进行对比。 1.4.3 效果考核
雌体繁殖率=〔(怀胎雌数鼠+子宫斑鼠数)/成体雌鼠总数〕×100%
怀胎下降率=〔(对照区怀胎率-试验区怀胎率)/对照区怀胎率〕×100%
平均胎仔下降率=〔(对照区平均胎仔数-试验区平均胎仔数)/对照区平均胎仔数〕×100% 1.4.4 安全性调查
投饵后,巡回检查试验地及周围, 观察对非靶动物的中毒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析。试验区与对照区的鼠密度、雄鼠睾丸下降情况、雌 鼠个体繁殖率、雌鼠个体繁殖强度数据,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鼠密度调查
雷公藤甲素饵剂试验区内堵洞数 639个,掘开洞数123个,鼠密度为19.25%。对照区堵 洞数525个,掘开洞数225个,鼠密度为42.86%。鼠密 度下降了23.62%。雷公藤甲素试验区与对照区鼠密 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64,P<0.05)。莪术醇饵 剂试验区内堵洞数584个,掘开洞数238个,鼠密度为 40.75%。与雷公藤甲素饵剂对照区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χ2=0.49,P>0.05)。莪术醇试验区与对照区 鼠密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2.2 睾丸下降情况
雷公藤甲素饵剂试验区内共捕 获 雄 鼠6只 ,其中1只睾丸下降 ,睾丸下降率为 16.67%。对照组捕获雄鼠24只,19只睾丸下降,睾丸 下降率为79.17%。睾丸下降率降低了62.50%,试验区 与对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由于n<40,不 能采用χ2检验,采用确切概率法统计)。莪术醇饵剂试 验区共捕获雄鼠20只,其中5只睾丸下降,睾丸下降率 为25.00%。与雷公藤甲素饵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χ2=12.91,P<0.05)。 2.3 对雌鼠个体繁殖率的影响
从表 1可以看出,雷 公藤甲素饵剂试验区雌性黄鼠总体繁殖率为25.00%, 对照区为87.1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0.16,P<0.05)。雌体怀胎下降率为71.32%,表明该 药剂具有降低黄鼠种群繁殖效果。莪术醇饵剂试验区 怀胎率为22.86%,与雷公藤甲素饵剂对照区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χ2=31.09,P<0.05)。雌体怀胎下降率 为73.78%。
2.4 雌鼠个体繁殖强度如表 1所示,通过胎仔数的 调查统计,雷公藤甲素饵剂试验区和对照区的黄鼠个 体繁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试验区雌黄鼠平均胎仔下 降率为44.62%,表明雷公藤甲素饵剂对雌黄鼠个体的 繁殖力有影响。莪术醇饵剂试验区黄鼠平均胎仔下降 率为32.75%,表明莪术醇饵剂对雌黄鼠个体繁殖力有 作用。 2.5 安全性测定
在投药后的草原巡回检查中,未发 现天敌及其他动物二次中毒现象,试验过程中未出现 人、畜等误食中毒现象,表明2种饵剂在毒饵站投药方 式下使用安全。 3 讨 论 3.1 雷公藤甲素饵剂具有杀灭和抗生育双重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雷公藤甲素制剂后,达乌尔黄鼠的 鼠密度下降,雄鼠的生殖力下降,雌体繁殖率亦明显下 降。说明该药物具有杀灭和双性抗生育两种作用。由 于该药物具有杀灭作用,在试验区样方捕获鼠数减少, 致使抗生育效果观察中样本量少。 3.2 莪术醇饵剂具有抗生育作用
使用莪术醇饵剂 后黄鼠的雌体繁殖率明显下降,平均胎仔数和平均子 宫斑数也较对照区有明显差异,表明该药剂对黄鼠繁 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3.3 两种药物的安全性
本试验采用毒饵站投药,在安全性调查中未发现二次中毒及人畜禽等中毒现象, 表明在此种投药方式下药物使用安全。但在草原大面 积灭鼠工作中,往往采用毒饵直接投放的方式,由于该 药具有杀灭作用,其安全性应随投药方式进一步考察。 3.4 达乌尔黄鼠的给药时机特点
达乌尔黄鼠每年 繁殖1次,且黄鼠是一种冬眠动物,每年出蛰时间长达 1个月左右,出蛰后即交配[13],因此很难把握不育药剂 的投饵时机,本试验采用毒饵站投饵法进行投药,既能 较好防止因草原鸟类及其他动物取食而影响试验效 果,又能达到长期保存药饵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药剂 的投放时机问题。
[1] | 李华宇,董建国,赵亚冰,等. 草原大面积灭鼠对草原鸟类数量变化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3,12(5):35-37. |
[2] | 尤德康,宋玉双,蒋永利,等. 贝奥雄性不育灭鼠剂防治两种害鼠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10,29(6):46-48. |
[3] | 孙红专,费巨波,徐建华,等. 贝奥雄性不育灭鼠饵剂现场应用效果的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12(4):266-270. |
[4] | 石春玲,黄乔平. 贝奥雄性不育灭鼠剂林间药效试验[J]. 林业科技,2010,35(1):30-31. |
[5] | 尤德康,董晓波,宋玉双,等. 贝奥雄性不育灭鼠剂室内药效试 验[J].中国森林病虫害,2006,25(3):32-34. |
[6] | 侯秀敏,文香,李卫民,等. 莪术醇雌性不育剂防治草地害鼠试验研究[J].青海草业,2007,16(4):14-19. |
[7] | 张春美,杨静莉,张天栋,等. 0.2%莪术醇抗生育剂防治森林害鼠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9,28(5):9-11. |
[8] | 初晓莉,赵云国,韩彦军,等. 抗生育剂莪术醇对草地害鼠的控制效应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2009(30):8-10. |
[9] | 王庭林,张慧娣,赵日良,等. 抗生育剂莪术醇对区域性害鼠的控制效应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0):34-36. |
[10] | 蒋永恩,郭永旺,施大钊,等. 莪术醇饵剂对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1):22-25. |
[11] | 李生庆,张西云. 青藏高原地区应用生物灭鼠剂控制草地鼠害的药效试验研究[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1,15(2):19-20. |
[12] | 张晶仁,胡永校,尤焕文. 毒鼠屋灭达乌尔黄鼠最佳距离探讨[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3,8(5):311. |
[13] | 赵天飙,梁炜,秦丰程,等. 草原黄鼠生态学研究[J].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0(6):125-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