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文章信息
- 徐国英,林代华,潘敏楠,李述杨,王加熊,周淑姮,何似,刘菁,韩腾伟,陈阳,邓艳琴
- XU Guo-ying, LIN Dai-hua, PAN Min-nan, LI Shu-yang, WANG Jia-xiong, ZHOU Shu-heng, HE Shi, LIU Jing, HAN Teng-wei, CHEN Yang, DENG Yan-qin
- 福建省201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和感染菌群分析
- Surveillance of leptospirosis and analysis of Leptospira serovars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in 2012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5): 456-458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4, 25(5): 456-458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1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6-27
进入21世纪以来,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 发病率总体呈下降或平稳状态,但仍偶有局部暴发 流行[1, 2]。为了解福建省钩体病的流行趋势,为调整防 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根据钩体病的发病和流 行状况,选取长泰、武平、闽侯、将乐和浦城县,对钩体 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动态变化和带菌情况、钩体病流行 的主要血清群分布和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进 行全面调查,并结合人间疫情对福建省钩体病进行流 行病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的选取
根据近年来钩体病发病情况,选 择报告病例位居全省前列或常年开展监测的长泰、武 平、闽侯、将乐和浦城县开展钩体感染菌群的调查。 1.2 调查时间
长泰县调查一年两次(4月和10月), 武平县在4月,闽侯、浦城县在5月,将乐县在10月进 行调查。 1.3 资料来源
全省疫情及调查点的基本资料来源 于全省疫情报告和当地收集的资料。 1.4 标本采集 1.4.1 主要宿主动物
采取笼夜法进行鼠密度调查, 每个调查点每次有效布笼数≥300个。对捕获鼠进行 种类、性别、成幼等鉴定,计算捕获率和鼠种组成;解剖 采集鼠肾、鼠心血等进行分离培养,采集鼠血清 置-20 ℃保存待检。部分调查点还采集当地猪肾或蛙 肾分离培养钩体。 1.4.2 健康人群血清
于流行前期采集健康人群血 清>50份,置-20 ℃保存待检。 1.5 病原体分离
按参考文献[3]所述方法进行。 1.6 血清学检测
钩体显凝试验(MAT)抗原使用中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的我国标 准钩体菌株15群15型,由本室常规传代保存。试验按 照文献[2]进行。阳性判定标准:鼠血清钩体抗体滴 度≥1∶2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滴度≥1∶50++、 发热患者血清钩体抗体滴度≥1∶100++,均具有流行 病学意义,有多群抗体交叉以最高滴度菌群为准。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2 年福建省有5 个地区12 个县 (区)发生钩体病散发病例共32例,发病率为0.0867/10 万。疫情主要集中在福州、龙岩和宁德市,共计发病 27例,占全省总发病数的84.38%。在时间分布上,病 例集中在6-12月,以6-8月及11-12月为多,占总 病例数的84.38%。病例发生在25~80岁年龄组,以 40~70岁年龄组居多,占总病例数的84.38%。男女性 别比为3∶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 62.50%。无死亡病例。 2.2 宿主动物和人群调查 2.2.1 鼠情调查
各调查点共布放鼠笼5113笼次,捕 鼠298只,平均密度为5.83%。各鼠密度和鼠种构成比 见表 1。
2.2.2 鼠带菌率对298只鼠进行分离培养,获得钩 体5株,4株来源于长泰县,1株来源于将乐县,带菌率 为1.68%。 2.2.3 鼠血清学检测
检测鼠血清163份,钩体抗体 阳性18份,阳性率为11.04%。主要感染菌群为秋季 群、澳洲群和流感伤寒群,分别占50.00%(9/18)、 16.67%(3/18)和16.67%(3/18)(表 2)。
2.3 其他宿主动物调查对猪肾35份、蛙肾31份进 行分离培养,未分离到钩体。 2.4 人群血清学检测
共采集健康人群血清303份, 用15 群15 型标准菌株检测,阳性25 份,阳性率为 8.25%(1∶50++)。以秋季群为主,占60.00%(15/25); 其次为致热群和七日热群,分别占20.00%(5/25)和 12.00%(3/25)(表 3)。采集钩体病高发区武平县发热 疑似钩体患者血清17 份,阳性10 份,阳性率为 58.82%,以秋季群为主,占50.00%(5/10);其次为流感 伤寒群和七日热群,各占20.00%(2/10),另检测出犬 群,占10.00%(1/10)。
3 讨论近年来福建省钩体病疫情基本呈平稳态势[4], 2008-2012年每年报告发病数分别为39、32、32、41和 32 例,病例主要集中在武平、浦城和闽侯县,占 46.02%。但以往报告病例数较少的宁德市蕉城区、福 安市以及尤溪县2012年分别报告5、3和3例,比2011 年有所增加,值得重视。其他县(市)仅报告1~2例, 病例分布较分散。由于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缺乏 特异性,临床分型多,各地均不具有实验室诊断能力, 易于误诊漏诊[5],因此估计报告的病例数远低于实际 发病水平。
调查点平均鼠密度为5.83%,以黄毛鼠、黄胸鼠、 针毛鼠为多,分别占29.87% 、28.19%和17.11%。2012 年在长泰县的黄胸鼠、白腹巨鼠和将乐县的针毛鼠中 培养分离出钩体,鉴定为致热群3株、澳洲群2株,进一 步从病原学上证实鼠是当地钩体病的主要储存宿主, 也是南方山区稻田型或雨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主要传染 源。其他动物猪和蛙未分离出钩体[6]。
血清学检测表明鼠类钩体的感染率为11.04%, 主要感染菌群是秋季群、澳洲群和流感伤寒群,据 2011年调查鼠类钩体感染率高达20.00%以上,感染 菌群以秋季群、致热群和流感伤寒群为主。鼠类钩 体感染率下降的原因可能与每年调查地点不同,因 而捕获的鼠种也不同,或是经过灭鼠,鼠类感染钩体 的带菌率有所下降[7, 8, 9],这些都有待今后进一步调查 获得可靠数据。
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25%,感染菌群以 秋季群、致热群、七日热群和澳洲群为主,与2011年 相比均有所降低[7, 8, 9],发热疑似患者阳性率也有所降 低。人群感染的钩体菌群多种多样,流行菌群分布 较为分散[10],但主要菌群与此次调查鼠类感染的主 要菌群基本一致,进一步说明鼠类是当地钩体病的 主要宿主动物。因此,今后要加强监测工作,根据福 建省钩体病流行菌型的分布及菌群更迭情况,有针 对性地改进疫苗配方,提高人群免疫力,防止钩体病 的暴发及流行。
[1] | 徐国英,潘敏楠,肖方震,等. 2005-2008 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15(5):12-14. |
[2] | 马卫闽,肖海,鲜荣华,等.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4):13-14. |
[3] | 严杰,戴保民,于恩庶,等. 钩端螺旋体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4-250. |
[4] | 丁凡,刘波,殷文武. 2009 年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4):261-263,270. |
[5] | 杨婷婷,徐国英,施强,等. 2000-2003年福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概况及菌型变动研究[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1):11-14. |
[6] | 方春福,余樟友,王炜,等. 2001-2005 年衢州市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2):140-143. |
[7] | 徐国英,杨婷婷,潘敏楠,等. 福建省2002年钩端螺旋体病原学与血清学调查结果分析[J]. 疾病监测,2003,18(11):425-427. |
[8] | 徐国英,潘敏楠,王灵岚,等. 2005年长泰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调查[J].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2):167-168. |
[9] | 潘敏楠,徐国英,陈阳,等. 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新特点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2):188-190. |
[10] | 刘莉莉,曾林子,祁腾,等. 2011年四川省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血清学监测[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5):359-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