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文章信息
- 余静,石清明,陈锚锚,张富强,郑颖,胡小兵,胡挺松,郭平,古良其,李明,何彪,王茂吉,范泉水
- YU Jing, SHI Qing-ming, CHEN Mao-mao, ZHANG Fu-qiang, ZHENG Ying, HU Xiao-bing, HU Ting-song, GUO Ping, GU Liang-qi, LI Ming, HE Biao, WANG Mao-ji, FAN Quan-shui
- 西藏察隅县营区蚊虫的组成及分布特征
-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osquitoes at the camp in Chayu county of Tibet, China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5): 441-443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14, 25(5): 441-443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1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4-25
2.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防控重点实验室;
3. 西藏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Key Laboratory of Jilin Province for Zoon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stitute of Military Veterinary,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
3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Xizang Military Command
林芝地区是西藏自治区唯一有疟疾发生与流行的 地区,又以墨脱和察隅县为集中发病区域,2005年前, 当地疟疾一直处于低发状态,2005年墨脱县发生暴发 流行,当年和次年该县疟疾发病率分别为568.48/10 万 和694.08/10 万[1],此后,疟疾流行区的疫情不稳定, 2010年发病率已位于全国第2位[2]。当地疟疾的预防 控制主要采取室内滞留喷洒杀灭媒介蚊虫的方法。但 是,由于当地县级疾病防治专业机构条件简陋,疟防专 业人员缺乏,致使传疟媒介的相关资料缺乏,影响媒介 控制效果,疟疾一直是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蚊虫局部控制是疟疾防治的一种非常重要、有效 的方法,能够代替传统疟疾防治方法。疟疾的传播不 仅有时间动态,还有空间结构的变化[3],这种两维度的 变化与传播媒介疟蚊的时间分布和空间组成密切相 关。蚊虫局部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考虑了疟蚊的时间 变化和空间组成,做到有的放矢,各个击破,蚊虫控制 效果好。林芝地区疟疾蚊虫种群的时间分布资料多年 来已经用于指导当地蚊虫的防治,例如指导选择合适 的时间实施室内滞留喷洒。然而至今,当地疟蚊分布 的空间资料却未见报道。林芝地区疟疾蚊虫的调查仅 关注室内叮咬蚊虫,这是因为疟疾的传播大部分发生在 室内,也因为室外叮咬蚊虫密度调查有困难。事实上, 室外蚊虫对疟疾的传播更具有重要意义。室外蚊虫受 室内滞留喷洒的影响小,室外的蚊虫逐渐成为室内蚊虫 重要部分,增加了疟疾发生概率。只有掌握疟疾传播媒 介种群分布的动态机制,对指导室内滞留喷洒和室外杀 虫剂喷洒才更具意义。诱蚊灯和帐诱法同以房屋取样 的技术相比,可以做到严格一致的空间取样结构,是有 效的室外蚊虫密度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这2种方法 调查察隅县下察隅镇室外蚊虫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 同时使用电动吸蚊器调查室内栖息蚊虫的种类和数量, 为指导当地疟疾的局部控制技术实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自然概况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 部,全县总面积31 659 km2,东西长250 km,南北宽约 180 km,全县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可达 3600 m,属于典型高山峡谷和山地河谷地貌。依地势气 温自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的范围 内,可出现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 垂直变化。由于特有的地貌特征,全县形成了不同的小 气候区,不同的地区气候各异。下察隅镇海拔低,属于 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温和多雨,日照时间长,年 平均气温15~20 ℃,年平均无霜期达200 d以上,年平 均降雨量为800 mm,降雨集中在4-6月,雨热同季。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的空间范围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6 月,选择察隅县南部的下察隅镇3个营区作为蚊虫采 集点,它们分别是位于下察隅镇的西藏军区某边防团 (海拔2200 m)、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卫生队(海拔2000 m) 和某边防连(海拔1600 m)。蚊虫采集地生境分为人 房内、院落、动物畜圈和野外林地。 1.2.2 调查方法
CO2诱蚊灯(MT-1型,军事医学科 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隆冠科技发展有限公 司)用于室外蚊虫的收集。选择人房外院落、畜圈周围 作为挂灯点,不同环境布放1个诱蚊灯。诱蚊灯分时 段挂放,分别于07:30-11:00和19:00-22:00进行蚊 虫诱集。CO2诱蚊灯距离地面高度约1.5 m,蚊虫诱捕 设置的CO2流量为0.2~0.3 L/min。
C白色纱网方顶蚊帐(规格:顶80 cm×80 cm,高 1.5 m)用于野外林地蚊虫采集。选择开阔的林地边缘 悬挂蚊帐,上下四角撑开用带固定,帐下缘距地面 30~40 cm。1人立于帐内,手持电动吸蚊器捕捉进入 帐内的蚊虫。帐诱时间为07:30-11:00和14:00- 17:00,15 min为一计量单位,然后将蚊虫标本带至实 验室分类鉴定计数。
室内栖息蚊虫采集:电筒和手持式电动吸蚊器用 于捕捉人房内的蚊虫。每个调查点选择3间人房(约 15 m2),于08:30,3名采集者分别进入3间房间,捕捉 停留于房内的全部蚊虫。其中沙马乡某边防一连距离 猪场约800 m处有修路民工居住的简易板房,周围当 地农民散养有牛群,我们也采集了3间民工宿舍内的 全部蚊虫,采集时间为09:00。 1.3 标本处理
每个调查点捕获的蚊虫当场用氯仿 杀死,计数;部分蚊虫做成针插标本,装盒,带回实验室 后进行种类鉴定。非按蚊的鉴定主要参考陆宝麟 等[4, 5]检索表进行,按蚊的鉴定按照《中国动物志》按蚊 分种检索表进行形态鉴定,其中多斑按蚊(Anopheles maculatus)鉴定到种团。 1.4 统计分析
首先统计3个调查点采集的蚊虫种类 和数量,计算种类构成比。此外,用同一生境捕获的蚊 虫数量虽然能够反映出一定的蚊虫生境偏好,但是会 存在因异常天气或环境变化的年份而产生偏差。而分 布型可以更全面表现蚊虫分布环境类型,消除偏差,对 指导疟疾预防和杀虫工作更具有意义。因此,本研究 还计算了蚊虫分布类型百分比,参考吴家荣[6]的方法, 即某种蚊虫在某个类型采样点只要采到蚊虫,不计数量 多少,记为1次,然后将3个调查点同种蚊虫相同类型采 到的次数相加,表示该蚊虫的分布类型,再计算百分比。 2 结果 2.1 蚊类组成
共捕获蚊虫4属6种822只,即带足按 蚊(An. peditaeniatu)、多斑按蚊种团(An. maculatus spp.)、棕头库蚊(Culex fuscocephalus)、伪杂鳞库蚊 (Cx. pseudovishnui)、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atus)和刺 扰伊蚊(Aedes vexans)。其中,以伪杂鳞库蚊为主要蚊 种,占捕蚊总数的86.25%;其次是多斑按蚊种团,占 5.47%;骚扰阿蚊和带足按蚊分别占5.23%和1.46%;棕 头库蚊和刺扰伊蚊数量很少,仅占0.73%和0.85%。 2.2 不同生境蚊虫组成
由表 1可见,人房内捕获伪 杂鳞库蚊和棕头库蚊2种,伪杂鳞库蚊占优势,约占人 房内蚊虫数量的96.85%,棕头库蚊仅占3.15%。人房 外捕获蚊虫5种,即4种和1个按蚊种团,其中伪杂鳞 库蚊为室外环境的优势蚊种,占室外蚊虫的86.56%, 且全部在人房外和畜圈周围捕获,林地未捕获;其次是 骚扰阿蚊,在畜圈周围和野外林地均有分布,占室外蚊 虫的6.19%;此外,多斑按蚊种团和带足按蚊仅在人房 外及畜圈周围捕获,两者共占室外蚊虫的8.20%;刺扰 伊蚊仅在野外林地捕获,占室外蚊虫的1.00%。
2.3 蚊虫分布类型伪杂鳞库蚊在人房内、人房外院 落和畜圈周围都有捕获,而以人房内捕获次数最多(10 次),占所有捕获次数的0.476;人房外院落和畜圈周围 捕获数量次之,分别为5次和6次,捕获比例分别为 0.238和0.286,野外林地未捕获。其他蚊虫生境分布 情况见表 2。
3 讨论本次在察隅调查点采集到带足按蚊和多斑按蚊种 团蚊虫。多斑按蚊种团包括9种按蚊[7, 8],在我国发现 5种[5],即多斑按蚊、威氏按蚊(An. willmori)、伪威氏按 蚊(An. pseudowillmori)、塞沃按蚊(An. sawadwongporni) 和达罗毗按蚊(An. dravidicus)。据西藏的研究报道, 在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由伪威 氏按蚊和威氏按蚊构成[9, 10],而察隅县多斑按蚊种团 具体包括的种型目前还没有资料可查。多斑按蚊种团 的蚊虫从形态上难以区分,目前鉴定主要依靠分子生 物学技术,由于本次采集数量较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 定有困难。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与疟疾传播相关的带 足按蚊和多斑按蚊种团的蚊虫在察隅县都有分布[1, 11], 这2种(类)蚊虫在室外人居环境周围和动物畜圈周围 均有采集。根据生境分布类型结果看,2种按蚊在动 物畜圈周围采集次数多于人居环境周围,表明这2种 (类)蚊虫更偏向于在动物区活动。分析本次调查结 果:这2种蚊虫习惯在人、畜之间进行交叉活动,而其 生态习性又以在动物区活动为主,提示察隅县疟疾的 发生和流行可能与室外传疟蚊虫的种群构成、密度变 化更为密切相关,仅采取室内滞留喷洒降低室内蚊虫 密度防控疟疾发生还不够,还需配合室外以畜圈和动 物放养区为重点治理区域的媒介防治策略。
此外,本次在察隅县捕获的蚊虫数量最多的是伪 杂鳞库蚊,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张有植等[12]的调查结 果一致,该地区优势蚊种在过去近30年中未发生变 化。伪杂鳞库蚊具有自然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病毒的能力[13]。而据最近的研究报道,墨脱地区采集 的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乙脑病毒,从病原学角度明确 了西藏林芝地区存在乙脑[14]。察隅和墨脱是相邻县, 综合地理位置和上述媒介、病原学的调查结果,认为察 隅地区存在乙脑的可能性较大,且伪杂鳞库蚊应是重 点关注的媒介。防治措施上,尽管该蚊虫在人房外院 落和畜圈周围捕获数量更多,但捕获的次数少于在人 房内的捕获次数,表明伪杂鳞库蚊更偏好入室活动(寻 找血缘、交配等),因此提示应采取室内滞留喷洒,室外 重点进行孳生地治理,以降低室外蚊虫密度,减少入室 吸血蚊虫数量,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1] | 潘嘉云,武松,王学忠,等.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传疟媒介调查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26(4):281-285. |
[2] | 周水森,王漪,李雨. 2010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6):401-403. |
[3] | Carter R,Mendis KN,Roberts D. Spatial targeting of interventionsagainst malaria[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00,78:1401-1411. |
[4] | 陆宝麟,许锦江,俞渊,等.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双翅目:蚊科[M]. 第9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88-106. |
[5] | 陆宝麟,吴厚永. 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7. |
[6] | 吴家荣. 贵州锦屏蚊虫的初步调查研究[J]. 昆虫学报,1959,9 (1):57-65. |
[7] | Walton C,Somboon P,O’Loughlin SM,et al. Genetic diversity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mosquito species in the Anophelesmaculatus group using the ITS2 region of rDNA[J]. Infect GenetEvolution,2007,7(1):93-102. |
[8] | Harbach 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genus Anopheles (Diptera:Culicidae):a working hypothesis o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J].Bull Entomol Res,2004,94(6):537-553. |
[9] | 武松,黄芳,周水森,等. 西藏自治区疟疾流行区传疟媒介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6):711-713. |
[10] | 武松,黄芳,王多全,等. 西藏墨脱县疟疾暴发自然村伪威氏按蚊与威氏按蚊生态习性比较[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 (4):362-366. |
[11] | 王洪举,胡松林,李松凌,等. 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按蚊种群调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3):333-335. |
[12] | 张有植,邓成玉,薛群力. 西藏察隅室内主要蚊种活动习性的观察[J]. 四川动物,1991,10(1):30. |
[13] | 张海林,米竹青,张云智,等. 云南省边境地区蚊虫自然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13(2):101-104. |
[14] | Li YX,Li MH,Fu SH,et al. Japanese encephalitis,Tibet,China[J]. Emerg Infect Dis,2011,17(5):934-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