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文章信息
- 郭玉红, 张静, 刘小波, 孟凤霞, 鲁亮, 王君, 任东升, 常昭瑞, 毛德强, 刘起勇
- GUO Yu-hong, ZHANG Jing, LIU Xiao-bo, MENG Feng-xia, LU Liang, WANG Jun, REN Dong-sheng,CHANG Zhao-rui, MAO De-qiang, LIU Qi-yong
- 2010年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蚊虫监测
- Mosquito surveillance in fluctuating zones of the Three GorgesReservoir region, China, in 2010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5): 421-423
- Chines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 2014, 25(5): 421-423
-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0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7-01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北京102206;
3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 China;
3 Chongq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蚊虫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极易携带和传播病菌, 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1,2,3]。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4], 建成后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为175 m,夏季防洪水位降 至145 m,其间30 m水位落差暴露出的消落带夏季暴 露时刚好是各种农作物种植生长季节,继而成为蚊虫 的孳生场所[5]。居民在其中劳动的同时可能会遭受侵 扰或者具有引发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风险。
为了解和掌握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区蚊虫种类、构 成及季节性波动情况,选择三峡地区上、中、下游4个 区域的消落带进行了蚊虫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消落区监测点选择
为工作方便,选择坡度< 15°,相对面积较大的消落区。夏季不同海拔区域内具 有不同生态环境,145~155 m偶有被水淹没;向上一 般是农耕区,156~165 m处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 166~175 m处种植蔬菜、玉米等作物;>175 m则为较 平坦开阔的居民区。 1.2 监测方法
每个监测点分3个海拔高程分别为 145~155 m、156~165 m和166~175 m。采用诱蚊灯 法,参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6]。监测工 具:功夫小帅诱蚊灯,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每个监测点每次监测共布放9盏诱蚊灯,每个海拔 梯度布放3盏诱蚊灯,两盏灯间距50 m以上。监测时间 从当地日落20 min后开始,连续诱集12 h左右,次日清 晨将集蚊袋取下,封口,关闭电源,蚊虫快速冷冻处死后 分类鉴定计数,同日、同高度的同种蚊虫合并计数。 1.3 数据分析
对捕获的蚊虫进行种类鉴定,并以蚊 种为单位计算蚊密度。然后分析不同海拔高程的种类 构成、密度以及不同监测时间的变化。
蚊密度〔只/(台·夜)〕=捕蚊数量(只)/〔灯数(台)×诱蚊夜数(夜)〕 2 结 果 2.1 监测点设置
沿三峡库区选择巴南县(29°34.841′N, 106°49.951′E)、忠 县(30°23.890′N,108°9.237′E)、 开县(31°7′58.00″N,108°28′34.00″E)和 秭 归 县 (31°1′32.28″N,110°41′28.02″E)4个监测点。 2.2 蚊类监测 2.2.1 蚊种及其构成
2010年消落区成蚊监测共布 放90灯次,捕获蚊虫101只,隶属2亚科4种,捕获 蚊种有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中华按 蚊(Anopheles sinensis) 、致 倦 库 蚊 (C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和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从 各蚊种构成看,以三带喙库蚊最多,占捕获总数的 21.78%;其次是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各占16.83%;骚 扰阿蚊占6.93%,其他蚊虫占37.63%(表 1)。
2.2.2 蚊密度 2.2.2.1 退水后与蓄水前成蚊密度按照蚊密度计算 方法,将结果进行汇总(表 2),由于开县在8-10月的3 个月均开展了监测,将3个月监测数据取平均值作为 蓄水前的蚊密度。巴南县退水后监测时由于145~ 155 m处仍被水淹没而未进行监测;忠县10月监测时 165 m高处以下已被水淹没,缺少数据。
退水后共捕获蚊虫48只,密度为1.07只/(灯· 夜),各点蚊密度在0~3.67只/(灯·夜),蚊密度由高到 低依次为3.67、1.67、0.33和0只/(灯·夜)。蓄水前共 捕获蚊虫53只,密度为2.58只/(灯·夜),蚊密度在0~ 3.33只/(灯·夜);退水后与蓄水前蚊密度变化不明 显。结果显示:一盏诱蚊灯整夜诱到的蚊虫数量≤4 只,表明退水后与蓄水前蚊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开县6-9月连续4次监测都是在3个不同高程每 次分别布灯3盏,6、7月捕获蚊虫数量相当,分别为21 和20只;8月只捕到3只中华按蚊;9月捕获44只蚊虫 (表 3)。
2.2.2.2 不同高程蚊密度分析2010年消落带成蚊密 度监测,开县、秭归县连续对3个高程进行蚊密度监 测,忠县和巴南县由于客观原因,未获得完整高度梯 度的监测记录。秭归县只在8月监测中166~175 m 水位高处捕到蚊虫,其他监测结果均为0。从开县捕 获结果看,6月监测中在156~165 m处捕获蚊虫最 多,8月从低海拔向高海拔依次增加1只,7月和9月 两次监测都是蚊密度值由低海拔高度向高海拔高度 逐渐递减(表 4)。
3 讨论 3.1 消落带给蚊虫提供了孳生环境蚊虫具有孳生 广泛,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等特点,在温、湿度适宜条件 下很快会有蚊虫孳生,消落带的生态环境为其提供了 良好孳生条件,因而在退水后很快有蚊虫出现,且具有 一定密度。 3.2 消落带具有蚊媒疾病潜在传播风险
消落带蚊 虫种群构成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优势蚊种,中华按蚊 位居第二。三带喙库蚊偏好清洁或稍污染、静止或半 流动的水体,在水位较低、水质清洁、漂浮植物丛生的 水域,如水田、池塘、沼泽、水坑、洼地、山溪、积水、灌溉 沟渠等常见[1]。库区消落区的生态环境包含沼泽地, 有部分水田,水质清洁,几乎无污染,故成为三带喙库 蚊偏好生境,其构成比占优势。中华按蚊孳生于阳光 充足、水质较污、水温较暖、面积较广而静止的水中,主 要孳生于稻田、秧田、苇塘、灌溉沟渠等。最适宜生长 水温在28℃左右[1]。从消落区的生态环境看,水田和 灌溉沟渠有一定数量,但缺少大型静止积水;中华按蚊 偏嗜牛血、人血,消落带一般缺少牲畜,人为活动较少, 因而中华按蚊的构成占有一定比例,但低于三带喙库 蚊。三带喙库蚊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中华按蚊是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中华按蚊、致倦库蚊 和骚扰阿蚊等蚊虫分别与多种(6~8种)寄生虫或虫 媒病毒有关[7,8]。这些都是在2010年消落区监测中获 得的主要蚊种,媒介的存在造成相应疾病传播的潜在 风险。 3.3 消落带蚊媒监测应适当增加频次
建议消落带 蚊媒至少每月监测1次;蚊虫生活周期短,繁殖快,间 隔时间太长不容易掌握其发生规律;故应继续加强 监测,了解其分布,在蚊密度增高时应及时采取控制 措施。 3.4 消落带蚊媒处于低密度水平
罗超等[9]用诱蚊灯 法监测2008-2009年三峡库区万州区蚊虫密度结果, 人房年平均总成蚊密度分别为247.3和145.8只/(灯· 夜),猪圈分别为933.5和1166.1只/(灯·夜),牛棚分别 为1835.2和1203.3只/(灯·夜);郭玉红等[10]用诱蚊灯 法获得库区蚊虫密度,稻田为113.68只/(灯·夜),林区 为92.36只/(灯·夜),人房为54.95只/(灯·夜),牲畜棚 为503.34只/(灯·夜)。而三峡消落带蚊类密度值介于 0~3.67只/(灯·夜)之间,表明消落带蚊类仍处于低密 度发生水平,可能与消落带形成时间短,人为活动少, 缺少牲畜等有关。
[1] | 陆宝麟,许锦江,俞渊,等.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双翅目:蚊科[M].第9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88-106. |
[2] | 陆宝麟,赵彤言. 50年来我国的蚊类研究[J]. 昆虫学报,2000,43 (1):1-7. |
[3] | 徐承龙,姜志宽. 蚊虫防治(一)[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12 (4):289-292. |
[4] | 龙倩,汪洋,陈静,等.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改变与潜在突发性公共 卫生事件[J].重庆环境科学,2005,27(3):88-89. |
[5] | 胡波,张平仓,任红玉,等.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生态学特征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11):62-66.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S]. 北 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 |
[7] | 边长玲,龚正达. 我国蚊类及其与蚊媒病关系的研究概况[J]. 中 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7):545-550. |
[8] | 李培龙,张静,杨维中. 2009年大型水库建设影响人群健康的潜 在危险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2):137-141. |
[9] | 罗超,孟凤霞,郭玉红,等. 2008-2009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农村成蚊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 (4):365-368. |
[10] | 郭玉红,刘京利,鲁亮,等. 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6):529-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