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Vol. 25 Issue (5): 413-415

服务

文章信息

陈洪舰, 邓小弓, 申希平, 曹红霞, 马俊英, 张同作, 苏建平, 林恭华
CHEN Hong-jian, DENG Xiao-gong, SHEN Xi-ping, CAO Hong-xia, MA Jun-ying,ZHANG Tong-zuo, SU Jian-ping, LIN Gong-hua
青藏高原地区高原鼢鼠寄生蚤调查
Survey of flea faunas onEospalax baileyii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 25(5): 413-415
Chines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 2014, 25(5): 413-415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0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06-21
青藏高原地区高原鼢鼠寄生蚤调查
陈洪舰1, 邓小弓2, 申希平3, 曹红霞4, 马俊英1, 张同作2, 苏建平2, 林恭华2    
1 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鼠疫防治科,西宁 811602;
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 西宁 810008;
3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研究所;
4 班玛县草原站
摘要目的 调查高原鼢鼠寄生蚤种类,在种群水平分析蚤的组成和空间分布,为进一步明确高原鼢鼠寄生蚤的区系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鼢鼠死捕弓箭诱捕鼢鼠,梳检每只鼢鼠的所有寄生蚤,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 在18个样点中共捕获高原鼢鼠282只,其中染蚤鼠203只,总染蚤率为71.99%;共检获体表寄生蚤835匹,总体蚤指数为2.96匹/只;聚类分析显示,所有样点聚成3大支系,其中A支系副规新蚤占优势,B支系鞍新蚤占优势,C支系感染的总蚤数最少。结论 副规新蚤在青海湖周边占绝对优势,青海省东南部地区是鞍新蚤特有的分布区,黄河并未对寄生蚤的区系产生影响。
关键词蚤类     高原鼢鼠     染蚤率     蚤指数     区系    
Survey of flea faunas onEospalax baileyiin Qinghai Tibet Plateau, China
CHEN Hong-jian1, DENG Xiao-gong2, SHEN Xi-ping3, CAO Hong-xia4, MA Jun-ying1, ZHANG Tong-zuo2, SU Jian-ping2, LIN Gong-hua2    
1 Qinghai Institute for Endem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Xining 811602, Qinghai Province, China;
2 Northwest Instituteof Plateau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ning 810008, Qinghai Province, China;
3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and Health 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Lanzhou University;
4 Banma Grassland St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fleas on plateau zokors (Eospalax baileyi) and consequently to clarify the fauna of zokor flea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Methods Ground arrows were used to kill E. baileyi, and all fleas on the zokors were collected by combing and were then identified in the laboratory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A total of 282 E. baileyi were captured from 18 sampling sites, and 203 (71.99%) of them were infected by one or more fleas. A total of 835 fleas were collected, with a total flea index of 2.96 individuals per host.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grouped the 18 sites into 3 main clades. Clade A was dominated by Neopsylla paranoma; clade B was dominated by N. sellaris; clade C had the fewest flea individuals. Conclusion The area around the Qinghai Lake is dominated by N. paranoma, the southeastern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is a unique region for N. sellaris, and the Yellow River seems to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fauna of fleas on E. baileyi.
Key words: Flea     Eospalax baileyi     Flea infection rate     Flea index     Fauna    

蚤类是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是人和动物多种传 染病(尤其是鼠疫)的重要传播媒介。高原鼢鼠 (Eospalax baileyi)隶属啮齿目、鼹形鼠科(Spalacidae)、 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凸颅鼢鼠属,是青藏高原特 有的地下啮齿动物。高原鼢鼠体表寄生多种蚤类[1,2]。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学界对高原鼢鼠的分类地位 一直存在争议,或认为是一独立种,或视为秦岭鼢鼠 (E. rufescens)或中华鼢鼠(E. fontanieri)的高原亚种;直 到近年来,其作为独立物种的结论才逐渐被接受[3,4]。 然而,关于其寄生蚤的分类问题,却没有得到订正,这 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混淆。例如,在较早的资料中显 示高原鼢鼠有22种寄生蚤[1],然而在最近的资料中,却 仅列出5种[2],其原因主要与宿主分类地位不清有关。 此外,之前绝大部分对鼢鼠寄生蚤的研究着眼于蚤种 鉴定,而对蚤种组成比例[5]和种群间差异则很少涉 及。本研究对青海省东部高原鼢鼠主要分布区进行系 统采样和物种鉴定,同时在种群水平分析寄生蚤的组成和空间分布,为进一步明确高原鼢鼠寄生蚤的区系 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根据对高原鼢鼠分布和活动情况的 了解,于2012年4-5月选取容易到达且密度较高的区 域进行采样。调查范围涉及班玛、大通、贵德、共和、贵 南、化隆、河南、湟源、互助、久治、门源、祁连、兴海、泽 库共14个县18个样点,海拔在2715~3847 m之间。 采样点信息见表 1

表 1 采样点分布、样本量和寄生蚤总体信息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sample sizes, and information on fleas
1.2 调查方法

采用本研究组自己发明的鼢鼠死捕 弓箭诱捕鼢鼠,捕获的个体迅速单只装入自封袋中。 在自封袋中倒入少量乙醚,10 min后仔细梳检每只鼢 鼠的所有寄生蚤,分别保存在装有无水乙醇的离心管 中。将所有寄生蚤样品带回,在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 制所进行种类鉴定。 1.3 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 理,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分层聚类法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对各样点的蚤种组成进 行聚类分析。

染蚤率=染蚤个体数/总个体数×100%

蚤指数=蚤个体数/鼢鼠个体数 2 结 果 2.1 寄生蚤组成特征

在18个样点中共捕获高原鼢鼠 282只,其中染蚤鼠203只,总染蚤率为71.99%。班玛县 种群染蚤率最高(100%),河南和互助县次之(均为 93.33%),贵南县1号(过马营镇)种群染蚤率最低 (11.77%)。共检获体表寄生蚤835匹,涵盖10个蚤种, 总体蚤指数为2.96匹/只。平均蚤指数最高的3个种群 分布在班玛(5.86)、共和(5.50)和祁连2(5.38),最低的 种群是贵南1(0.18);其中,感染最多的个体发生在向化 种群,分别为副规新蚤(Neopsylla paranoma)和多刺狭蚤 (Stenoponia polyspina)。各样点蚤感染情况见表 1

共 涉 及10个 蚤 种 ,其 中 副 规 新 蚤 比 例 最 高 (70.42%),除贵南1种群外都有分布;其次为鞍新蚤 (N. sellaris,10.42%)和多刺狭蚤(9.46%),分别在4个 和10个样点中检获;两列纤蚤(Rhadinopsylla ioffi)比 例最低,仅在兴海种群的1只鼢鼠体表检获(表 2)。

表 2 高原鼢鼠寄生蚤种类组成与及其地理分布 Table 2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fleas on E. baileyi
注:多刺双蚤(Amphipsylla polyspina)、具钩靴片蚤(Calceopsylla aduncata)、短指新北蚤(Nearctopsylla brevidigita)、鼢 鼠 新 北 蚤 (N. myospalaca)、哗倍蚤(Amphalius clarus)、指形盖蚤(Callopsylla digitata
2.2 寄生蚤区系分布

聚类分析显示,所有样点聚成 3大支系。祁连1、祁连2、兴海、共和、大通聚为一支 (A支系),其特点为副规新蚤数量最多;班玛、河南 聚为另一支(B支系),特点为鞍新蚤占多数,且总物 种数最多(分别为8种和6种);其余11个样点聚为 一支(C支系),总蚤数少于A、B 2个支系。在空间分 布上,A支系主要在青海湖周边地区,B支系2个样 点距离较远,C支系分布范围最广,由南到北均有分 布(图 1)。

注:QL1.祁连1;XH.兴海;GH.共和;DT.大通;QL2.祁连2; BM.班玛;HN.河南;HY.湟源;HZ.互助;JZ1.久治1;HL.化隆; GN2.贵南2;MY.门源;GN3.贵南3;ZK.泽库;GD.贵德;GN1.贵南1; JZ2.久治2。 图 1 高原鼢鼠寄生蚤采样点信息和聚类结构 Figure 1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structure of fleas from E. baileyi
3 讨 论

本研究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原鼢鼠进行系统采 样,首次取得其种类组成的量化信息,为这一地区的媒 介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如前所述,由于 鼢鼠属各物种的分类地位存在长期争议,给鼢鼠寄生蚤调查研究工作带来困扰。鼢鼠属分类不明确的最重 要原因之一是这类动物为了适应地下生活方式,在形 态上存在趋同性,从而不易区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利用分子标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线粒体细 胞色素b基因(Cytochrome b)作为分子标记,构建鼢鼠 属多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认为高原鼢鼠、甘肃鼢鼠 (E. cansus)和秦岭鼢鼠等可视为独立的物种 [3]。林恭 华[4]系统分析了鼢鼠属各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发现高 原鼢鼠及其近缘的3个最易混淆的物种之间遗传距离 均达到种间水平,其遗传距离的分布已经超越种内水 平距离效应的影响,进一步证实高原鼢鼠可以视为独 立物种。本研究所涉及18个采样点的鼢鼠,已经利用 分子手段证明无一例外是高原鼢鼠物种(待发表),这 就为青藏高原地区鼢鼠寄生蚤的调查提供了准确可靠 的宿主信息。

研究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寄生蚤类至少有10种, 介于之前文献中记录的5种和22种之间。由于较早的 文献中对于鼢鼠采样点的记录比较粗略,极有可能导 致对宿主物种产生误判。以似升额蚤介中亚种 (Frontopsylla elatoides intermedia)为例,原始文献 [6]中 的采样点为湟中县,除鼢鼠外还从当地采集到阿拉善 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和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由于后2种动物往往在较干旱的地方 生活,因此同域分布的鼢鼠极有可能是甘肃鼢鼠而非 高原鼢鼠。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高原鼢鼠的蚤类组成, 目前应以本研究结论为准。本研究显示,新蚤属的2 个物种占检获蚤类的绝大部分,同时也是影响高原鼢 鼠寄生蚤区系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位于青海湖周边的 A支系副规新蚤占绝对优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区 的B支系鞍新蚤占据优势。除C支系的2个种群外,与 其地理距离最近的久治县的2个样点也有一定数目的 鞍新蚤,显示青海省东南部地区是鞍新蚤特有的分布 区。值得一提的是,B、C两支系内部种群在黄河两侧 都有分布,显示黄河并未对寄生蚤的区系产生影响,尽 管高原鼢鼠由于其特殊的生活方式不太可能进行跨河 迁移。可能的解释是:①在寄生蚤区系形成之后,黄河 才逐渐成为稳定的水系特征;②寄生蚤可借助迁移能力 较强的鼢鼠天敌(猛禽或食肉动物)进行长距离迁移。

参考文献
[1] 蔡理芸,詹心如,吴文贞,等. 青藏高原蚤目志[M]. 西安:陕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7:336.
[2] 吴厚永,刘泉,龚正达,等.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蚤目[M]. 2版.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7:2142.
[3] Zhou CQ,Zhou KY. The validity of different zokor species and the genus Eospalax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gene sequences[J]. Integr Zool,2008,3(4):290-298.
[4] 林恭华. 地下啮齿类:甘肃鼢鼠挖掘器官形态适应与种群遗传学 分析[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5] 吴晓明,史献明,宁智波,等. 河北省草原鼢鼠寄生蚤及流行病学意义的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2): 154-155.
[6] 蔡理芸,吴文贞,张荣广. 似升额蚤一新亚种(蚤目:细蚤科)[J]. 动物分类学报,1987,12(3):3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