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赵俊英, 代培芳, 刘丽迎, 田晓东, 崔双杰, 闫昌福
- ZHAO Jun-ying, DAI Pei-fang, LIU Li-ying, TIAN Xiao-dong, CUI Shuang-jie, YAN Chang-fu
- 山西省2015-2021年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结果分析
- An 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dengue vector Aedes larvae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2015-2021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4, 35(5): 543-546
- Chin J Vector Biol & Control, 2024, 35(5): 543-546
-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4-02-02
2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1
2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1, China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叮咬人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东南亚、美洲、非洲、西太平洋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2],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传播较迅速的蚊传病毒性疾病[3]。我国登革热发病率逐渐上升,2014年,广东省大规模暴发登革热疫情[4],登革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迄今为止,尚无被批准的抗病毒药物,也无被广泛用于预防登革热的疫苗[5]。2018、2019年山西省均有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报告。我们对2015-2021年白纹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掌握山西省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孳生等特征,为登革热疫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2015-2021年山西省登革热5个国家级媒介伊蚊监测点的上报数据。
1.2 监测点选择根据山西省白纹伊蚊既往调查,确定在山西省中南部运城市平陆县、临汾市尧都区、阳泉市平定县、长治市城区、晋城市高平市5个监测点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
1.3 监测方法与频次 1.3.1 监测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6]要求,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按不同地理方位选取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调查不少于100户,选择医院、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废旧轮胎厂(废旧物品处)、港口/码头和其他生境等开展监测。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白纹伊蚊幼蚊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幼蚊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BI、容器指数(CI)与房屋指数(HI)。为避免连续监测对蚊虫密度造成影响,相邻2次监测在不同户次进行。
1.3.2 监测频次监测时间为2015-2021年每年6-9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遇风雨天气顺延。
1.4 相关定义和计算依据上述监测方案,相关指标的定义如下。
1.4.1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 m2定义为1户。
1.4.2 密度指标幼蚊密度指标包括BI、CI、HI。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BI < 5为无登革热传播风险,≥5为有传播风险;≥10为有暴发风险,≥20为有区域流行风险[6]。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9、SPSS 26.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年份BI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份的CI、HI及不同积水容器类型媒介伊蚊孳生情况的差异。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伊蚊幼蚊种类构成对监测时采集到的伊蚊幼虫饲养至羽化后进行成蚊鉴定,均为白纹伊蚊。
2.2 白纹伊蚊幼蚊调查结果山西省2015-2021年6-9月共调查22 437户,阳性户数951户,总HI为4.24;调查容器30 492个,白纹伊蚊阳性容器1 006个,总CI为3.30,总BI为4.48。2015年BI最高,为7.58,2019年最低,为2.80,2020、2021年BI、CI均有所回升,2015、2016年均BI > 5。不同年份间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3,P=0.719);不同年份间CI和H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218,P=0.002;χ2=72.243,P < 0.001)。见表 1。
2.3 白纹伊蚊幼蚊季节消长山西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在6月开始出现,7月增多,8月达到高峰,9月降低;年平均BI尧都区、平陆县较高,分别为9.61、7.31,平定县、潞州区与陵川县年平均BI分别为4.40、1.14和0.89。尧都区8月BI最高,为15.35,其次为平陆县8月(10.63),陵川县和潞城区6-9月BI均 < 5,未达到登革热传播防控阈值。见图 1。
2.4 不同生境白纹伊蚊监测情况以废旧轮胎年平均BI最高,为13.37,其次是花卉市场,BI为11.97。BI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废旧轮胎中(24.80),其次为2015年废旧轮胎(22.12)及2016年花卉市场(20.63);2016-2019年总体BI呈下降趋势,2020年起又有所回升。见表 2。
2.5 白纹伊蚊孳生环境监测9类伊蚊孳生地中废旧轮胎阳性率最高,为5.64%。其次为盆景/水生植物、闲置容器(碗/瓶/缸/罐)。不同水体幼蚊阳性孳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15,P < 0.001)。孳生地构成比以闲置容器(碗/瓶/缸/罐)最高,占41.18%,其次为贮水池/缸/盆、轮胎/废旧轮胎和盆景/水生植物,其他类型的积水容器构成比较低。见表 3。
3 讨论近年来,登革热在我国的暴发呈地域扩散、甚至有向高海拔地区扩散态势[7]。2019年我国13个省发生了登革热本地疫情,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生省份数最高水平[8]。山西省有登革热输入病例及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的监测和控制是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的重要手段[9],本文探究山西省登革热媒介伊蚊在不同生境、不同积水容器和不同季节的活动习性,掌握山西省媒介伊蚊出现、高峰及消失节点,提出防控建议,为登革热预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白纹伊蚊平均BI最高,2016年后逐渐得到控制,BI控制在5以内。伊蚊幼蚊BI、H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2019年监测指数均最低,主要原因可能为媒介伊纹幼蚊监测是一项受监测人员主观影响较大的工作,而2016-2018年平定县将监测任务委托给乡镇卫生院负责,对监测人员专业技术培训较少,现场实践经验不足,从而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另外可能也与平定县(2019年)与长治市城区(2006年)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以来,开展大规模孳生地治理、防蚊灭蚊行动有关。2020-2021年,BI、CI、HI均有小幅回升,可能与当地卫生健康工作重心集中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对蚊媒的控制力度减弱有关[10];此外,严格的场所管控使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受阻,此种年际消长的趋势在武汉市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中也有所体现[11]。
山西省白纹伊蚊幼蚊季节变化呈单峰分布,白纹伊蚊密度高峰主要出现在7-8月,与李世豪等[12]调查结果相似。BI最高值(15.35)出现在8月的尧都区,其次是8月的平陆县。山西省是典型的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高山多,高山的自然阻隔使省内自然环境呈现许多独立性较强的区域。山西省受地形地貌及内蒙古自治区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夏季短而炎热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8、9月。对蚊虫密度影响最显著的气象因子为温度和气压[13]。因此,这3个月蚊虫密度较高。平陆县地处黄河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南临黄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因北部中条山对气流的阻隔,春季气温上升快,秋季气温下降慢;尧都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6-8月,达35~41.9 ℃,气候干燥,雨季较短。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导致这2个地区的特定月份蚊密度较高。
各生境以废旧轮胎中年均BI最高,伊蚊孳生地以闲置容器(碗/瓶/缸/罐)为主。废旧轮胎数量虽然仅占监测总数的12.61%,但阳性率最高,应重点关注。
山西省干旱少雨,部分地区存在定时定点供水情况,储水的盆盆罐罐较多,易形成伊蚊孳生地,导致蚊虫密度升高。爱国卫生运动中应加强防蚊灭蚊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群众防蚊灭蚊意识,动员群众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室外闲置废弃容器,加盖储水;加强废旧轮胎的管理,存放在防雨遮挡物下或打孔排水,减少蚊媒孳生,降低媒介伊蚊密度,有效防控相关蚊媒传染病的发生。
利益冲突 无
[1]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Dengue around the world[EB/OL]. (2020-01-15)[2023-12-27]. https://www.cdc.gov/dengue/areaswithrisk/around-the-world.html.
|
[2] |
Bhatt S, Gething PW, Brady OJ, et al.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burden of dengue[J]. Nature, 2013, 496(7446): 504-507. DOI:10.1038/nature12060 |
[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rategy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2-2020[R]. Geneva: WHO, 2012: 5.
|
[4] |
张斌, 李志慧, 陆家海. 2002-2018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流行特征[J]. 热带医学杂志, 2019, 19(9): 1165-1168, 1173. Zhang B, Li ZH, Lu JH.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in Liwan District, Guangzhou, 2002-2018[J]. J Trop Med, 2019, 19(9): 1165-1168, 1173. DOI:10.3969/j.issn.1672-3619.2019.09.026 |
[5] |
Wu TT, Wu ZD, Li YP. Dengue fever and Dengue viru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Rev Med Virol, 2022, 32(1): e2245. DOI:10.1002/rmv.2245 |
[6]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印发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的通知[Z]. 2014-09-25.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otice on the issuance of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dengue fever control[Z]. 2014-09-25. (in Chinese) |
[7] |
牟笛, 崔金朝, 殷文武, 等. 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5): 685-689. Mu D, Cui JZ, Yin WW,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outbreaks in China, 2015-2018[J]. Chin J Epidemiol, 2020, 41(5): 685-689. DOI:10.3760/cma.j.cn112338-20190715-00523 |
[8] |
刘起勇. 我国登革热流行新趋势、防控挑战及策略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0, 31(1): 1-6. Liu QY. Dengue fever in China: New epidemical trend,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0, 31(1): 1-6.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1.001 |
[9] |
陶晓颖, 张晓, 赵欣, 等. 重庆市沙坪坝区2020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J].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1): 50-53. Tao XY, Zhang X, Zhao X, et al. Surveillance data on density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dengue vector Aedes albopictus in Shapingba District of Chongqing, 2020[J]. China Trop Med, 2022, 22(1): 50-53. DOI:10.13604/j.cnki.46-1064/r.2022.01.11 |
[10] |
朱心红, 罗明宇, 朱桂仁, 等. 2014-2020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 疾病监测, 2021, 36(9): 884-887. Zhu XH, Luo MY, Zhu GR, et al. Surveillance for larva density of Aedes albopictus in Yiwu, Zhejiang, 2014-2020[J]. Dis Surveill, 2021, 36(9): 884-887. DOI:10.3784/jbjc.202105310301 |
[11] |
郭慧, 柳静, 毛伟平, 等. 武汉市2018-2021年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3, 34(1): 48-52. Guo H, Liu J, Mao WP, et al. Ecological monitoring of Aedes vector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China, 2018-2021[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3, 34(1): 48-52. DOI: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9 |
[12] |
李世豪, 王伟, 张静, 等. 天津市2019-202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2, 33(6): 820-822. Li SH, Wang W, Zhang J, et al. Surveillance and analysis of dengue vector Aedes albopictus in Tianjin, China, 2019-2021[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22, 33(6): 820-822. |
[13] |
代培芳, 赵俊英, 刘美德, 等. 蚊虫密度的气象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6): 547-549. Dai PF, Zhao JY, Liu MD, et 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on mosquito density[J]. Chin J Vector Biol Control, 2011, 22(6): 547-549. |